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06-3-29 10:10

[来稿选登]第三梯队:希望与忧虑同在//陈云金

第三梯队:希望与忧虑同在
陈云金

曾几何时,人们把我国建国以来的书法家群体划分为三个梯队:以启功、欧阳中石、沈鹏等代表的老年一代书法家为第一梯队,以王镛、邱振中、孙晓云、陈振镰、王冬龄等为代表的中年一代书法家为第二梯队,以上一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生的一批青年一代书法家为第三梯队。第一梯队的老书法家们以其浓厚的学养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人们的一致尊敬,他们的崇高威望和价格魅力是不可替代的;第二梯队的中年书法家们也以他们不断成熟的艺术风格以及对当今书坛组织、管理及引导的特殊贡献,成为当今书坛的中流砥柱;而第三梯队的青年书法家们则以他们充满朝气和热情的生命活力以及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构成了当今中国书坛另一道独特绚丽的风景线。他们那种既重传统又强调创新,既有对书法的一往情深又注重社会名利的双重性格,却最值得让人关注和思索。他们代表着我国书法的明天,关注他人,就是关注书法的明天和未来。
要研究这一群体,我们不仅要从艺术学,更多地还要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去认识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
这一群体给我们的第一影响也是其最大特点即是在当今书坛中人数最多,队伍最大,也最具有希望和活力。他们年龄轻,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既是具妙龄聪颖之才,又具敢闯敢冒之胆。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国策以来,政治昌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人和政通,古老的书法艺术在这昌明的新时代得到了全面和复兴和发展。正是如此,他们既没有第一梯队在当时书法走上式微时为了要留住书法所付出的艰辛,也没有第二梯队为复兴书法事业所进行的呐喊,他们拥有一个自由、宽松、开放、多元的社会环境。他们从时代中走来,又走上新的时代。正是在这一“时代观”的影响下,他们对书法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发生了剧烈的变革。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三个特征:
一是创作队伍走上专业化。随着钢笔取代毛笔的实用以及电脑的广泛普及,毛笔的实用功能受到最大限度的减弱,在书法由于实用功能的消退而引起人们对其前景的担忧时,书法专业艺术化的出现,让人们的眼睛为之一亮,“春风又绿江南岸”,书法象音乐、美术一样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地位的确立,以及书法艺术教育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的建立,使书法艺术从艺术学的层面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认可。书法走专业化,成为当今时代的一大特点。这一点我们的前辈没有,古人也没有。于是从事书法专业化自然成为当今青年书法家的追求时尚,也成为当今书坛的一道亮丽景观。
二是创作理念上走上多元化。当今时代正在进行着剧烈的变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和文化一体化成为这一时代的特征。表现在文艺创作上,即各种思潮盛行,多种观点并存。人们不再崇拜大师,已从过去那种崇拜大师、崇拜圣者中走了出来,走上多元的价值取向。而年青一代对此特别有***。抒情诗、摇滚乐、恰恰舞;造型艺术、视觉艺术、行为艺术、波普艺术……应有尽有。书法也是如此,人们不再死守王羲之、颜真卿而不放,而是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去认识、去挖掘、去思考,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创作倾向。也正是如此,有人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书法将形成一个流派纷呈的局面。
三是创作风格走上表现化。面对这么一个活跃的创作群体,如果我们认真去分析一下他们的作品就会惊奇地发现,不管他们属哪一流派,体现哪一种观念,他们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注重“表现”,强调作品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比如对线条的空间表达,对字型的解构、错位、夸张,对墨色的变化运用,以及对章法设计、形式构成、用纸选择、尺幅讲究等等都体现了这一创作倾向。这种表现化创作倾向也体现了时代之特征。当今是一个由“内”走上“外”的时代,注重外在表现,表白内在心声,张扬自我个性,正如歌词中所说的,“明明白白我的心”,“把我奉献给你,我的爱人”,即是这一印证。
他们之所以如此执着地对待书法,并赋予书法以时代色彩,其根本原因和主要动力在于有一种特有的精神力量支配他们。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虔诚让人感动。而且,在当今开放的文化环境中,第三梯队更能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和接纳各种文化信息和艺术观念,放手把书法容纳到现代大文化语境之中。
正是有了这种精神,青年一代才以无限的热忱去面对书法,在他们身上,让我们看到了新的希望。但艺术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定性,作为艺术主体的一切外在行为都必须服从于这种规定性,否则就无利于艺术的发展。具体地说,如果我们的各种观念、想法、目的和追求不是紧紧围绕创作这一主线,而过多地受世俗观念、人为因素、社会功利的影响,则又会影响创作的提升工和繁荣。在当今经济、信息社会,以人为核心而形成的各种纽带关系不断在加强,牢固,书法的社会价值也在不断提升。我们一旦把书法置于这一社会结构形态之中来观照,我们在充满希望之余,又不得不增添一份忧虑:我们的年青书法家们正不同程度地受制于这一社会因素——对社会名誉的揽寻、经济目的的追求,一句话就是为了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于是这种“功利化”的价值观又无时不影响着我们的艺术创作。这些现象如不引起我们的注意,不及时加以纠正,就将影响我们这个时代,影响未来的历史。
不良现象之一:追“风”现象严重。追“风”上当今书法追求“展览效应”的结果。当然我们首先应该肯定,现代书法展览运作方式极大地刺激了当今书法的发展。但这种展览也成为千千万万书法的竞技场,只要谁能在展览中获奖,便能一夜成名,名响全国。正是如此,为了展览而创作自然就成为广大书法家一个最大的创作动机。但由于当今展览评选机制尚不健全,评委的个人偏爱和主观导向意识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仍在影响着作品的评选,于是触摸时风导向一直左右着青年书法家的创作。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人为倡导严重地震憾着青年朋友的心灵。人们不仅要问,这是怎么啦?但在疑问之余,又必需去面对这一现实,去领会主办者的意图,否则,你就与入展获奖无缘,真是“无可奈何为哪般”,为此使不少表年书法家患上了一种展览心理创作综合症。这种新的“导向”倡导势必会带来新的“流行书风”,一些人就在大声呼吁保守主义了,这种追“风”心态来得之快不能不让人吃惊。面对这一态势,周俊杰先生曾指出,“担心在极力强调回归传统的同时,将应该有的艺术创造、多元化艺术探索的大方向也给否定掉了”,“从而出现保守思想的蔓延”,“回归”不等于“保守”,“离开吧,保守主义,书坛不需要你”。
不良现象之二:批评之风不正。文艺批评本应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以“作品”为核心,而如今“作品”却被“人”所代替,形成一个以“人”为核心的批评状态,这种批评立足点的转换自然带来两种不良倾向,要么“捧杀”,你我间相互吹捧,相互宣扬自己,要么“捧杀”,你我间互相指责,甚至进行人身攻击。这种“情绪化”的批评态度,根本上还是其“名利欲”、“功利欲”膨胀的结果,无利于书法批评学术价值的建立。文艺批评是文艺导向的主要手段,倡导健康端正的文艺批评态度,是当今书坛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严肃问题。
不良现象之三:学问修养匮乏。学问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和骄傲,必须靠长期的积累,要耐得住寂寞,它缺少“立竿风影”的社会效果。而当前对一书法家“好”、“坏”评判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其作品。于是以展览为中心的创作形态导致我们的书法家只注重技法上的千锤百炼,而无心去加强文艺学养上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学问在修养的匮乏开始使书法家出现内在“贫血”和后劲不足。在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杏花村杯”全国书法电视大奖赛的文化类面试中,一些书法家连基本的书史知识也不各即是一证。面对这一状况,书坛上不少有识之士提出了要“书法家学者化”的口号。徐本一先生在六届中青展时曾以“缺碘”两字为内容创作作品,让人意味深长。沈鹏先生在2002年元旦为《书法报》写的《祝愿》一文是说:“人要有点自知之明”,“我们的不足,可能是在根本性的问题上”,“书法界实际上面临着观念上提高,需要站在更高角度上回答的,不仅是‘如何’,更在于‘为什么’……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宫恩武o 发表于 2006-3-29 12:19

这三条不良现象说得好,通彻,深刻,相对来讲(乐观一点)希望还是大于忧虑的,书法消亡于下一辈人的手里就是我们这一辈人的罪过,这种忧患意识应该加强,方法是多元的,关键看领导阶层如何引导,下级协会如何配合,大家怎样协调,众人拾柴火焰高,很通俗的一个道理,识字的都知道,展览的负面效应已经应该得到权力阶层的重视

梦草堂 发表于 2006-3-30 00:28

专业化是这一代与前代最值得注意的差别,是时代特点。

丁剑 发表于 2006-9-8 07:09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来稿选登]第三梯队:希望与忧虑同在//陈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