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美堂 发表于 2015-3-26 10:47

我们的篆刻润格合适吗?

我们的篆刻润格合适吗?----以近代篆刻市场为参照陈岩2014年,某专业网站推出的《当代篆刻名家润格授权发布》显示,当代大家的润格已经达到数万元一字,中坚人物每字也已数千逾万,即使青年才俊最低也没有下来每字千元的,看了以后让人热血喷张----篆刻艺术市场的春天真的来到了吗?近年来,笔者一直关注、研究篆刻市场的课题,撰写了《明代篆刻艺术市场发微初探》《从丁敬润格看清代篆刻市场》《近代篆刻艺术市场考略》《当代篆刻艺术市场浅窥》等,对明代以来篆刻市场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过粗线条的梳理、研究。尤其是这几年,篆刻家润格提高幅度很大,引起我们的反思:当代篆刻市场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篆刻家的润格究竟是高了还是低了?我们的润格合适吗?为了解决这个疑惑,我们选择发展比较规范成熟,一度达到巅峰的近代篆刻市场和当时印人的润格以及生存状态作为参照,进行比较和初步探讨,寻求答案。一、近代印人润格及印人生存状态据朱琪《清末民国篆刻润例汇辑》,胡志平辑《西泠印社早期社员润例集束》等资料,摘录近代以来代表印人润例如下:1、吴昌硕 1890年,石章,每字六角;1919年,每字四两;1922年,每字四两;1921—1926年每字5-6元;2、赵时棡每字4-5元; 3、陈巨来 1928-1929年,石章每字2元,牙5元,犀角6元,铜10元,元朱文加半; 1947年,石章每字2万元,牙3万元,元朱文倍之;1948年,石章每字20万元,牙30万元,元朱文倍之;4、方介堪1929年,石章每字1元,牙2元;1936年,石章每字2元,牙竹木犀角3元,琥珀绿松5元,瓷铜铁6元,银7元,赤金8元,白金水晶15元,玉20元;5、钱君匋1935年,石章每字1元;1936年,石章每字1元,牙4元,铜10元,金银晶玉15元,朱文加倍;1948年,石章每字5元,牙10元,晶20元,玛瑙40元;6、朱复戡1931年,石章每字8元,牙16元,金晶翠玉玛瑙30元;1942年,石章每字24元,牙48元,金晶翠玉玛瑙90元;7、沙孟海1927年,石章每字2元,牙4元;8、来楚生1935年,石章每字1元,牙2元,铜4元……由上可见,近代篆刻家的润格已经形成梯次结构,篆刻市场渐趋规范。从价格分布看有了高、中、低之分,且高低之间有5倍左右的差距。根据当时的社会生活指数,再看看篆刻家们的生存境况:我们假定,吴昌硕、赵叔孺等大家每月接件10方,按每印3字计,则月刻印的名义收入为150--160元;马公愚、王福厂、唐醉石等每月接件10方,则月刻印的名义收入为60--90元;来楚生、钱君匋、赵林、朱复戡等年轻印人每月接件10--20方,则月刻印的名义收入即达30--60元。据记载,在1920年-1926年,一银元的购买力大约为18斤大米或7斤猪肉。按《中国劳动问题》所提出的标准,当时上海五口之家每月收入66元为一般市民家庭经济水平。据《银元时代生活史》记载,当时,上海卫生局的科长月收入在30元左右。房租价格为:石库门一层楼,有电灯、自来水,月租只有10块钱,上海普通市民家庭月开销不过50余元。北京租一四合院,月仅20元左右。如此看来,像吴昌硕等大家每月只需刻十几个印,便可做到丰裕富足。即便像钱君匋、朱复戡、赵林等年轻印人,辛苦一点每月刻个一、二十印就足以养家。像朱其石刻印10万方,韩登安、方介堪等4万余方,陈巨来3万方……即便润例不是很高,收入也应该十分可观,生活衣食无虞。所以说,近代时期(抗战前)是篆刻艺术市场最为繁荣的时期,也是印人的流金岁月。二、当代篆刻艺术市场概况结合篆刻市场史,观照当代篆刻艺术市场发展现状,总的感觉是:“不温不火、喜忧参半”,并且未来还存在着不确定性。首先,篆刻拍卖频创佳绩。在当代篆刻拍卖中,韩天衡无疑是领袖人物。据报道,其所制“龙”生肖印,在2013年7月的拍卖中以40万人民币为买家拍去。朵云轩2012春拍 “当代海派名家篆刻专场”,成交率达93.9%,拍卖总成交366.79万元。其中,韩天衡的单方青田石闲章创出34.5万元的历史记录,孙慰祖篆刻闲章17.25万元成交。2007年长风拍卖公司举行当代篆刻专场拍卖,当代46位篆刻家创作的242方篆刻全部拍出,总成交额达122万元。嘉德2004年12月拍卖会,张公者的巨印“爱心中国”以16万元的高价落槌,曾经轰动一时;再是,篆刻家润例逐年提高。近几年,篆刻家润格提高的频率、幅度很大,大多数每年均作调整,许多年轻印人以“身份”为依据,任意抬高润格,有些甚至是成倍增长。从当代印人润例和市场表现看,大致可分四个层次:一是顶端市场。大体价格为每字数万元;二是高端市场。每印数万元以上;三是较高市场。以中青年篆刻精锐为主,大多每印万元左右,部分人已经每字超过万元;四是普通市场。价格从数百元到千余元不等,参差不齐。从拍卖记录和印人润例等数据看,给人的感觉似乎是篆刻市场全线飘红,一片大好。其实,结论并非如此。试想,目前全国具备一定水准的印人有四、五千人,具有相当名气的印人不会低于千人,那么,真正靠“鬻印”来维持生活的能有多少人?即便是篆刻大家,一年卖印的数量能有多少?收入又有多少?从现实情况看,许多当代大家如韩天衡、王镛、石开等,其市场还是以书画为主,篆刻量很少。查询《中国书法超市》等网上画廊,石开作品售卖量很大,篆刻却也是寥若晨星,其公布的润例也基本没有篆刻项目。同时,国内许多中青年篆刻名家也逐步转向书画发展,其市场也多是书画,有的甚至放弃了篆刻创作。放眼当今,专门以篆刻主打市场的印人屈指可数。所以,蔡树农曾认为:“职业篆刻家的市场生存率几乎为零。⑴”绝非过辞。三、近、当代篆刻家润格同比那么,通过对近代篆刻艺术市场的回顾,以同比的方法来观照,今天篆刻家们的润格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让我们先了解一下20世纪初的社会收入情况:据1912年10月颁布的《中央行政官官俸法》规定:特任官(部长级)月薪1000元,简任官(副部长、司局级)分3级,月薪400-600元,荐任官(处级)分7级,月工资200-360元,委任官(科长及以下)分12级,月工资50-150元。从社会收入情况看,当时作为公务员的上海卫生局的科长月收入一般在30元左右,警察局的巡警月薪10至13元,巡长16至18元。商店店员月薪在40-50元左右,而纺织工人的月薪能达到20-30元。我们选择代表篆刻大家的吴昌硕和代表年轻俊彦的来楚生的润格与当时社会收入情况进行折算:吴昌硕润格为每字5-6元。刻一印,平均按3字计,大约16.8元左右,据以推论:刻60个印≈政府部长的月薪;刻36个印≈政府司局长的月薪;刻21个印≈政府处长的月薪;刻9个印≈政府科长的月薪;刻2个印≈店员或者工人的月薪。来楚生润格为每字1元,以每印3元计,据以推论:刻267个印≈政府部长(降为800)的月薪;刻200个印≈政府司局长的月薪;刻120个印≈政府处长的月薪;刻50个印≈政府科长的月薪;刻10个印≈店员或者工人的月薪。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看,假若吴昌硕生活在今天,其润格与社会收入的折算情况又是怎样呢?现在,我们政府公务员的收入,根据北京市《关于清理整顿机关津贴、补贴、奖金,规范公务员收入的通知》规定,实行所谓3581的工程,即科级、处级、厅级和部级人员的月收入分别达到3000元、5000元、8000元和10000元。而社会职员、工人月薪一般在1500—3000元左右。根据当年上海银元购买力情况换算,1920-1926年,1银元合今人民币34.8—33.1元之间⑵。姑且以当时1元折合今天34元推算,则吴昌硕1印润格大致相当于现在的571元左右。那么,吴昌硕放在今天情况应该是这样的:刻18个印≈政府部长的月薪;刻14个印≈政府司局长的月薪;刻9个印≈政府处长的月薪;刻5个印≈政府科长的月薪;刻3-5个印≈职员或者工人的月薪。也就是说,如果在今天,吴昌硕只须拿出大约二分之一左右的工作量,就能轻松达到当年的同等收入水平。下面我们拿当代印人的润格进行比较,当今篆刻大家姑且以每字2万元计、篆刻名家以每字1万元计、年轻名家以每印3000元计,结论是:篆刻大家刻0.5个字≈部长月收入≈吴昌硕刻18个印;篆刻名家刻1个字≈部长月收入≈吴昌硕刻18个印;年轻名家刻4个印≈部长月收入≈吴昌硕刻18个印≈来楚生刻98个印!如此看来,今天一个年轻名家的名义同比价格就已经超过吴昌硕好几倍了,而来楚生的润格折算后仅相当于当今年轻篆刻名家的二十九分之一,结果令人惊诧!当然,这是仅就润格和官员的名义工资来比较的,与官员的实际收入、与印人的实际收入有一定差距。当然,也还没有考虑物价增长的因素,还不能简单划等。如现在北京的房价已经达到数万一平,许多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与上世纪20年代相比同比上涨了许多倍,更由于现在的房、学、医等支出提高比率很大,收入的含金量也确实降低了很多。但是,即便这样,当代印人的润格和国内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相比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据中华全国总工会在2013年2月20日发布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为3046.61元(实际没这么高)。也就是说,当下普通工薪族的月收入,不吃不喝最多能收藏年轻篆刻名家的1个印章,与近代民国时期同等印人相较,同比价格提高了十倍左右。通过近、当代篆刻家润格的同比,基于当代篆刻市场的发展状况,结论昭然若揭:当代篆刻家的润格确实“虚高”了很多,已经脱离了市场、脱离了现实、脱离了民众。润格的高企,会直接影响到篆刻的社会供求,从而导致篆刻市场的萎靡,甚至会危及到篆刻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建言当代篆刻家们:正视现实,不唯市场,制订出合理合适的“接地气”的润格,让民众能够消费得起,让篆刻艺术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本文刊登于《中国书法报》2015.3.3第8版注释:⑴、《当代篆刻名家谈篆刻艺术市场》,2006年11月11日,《美术报》。⑵、李石生:《郑孝胥寓沪鬻书考论》,《首届中国书法产业高峰论坛论文集》,光明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⑶、《当代篆刻名家谈篆刻艺术市场》,2006年11月11日,《美术报》。

简庐主人 发表于 2015-3-26 12:44

{:1_277:}{:1_277:}

张莉 发表于 2015-3-26 14:44

{:1_277:}

君德如玉 发表于 2015-3-26 18:35

{:1_277:}{:1_277:}

君德如玉 发表于 2015-3-26 18:36

早应该正视这个问题

书雅斋 发表于 2015-3-27 08:58

{:1_277:}{:1_277:}

蜀风 发表于 2015-4-5 09:37

{:1_277:}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的篆刻润格合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