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批评的学习笔记【之三十二】(万紫千红总是春)
最早看到姜夔在《续书谱风神》所说的“自然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瘦,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士。”就觉得人这一张嘴真是没白长,老百姓说过,牙是硬的舌头是软的,想咋说咋说。就像现在看书法专业报刊上与作者作品同时出现的“名家集评”,横看成岭侧成峰,怎么说都是一个字:好!两个字:很好!三个字:非常好!四个字:确实很好!五个字:不是一般好!六个字:好得不能再好!七个字:好的不能再好了!八个字:再好还能好到哪去!英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论及艺术批评的功用时说:“好的批评家会使我看到一幅画中最初没有感动我而被忽略的东西,致使我获得了审美感受,承认它是件艺术品。不断地指出艺术品中那些组合在一起的产生有意味形式的部分和整体,正是艺术批评的作用之所在。”的确是这样,如果是很严肃认真的书法批评,确实能让人受到启发获得教益,比如唐代著名书评家张怀灌在《书议》中评论王羲之书法,不是迷信旧说,而是深入考察,独抒己见。尽管王羲之书法在初唐时已被唐太宗李世民钦定为“尽善尽美”,但张氏并不囿于成见,而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认识,将王羲之真书、行书与草书分开对待,认为王羲之真书、行书超妙,草书成就一般。他在《书议》中将羲之草书排名第八(属最末一位),并提出“逸少草有女郎才,无丈夫气,不足贵也”的评判,指出:“逸少则格律非高,功夫又少,虽圆丰妍美,乃乏神气,无戈戟钴锐可畏,无物象生动可奇,是以劣于诸子。得重名者,以真行故也。”象这样言之有物、入木三分的批评,自然能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精神为之一振。
书法评论看多了就有一种感觉,平常的书论文章或者批评文章,书法理论家门还能实事求是的说几句“人话”,一上书展研讨会或者参与“名家集评”,口气就变了,也不说什么“气节”了,再肉麻的话也张嘴就来!
“研讨会”是每一个展览的衍生品,尤其是个展,好像没有一个研讨会之类就不足以显示对作者的关注!但书法家们、尤其是应邀参加他人作品研讨会的书法家书法评论家们对诸如此类的活动究竟是怎么看待的呢?过去听林岫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与其掏钱开研讨会让人对着你讲好话(这让她挺难受的),还不如出本集子让朋友分享一下你的快乐,自己也想退出江湖了,写文章讲话得罪不少人。其实讲真话不容易,这比整天说好的好的对的对的是的是的之人强上一百倍,因为你很真诚的把你要表达的东西说出来了,艺术家就需要这种品质。真诚是一种美德!”最近又看到许雄志先生说的这样一段:“但是当下我们书坛还缺乏一些在理论上有真知灼见的、开门见山的学术层面的书法批评和舆论环境,现在很多都是一些面子的问题,互相吹捧,只能说好,不能说坏。这对书法的良性发展,应该说起不到好的作用。参加某些书法研讨会我是最头疼的,一些虚话不想说,但是真话又没法说,说出来可能会得罪人,大环境使然,缺乏一种正常的艺术批评气氛。”
最后声明一句:姜夔的话是不错的,他指的是法度严谨的书法作品怎么看都是美的!
同意,表示认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