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1 ^# I- n$ v" L8 X. h/ h; f
德高品自高 ——《高冠华文集》读后感
1 M/ F3 N, j+ N- N: B0 v& g陈庸笃
( H2 e# _( k& z) ~不久前,朋友送我一本《高冠华文集》,我怀着对前辈艺术家的仰慕之
- R4 Z+ Y0 K b6 b情和对同乡的亲近(本人也是南通籍人),一句一字地读下去,越读越觉得9 a5 @$ i1 R& w' |2 U8 U2 o
高老不仅是一位艺术修养极深而且是一位品格极高、受人尊敬和爱戴的长
- ]' L9 @" A& Z# Q9 e者,是当今中国画坛乃至文坛的一面巨擘,是我们后学者的楷模。
* n# @( F' i3 h0 A1 P% M高冠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书画艺术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院教授。先. E7 y$ Z8 K, K- @7 F/ R/ D& o9 c
生博学多才,天赋极高,在诗书画印诸多领域均有独特建树,尤其在写意花0 G: y I1 m; }+ b% _
鸟画方面造诣极深,谌称当代顶尖高手,本人曾有幸拜读过先生的花鸟画9 Z1 a0 o/ C2 Q2 ]: f
集,其立意、构思、布局、用笔、色彩之妙,处处显现大师风范,极具艺术
2 C9 t* ]5 l) {1 ^3 k. E震撼力,让人沉浸其间,久久不忍掩卷。
* O T( Q" I( D+ ?4 ]% |5 H2 _3 G/ b高冠华先生出生于人文荟萃的江苏省南通市,受到家乡的文化熏染,又2 N8 m ~$ ]& p
受到其表兄、著名书画家王个移的影响,从小便痴迷于绘画,后因成绩优
- j) U, r9 G2 B( w异,插班考取杭州艺专,有幸成为播天寿大师的入室弟子,又曾与恩师同寝
$ W" _8 V- h" W( J5 U2 V- P一室,从此亲聆恩师教诲,得恩师心传口授,加之高冠华先生勤奋刻苦,悉
# U4 ?9 @6 ?. ~0 z心钻研,艺境日增,上世纪四十年代便崭露头角,饮誉画坛。当年高冠华第/ `9 n6 J" @4 ~1 R
一次拜谒徐悲鸿大师,徐在看了他的作品后,当即在两幅画上分别题字称其
3 w; Z: t' K: a画“所谓壮采极高意境界者也”,“奇趣洋溢”,“大似李北海云麾将军碑,此画
8 j( u- V$ t6 M. S4 {3 q: d而通于书者。”在一次画展上其师潘天寿也题诗赞道:“赚得空山与水偎,老 松疏竹复寒梅,霜余雨后斜阳好,径自青藤雪个来。”把当时年仅20多岁的 青年画家高冠华与名贯中西的明清两代大画家徐渭(字文长,号青藤)、朱耷 (八大山人,号雪个)相比附,决非轻率或偶然,而是对自己爱徒的成就之肯 定与赞叹,此后他努创作,先后在泸州、重庆、昆明等地连续举办六次个展 ,均获得极大成功,为他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x0 L( A6 w. B 正当高先生画艺日精、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抛向了这' C' c" O( T) l7 c% H; b
位画坛中的英才。从1966年开始的“文革”让他在劫难逃,因与潘天寿大师
% ?- S1 T: W" p( a5 k# Y的师徒关系被开除公职,发配回老家南通,这次被贬,一去就是十三年,十& I& S9 p& z6 s4 `" o
三年中,他的身心遭到严重摧残,但高先生虽历经坎坷,却毫不消沉颓废,! X% n$ R' Q1 H! F- t# A9 ~
虽身处逆境,始终不移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期间,他为当地绘制了178幅
7 }4 u( ?- q: [% v% g6 C巨幅领袖像。“四害”除尽,直到1979年,年逾花甲的高先生才获平反,
. a5 Z, O! s. Z/ i, ^( T, @重回中央美院执教。此时的高老,毫无怨恨之心常露喜悦之情,作诗自娱:1 Q7 _- i+ ~/ i) n
“一生遍历坎坷尽,今日春风万里程”,他更加废寝忘食、孜孜不倦地勤奋
0 N; }, h0 }* s" I- d耕耘,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加倍努力地工作,边作画,边教学,并3 ?: Q& m2 p9 e i0 H5 o
兼任诸多社会职务,为中国的美术事业日夜操劳,四处奔走,不知老之将
& d: [" r8 v, s4 i* m$ B至,老而弥坚,为传播民族文化艺术、加强中外美术交流,他出访日本、美* b6 Y) M4 Q1 K
国,载誉而归。他到祖国的宝岛台湾,台湾同胞参观过他的画展后赞叹不1 b ~4 _6 T8 w: B
已,引起轰动,知名人士称他为中国“国宝级大师”,有人曾经评价高先生
9 k. k" W6 ?9 A7 v/ X% V的花鸟画,称其出入于三家之间,依自家个性而取舍,得潘大师构图笔墨的# h4 U& r, i# N
天娇多姿奇变相生;得自石老人的花鸟寄惰,情真意切;得徐悲鸿的西为 中用,讲求造型,形成了他自己的构图万变、诗情浓郁、花鸟多姿、色彩绚丽4 @' n# W* o$ @0 ]
的风格。而著名美术教育家叶浅予先生早在八十年代就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 \5 G0 t2 ]! M) {“写意花鸟画在潘老之后就要数高冠华老师为首了”。可见其花鸟画在中国! U9 {" k- n; T
画坛的地位了。
3 }8 p: {" X4 m. i5 a高老的画在中国画坛的品位之高是不争之实,而他的画品为何能达到如
2 }7 Z. M" z/ N, u! F2 E2 A/ c! z此巅峰的地位呢?“宝剑锋从绪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和他酷爱画
3 g/ I. c% a2 {: I, h' v* B艺、勇于创新、永不满足、永攀高峰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但本人觉得更重要2 |7 [# z" e5 I% j3 A1 M; H# ^
的是高老的人品,即德行操守是决定他画品的直接因素,正所谓德高品自 [1 p, o& C9 S- T7 i
高,此言不谬也。1 T3 |1 o* D6 z! V
高老自小喜爱绘画,又天赋异秉,后得大师播天寿的亲授,青年时期即3 c8 d' T7 x, r4 C1 U" s0 Y
举办多次个展,得黄金一百两,他喜孜孜地跑去告诉老师,要老师不妨也搞
: h( s5 p3 Y- d- I- e$ h点画展,以补当时生活费用之不足,不料潘老听后,没有批评他,只是说:4 ^+ V5 \) e' t" z u6 @
“国难当头,要钱何用?”短短一言,给高冠华上了一堂最最深刻的德行8 Q/ B8 r- E1 k' `9 [* M7 y
课,从此,高老牢记恩师的教导,再也不办展,也不卖画。改革开放以后,6 p' V' z" S: ^" C8 n# B
画家和所有人一样,不可避免地被卷进市场经济的大潮,有人为其所动,一
( z! S: Q5 r" O5 ?# {0 b味追求发财致富,成名成家;而也有人不为其所动,高老就是其中一位。+ y% X( E* f* W1 [4 n
如:有一位日本收藏家找上门来,要出高价收购高老的一幅画作,却遭到高
# x" ]* D) p( l5 T0 Z: b3 g' ], g老的婉言谢绝。又如九十年代,美国一家贸易投资公司颇有诚意地为高老设2 n5 d9 C! Q6 q
计了一项庞大的访美文化交流计划,从旅行、医疗、住宿、保险、通讯、艺
. C X4 h& v; j+ U! E术品保护、电视露面诸方面都作了周密的安排,预算耗资l亿美元,面对如( d8 g* ?. b) y+ @9 q
此优厚的待遇,高老淡泊得很,予以婉拒。为此他作诗目:“丹青不知老将$ d& l8 H! n8 X3 q9 X b/ s* H$ D3 Q
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他的愿望是“此生再借三千日,容我调音试听筝。”这3 [/ h" @- Q( I. ]8 w2 B& _( b
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 M/ h2 ~" @; G- ~0 F9 ^; V
高先生一生从事绘画事业,尊师、爱师、重道,他遵循潘老的教导,( s& k9 ^5 V2 A1 O$ f+ ^
“品格不高,落墨无法。”主张画花鸟“始于形似,终于神似,似而不似,& f: E9 [2 A3 }1 L5 j; b
不似而似,方为上品。”他始终牢记恩师的教诲,“艺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8 o; w$ |. D3 }" @
谁就能在历史上占一席之地;谁没有创造,谁就会被淘汰。艺术的重复等于
& i2 n! R$ r7 ~& z零。”在跟随播师三十年乃至以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刻苦学习,努力创新,
2 n1 i$ r3 l5 s6 N, x+ d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写出《构图十要》等心得体会,提出
# ?9 \- s0 }+ m; f8 @“师迹不如师意,师意莫若窥其神韵,探其精英,方可登峰造极。”的精辟
; C% i2 ?! O1 n+ J见解。" w: x7 j& A5 M, P6 s! \
在教学中,他诲人不倦,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给学生,鼓励他们百
, i4 x. T/ A2 h& t9 O) T# j0 p尺竿头,更进一步,为祖国的美术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他教育学生学绘画要; g9 `6 L' e2 b
先学做人,他的教绩显赫,德高望重,桃李满天下,其学生中有的如今已成
; y# w. w# v8 _, j r了卓然大家。而这本“高冠华文集"就是一本非常难得的教科书
|4 |* ]! n9 m, V9 R$ p高冠华先生谢世已近十年了,他的远去不能抹去人们对他的怀念。他给, x, I6 ~% `% ^+ ?8 p. D. G
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遗产和精神财富。作为后来者,应当珍视这份7 P+ \& b1 a% M' a& u
财富,以此来激励鞭策自己,不慕虚名,脚踏实地,努力工作,不断探索,7 x3 S+ }- q; C/ S
不断前进,不断做出新的贡献,高老九泉有知,也会感到欣慰的。) h5 k8 e$ h' Z1 H% ]# A
(本文作者:解放军原总后勤部后勤杂志社副编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