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现场】《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座谈会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12-1 18:56 编辑【第一现场】《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座谈会
暨倪文东先生主编的《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
【书艺公社】由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倪文东教授主编的大型篆刻工具书《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发行。11月3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召开了该书的出版座谈会,中国书协理事、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中国书协理事、篆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高庆春,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篆刻院院长骆芃芃,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教授邓宝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编辑郭荔女士及编辑部主任王燕民,《中国书法》《中国文化报》《书法导报》《美术报》、书艺公社网等媒体记者及北师大书法系师生5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篆刻家们对《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一书给予较高的评价,认为该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使篆刻家可以作为篆刻史料来参考;使篆刻实践者,可以当实用工具书来使用;使篆刻爱好者可以当作篆刻精品来观赏。该书不同于以往出版的篆刻图书,从读者所想,为读者所用,图文并茂、字形罗列、黑稿示范、分析欣赏,每一个典型印章的名称、时代、材料、尺寸、收藏等都介绍完整、全面、精细,不仅仅是为篆刻者所提供的工具书,也是为收藏者、欣赏者、甚至文化学者提供的一个完整的篆刻资料与图示。编者把近千方战国古玺、秦汉印章、宋元印信、明清流派篆刻、近现代名家篆刻精彩、典型的印章集中在一起,既具有了字典的意义,又具备了图式的价值。从书写的角度,也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篆字书写的可能性与范本模式。另外,此书能够增强读者对古文字演变、变通的认识,增强古文字的学养。专家们还对该书的下一步再版,提了一些很好的修订意见,如增加拼音检索、增加小篆字头、改为左面装订、增加临摹指要等。 倪文东现为中国书协教育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书法教学30多年,曾编辑出版有《篆刻教程》《中国近现代书画家印款辞典》《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家印款辞典》《中国篆刻大字典》等,他任教的《篆刻学》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12-1 18:51 编辑
《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
前 言
中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从最早出现的三枚殷商时期的铜玺印章起,篆刻这一艺术形式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篆刻和中国书法、中国画一样是我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珍品,是我国古代造型艺术的精华和奇葩。
篆刻艺术的突出特点是“以小见大”,即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是书法艺术和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是以写篆和刻字相配合来表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艺术感悟,展示艺术家的精心构思和设计才能,以及对古代文字的把握和应用能力的一种奇特的艺术形式。
篆刻艺术在它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曾经出现过三次辉煌的艺术高峰,即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和明清时期,被后人称之为“战国古玺”、“秦汉玺印”及“明清流派篆刻”,成为后来印人宗法和研习的最佳模范。从战国、秦汉、明清到近现代,篆刻艺术创作尉为大观,篆刻大家和人才层出不穷。历代篆刻家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样的篆刻艺术精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布局巧妙,用字奇特,个性鲜明,表现了篆刻艺术家书写和刻凿的高超技艺和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
篆刻古代称之为“玺”、“玺节”或“玺印”等,现代通称为“治印”、“刻印”或“篆刻”等。篆刻的所谓“篆”即写,就是写篆字的意思;“刻”即用刀来刻凿,故称之为“篆刻”。篆刻艺术说到底,其一是写篆,其二是刻篆,其中写篆的要求较高,也是最基本的功夫。试想一个连篆字都不认识、不了解、写不好的人,会成为一个好的篆刻家?从古到今,许多篆刻名家的作品中,无不渗透着其深厚的古文字学养和对篆书艺术的临摹和研习功夫。
篆刻用字丰富多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了较大的变化,甲骨文入印以散为主,文字大小斜正不拘,方正而细劲,简括而写意;金文或石鼓文等大篆入印,古朴圆润,造型奇特,以圆转取胜;鸟虫篆字入印,装饰性较强,以活变引人入胜;汉代的缪篆入印,易圆为方,化繁为简,平直规矩,是汉印主要的入印文字,以平直简括为特色,成为后来篆刻的主要应用文字;清代及近现代流派篆刻出现后,篆刻的入印文字更是千变万化,丰富多样,除了甲骨文、大篆、小篆、缪篆等入印外,有的以北碑书法入印,有的以瘦金书入印,有的以秦砖汉瓦文字入印,有的以隶书、行书和草书等入印,有的以镜铭文字和古代陶文入印,还有的以美术字或简化字入印等等,极大地丰富了篆刻艺术的文字表现,真正作到了“方寸之地,千变万化”。由此来看,认真学习和继承传统的篆书文字,临摹和研究历代入印文字的源流特点等,对篆刻艺术的学习和艺术创作水平的提高,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不仅关系着篆刻家的艺术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而且反映了篆刻家的艺术品位和文化修养。
笔者从事书法、篆刻的教学工作20余年,多年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篆刻学习和创作的关键有四:一是写篆的功夫和修养,即对篆字的掌握和临写能力;二是设计和布局的技巧,如古人所言“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计白当黑,留红惜白”等;三是刀法运用的能力,虚实相生,巧拙互用等;四是认真临摹传统的经典作品,从传统篆刻作品入手,取法乎上。这四点缺一不可,互为作用,才能构成篆刻创作的综合素养;四点之中,第一点乃是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没有好的字形何谈布局?没有好的字形,刀法的运用亦将流于形式。而字形的关键则在眼,在心,更在一部好的字典和工具书。因为人的记忆力是很有限的,虽然长期的艺术实践会使篆刻家积累丰富的经验,掌握大量的字形,但要使自己的艺术作品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仅靠平常的脑子记忆是完全不够的。历代有影响的篆刻家都十分注意利用工具书,更何况一般的篆刻初学者和爱好者。有的篆刻家甚至提出“每字必查”、“字字有据”的观点。由此看来,篆刻学习和创作必须一部好的篆刻工具书放在案头,供我们参考和临习。现在市面上的印谱和篆刻字书不少,有的是前人精心钩摹的篆刻字书,有些是现代篆刻家的印谱,还有的是现代人钩摹的正反篆字字典等等,皆各有所长,可以供我们参考和临习。但综合来看,这些篆刻字书有的用繁体字或古韵编排,过于烦琐,对青年篆刻爱好者来说,不便查阅。有的则过于简略,字形变化不大。一些较好的金石篆刻字典,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收入甲骨文及近现代篆刻家的字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珠之憾!海内外篆刻家和篆刻爱好者迫切需要一部资料较为齐全,字形变化丰富,规范实用,查阅方便的篆刻印谱和综合字典。
鉴此,我带领我的研究生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精选战国古玺、秦汉印章、明清流派篆刻和近现代名家篆刻作品800余方,逐一进行分类、分析和鉴赏,对每件篆刻作品的篆书用字、设计布局、刀法笔意,包括边款、边栏的处理,以及风格特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述,以利于篆刻爱好者学习篆刻时,进行临摹和参考。为了方便篆刻爱好者临摹经典篆刻作品时写反字,我们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将篆刻作品进行反转,做出标准的黑稿效果,既方便,又不失作品的原汁原味。为了增加篆刻学习的知识,对我们所选的历代篆刻经典作品,除了有作者简介外,还有作品简介,如作品的作者、名称、材料、尺寸和收藏地等,为了使学习者创作篆刻作品时的方便,我们还将历代篆刻作品中的字形用字典的形式列出,供爱好者创作时参考。策划出版这样一部具有篆刻综合知识信息的工具书,是我们多年的一个愿望。这部书的编辑和出版,实现了我们多年的夙愿,只要能给广大篆刻爱好者在学习和创作上有一定的帮助,我们将感到十分欣慰!
由于本书是一部集录之作,所以在编排过程中参考使用了部分前贤学者及现代篆刻家的资料,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时间仓促,资料有限,谬误之处,敬请诸位方家不吝指正。
编者
2010年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读《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
吴川淮
刚刚出版的由北京师范大学书法系倪文东教授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大型工具书《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是当代篆刻界、书法界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篆刻之书夥矣!但如此书者寥寥!
如果说这本书的特点,我认为它具备了新、奇、用、赏四个突出的特点。
一曰新。首先它新,完全不同于以往所出版的所有的篆刻方面的图书,从读者所想,为读者所用,从读与用,对比与历史渊源相结合。不是图文并茂,而是字形罗列、黑稿示范、分析欣赏,包括每一个典型印章的名称、时代、材料、尺寸、收藏等基本信息都一一排列的清晰完整,所以它已经不仅仅是为篆刻者所提供的工具书,也是为收藏者、欣赏者、甚至文化学者提供的一个完整的篆刻资料与图示。多年前香港出版的《金庸全集》,36册中每一本在扉页上印上了一枚古印,并略有说明,当时就为金庸先生能够把自己的印与虚构的小说配在一起,无形中增强了这本书的古意、古趣。而在这本书里,它几乎是对历史上比较典型的古印进行了结集和说明,它几乎不同任何以往的篆刻工具书,而又和这些书保持了系统的联系性,但它又是现代的。如果把这本书很认真地看一遍,读者会自觉地养成一种眼光,一种判断。这正是这本书的可贵之处!
二曰奇。能够把这么多战国古玺、秦汉印章、宋元印信、明清流派篆刻、近现代名家篆刻精彩、典型的印章集中在一起,并能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刻印文字同时排列,这就是一种奇,奇思、奇妙、奇韵、奇巧。篆刻过程和欣赏过程所碰到的问题,所能进行的想象,被编撰者用这样的形式解决了,古人在佶屈聱牙的叙述里所不能达到的描述在这里成为了一种对应。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方寸之间用笔之奇,刻痕之奇,朱白之奇,所有的“奇”通过文字与对比得到了圆满地诠释。这本书的奇还在于它开辟了篆刻临摹学习与欣赏的互为映照的一个系统,以编撰者的劳动换来了篆刻者、欣赏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印章的欣赏与刻印文字的历史流脉一览无余。它可以说开创了一种体例,并将会继续地影响后人对篆刻一类书的编撰。
三曰用。这本书有切实可用的实用性,一册在手,仔细玩味,恨不能立刻拿来石料,临摹刻凿,实践一番。
编者说:“为了方便篆刻爱好者临摹经典篆刻作品时写反字,我们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将篆刻作品进行反转,做出标准的黑稿效果,既方便,又不失作品的原汁原味。”以前很多实用性的篆刻图书,都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以高科技的手段复原,达到与原印近似的状态,这是以往所达不到的。
这本书的实用性,既具有了字典的意义,又具备了图式的意义,就从书写的角度讲,它也给不是搞篆刻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了篆字书写的可能性与范本模式。
四曰赏。篆刻的斜正不拘,方正细劲,古朴圆润,化繁为简,平直规矩,这些都需要在古文字与文字发展的历史上去理解。此书把详细的欣赏文字与文字序列的排列融为一体,读者很快地能够“入境”。篆刻是书法艺术和雕刻工艺相结合的一种综合艺术表现形式,是一种不断地实践的艺术,对于不熟悉甚至有一定的功底的书法家来讲,他都不一定能够说清楚,而此书在简洁清晰的叙述与图式、文字之间很好地完成了一个欣赏的环节,而且每一个篆刻家的不同风格的作品集拢一起,同一流派的和不同流派的相互印照,让读者对于篆刻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此书能够增强读者对古文字演变、变通的认识,增强古文字的学养。我注意到此书中仅常用的一个“印”字,就丰富变化有百余个不同风格面貌的字形,每一个“印”字又要附带4个不同的字,而且没有一个字重复,可以说编撰者把这个“印”字搜罗得相当的全,仅一个“印”字把这本书全部抽出,还能够编出一本小书。
篆刻艺术的亲切与陌生,使很多读者、书法爱好者亟需有一本全面详细但又能够实用的书。而现在这本书就在我们眼前,轻轻地打开它,五彩斑斓的篆刻世界便在读者的眼前。它呼之欲出,适合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读者,以现代性的思维,综合不同的传统资源而形成了一种为读者、创作者做选择的多元参照,集欣赏、创作、临摹乃至篆刻史的流脉于一体。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司空图《诗品》)我认为这本书“采”篆刻历史的“流水”,为篆刻和书法艺术建“蓬蓬远春”。它既是今日之书,也是为明天更多的要进入篆刻家的必备之书。今后,学术性与实用性和实践性结合的大型图书怎么做,这本书做出了很好的尝试与范例。
出版座谈会领导及嘉宾名单:
中国书协理事、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先生
中国书协理事、篆书委员会秘书长 高庆春先生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杂志主编 朱培尔先生
中国书协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 骆芃芃女士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编辑 郭荔女士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总编室主任,
《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责任编辑 王燕民先生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博士生导师、
《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主编 倪文东教授
《中国书法》杂志编辑部副主任、
《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编委 赵际芳女士
《中国书法》杂志编辑吴川淮先生
荣宝斋《艺术品》杂志编辑、
《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编委杨元元女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编委 高运刚先生
荣宝斋出版社编辑、《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编委周阳先生
北京师范大学实验中学书法教师、
《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编委金旭女士
北京文津阁国际拍卖有限责任总经理、
《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编委王维先生
北京嘉德拍卖公司职员、
《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编委金亦凡先生
【第一现场】《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座谈会暨倪文东先生主编的《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 【第一现场】《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座谈会暨倪文东先生主编的《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 【第一现场】《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座谈会暨倪文东先生主编的《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 【第一现场】《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座谈会暨倪文东先生主编的《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 【第一现场】《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座谈会暨倪文东先生主编的《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 【第一现场】《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座谈会暨倪文东先生主编的《篆刻临摹与欣赏大典》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