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间懿杰 发表于 2014-9-18 15:50

篆书创作谈 (安徽·张杰厚)

本帖最后由 仁间懿杰 于 2014-9-23 21:20 编辑

    中国最早汉字就应该是篆书,人类在刀耕火种时期就留下我们祖先的生活遗迹——甲骨文,华夏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汉字演变的历史,因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       篆书包括大篆和小篆。大篆是周朝时期的文字,广义来说,甲骨文和金文都属于大篆。在周朝,经过了几百年的混乱后,不同的国家发展出了不同的文字,我们可以把它们都看成各种大篆。在统一六国后,秦国综合了七国的文字制定出了一种通用的文字,也就是小篆,它已经有近2200多年的历史,       篆书虽然离我们年代久远,但它仍然出现在我们今天现代生活里,在艺术设计和书画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笔者热爱书法,尤其对篆书情有独钟,常常陶醉于高古清远的气息,欣赏她阿娜多姿风采,赞叹她庄重典雅的仪态......少时看不懂,至到有一天我去认认真真去临写篆书时,方知她的博大精深。这些年一直耿耿于怀——怎样才能把篆书写好?       写好篆书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她绝不像楷书、隶书易于上手,也不会像行草那样尽情抒写,篆书就是一座座大山,可谓“看山跑死马”。      首先 “练心情”,刚开始学写小篆时,就像走钢丝,讲究力的平衡——线条的匀称和结构对称。搞不好头重脚轻,还不时翻筋斗。所以心态要静,不能一挥而就,要持之以恒。       然后“练技法”,因为篆书包涵很多学问,如中锋运笔、逆锋起笔,回锋收笔、捻腕等技法。 等到掌握小篆基本笔法和笔画以后,才能谈上去写一副完整的东西,写完一看你会发现自己写太稚嫩了,可能有想放弃写篆书的念头了;此时,你千万莫沮丧,临写和创作总是有一段很长的距离,练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才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大概就是练习书法的一种情境吧。       其次“练眼界”,要想写好篆书,单单去学习小篆是远远不够的,等小篆临写的一定程度时,我们会不满足她的那种”美术“的对称美,因为这样下去会禁锢人的创造性,很难书写性情,除了一些大篆书家,可能他们一辈子就坚守一种篆书风格,但是,他们的篆书成分仍然营养丰富,所以我们永远感到他们的作品有活力。因此我们要汲取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草篆、楚篆、草书、隶书、楷书、行书等营养成分,总之,写篆书要开阔眼界,兼收并蓄。       再次“练境界”,写篆书有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眼高手低”,这是很正常感受,此时表明,我们欣赏水平和书写水平的不对等,在不知天高地厚的否定别人的同时,渐渐我们会发现自己写的庸俗丑陋,这时该向传统学习,向我们没有开发的领域去探索,篆书绝不是要我们恪守一家规矩,要让她永葆青春,我们必须时时给她注入新鲜血液——添加现代元素,比如在书写的形式变化,借鉴行草书的笔法、墨法、章法等。我们不妨尝试一下,当你去写李斯小篆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吸纳大篆那种“高古”气息?学清人篆书时为何不能添加一些汉代篆书的雄浑苍茫成分?写篆书时怎能不想去用草书笔法去感受一下那种抒写心情的快感......       笔墨应随时代。篆书也是如此,她虽然一颗古老的铁树,让她吐新芽,披上时代的新装,焕发书法艺术的青春,是我们每一个篆书爱好者和书法家矢志不移的追求,——因为艺无止境。(张杰厚)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篆书创作谈 (安徽·张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