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5-3-10 18:26

王镛、刘正成等名家评董玮书法(附董玮临摹、创作作品)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5-3-10 20:28 编辑



    董玮 号师鼎堂、钝庐,1974年生于河南郸城,2000年拜王镛先生为师,2005年就读于中国书法院研究所课程班,2012年取得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硕士学位(导师曾翔先生)。    曾长期担任中国书法院教学部主任职务,现为北大名家工作室主任,清华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导师,河北美院董玮书法工作室导师,中国书协会员,文化部青联中国书法篆刻艺委会委员,《艺术中国》、《尚艺书法》杂志副主编,“寸耕社”、“五号线”书法社团成员。书法作品曾多次在全国获奖、入展,应邀赴意大利、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展出,并发表于《东方艺术·书法》、《书法》、《书法导报》等专业报刊,《书法导报》、《书法报》曾做专题介绍。2012年6月在京成功举办“澄怀味道·董玮书法作品展”及研讨会。    出版有《痕迹·中国书法院助教日志》、《董玮书法作品集》、《全国青年书法名家邀请展·董玮》等。
董玮书法辑评
          董玮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有一点给我印象特别深,那就是他在不断的进取。我刚认识他的时候,20出头的董玮,写得一笔很潇洒的二王、米芾风貌的书法。当时我觉得写得已经很精到了。来到北京以后,董玮思路开阔了很多,不断的从帖到碑,从行书到篆隶,一直在不断的开拓自己书法的路子,到目前他书法的路子是越来越宽了。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可以看出,董玮最近特别倾心于于右任。他的硕士论文写的就是有关于右任楷书的。我感觉这对于一个不到四十岁的青年书法家来说,在他书法学习过程中这都是很正常的一个举措。他不仅特别勤奋,而且一直没有固步自封,从今后发展的前景来看,我非常看好董玮。                                                                                                          ——王镛(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

      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董玮写王镛像王镛,写于右任像于右任,颜真卿的祭侄稿等都临得非常好,写别人的东西,能够抓住他的形式语言的要害处,这就是能力的体现。有了这种能力,再进一步思考怎样用这种能力去塑造自己的符号系统,这样走下去,董玮肯定会有更好的前景可以实现。我也像王镛先生一样看好董玮,他有非常强的能力,一定会有一个最终的突破,开拓出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                                                                                                ——刘正成(国际书协主席,《中国书法全集》主编)

       董玮选取了一条和于右任相似的书法之路,而立之年完成了由帖向碑的转型。碑帖结合的探索始于清代,距今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可开掘的余地非常大,相信董玮沿着这条大道走下去,一定能取得越来越丰硕的成果。                                                                                                            ——曾翔(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

       我之所以愿意看以董伟兄为代表的更年轻一些同道们的作品,是因为它们总能给我一些新的意想不到的东西。正如去年十月那期《东方艺术/书法》中董伟兄答客问的那个题目----“未知之处最引人”。这也让我想起石开老师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篆刻委员会换界会上的一个发言,他说“已成名的没什么可怕的,该出来的都出来了,可怕的是那些未成名的”。是呀,古人早有后生可畏之叹,那些成名的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了,而那些未成名的你不知道他将来会成长为怎样的参天大树!                                                                                                                   ——刘彦湖(中央美院教授)

       “董局”水平进步之快的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几点:其一,得益于书法院教学管理这一特殊的岗位。其二,善于思考和选择。董玮最终把关注点落在于右任王镛二家之上,是非常智慧的,不仅符合自己的笔性和审美,而且有利于自己笔墨风格的开掘与拓展。其三,善于总结和融化。他在做好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同时,撰写出版了第一本专著《痕迹》,对各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理念观点、风格主张都一一作了详尽的概括评述,不仅对学员学习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且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对各位老师的艺术思想与风格追求作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思考,然后比较分析融会贯通,并贯注到自己的学习思考之中,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源头活水。基于这三点,我认为“董局”是智慧型的善学者,假以时日,必有大成。                                                                                              ——于明诠(山东书协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董玮无疑是清醒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主持教务工作,董玮有大量机会与各位老师近距离接触,充分了解各位老师的艺术理念,但学老师的艺术观念,而不是学老师的面目,这才是善学者。于此,董玮根据自己的特点,致力于碑学,从金文、《秦诏版》、《大开通》、《石门铭》、《好大王》及到近现代的于右任,都成为他日夜临习的对象,形成了朴拙大气的艺术风格,从而也让我们窥探到沉稳踏实、不事张扬的外表下,董玮狂放不羁、渴望自由的内心世界。                                                                                                            ——肖文飞(中国书法院理论部主任)

       董玮的书法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最为集中和高贵的品质在于对“大气”与“阳刚”的追求。其书点画果敢劲健、率直纵出;结体气局宏阔、大开大合;章法跌宕率真、生发自然,且无论对联立轴,还是扇面手卷,无论字若径尺,还是小字行楷,这种品格均能一以贯之,精神灿灿。可以说,对董玮而言,对这种品格的追求由内而外,深之入骨。记得其曾在一件《意临兰亭》的手卷中自跋道:“以碑版之法书王右军兰亭集序,一扫冯摹本媚俗糜弱之态也。”由此可见,董玮的凿凿用心所在。而这种核心审美品格的确立,也为其书法道路的选择和深入奠定了基础。                                                                                                         ——彭再生(《东方艺术。书法杂志》编辑)

       董玮的书法教学理论虽然目前还没有形成自己明显的体系,但他是集众家之长而融为一体的。他在书法院这么多年,吸纳了来书法院讲课的各路高手的招数,又研究了当代有代表性的书法家的教学理论,融会贯通,付诸实践,推动了书法院的教学。这种强化训练辅导,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许多人感觉获益终身。就我个人来说吧,我从强化班获得的知识超过任何一位授课老师带给我的知识。尤其在操作中,我写的练习作品经董玮评点后,发现了很多问题。这种有针对性的指导,能立竿见影,事半功倍。       在我们学员眼中,董玮不仅是教学部领导,还是兄弟,是弟兄,是女同学们的帅弟亮哥。他是我们的精神所在。他是我们想起书法院,回忆燕郊这段生活就不能忘记、也忘记不了的人。                                                                                                       ——文济齐(作家,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




善学与智慧
——董玮书法小议于明诠
       董玮是中国书法院第一届的学员,因学习成绩突出、工作能力又强,毕业后就留在教学部工作至今,现在担任着教学部主任。别看这个“官”不大,他做的工作却十分重要。书法院从2005年招收第一届学员,每届100人左右,今年应该招第八届了。书法院越办越红火,在当代书坛的地位影响也越来大,教学的组织管理工作做得好当然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因此说,董玮应该算是书法院的功臣。董玮少年老成,做事周全细致,二十几岁小小年纪就曾在老家担任过县文化局的副局长,所以老师们很少喊他董主任,而更喜欢喊他“董局”。       这里不说“董局”的教学管理工作,只说他的书法创作。他写字舍得下工夫,我每年去书法院讲课,一见面他总是先拿出一大摞近作让我谈谈看法,他逼仄的卧室兼书房里也总是纸墨如山。这几年他的创作水平突飞猛进,碑帖融合,篆隶兼修,楷行草互参,追求一种浑厚奇宕、朴拙苍雄的风格基调,面貌十分和谐统一。他的字在结体方面多得于右任启发,而用笔又多受王镛先生影响,难得的是他并没有简单地照猫画虎生搬硬套,而是在大量临习吸收古人多方面精髓的前提下,把于、王二家的结字用笔特点巧妙地融会在自己笔下,初步形成了腴润苍古奇绝流荡的笔情墨趣。       “董局”水平进步之快的原因,我想主要有这么几点:其一,得益于书法院教学管理这一特殊的岗位。他在这个岗位上一做就是七年,他不是把这个岗位仅仅当作自己的谋生职业,而是充分利用这个岗位的特殊性,既当学生又当先生,老师们年年来讲课,内容总会有许多不可避免的重复,但他却每次都细心倾听,而且详细地做笔记,课下又虚心和老师们请教讨论,同时,他又把自己新的思考和认识整理成专题为学员作辅导讲座,在和学员们的交流中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快乐。其二,善于思考和选择。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写法和想法同样重要,但越往前走“想法”就似乎越重要,因为开始做“加法”多而后来则要求学习者在做“加法”的同时还得学会做“减法”,做“加法”难,而做“减法”则更难,难就难在学习者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做出适合自己的一系列选择。董玮最终把关注点落在于右任王镛二家之上,是非常智慧的,不仅符合自己的笔性和审美,而且有利于自己笔墨风格的开掘与拓展。其三,善于总结和融化。他在做好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同时,撰写出版了第一本专著《痕迹》,对各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理念观点、风格主张都一一作了详尽的概括评述,不仅对学员学习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且在构思写作的过程中,对各位老师的艺术思想与风格追求作了深入全面的了解思考,然后比较分析融会贯通,并贯注到自己的学习思考之中,成为自己不断前进的源头活水。基于这三点,我认为“董局”是智慧型的善学者,假以时日,必有大成。       祝“董局”笔耕精进,工作顺利!
因一个梦想肖文飞       年纪轻轻,在当地担任文化局的领导,有着一份令人羡慕的稳定工作和安逸舒适的生活,然而却毅然放弃这些,决然独自负笈北上,求学于中国书法院,几年以后,又全家举迁,定居京郊,安守着清贫。八年来,董玮就这样经历着与大多数京漂艺术家相似又不似的经历。这一切因缘为何?       因一个梦想,一个缘于书法的梦想。       董玮的艺术伴随着中国书法院的成长而成长。2005年,中国书法院成立伊始,董玮就成为了第一届学员,毕业以后,留校主持教务工作。这些年来,因其强大的师资力量、合理的课程安排、精心的教学管理以及卓有成效的教学成果,书法院的教学声誉鹊起,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书法人学习书法的首选之地。作为中国书法院教学部的负责人,董玮功不可没。所谓教学相长,在这样的环境下,董玮的书法艺术也在逐渐地提高。他正走在成功的路上。       书法院授课的老师,都是在国内书法领域卓有建树的艺术家和学者,以多年来的艺术实践经验,各自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创作和理论体系。但由于各自的成长背景不同,在艺术观念上会有所差异,甚至相悖。同学之间的艺术观念差异也很大。这种状况在艺术界最平常不过,众口一词反而是不正常现象。对于清醒者来说,他会根据自身的性格、人生阅历及知识背景来进行选择,可谓如鱼得水,一年的学习将受益终生;而对于无主见者,将无所适从,一味跟风,迷失自我,终将只会沦为邯郸学步的境地。       董玮无疑是清醒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论是作为学生,还是主持教务工作,董玮有大量机会与各位老师近距离接触,充分了解各位老师的艺术理念,但学老师的艺术观念,而不是学老师的面目,这才是善学者。于此,董玮根据自己的特点,致力于碑学,从金文、《秦诏版》、《大开通》、《石门铭》、《好大王》及到近现代的于右任,都成为他日夜临习的对象,形成了朴拙大气的艺术风格,从而也让我们窥探到沉稳踏实、不事张扬的外表下,董玮狂放不羁、渴望自由的内心世界。       其实,书法于我于董玮,永远都是一个寻找的在路上的过程,寻找我们各自在书法的安身立命之本,寻找通过书法合适表现自身隐秘心灵的通道。我们都有一种渴望,渴望把这些年来的心灵感悟形化于书法,把虚空寄托到一种实体。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预付我们一生的生命。       好在我们都在努力,因一个梦想——一个书法的梦想。       在路上。                                                                        
                                                                                                                              2012年5月15日匆匆于望京




开张大而慨 简率朴无华——董玮书法品格略识彭再生       书法之善,要在立格。立格之要,在求诸文化。概言以蔽之,儒家之忠义气节,道家之逍遥简静,佛家之寂灭虚空,中国文化的精髓总是以对宇宙、人生的认识为旨归的,而这种旨归,大抵也是书法品格最高的宿求了。儒道佛作为至高的品格法则,各自之间本互为融通而无有高下。然而,透过外在的表相,其共存的精神内核却不容忽视,这就是“大气”和“阳刚”。儒家自不待言,道与佛从本质上来说更是如此:至博大才能至空渺,至阳刚才能至虚静,否则,又何以“扶摇直上九万里”,何以“如如不动”呢?以此种精神观照中国书法史,千载而下,亦复如是。因此,即便说到妍媚之祖书圣王羲之,也是以“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来品评的,不然,就真沦为张怀瓘所说的“有女郎才,无丈夫气”,恐难立于书史,彪炳后世了。       对于此,董玮深谙其中的道理,其书法所流露出的最为集中和高贵的品质也正在于这种对“大气”与“阳刚”的追求。其书点画果敢劲健、率直纵出;结体气局宏阔、大开大合;章法跌宕率真、生发自然,且无论对联立轴,还是扇面手卷,无论字若径尺,还是小字行楷,这种品格均能一以贯之,精神灿灿。可以说,对董玮而言,对这种品格的追求由内而外,深之入骨。记得其曾在一件《意临兰亭》的手卷中自跋道:“以碑版之法书王右军兰亭集序,一扫冯摹本媚俗糜弱之态也。”由此可见,董玮的凿凿用心所在。而这种核心审美品格的确立,也为其书法道路的选择和深入奠定了基础。       和大多数学书者一样,董玮最初也是从帖入手的。其之前对王羲之手札包括阁帖的浸淫日久而力深,临摹王书的精致、准确程度也非一般人所及。而后,董玮写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米芾。因此,看其早期的一些作品,能明显地察觉出其中“二王”和米芾的灵秀与潇洒。只是,这种一味的灵秀与潇洒终究不是董玮内心里所想要的,因而,董玮后来书法的旌旗一变也是自然而然的了。问道中国书法院之后的近年里,董玮的书法逐渐偏向于雄强开阔、大朴大拙一路,并且这种方向确乎是日益地明朗和坚定起来。而从直接的取法来看,主要可分为两类:其一,是可以泛称为碑版的各类书法资源,自上而下,从金文大篆到汉碑隶书到隋唐墓志,概莫例外。而其中,尤其醉心于大气磅礴、奇古稚拙的作品,如《散氏盘》、《大开通》、《石门铭》、《四山摩崖》、《好大王》、《秦诏版》等。与这些经典的朝夕相对与摹习日深,赋予了董玮书法更为深厚的积淀和更为宽广的品格。篆隶用笔与大气雄浑的气度自不必说,更难得的是涵养其中所孕育出的高古、朴拙、率真的气息,这种气息流淌于毫端,贯通于各体,使其作品在宏肆之外更添了几多耐人品味的内蕴。其二,是对于右任的师法。有了之前碑版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对“朝临《石门铭》,暮写《二十品》”的于右任的师法表达出董玮深入挖掘这种审美内涵的决心和慧心。于右任书法初亦以帖入,后从北碑及墓志中化出,融入楷、行、草的创作,为继康有为、何绍基等之后的又一碑派书法大家,且在此前境界上多了一层率意和生拙。董玮对其心追手摹,体味至深。而值得一提的是,身为国民党元老的于右任先生晚年被迫寓居台湾,其在86岁时曾有名句,“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读之,不禁让人铭感五内。推人及书,可以想见,于右任先生这种高尚、深沉、伟大、质朴的人格与情感或许也是董玮在学习于右任书法的体貌技法之外,更多的一层精神的感召和润泽吧!       至此,沿着古人及前贤的轨迹,董玮完成了从帖学到碑学的互通互融,其“开张大而慨、简率朴无华”的书法品格和风貌也基本确立。而且,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董玮这种不为时下“导向”所误、汲汲于己心所求的叩问与表达,合于书法“书以载道”、“书为心画”的最高准则,也预示了其书法以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深度。       秦汉泱泱,盛唐雄迈,此种精神万古不可磨灭。由是观之,董玮其书立浩气于环宇,择旨趣于雄阔,上接民族之精神,下匡时俗之流弊,善莫大焉。




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5-3-10 20:29

董玮历年临摹作品












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5-3-10 20:30

董玮历年临摹作品












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5-3-10 20:31

董玮历年临摹作品














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5-3-10 20:32

本帖最后由 董玮书法工作室 于 2015-3-10 20:36 编辑

董玮历年临摹作品














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5-3-10 20:33

董玮创作作品












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5-3-10 20:34

董玮创作作品












董玮书法工作室 发表于 2015-3-10 20:34

董玮创作作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王镛、刘正成等名家评董玮书法(附董玮临摹、创作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