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5-6-29 11:24
陈刚作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5-6-29 11:24
陈刚作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5-6-29 11:24
陈刚作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5-6-29 11:24
陈刚作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5-6-29 11:25
陈刚作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5-6-29 11:25
陈刚作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5-6-29 11:27
杨旻,别署木鱼, 1970年1月生,四川蓬溪人。四川内江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毕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首届中国书法精英班成员。
作品曾参加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第七、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篆刻家作品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山东-青岛)、第三届北京——成都双年展。曾获中国书法兰亭奖入围奖(河南-郑州)、四川省第二届书坛新人新作展优秀作品奖、四川省第二届星空灿烂群文美术、书法、摄影二等奖。《中国书法》、《中国书画》、《中国书画博览》、《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书画专业刊物曾有作品发表或艺术专题介绍。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5-6-29 11:29
我还在路上
杨旻
2007年下半年,蒙曾来德先生举荐,我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精英班学习,忝列沈门,惭愧得很!沈鹏先生第一堂课就送给我们这样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震耳发聩。
简言之,书法就是汉字造型艺术。反思自己、我觉得我只是一个平庸的书写者,缺乏从事造型艺术最重要的能力——空间结构的想象力。当时我很沮丧!
我该怎么办?通向理想的路径在哪里?我尝试过学习绘画,从临摹《芥子园画传》的兰谱开始,冀以提高自己的空间结构能力,半年下来,一无所获。
2010年,我已年届不惑,突然感到不能再挥霍时间了,需要把精力集中书法上。于是,我几乎拒绝一切社会活动,让自己安静下来,以最大的勇气、最大的决心向经典法帖学习。五年来,我系统地临习了王羲之、王献之、张旭、颜真卿、怀素等晋唐诸家法帖,旁及石门颂和日本“三笔三迹”。这种临习不是年少时的浅尝辄止,而是有计划的“功课”。我买了三种不同版本的《淳化阁帖》,分置三处,日日为伴。在几乎每日半个时辰以上的临习中,我感受到那些伟大的书写者笔下勃发的生命力,常常为一丝精妙而细微的墨痕、一个出人意表的字型而惊叹,从中揣摩他们的书写姿势、入笔角度、下笔轻重、运笔速度、转折处如何提按、收笔时如何引带,找到用笔、结构的规律。当我逐渐领悟到一些“王氏家法”,才真正明白了赵孟頫《兰亭十三跋》第七跋“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意思。因此,我豁然开朗:就书法而言,空间结构的想象力需要笔法来支撑。笔法通,无往而不利,空间结构的想象力就没有表现障碍。
再次反思,我没有沮丧,只是汗颜!觉得用一个字可以概括2007年以前的书法经历——急!草草临习几个字,便急于出帖、急于创作、急于参展、急于成名,偶有“作品”入展,就洋洋得意。遇到高人批评,便以“笔墨当随时代”掩饰,自诩为创新,甚至自以为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真是无知者无畏!
五年的“蛰伏”,五年的补课,让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她远在天边,又近在咫尺,但通向理想的路径明白而坚定,我还在路上,路就在笔下。
去年春,曾来德先生回乡,提议举办展览,我诚惶诚恐,斗胆应承下来,一年来边临帖边创作,小有收获,后来,又创作了一些少字数大字作品,这就是《沈门—蓬溪五人展》我的作品构成——第一板块临帖、第二板块行草书小字作品、第三板块少字数大字作品。
公元2015年4月6日乙未清明后一日于蜀中遂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5-6-29 11:35
杨旻作品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5-6-29 11:35
杨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