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一门“未有终极”的修为学问
汉字的精妙,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到行书的发展经历让人唏嘘,我们可以看懂几千年前先人的典籍,可以跟东晋的王羲之对话,瞭想他那天和朋友在兰亭畅玩的场景,可以从唐诗了解大唐的气度,从宋词里看到赵宋的小资,元曲明清小说几百年来血雨腥风……欣赏中国书法,是全然不顾其字面含义的,人们仅仅欣赏它的线条和构造。在这绝对自由的天地里,各种各样的韵律都得到了尝试,各种各样的结构都得到了探索。正是中国的毛笔使每一种韵律的表达成为可能。
而中国字,尽管在理论上是方方正正的,实际上却是由最为奇特的笔划构成的,如线条上的刚劲、流畅、蕴蓄、精微、迅捷、优雅、雄壮、粗犷、谨严或洒脱,形式上的和谐、匀称、对比、平衡、长短、紧密,有时甚至是懒懒散散或参差不齐的美。
中国书法的美在动在不静,由于它表达了一种动态的美,它生存了下来,并且也同样是千变万化,不可胜数的。其中,书法讲求技法,但它的审美追求和艺术表达又不仅仅取决于技法,当年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日:“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段答问,成了学书与立品关系的精练表述,揭示了书法深邃的精神内涵。
故有楷书宜正心,行书宜养神,草书宜怡情之说:楷者,循规有矩,颐和方正,习练久之则心意虔静,可谓正心。行者,参蓄万物,行云流水,常习则神明气爽,足以养神。草者,意飞笔喧,潇洒不羁,意胜于行,此乃怡情。
其中行书大家方志恩以他的近作行草书尺牍<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三章>为例,这幅作品写得外露筋骨,内含灵气;有帖学之气,却显碑学之骨;颇有王风,也具碑意;在大气灵和、洒脱英迈之中又不失规矩,在任意之中又可见法度。作品的气息与作为浙人的他的与生俱来的刚中见柔、刚柔相济的文化精神是相通的。
显然,自觉将自己的精神气质、文化情感融入到了书法创作之中,使他的书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获得了创新的画意,这是方志恩在书法创作上的一大成功,也体现了书法是一门“未有终极”的修为学问。
书法在其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融会了历代贤哲的广博智慧和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其修为的内在性,讲究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魅力,这或许能够成为解释在当前手写功能已失去实用价值的情况下,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喜欢书法的理由。
关于方志恩的更多作品请关注方志恩微信号:fangzhien_art
{:1_281:}{:1_281:}{:1_281:} {:1_107:}{:1_107:}{:1_107:}{:1_107:} “书法在其不断演进的过程中,融会了历代贤哲的广博智慧和东方文化的精神内涵,其修为的内在性,讲究中正平和、天人合一的文化魅力。”
这句话说得很好。可惜就是没有对这句话再进一步说深入去。让人感觉人云亦云。 {:1_277:} {:1_27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