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4-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78838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砚边碎语——写在二届手卷展创作投稿之前 杨宇力 , D2 v. [; t \) ^5 h Z# }
0 D" j+ s2 F) a5 H( R2 n1 x中书协“文心犹在”二届手卷展征稿已经有段时间,不过截稿尚早。忙于杂务琐事,还真没认真想过这个事。谈及经验,因非行家里手,只能勉为其难,不妨以为契机,问问自己有何想法,也算完成个任务,当无不益的。
) I, N/ {9 Q5 B* _3 D' f
; I5 O: G: c' t, ]5 J2 y8 m( H! a8 G; }0 r. w$ e
一、对于展赛态度
/ ^4 m* _6 ~, `7 f$ V关于当今展赛,学界多有辨证思考,不多赘述。我的想法是,一方面可有积极地态度,另一方面则要力避卷入其中。
6 f0 k( S* n0 y% q( l2 I( [有人感叹,近些年入展获奖的作品大部分水平相当,较少有特别出跳而让人震撼的。究其原因,或可归因于当今这“微”时代,资讯着实发达,只要你有心关注,材料上技术上形式上基本没有什么独门秘籍可言,“得古刻数行潜心临习便可名世”的时代或许一去不返了。从殷商契文到民国手札的几乎每种书体形式,无论经典的、冷僻的、庙堂的、民间的资源都被人发掘过,随着信息资源的日益丰富,创新空间反而变得狭窄。而我们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语言环境的巨变,某种意义上又使得“诗言志”与“书心声”在展赛应制创作中极难统一。
, c; D* F% J1 J* K7 Q实际上,各种展赛上作者之间往往相互影响,学习借鉴,其中能脱颖而出,完全形成独立个性语言,节节进展而不重复自我者相对比较少。在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要整出个既符合普遍艺术审美规律,同时又闪耀着独特个性光芒,让人意想不到恰又符合书法传统的作品,做到“鹤立独行”、“不随俗流”的同时又能“曲高而和之者众”绝对是个难题!
7 ], V6 f' w) G" f关于入选数量,当今展赛基本进入200“小时代”。主要自然还是实力,另外或许也要一点点运气,评审过程就像足球场上,可能出现各种结果,所以即使已经获奖入展无数的高手来参与,也不是认真准备了就保证一定能上。以我的揣测,如今中书协的展赛最后有实力有资格竞争入选获奖的作者或许在四五百人左右,而能上的只有两百,可想而知哦。) p! v( {' K( b! q1 u3 K
$ B, j8 }7 ?2 l3 j3 v
* o3 `" J7 N# r/ F9 X7 Q2 Y二、关于手卷创作
1 c {* b3 X! K" ^0 C' q: D& |) `. S/ _手卷作为一种书法格式,关于其形式要素的起源、变迁与发展等相关知识在网络上书刊中都搜索查询得到,内容丰富也较准确。以手卷展为契机,温习一下这些书画传统知识也蛮不错。然而,从准备手卷展投稿的角度而言,除了“了解传统手卷形式”这个前期准备工作之外,尚有许多需要考虑的因素。以下略述几点,挂一漏万,多有谬误,还请见谅。8 Q# E+ u; o1 v0 \) `: f5 O
形式转换:总的来说手卷展和其他任何中国书协的展赛没有本质差别,只不过形式要求手卷而已。尤其正书(楷、隶、篆书)工稳画格子一路基本就和其他展赛的写法没差别,无非把竖式变成横式即可;小字册页散片拼接一类,也可以由原先竖向拼接改为横向联接,值得注意的是横向篇幅之间的连贯性应更加紧密些,以区别于册页而形成手卷状;除开大字条幅、中堂、对联、扇面及榜书之外,其他展赛上的作品均可以按手卷样式的要求进行改造转换。所以说工夫在平时,临帖过关了,路子对了,只要你愿意花些功夫,按游戏规则准备投稿便有机会。有实力的还是能上,字不过关者零时抱佛脚照旧不行。- S9 L% I: ^9 X6 k) {) a. M
1 l/ ]( _" l4 h4 N
$ r6 P+ I3 ~2 W借鉴古卷:书法是历史上已经充分发展成熟过的一门艺术,“创新”两字还真是轻易谈及不得!所以手卷展也好,扇面展也罢,无论哪次书法展赛,“入古”还是第一标准。当然,要真正“入古”去理解和消化传统经典并非一日之寒,但在手卷展的创作中多少融入点“古味”还是能够做到,也是必须的。如何做?我想灵感或许可以从历代经典手卷作品中去汲取。宋元及以前的经典法帖很多是以手卷册页的形式留存下来的。一些手札或小品装裱成卷,加上历代题跋即成长卷,书画皆是如此。其中大小长短书体不一的各类题签题跋及收藏钤印都是在形式语言上可供借鉴的资源。当然,古代经典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创作借鉴中要辨证取舍。例如古人写经卷的章法多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赵佶《草书千字文》卷过多的斜线条和弧线圈不无雷同之嫌;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涂改之处的借鉴亦须谨慎,不是任何书体和内容都适合涂改,要做到自然也不容易;苏轼《黄州寒食帖》相随其后黄庭坚的题跋当然精彩,但从当今书展来说或许不宜照搬,因为两者皆是行书,字径大小也相差不大,加上风格各异,在实际创作中也较难统一;某些流传有序的长卷作品中的题跋,多是不同年代不同书家所题,有的题跋更像一件独立的手札,章法上不一定和整体十分统一,借鉴起来必然要琢磨如何取舍的问题。
k8 l' q6 ~- |( y字径尺寸:手卷的字径相对比较小,尺寸也不宜过高。看看古代卷册书札基本高在一尺以内,所谓“大雅”之“大”当然不是指尺寸。尺幅和字径大了要做到雅还真是不易,比如二王系列放大这一课题着实颇有难度。这次手卷展规定的尺寸应该比较合理,三米的幅式足够展现笔下气象。其实手卷越长处理难度越大,道理大概类似音乐,大部分乐曲都不会太长,长了往往节凑重复而相互消解,书法亦然。如同册页展,手卷展以小字居多是必然的,历史上可供借鉴的大字手卷作品也不多。即便如此,平日擅长写大字的作者也没必要为迁就此展而勉强写小字。正因为大部分投稿作品会是小字,甚至是大片密密麻麻的二王小行草或者小楷,那么实际评审中笔墨过关的大字作品反而会显得出跳,相信评委会予以保留,甚至有可能在评奖中给予鼓励。! Z3 [+ C8 R6 {# R8 A7 i
' j8 }0 q9 ^" t. U3 |
! ?. s7 B* C5 G幅式元素:已经规定了三米长的手卷,亦不宜书体元素过多。前几年有一阵子,对于展赛作品的创作有过“以多种书体展示综合实力取胜”的说法:标题、题签、正文、附记、跋文、押署、钤印等用尽各种书体,甚至配上花鸟或山水插图,处理得好效果确实也不错。但擅长各体且能经营处理好各种关系者毕竟不多,若不懂得藏拙而勉强为之,难免露馅以至弄巧成拙。如果一定要用多种书体元素,那就必须处理好主次关系,以一种元素为主体,其它元素合理点缀。切忌不分主次,胡乱堆砌。可以想见,这次手卷展的评审现场很有可能涌现众多手卷结构(天头、副隔水、正隔水、引首、画心、拖尾等)完整的精心之作,甚至有可能手卷结构的每个部分都采用了不同的书体元素和纸张色彩,琳琅满目,目不暇接,以至于眼花缭乱,莫衷一是。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个“掐头去尾”(无标题及题跋,只有手卷正文部分)单种书体落落大方的纯粹之作,或许反而让人眼前一亮如清水出芙蓉,自信简约清新自然。其实在不同场合看同样一件作品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如若雅室之内玩赏一件手卷,不妨元素多些。但评审现场相对热闹,就算每件投稿作品皆是单色独体,扎堆在一起或许也是纷繁芜杂的。
& `/ j1 m' N& t' A/ \) _9 x
, w8 P* u' F& a& ]: s. X
4 _# y8 T! c) c& P8 B# k# Z做旧拼接:对于做旧拼接,虽然近年中书协的展赛明文规定“不提倡”,但“不提倡”不等于“不可为”,我个人的观点是要看作品出来的效果。若制作合理,能增添古味,使作品整体气氛更显古雅,便无不可。今年自己多以小行书参与中书协的展赛,投稿有做旧的,也有刻意避免做旧的,但目前为止所上的五个展恰恰全是做旧拼接的(或许是个例)。关于色纸拼接,张旭五色笺《古诗四帖》是个很鲜明的范例。几年前我写大草一路便开始用瓷青色宣纸和仿古黄色宣纸模仿《古诗四帖》拼接成卷,一开始还在一些商业展上获过几个小奖,后来用多了也常遭遇落选。不过,只要深入挖掘传统、师法古典、广泛借鉴、取意今贤,类似形式还是可以有新的开发的。
/ p- G" g) K6 l0 p4 Y$ C$ ~1 `: b- O9 w1 L: R6 g0 h2 h8 L
, `8 m" Z* P! K p- l* O投稿须知:对于展赛作品,创作时或许应该有“无意于佳”的放松心态,但投稿时却更要有“以为敬事”的慎重态度。我还想强调的一点是,投稿作品寄出前务必要抽时间对征稿要求,尤其是作品内容作认真审核。对此,我是有过教训的,单说今年的展赛于我就发生了以下几个“事件”:一是投“魏碑故里”的作品背后忘了写备注(去年七届楹联展也忘写了);二是最近二届“妈祖杯”启事上注名会员可以免费,我照样邮了50元;三是“金山岭长城杯”入展作品收到集子后才发现有段书论张冠李戴写错了(去年“廉江红橙奖”入展的大字草书作品也把“青藤”的“藤”写错了,此字平时从没写错过哦),比落选还丢人啊;最严重的是五届兰亭奖作品投出近一个月了,偶然翻看手机中留存图片,才发现我写的那七八首草书王维诗中有一句“清泉石上流”的“清”字,居然鬼使神差少了三点水!因为离绍兴很近,打电话给组委会想加个三点水,回复说作品已经封存,绝对没有修改可能。虽说其他书体也投了一件,但这个也必然是“助推”我本次兰亭落选的因素之一,悲了个催哈哈!以上失误,以及发生在诸多书友身上的各式类似问题,其实只要仔细认真点,都是在投出稿件之前可以避免的。8 v/ p$ I: z6 H3 ~0 [) _1 U/ Z# c4 E, m
, c p4 t; }6 Q z
! F5 }. m! P4 K* k q三、结语
( N5 r \4 G! ?: C说着说着难免有些和“手卷展”的主题偏离了。不过没关系,读者都是聪明人,自会有选择地看,更会有自己的主见!况且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从来也没有定论,如若一招一式有个规定的模式可以照搬,那或许只能是“工艺”了。罗里八嗦,信口胡诌,谈不上有可供参考之处。重要的是,预祝大家在手卷展中收获丰硕!
6 v4 X+ U4 Q* Z7 @- [$ T0 i2 y8 _3 I G
: ^4 y3 |$ X" | 2014年12月23日
5 K7 J8 J# Q. |: H+ f. K) A* i- f2 x) I+ o& ?. }, F& @( ]+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