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哥们儿叫刘石!!!
刘石,1972年1月生于山东定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山东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定陶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文汇报》、《书法报》、《书法导报》、《书法之友》、《青少年书法报》等曾作专题介绍,在各类书法专业报刊发表作品300多篇、幅。作品二十余次参加由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等组织的兰亭奖、楹联展、扇面展、新人展等重要展览。三十余幅作品被中国行政学院、人民大会堂及多家文博单位收藏。山东电视台曾作专题介绍。收藏热线:13905305810
刘石书法作品快速阅读导航:
http://www.shufa.org/bbs/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28682&pid=2536239&fromuid=57580
有个哥们儿叫刘石
孙宏伟
刘石兄住定陶,我住金乡,刘石兄和有“财神”之称的陶朱公范蠡是同乡,更是我的好哥们儿。我们两县相距百里许,却分属两个市,在我们兄弟俩结识之前,两个县的书画艺术好象没怎么交流过。得亏有了网络,我们兄弟俩认识了,不觉已近十年。
据说打从热衷于“骑马打仗、和尿泥”的时候,刘兄和的泥就颇有些与众不同,小树枝底下划拉出来的不期然就接上了上古岩画和甲骨文的基因。一进学堂,成绩的出类拔萃自不待言,昔日的涂涂抹抹也转而奔书法上走了。一个不留神,中国书法家协会多了个二十刚出头的新会员。
寒窗读书、讲坛授徒,妻贤女孝自然其乐融融。正当大伙艳羡不已的时候,老兄一个猛子扎到北京读研去了,再杀回老家的时候,便是奔文化馆里一心一意侍砚弄墨。他讷于言谈,却总在努力改变着自己。我问他,到底是什么让你不安于现状呢?他说,人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喜欢书法,喜欢清静,清静看书,清静写字,他乐在其中,他悠然自得。不唱歌、不跳舞、不抽烟,不嗜酒,基本不参加应酬。问他何故?他说:不愿浪费生命!我听了,颤抖!
享誉书坛多年的青年俊彦,他的作品堪称“千金难买”!令人好笑的是,居然常常有时竟“一文不值”。因为书法的缘故,他早成了赫赫有名的文化名人。曾有某长向其索字,他不愿奉迎,连婉拒也不会,结果弄得某长很难堪。他自嘲地跟我说起此事,说自己是“惜墨如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听说要为步入人生歧途的罪犯们演讲和授课时,老兄他豪不含糊,二话没说就来了。他的真诚感染了所有人,也感化了很多人,期间留下墨宝十数幅。我说:“你怎么肯泼墨如雨”了?他只是淡然一笑。
我的哥们儿叫刘石,骨子里裹着刚毅木讷,透着股子“民国范儿”。我们是通过网络认识的,我觉得他特江湖。
宝石
——说一说刘石
文/张世刚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国书法热潮已经升温,全国各地书法界象今天一样,活动频繁。我作为“辽宁二十九人书法家作品晋京展”组织者经常出没北京,也常穿梭于书法圈里的朋友家中。记得有一次在刘文华的西八里庄的家中,偶然见到一位年青人,挟着一卷子书法习作,面带笑色向刘文华请教指点,这就是刘石。这是我与刘石第一次在北京邂逅。
零五年春,我移居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成立了张荣庆艺术工作室,在通州开了一个班,刘石应招成为其中一员,我应荣庆先生之邀,帮忙为其助理,有缘与刘石再次相见。
提到与刘石会遇的两段缘份,说明了刘石并不是书法界的新秀,不能说他是老江湖,但至少可以看出刘石很早就是全国书法界的名人了。现如今全国的书法活动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频繁,名目繁多的展览和赛事此起彼伏,新人也象雨后春笋,一茬接一茬,此一届的获奖名单还没等看完,彼一届的新人名单又出现在你的眼前。可谓名家如云而又转瞬即逝。然而在我的记忆里,刘石始终是最清晰的一名。
记得刘石早期学的东西比较杂,碑帖都曾涉猎驻足,面目特点也不十分清楚,这当然与中国书法当年恢复时的社会状况有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书法界的气候才刚刚回暖,虽然有复兴之势,但是全国上下与其它领域一样,一片繁杂,传统的经典碑帖只是个传说,根本见不到影子,横向取法成为当时书法界的主流学习模式,文革时期遗留下来的恶俗恶习触目皆是。刘石作为七十年代生人,自然回避了环境的影响。
后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张荣庆艺术工作室的班上,我再次见到刘石时,发现刘石的作品风格有了很大变化。在取法上,丢掉了以往横向书风的影响,直取“二王”一路的帖学派,步子很稳,也很见功力。对晋唐宗风的探求可谓用心良苦。在大字草书方面,偶然还能看出元明时期书风的特点,隐约能让我看到王铎的影子。结体自然开张,气韵连绵——帖学的技术元素理解得准确,把握得当。刘石在笔法、字法和体势上都能严格恪守传统,而且运用灵活,变通能力强。由横向取法向纵深的经典问路,在“二王”的帖学体系中,由近及远,然后又回流收取,反覆扬弃,渐渐形成了他自己的书写特点,这在今天强手如林的书坛上,刘石也毫不逊色。这说明刘石善于书道,在书法方面是极有天赋的。
刘石头脑清楚,有思想,更有自己的艺术观点。对书法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规律,他心里明白,不会被时下的流行书风所左右。刘石为人和气,待人宽厚谦虚,很多书界的朋友都乐与其交往,做事礼让,多能替人着想,口碑不错。
常言说,艺无止境。那么书法作为中国人不变的文化符号,它更是博大精深而无止境的。在书法领域里,刘石尚属青年,应该说,现在取得的一些成就,其实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换句话说,这只是个未来的起点。论其修养,刘石一定会在书法的文化旅途中取得更大的成就。这一点,我相信。
探寻艺术之源
——刘石书法解读
文/韩旭
几年前,在一次书画展览上,我第一次看到刘石的书法作品。那是一帧竖条行草,极具磅礴之度,大域之象,在煌煌展厅中格外引人注目。后来我曾开设一段时间有关书画的博客,恰巧刘石也有一个名为“寄云轩•书法生活”的博客,通过这一途径,我一直在关注刘石的书法创作。尽管我们至今未从谋面,却能沿着书法的路子精神巧遇,缘分也!
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今70后一代书家中刘石是颇具潜质的一位。他五体皆精,尤擅行草。古人曾有“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之说,刘石以行草为源,将书法的意境、意象、意趣扩充至极致,继而使之与其他诸体互为滋养,相互融合,如此功力绝非泛泛之辈所能为之。他也因此在名家辈出的当代书坛渐露头角。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从实用功能上而言,创造草书的目的是“用以赴急”。从美学传统的角度解读,草书乃是书法的最高境界,最能体现书法的迅即灵变、自由烂漫之特点。古人把草书比作奔势,细细品之,确实贴切。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在展厅文化的推动下,书法界涌现了一种对古代书迹“遍炒”的热潮:小草热、汉简热、尺牍热、写经热、明清大草热……几乎所有的图式资源都被开发出来。如此一来,在继承传统的广度上是有了,但在挖掘传统的深度上大打折扣。这样的书法语境尤其对出生于1970年代中后期的书法家影响颇深。从生活经历上而言,这一时期正是他们建立自我艺术认知的关键期,学书中受此影响,不辨日月,左右开弓,极易走上狭小与魔道:不在挖掘传统文化上下力气,却热衷于在技术层面讨乖巧。
多年以后的今天,书法创作中逐渐凸显出的病态倾向,预示着要为当年的盲目狂躁付出代价。尤其是草书,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展馆内悬挂于四壁的丈二狂草,泼墨夸张,线条张扬,往往经不起推敲,甚至于满纸硝烟,火药味十足。何也?缺乏文化的认同是书法之大忌;没有源头指向的书法,注定要失去艺术的魅力。
刘石学书,路子正统。他初得菏泽书法名家王洪钦的指教,其后游京师、访名家,求教于李荣海、张锡良、刘文华、张荣庆、张世刚诸家,孜孜不倦地从前辈大家那里汲取营养。面对浮躁而喧嚣的当代书坛,刘石归隐于传统书学的庇护之下,不存心机,不求刻意,不翻着跟头搞创新,以不变应万变,悠游于艺术之境。
著名书法评论家朱以撒说,一个当代书家的背后,站着许多的古代书家。从师承上讲,刘石的行草直取“二王”一路的帖学派。他向纵深的经典寻道,以二王为宗,倾心浸淫于米芾、王铎等二王嫡传,追求新变而不失旧轨,在“二王”的帖学体系中,融会贯通,食古而化,同时熔铸旭素之狂放、鲁直之笔韵,逐渐形成了自家面目。刘石的草书纵敛、欹正、疏密、虚实以及连笔引带、提按疾涩,恰到好处,粗狂中寄以灵秀,奔放中带有儒雅,一经寓目,一股浓浓的书卷气息便会扑面而来。
行草以外,刘石对对篆隶书亦多用心。看得出,他对粗犷豪放一派篆隶经典采纳尤深,其隶书古朴高迈,雄浑朴拙,雄厚大气,寓自由于法度,藏精微于磅礴。我见过刘石的隶书作品,每每伏案铺展,总有一种高雅气质逸卷而出。面对这样的作品,我们应该追问:生宣熟纸之上何以能氲氤出沁人心灵的艺术气息?我想,这大概便是源于笔法的玄与妙。
在中国的传统书法中,往往讲求用笔为上。南宋姜夔在《读书谱》中说:“古人遗墨得其一点一画,皆昭然绝异者,以其用笔之精妙也。”世传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而悟笔法,用笔之道犹如武林秘籍,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没有见过创作中的刘石,但从其书作中,完全能够领略到其对笔法的驾驭能力。他以中锋为主,敢用、妙用侧锋,使每一线条都蕴含了艺术张力。在用墨上,润中带枯,变化丰富,章法疏朗有致,呈现出极强的艺术魅力。
时人常言,书到深处见文化,书到极致靠修养。是的,书法不是“艺术孤岛”,不是没有根源的凌虚蹈空,真正的书法大家不会单纯以书名世。年届不惑的刘石凭借艺术禀赋和勤奋已然跨越了技法层面的藩篱,而他接下来要面临的该是漫长的文化苦旅——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每一步都会迈得踏实。
意气感物笔墨传神
文/黄仁龙
多年前,在多家书法网络媒体上看到刘石兄的书法专题展,书法创作、工作情况、居家环境均描写得绘声绘色,获得了较高的点击率,网展做得很既特色又成功!我从而就加重了对他的关注。后来我在新浪网上学着弄了一个书法博客,恰好刘石兄也办有一个书法博客,茫茫人海,也竟然能在博中相遇,互相拜访,嘘寒问暖,实属有缘!
刘石兄作品被中国行政学院、人民大会堂及多家文博单位收藏。入展中国书协及全国书法展二十余次,特别是入展第三届书法最高奖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和“入展纪念中国书协成立三十周年会员优秀作品展”这两个展事,奠定刘石的书法地位,从而也是对他从艺20余年的一个认可。
我观刘石兄书法,用笔清健活脱、用墨深厚滋润、构图新奇大胆、气韵流畅生动!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论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中国书法之特点,无论何种书体,须追求气韵生动的效果,而气韵体现于神采,而神采又本乎于心,非外力所成。刘石兄不仅以萧散简澹之趣见长,还以篆隶笔意书法,已臻妙境!走进刘石书法博客(《寄云轩.书法生活》),就象走进他的艺术与生活。观其人,敦厚木讷,但骨子里确裹着刚毅!这种刚毅越发渗透到他的笔端,“雄迈大气、朴茂生动、沉着痛快、瑰奇多姿、意气感物、笔墨传神”是他的书法特点。
吾虽未与刘石兄谋面,然其书之韵味气息,早深契我心。其书字里行间,有虚怀若谷、澹泊明志之心。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时代,象刘石兄这样静下来一心一意写书法、做学问,积淀深厚,才华横溢的青年书法家,是不多见的。他在书法创作上的才情,足可先贤刮目,后学景仰。
刘兄要出一本书法小集,我很赞同也表示祝贺!小诗一首赠之:
寸心千古襟怀开,
笔走龙蛇且从容。
十载临池水尽墨,
一朝清气赴面来。
张照《天瓶斋书画题跋》云:“凡书,必通灵与沉着并到,乃得。”想必刘石兄对古文化研究颇深,必能通灵感物,并祝兄在今后的艺术之路上,更上一层楼!
2011年10月18日于新清风堂
月寂云行话刘石
娄尚坤
仲秋节后紧挨着国庆长假,人际往还,杯盏酬酢,俩月下来,即是酒性张狂如我,也已给折腾得奄奄一息,了无心绪。忽收到刘石君短信,促要文债,虽则大脑浑噩一片,也只便关起门来践这丈夫之诺。
结识刘石已是二十几年前的事,其时刘石少年翩翩,卓然文士风姿;书作则取法精雅一格,才华铺陈,初见晋唐韵致;又谈吐谦恭,不事浮华,与我渐成挚交。众所周知,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书坛可算作峥嵘时期,文化艺术与经济同兴共振又同幻共变,毫无疑问,这样的时代既成就智者,又葬送庸人;而作为从艺者,理性与坚守便至为重要,刘石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他治艺的路子坚定沉着、练外修内、化理于中,成为他这个层段不争的领跑者。
时间跨入二十一世纪,与其他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一样,乱花渐欲迷人眼,书坛也不再有神话和偶像,而更多了些喧闹和颠覆,闹的更闹,静的也更静,刘石属于后者。当然,这闹与静是就心境而言的,具体到艺术实践,常变则常新,这道理毋需罗嗦。适者得以生存,却无法保持它恒久的生命体征,抱残守缺哪怕守成,也必遭时代遗弃。的确,身处这个时代的艺术人,相比于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最难抉择的,刘石的可贵处在于,他再次以实践阐释了自己对艺术认识的精准性,在最近的这个十年里,他的路也走得更为开阔,经历一次成功的北上求学之路后,当其新作呈现于面前,我惊讶地发现,他向前—关键者向着真淳—迈进了可喜又令人信服的一大步。
世间万事万物,所谓殊途同归,万法终将归于一,刚近不惑的刘石,于书法艺术的行程,虽说路漫漫其修尚远,然而相对其年龄他完成了真正的超越!倘非得对他的艺术给出一个评语说辞的话,我迅即想出如本文题目那样的几个字作为表述—他的作品或若春云流散般绚烂而娱目,又见朗月当空般宁寂而清神。未知观局者诸君以为我言谬否?
庚寅深秋于七斗半斋
娄尚坤,职业书画家。书画作品多署老聋,斋号七斗半斋。
浅谈刘石书法
刘胜民
与刘石兄相识是在零七年初秋,我们为了书艺追求赴中国艺术研究院张荣庆先生书法工作室深造。因与刘兄年龄相当,言谈之间甚为投缘,以后在一块玩的机会也就多了起来。
刘石兄书写主要以行草和隶书为主,而行草是其最擅长的。其行草以二王为宗,笔法娴熟,灵性好、变幻灵动,结构奇险率意,欹正相生;字形秀丽颀长,风姿翩翩,随意布势,缩放有致。既有二王之骨力,颜鲁公之雄厚,兼之颠张醉素的狂放,率真而潇洒……章法上,紧凑的点画与大段的空白强烈对比,粗重的笔画与轻柔的线条交互出现,流利的笔势与涩滞的笔触相生相济,风樯阵马的动态与沉稳雍容的静意相融相合,让我们在感受作品厚重悠远的气息中,还可以强烈的感受到现代构成意识的痕迹,显现出极深的文化意蕴。
在隶书方面,刘石兄涉猎面也极广,从汉代一直到清代都是他的取法对象。其隶书作品古朴高迈,雄厚大气,用笔自然而不拘一格,笔笔沉着,无一笔怯弱。结字宽卓疏朗,意趣纵横,寓自由于规范,藏精微于磅礴,颠而不怪,狂而不张。其书写注重单个字造型表现,不再把汉字看作是具有实用功能的语言的记录符号,而注重于其形状的穿插避让和开合收放,对汉字结构作大胆的变形处理,视觉形象上极具动势、线条极具张力,从而使作品“动感十足”,极具视觉冲击力。
古人有云:书为心画!也就是说某种意义上书家的书法创作承载了书家的性情和审美。刘石兄活跃的思维和敏锐的视角,以及其深厚的根基奠定了其现阶段的书写柱基。随着视野的更加开阔以及取法的更加深入,我相信刘石兄会走的更远!
庚寅冬月
刘石{个人艺术相册}
刘石{个人艺术相册}
刘石{个人艺术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