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 发表于 2014-8-31 15:21

关于书法批评的学习笔记【之三十】(“名家集评”中的“名家”究竟是什么名家?)

题目有点不伦不类,敲出来我就感觉到了这一点。
感觉到了不伦不类怎么还用这题目?
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江郎才尽呗!想不出更合适的词儿了呗!
鲁迅知道吧?那可是个流传千古的“大家”吧?可“大家”又怎么了?就没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就没有捉襟见肘的时候?
有!《鲁迅全集》看过吧?碍于面子,怕人说您不是文化人,您肯定说看过。得,您等学生把话说完,偶说的这个《鲁迅全集》是国民党时期出版的,现在在台湾还找得到,大陆找不到,所以您估计看不到的。就在这个版本里,有鲁迅翻译的《小约翰》,其中有一段话,怎么翻译都觉得不顺溜,过了很多天还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句式,最后出来的这句话是这样的:“朦胧而黑暗地向两旁展开长的、单调的房屋的排列。”
怎么样,您读读,看顺溜不?顺个屁呀!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大家”!
我们古代的文学家就不一样了,李敖说,他最佩服欧阳修!也可能是欧阳修知道自己写的文章以后要刻好石碑的,《醉翁亭记》知道不?刻好石碑,然后看。哎哟,不得了,两个字不好,怎么办?石碑敲掉,重新刻,这 么考究的,哪两个字不好?“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是现在的文字,原文他写的是“酒洌而泉香”,发现意思一样,音不好。“泉香 而酒洌”,这是四声。“酒洌而泉香”,是一声。在前后上下文里,韵律听起来一声不好,四声好。敲掉重来,所以原文是“酒洌而泉香”,现在是“泉香而酒 洌”。你看看这个欧阳修有多考究!
不贫了,回头说咱们这个书法!
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写字的发表一幅字或者集中发表几幅字非得找几个他自己认为是在书法界有头有脸的人物出来说几句,说就说呗这年代言论自由,可还非得冠之以“名家集评”!刚开始还觉得新鲜,时间长了见的多了就发现,老是这几个人物出来之乎者也,本来吃人家拿人家或者让人拿银子多买了自己几幅字,出来说几句好听话也情有可原,但也得换换“句式”呀,老那几句!也忒省事了吧!再说了,一句真话都不敢说,忒明显了吧?
差不多三十年前韩天衡就说过: 对于书法艺术固有美感的开挖和欣赏,是有规律的,有大致标准的,但又不是万口合一,不无差异的。
被世人誉为“书圣”的王羲之,对于他的草书,唐人张怀灌就尖刻地认为:“格律非高”,“有女郎材,无丈夫气,不足贵也。”被世人公认的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米芾就大有起而间罪之势,称“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札之祖”。反之得名于晚清而几乎被今人遗忘的张裕钊,康有为当初则极为推崇,誉其书法:“高古浑穆,点画转折皆绝痕迹,而得态奇峭特甚。其神韵皆晋宋得意处,真能甄晋陶魏,孕宋梁而育齐隋,千年以来无与比。”“千年以来无与比”的大书家,而不逾百年已匿其名,显然是对康氏谬评的一大嘲讽。那末,何以贬褒如此失实?这除却政治原故、个人好恶,不辨优劣和美丑外,还有评判者出发点的不同。稍加分析,即可明白,米芾的不满于颜、柳,非不满于颜、柳其人,而是不满于颜、柳旨在出新的书迹,因为,这书迹不合乎、甚至是抵触着米芾尚魏晋、师二王、重复古的审美标准;康有为对张裕钊不切实际的大捧场,非单纯服膺于张裕钊的那几笔“大大”,而是张氏弃帖写碑,这符合于康有为崇碑卑帖的固执主张。心有偏颇,视金为铜有之,指鹿为马有之,西向而望,不见东墙则也有之,这些当是书法艺术审美中不可不察的屏障。
不管古人出于什么目的,总是还敢说句批评的话,我们现在的这些他封加自封的所谓“名家”怎么一句批评的话都不敢说呢?

小迷糊 发表于 2014-9-4 15:44

人前不说,背后乱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书法批评的学习笔记【之三十】(“名家集评”中的“名家”究竟是什么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