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斌
发表于 2014-11-28 19:56
虽然儒道的文化有很多冲突的地方,比如儒家重仁而道家贵德。比如儒家讲的是人化道,讲的是人定胜天。而道家又刚好相反讲的是道化万物,讲的是人应该顺其自然而效法自然。其实两家讲的都有道理,老子最初的意识也应该和孔子差不多,只不过老子讲的道含着太多太广的道理难免有所缺失和不全面,孔子的思想虽然不及老子思想的全面但却把老子的思想解释的更为透彻。孔子一生推行仁政,要知道孔子在那个时代是战国时代郡主往往不会施行仁政,但孔子却反其道而行之。孔子之所以说人化道而不是道化人,人定胜天是和当时的历史背景有关。孔子一生都是无为的,他一生周游列国去没有说服一位君王推行仁政。他知道这样做是没用的可他偏偏还这么做,知其不可而为之。而孔子的一生却影响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因此他是有为的,符合老子讲的无为胜有为的思想。
苏斌
发表于 2014-11-28 19:56
德经仅仅五千余字就已被后人解读注解的不同意思高达一千多种,而且都各有各的道理。道家不是哪一个教,而是一门学问,道家不等于道教这是要严格区分开来的。受道家影响的太多太多,比如韩非子,韩非子一直学老子之学的他还注解了老子这本书,只不过受到老子的启发后却走了一条与老子相反的道路。比如兵家的孙子,孙子兵法是一本兵家哲学实战书深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开篇就讲了兵者诡道也,而老子这本书也被主席称之为兵书。比如鬼谷子深受道家的影响,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苏秦、张仪。比如张良自幼学儒后学道,功遂而身退。比如医学界有名的黄帝内经也颇受道家养生学的影响。比如庄子,属于道家不过他的思想对后来的道教影响深远,渐渐的道家开始了玄学之说,渐渐的道家由一门学问演变成为了带有玄学色彩的道教文化。道教为何说不等同于道家?因为道教是学到了道家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后来又开始带有玄学思想的发展出的道家分支。受道教影响的名人比如王羲之,其书法飘逸洒脱与天地混为一体,至今人们也只能感叹这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历史中信仰道家思想的帝王也有很多,大汉开国皇帝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皇帝刘邦就是信仰黄老之学,先推翻秦朝暴政后又与项羽一争天下,最终由弱变强击败项羽一统天下的过程也比较符合老子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也是效法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唐朝皇帝因为和老子都信李,故称老子为其祖先,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史学家司马迁信仰道家文化的,其作品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儒道文化其实就是整个的华夏文明,儒道文化少有冲突更多的是相互包容和吸收。儒字本身就有柔弱之意,而道家讲的是柔弱胜刚强。至于儒道文化的冲突是儒家弟子和道家弟子个别人的冲突。
孔子讲的君子不争与老子讲的上善若水不与世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儒道结合的文化也影响了很多的历史名人,比如前面我说的张良,还有三国时候的刘备都是深受儒道文化的影响。刘备字玄德,(玄德二字源于老子德经五十一章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可见刘备贵德,但刘备也同样施行仁政。受儒家和道家影响最深的人比如诸葛孔明,在天文地理军事上我想不少人会把他归于道家,诸葛亮有借东风道家的而功遂身退不与周瑜争功,诸葛亮最又有六出祁山儒家的知其不可而为之,鞠躬尽瘁的死而后已。关羽一生重义,被后人尊称为武圣人,深受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
• •
•上善若水之美德
举人5与儒家文化不同,道家的老子这本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老子这本书读出过君子同样也读出过不明老子真正用意的人还有小人。因为老子讲的道理既可以让人理解的十分简单,但是要深悟起来并不简单。因为老子讲的是大道,所以有时候把人性最黑暗的一面也都写上,很多所谓的学者批判老子心理阴暗,比如老子道经三十六章将欲翕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外交之学——大国者下流也,(大国处于水流的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此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这其中老子的本意是教会人们如何防范小人,以及如何看清自己现在所处国家的大环境。其中被人误解和被小人利用的也误导了很多人。老子讲道把人心分析的非常透彻,把道讲非常虚无与真实。之所以有些人会有反感是因为,我们看老子就好像老子讲的道就像是整体洁白的墙面,只有一点黑的地方我们便能一眼看到,但不妨碍它被我们称之为白墙。而很黑的墙面有一点白的地方我们同样也能看到,但这个墙面我们还是要称其为黑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趋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趋狗。如果不能整个贯穿老子的思想这句话说的就会给很多人误解了。老子发现了道的规律,提倡效法道的规律,效法自然的无为向万物学习道。老子在道德经经里说的道德不是简单的道德二字,道德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道教里面有说真人不露相,不是不露相而是你更不看不清真人的所有面部顶多也只能看出个局部。如果你能够看出一个人是世外高人那么你必定也是世外高人,道法是说不出来的,真正的道法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意会不是胡乱思考,而是根据他身边的自然现象以及这个人本身的是否与自然符合天人合一忘我的境界。是真人何必要向看不懂的人路出本来面目,只要自己做的事情符合天道之道顺其自然而无愧于天地间就可以了。也许很多人看到有些道法高深之人,感觉他好似亦正亦邪而貌似亦正亦邪但却符合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老子主张以一颗平淡的心看待世间万物的变化,万事万物都会阴阳转化没有觉得的阴也没有觉得阳,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没有绝对的好事和坏事,物极必反阳极成阴,阴极成阳,守住道中的虚空保持者一颗最本真的心,尽量避免走入种极端,老子说上善若水的原因就是如此。
• •
•即忘丹青
探花10说得好。
• •
•风青玄
贡士7在我看来,儒家和道家是阴阳两面,一个主张有为一个主张无为,但儒学派生自道学,就像阴生阳一样。老子讲的是天道,天道无为而无不为,孔子讲的是人道,人道有为而达。天道是真理,但是人生有限,难以企及,人道有局限是相对的,但是人道是人一生可以达到的距离。
• •
•筱道
榜眼13欲修仙道 先修人道..........
• •
•QM别小鱼
进士8看一下 太长了没有看完
• •
•愚昧的bailei
探花11
• •
•oO朝生暮死Oo
举人5我信王伯安
• •
•上法圆天顺三光
进士9我以为,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并不冲突。道家讲的是“不争之争”。儒家讲得是“争之以礼”。老子的无为和孔子的有为,都是求而不强求。
老子讲不争、不自视、不自是、不自伐、不自衿,而不争的结果是天下莫能与之争,不自明的结果是明,不自是的结果是彰,不自伐的结果是有功,不自衿的结果是长。所以我认为老子的思想并不是消极。用一句俗话说“老虎弯曲身子是为了扑向猎物。”
老子的“弃仁义”应该是“无所谓仁义,自达于仁义。”
记得有一篇说的是“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对于悟道的人,自然能处无为之事以有位。但是还没有悟道的人,只会大笑之。
对于普通人,就应该教育他们。所以我一直不太理解“绝学无忧”这句话。
道家的无为更适合个人的修身,儒家的礼制更适合治国。当然道家的学说不乏治国之处,儒家的学说教修身亦属精品。
个人之见,不足之处请多多赐教。
• •
•纞迩
进士9儒道不冲突
• •
•忠诚的赤卫队
贡士6
• •
•君士旦丁
探花11老子讲的是天道,孔子讲的是人道,论境界,老子高于孔子,论可行性,孔子的学说更易于常人学习接纳,我觉得二者并不冲突,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天人合一啊
• •
•大明锦衣夜卫
贡士6老子的道你懂了吗?他留下来的是没标点的书、而有标点是后人加的。真正的含义懂的人很少很少。所以他的书有好多读法
• •
•小白敬上
探花11标
• •
•上善若水之美德
举人5老子骑青牛越过函谷关的时候,被函谷府衙为府尹大人发现,而答应他去作洋洋五千言的《道德经》,正在老子努力写《道德经》的时候,一位年逾百岁却鹤发童颜的老翁前来府衙找他。
这位老翁对老子略略施礼后对老子说道:“老朽听说先生您博学多才,故特来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今年已经106岁了,然而与我同龄的人都纷纷作古而去了。你看他们,耗尽心血所追求的荣华富贵却不能享受这种富贵,努力建设好四舍屋宇却落身荒野孤坟,而费尽心力开垦出来的沃田死后也只能得一席之地。对我来说是什么情况呢。我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能轻松度日。虽然不懂种植庄稼,但是我依然能吃上五谷杂粮;尽管我不置只砖片瓦,可我仍然能够居于华丽的房舍中。因此,我的问题是:现在我是不是可以嘲笑他们徒劳一生,而只能落到一个不能享受生活的地步呢?”听了老翁这番话,老子微微一笑,然后对身边的道童说道:“你去找一块木头和一块石头来。”当木头和石头拿来时,老子问道:“如果木头和石头只能择一个,您是选择木头还是石头呢?”“当然是木头。”老翁得意地拿起木头说道。“为什么?”老子抚须笑问。“因为这石头还没有打磨,所以它没棱没角的,我取它何用?而木头多少还能有点用处。”老翁指着石头回答。“那么大家是取石头还是取木头呢?”老子这时向身边的人询问道。
众人都回答道取木头而不取石,理由和老翁一样。听明白众人的回答后,老子回过头来问老翁:“是石头寿命长还是木头寿命长呢?”老翁犹豫了一下说:“自然是石头。”于是老子释然而笑道:“石头寿命长而人们却不择它,木头寿命短而人们却择它,只是因为它们一个对人们有用而一个对人们没用罢了。”
• •
•巴依来
童生2学习
• •
•书剑汉青
进士8楼主你什么都不懂就别在这里乱说
• •
•上善若水之美德
举人5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徼,此两种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中的一种译文
取到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为判断之初始;取名于有名是万物化生之更本。所以通常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权限。这两方面都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这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 •
•上善若水之美德
举人5我写的谈谈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有不少人误会了,我才疏学浅
• •
•上善若水之美德
举人5先谈汉服
• •
•上善若水之美德
举人5服给人带来的首先就是很自然那般的美感,这种溶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感觉永远都不会落伍。汉服其实复兴的不仅仅是潮流,而是我们的精神之所在,上善若水,汉服给我的感觉如水般美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而汉服之所以很多人喜爱她就是因为她善于学习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智慧源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服的服饰就是融合了道的思想在其中,化天地之繁而入简。上好的行为典范就像水一样,她善于利导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功,处守于众人不愿的底下处,所以,接近于道。
• •
•上善若水之美德
举人5不是粘贴别人的,原帖过长复制的重发
• •
•上善若水之美德
举人5汉服给人带来的首先就是很自然那般的美感,这种溶于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天人合一的感觉永远都不会落伍。汉服其实复兴的不仅仅是潮流,而是我们的精神之所在,上善若水,汉服给我的感觉如水般美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而汉服之所以很多人喜爱她就是因为她善于学习自然,是中国文化的智慧源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汉服的服饰就是融合了道的思想在其中,化天地之繁而入简。
登录百度帐号
手机/邮箱/用户名
手机/邮箱/用户名
密码
密码
验证码验证码换一张
下次自动登录
立即注册忘记密码?
•我的游戏
•推荐游戏
登录后查看最近玩过的游戏
• 生死狙击
类型:FPS游戏
推荐:
• 火影疾风坛
类型:角色扮演
推荐:
• 大天使之剑
类型:角色扮演
推荐:
游戏中心游戏礼包•贴吧页面意见反馈•贴吧打击敏感不实信息1 2 下一页 尾页 63回复贴,共2页,跳到页 确定 <返回汉服吧分享到: 发表回复 发贴请遵守贴吧协议及“七条底线”贴吧投诉停止浮动内容:
使用签名档查看全部
发 表©2014 Baidu贴吧协议|吧主制度|意见反馈|网络谣言警示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苏斌
发表于 2014-11-28 19:57
在很多人看来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最大冲突是老子主张道的德而弃仁义,道德经18章大道废,有仁义。而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仁义的儒家思想,仁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有仁才能发芽生长一样。如果从宏观上来看当然是老子讲的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道化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这句话更是解释了连现在科学都解答不了的世界性的难题。道它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道究竟是什么用语言是很难表达的。老子解释的道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人迹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虽然没有老子的境界高,但是晚年悟道更是称赞老子为人中之龙,一直尊老子为自己的老师。老子讲上善若水,学习水的柔而能以柔若胜刚强。而老子这本书,写到的更是方方面面的事情,老子颠覆了很多人客观上的感觉,比如很多人难以理解柔弱为何会胜刚强。老子在76章讲道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实也枯槁。古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老子说的不仁是比仁更大的德,无为是顺其自然效法自然的无为。无为是什么?无为就好比自然当中的虚空一样,有了虚空才产生了世间万物。房子的虚空,天地和宇宙的虚空等。老子这本书虽然仅仅五千余字但包含的内容很多,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源泉。
苏斌
发表于 2014-12-1 14:58
http://www.cztv.com/video/1705422.html
茶道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 ,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两种: 煎茶。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工夫茶。清代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
在中国茶道的发展历程中,佛教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苏斌
发表于 2014-12-5 12:30
中国画没有逻辑思维、只有形像思维和经验继承。逻辑思维是西方的东西。先不管此话对否、先看国画之本:白的纸黑的墨、黑白成编织国画的主要因素、常有计白当黑、惜墨如金等等。黑白到底是什么东西呢?西方色彩学认是中性色,国人大多也把其作色看待。如有墨分五色之说。其实仔细知会这些话都是告诉你:中国画就是黑白互动作用的结果!在中国画里黑白不是色、它们只是阴阳之符号阴爻阳爻。它们是相对的又是统一的、谁也离不开谁、只有相互作用才有画!有些画家论白时说:白可是水可为云。其实黑白都一样他们什么都可以是!他们只是抽像的符号!这不是典型的逻辑学吗?儒学画者总是大谈笔墨、一味承袭,致使一些画者一头钻进皮毛里重爵残羹!失去用逻辑思维去分析自然中的情感符号、创出自己的情感世界!这难道还不能使我们觉醒吗?吴冠中说笔墨等於零有错吗?他的意思就是让画家们用逻辑思维去提升形像思维呀!有大院长画四王山水画的很好,可再好也是四王的东西!你怎么就不分析一下四王为什么把山水画成这样呢?更有甚者自慰某大师几代传人!懒汉也!因此中国画不缺逻辑思维只是我们不善用罢了!
苏斌
发表于 2014-12-8 15:33
http://image.so.com/v?ie=utf-8&src=hao_360so&q=丁绍光&fromurl=http%3A%2F%2Fwww.minghuart.com%2Fpainting%2Fpaintinfo.aspx%3FContentID%3D11832#ie=utf-8&src=hao_360so&q=%E4%B8%81%E7%BB%8D%E5%85%89&fromurl=http%3A%2F%2Fwww.minghuart.com%2Fpainting%2Fpaintinfo.aspx%3FContentID%3D11832&lightboxindex=160&id=ba18fd051dc698ddb722189e22cc85f4&multiple=0&itemindex=0&dataindex=180
苏斌
发表于 2014-12-8 15:42
http://image.so.com/v?ie=utf-8&src=hao_360so&q=丁绍光&fromurl=http%3A%2F%2Fwww.minghuart.com%2Fpainting%2Fpaintinfo.aspx%3FContentID%3D11832#ie=utf-8&src=hao_360so&q=%E4%B8%81%E7%BB%8D%E5%85%89&fromurl=http%3A%2F%2Fwww.minghuart.com%2Fpainting%2Fpaintinfo.aspx%3FContentID%3D11832&lightboxindex=226&id=e638362772190a7abde4015a9acf1889&multiple=0&itemindex=0&dataindex=247
苏莹
发表于 2016-2-12 15:34
心似长海能容物,诗如墨潮乐潇然;
万象在旁
发表于 2020-2-6 10:13
{:1_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