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10-7 17:41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10-7 18:09 编辑
◎舍与得张开/文 得到与失去是一种辩证的事物判别标准,他们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 要想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必须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失去。失去是得到的桥梁,没有一味地得到而没有失去。失去又往往是奋斗历程中的一笔巨大的财富,拥有了失去的痛苦经历,得到的快乐显得格外的珍贵。 然而,失去的时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总结,从总结中吸取经验教训,为将来的成功奠定基础。如果面对失去便一蹶不振,那么,你所失去的就将永远失去,随之而来的还将是继续失去。 失去时不要斤斤计较失去的是什么,应该去反思为什么会失去,如果失去时只知道怨天尤人或者牢骚满腹,那么你必将跨入跌进万丈深渊的大门。 事物的发展变化都存在于平衡的状态之中,没有因就不会有果。天上掉馅饼只是一种妄想,投机取巧的结果只能是取得短暂的成功,他不会带给你永远的快乐,甚至会使你的人生处处萦绕着痛苦与烦恼。 珍惜我们眼前所拥有的一切,更要珍惜奋斗的人生历程,我们不能因为得到了就沾沾自喜,失去了就痛不欲生。享受生活,享受创造,这种快乐比你去计较到底失去了什么更有价值。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10-7 17:41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10-7 18:10 编辑
◎乡情张开/文
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漫步在乡间的小径上手捧着清香的泥土思绪在彩云中飘荡那河畔的翠柳伴随着风的脚步轻轻的拂去离别的凄凉那些被人忽略抑或淡忘的野花小草在悠然吸吮着纯净的甘露静静地沐浴着和煦的阳光鸟儿在碧空里自由飞翔偶尔一声清脆的啼鸣宛如天籁般悠扬 多少次,我梦回故乡我眷恋着那里的山山水水深爱着那些朴实善良的父老乡亲远处那个弯曲的背影渐渐的消失在被雾锁住的黄昏记忆在我的心里刻下深深的印痕夜空中的点点繁星你是否知道疲惫不堪的游子何处才是归程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10-7 17:41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10-7 18:11 编辑
◎军歌嘹亮张开/文 在鲜艳的“八●一”军旗上铭刻着多少中华儿女的动人乐章南昌起义的一声枪响刹那间神州大地上燃烧起民族的尊严与希望 在井冈山上在长征途中在抗日前线在华北战场……那些前仆后继的勇士们他们以坚挺的身躯渲染出耀眼夺目的万道霞光他们用生命托起初升的太阳以无比的忠诚铸就了坚强的脊梁聆听那铿然雄壮的动人乐章吧军歌是那么的嘹亮 我们怎能忘记那段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在抗美援朝的硝烟中在被洪魔吞噬的长江大堤上在捍卫祖国尊严的每一刻……面对强大的敌人是我们的战士让“八●一”军旗永远高高飘扬 是他们用生命改写了中华民族悲壮、屈辱的历史是他们以忠诚和无私捍卫了祖国的神圣他们的英雄气概让日月为之动容令山河为之歌唱那气势恢宏的生命赞歌在浩瀚的宇宙中久久回荡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祖国不会忘记我们的钢铁战士更不会忘记时刻准备着为祖国的繁荣和强大护航听吧军歌是那么的嘹亮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10-7 17:41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10-7 18:12 编辑
◎岁月留痕张开/文 静静地坐在窗前翻阅着往昔的照片一道道岁月的划痕刻录下珍藏于心的难忘记忆 时光悄然流逝儿时的梦想变得逐渐清晰日记里写下的点点滴滴让我的心淡忘了喧嚣的尘世品味童年的天真那一幕幕优美惬意的场景宛如天空中的点点繁星悠闲地眨着眼睛把黑夜装点得繁华似锦 教室里朗朗的书声操场上尽情地嬉戏父母亲苦口的叮咛兄弟间真切的友谊白天,牛儿在田地里辛勤地劳作夜幕,人们围坐在一起畅叙幽情泥泞的乡间小路上记录着童年的脚印微弱的油灯传播着爱的光明在不知不觉中如同梦幻的场景在时空中消逝记忆的痕迹却变得更加的清晰 窗外下起了淅沥的小雨思绪在时空中跳跃珍藏着的难忘记忆让昔日的瞬间成为永恒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10-7 17:41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10-7 18:12 编辑
◎创作随想张开/文 我一直关注于书画艺术创作的学术性。在看够了五花八门的现代艺术创作之后,我必须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因为我对那些乘兴所为、粗制滥造、远离艺术规律的作品已经十分厌倦了,它不仅损坏了我的眼睛,毒害了我虔诚追求艺术创作的灵魂,而且在不断的误导着进入艺术殿堂的后来者们。 传统的书画艺术发展到今天,是进步还是退步,明眼人自能辨解。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我一直持辩证的眼光来审视。诸如对待传统的态度,书画家学养的积淀等等,至少,在当代能够站在前人的肩上并能超越的无疑已是凤毛麟角。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时代高速发展的必然。心态的浮燥与学养的浅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当代艺术家们对艺术的深入研究,从而导致了作品的品味很低,线条的质量不高的普遍现象。在另一个方面,对名利的需求已经占据了许多艺术家的灵魂的主体,因名利而学书画,当技法学到了一定的程度又竭力地追求名利,无疑,这是继承与发展传统艺术道路上的巨大障碍,也是一个很危险的屏障,这个屏障很难被当代的艺术家们打破,因为艺术家也要生存。 这种观念并非仅我一人这么认为,多数从事书画研究的艺术家们都会异口同声地提醒别人、教育学生,然而又有几个人能够经得起时代的检验?又有几个人在身体力行地去实践?显然,认识和实践已经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书画艺术是一门学问而不单纯只是技巧的运用,诸如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文字的正确运用,作品的气息与意韵等等,处处都能体现一个艺术家学养的深度和广度,学问做深了,就不会处处写错字,就不会视“书家必携”为至宝,走到哪里带到哪里,一搞创作只能是抄书,甚至在临帖的时候没有对帖或是书家进行过系统的研究,只能是依样画葫芦。当然,学养绝非仅仅局限于此,它还包含很多方面,但缺少这些因素的滋养,艺术创作则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10-7 17:41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10-7 18:13 编辑
◎创作随想张开/文 当代书画艺术创作队伍之大,风格流派之多,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是不能比拟的,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人们生活在繁荣、安定的社会之中,在享有了富足的物质条件之后,自然渴望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滋养,而书画艺术作为人们精神需求的一部分,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姑且不论当前创作水平的高低,因为艺术创作需要时间的检验。当代人有当代人的特点,当代人有着同古人一样的生活轨迹,有相同的审美视角,所不同的是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优越条件比古人要好的多。我们可以很方便地走进各种层次的博物馆、展览馆,亲眼目睹古代先贤们的优秀作品,我们可以很轻松的走出去体验自然界的繁华景象,去感受各种不同的生活境遇,我们可以不断地出版自己的作品集,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宣传自己等等。这些优越的条件促进了艺术创作领域的繁荣,为艺术家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而在另一个方面,它也促使了艺术家急功近利的思潮的蔓延,对名利的需求越来越重,这是我们今天的艺术家相对于古人最为危险的负面影响。 艺术创作需要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不论是成就卓著的艺术家还是刚刚步入艺术殿堂的爱好者们,都需要不断地冷静思考我们所面对的社会环境和创作的方向。值得深思的是,数量众多的艺术家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着自己的道路,他们忘我地耕耘在丰厚的艺术土壤之中,多少年过去了,这份坚定与执着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我们感动于这种创造事业的精神,并且坚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少年之后,他们的作品将一定会感动后来者们,他们的创造将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为人们的生活平添优美与华丽的养料。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10-7 17:41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10-7 18:14 编辑
◎临池写心记 张开/文 古人云:『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墨淡则伤神彩,绝浓必滞锋毫。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勿使伤于软弱,不须怒降为奇。四面停匀,八边具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欹正。筋骨精神,随其大小。不可头轻尾重,无令左短右长,斜正如人,上称下载,东映西带,气宇融和,精神洒落,省此微言,孰为不可也。』前人论述,于笔墨变化、气息内蕴解析详尽,凡善于书者皆躬行于斯,于今时,能识之并能践之于行者又可谓少矣。 书法者,临池于先。临池者何?目视于帖,笔行其迹。观其精微,澄心静虑。察点画起始之变,方圆顿挫之别,宽窄肥瘦、虚实相生。实不刻板,虚勿浮滑。枯湿浓淡、轻重疾缓,自然融合,切忌故作。心与帖通,沉着痛快。有心积淀,无意生发。处处变化,笔笔不同,因此而生生不息也。 继而用笔,用笔千古不易。用笔禁忌尖、滑、扁、轻、俗;钉头、鼠尾、鹤膝、蜂腰皆病也。起笔有直入、藏头之异,收笔含蓄藏神,气贯始终,如世间万物,无有雷同者。尖者峻利,于短线及起承处见之,意在得其畅达。尖者勿多,多则势弱,蓄势固能沉厚,沉厚以致广大,广大则意蕴深远。用笔之妙须有收有放,收放自如,既有法度、不逾规矩,又能随心所欲、应运而生,境由心造,可谓心手和一,作书之妙如是。其气宜清,勿令混浊。清则雅,浊则俗。用笔果断,衔接自然,雍容典雅,其清新之气尽现于笔端。 字要骨格,骨勿外露,须刚健中寓婀娜。肉须裹筋,筋须藏肉,血脉相通,自能生意盎然矣。刚如铁画,媚若银钩,刚柔相济,奇趣迭出。急捉短搦,迅牵疾掣,悬针垂露,蠖屈蛇伸,纵横逸宕,不计工拙,林林种种须谙熟于心,发于笔端,可谓得之矣。 临池之初,先习其文。盖书之风格皆谙合于文章辞赋者也。正如以正楷作赤壁怀古,以狂草作兰亭者,皆有悖于文辞,而不足为道。赤壁之豪放与正楷之雍容,兰亭之幽雅与狂草之飞动,岂能兼和?观当今如是者众,信笔为体,不论为文作书旨趣,岂不悲哉!既习其文,然后作书,可事半功倍矣。 临池之时,逐字研习,然后逐句,以致篇章。结字宽博,如为人之气度,点画精细,必刻意于使转。提按顿挫,如树之有节,无节则无力,无力则躯体不刚。节者随机而生,非经营安排所致。故作姿态,俗不可观。古人作书,凡两字绝无平头者,所谓计白当黑如是。临池宜专,然后博取。朝三暮四者,必无所成。精一家之法而后贯通,既可辩古人用笔之别,又能集众家之法于一体。观书须观真迹,笔墨之妙皆从此处得来。印刷书本,体貌相当,气息失矣。董其昌云:『吾学书,在十七岁时,初师颜平原《多宝塔》,又改学虞永兴,以为唐书不如晋、魏,遂仿《黄庭经》及钟元常《宣示表》、《力命表》、《还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谓逼古,不复以文徵仲、祝希哲置之眼角。乃于书家之神理实未有入处,徒守格辙尔。比游嘉兴,得尽睹项子京家藏真迹,又见右军《官奴帖》于金陵,方悟从前妄自标许,自此渐有小得。……今将二十七年,犹作随波逐浪,书家翰墨小道,其难如是。』由是可知,多观真迹者,其视野必能开阔,眼目得以滋养。
所谓写心,意在为人。凡庸人俗者,吾所不顾。言语不净,欺名盗世,或自以为是,目无他人者,吾所不从。然世间万物,岂能归于一体?当今时下,狂妄者众而谦逊者少,高古者少而庸俗者众,无奈于斯!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人品不高,虽工不贵也。东坡居士云:『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故,吾好古人书,尤好气节高洁者之书。临其迹,写其心,畅快之极。品格低劣,为人不真者,虽笔墨可观,终不入眼角。 书之有法,临池初始。初则形貌,进而取意,其貌不似,又焉能得意?既得其法,心领神会,化为我用,融百家于一体,则临池功效自见。或有临池者,形貌不具,气息不合,跋之为意临,皆为恶道。无形貌即无用笔,无用笔则无异于行尸,毒害观者眼目,非为艺之道也。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10-7 17:43
临池写心---张开书法摄影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10-7 17:43
临池写心---张开书法摄影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4-10-7 17:43
临池写心---张开书法摄影展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