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鹏的文章
只有行路人最理解行路人----淡中有味儿的王丹篆刻
王丹是当今篆刻界无人不知的人物。
因为,就某些方面来说,王丹代表着辽宁篆刻在中国当代篆刻艺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高度。
当接到我们本期《先锋人物》的约稿时,王丹兄却给我出了一道题目,让我谈谈对他篆刻的看法。一连几天,独坐在书斋的一隅,沏上一壶茶,自斟自饮,面前是翻了不知多少遍的《王丹篆刻选集》和几十方王丹篆刻的原拓,对王丹近些年的篆刻创作进行了一次认真的梳理……
说实在话,对于王丹其人其艺的研究,可谓他人之述备矣!今就王丹多元化的探索中我最喜欢的一路谈点个人的见解。
在《王丹篆刻选集》中一口气选出了《狗不嫌家贫》、《极天地大观》、《西泠印社中人》、《淡中有味》等30余方风格接近的白文印(其中的大部分竟是王丹投稿七届国展落选的作品),放在一起逐一品赏,竟生出许多感慨来:这几十方印分散在该集的不同角落,也许并不会引起人们太大的关注,亦或它们不是王丹篆刻创作的主流也不被王丹所注意,可就是这些印作却让我隐约的看到了王丹篆刻创作中完全属于他自己的东西,这些看似不经意而为之的作品从用刀上看,单刀直入,随心所欲,甚至有些线条似乎还有用刀尖滑出的痕迹,皆能于放纵间见精微;从线条上看,柔中带刚,一点一画中无不蕴藉着深厚的内涵;从结字章法布局上看,他是试图表现用刀在石头上书写文字,就如同书法创作一样一任自然,所以有的文字的个别点画也表现出了书写时的一些特征“左低右高”致使作品的章法有明显的欹侧姿态,,更有趣的是王丹此类作品中凡是竖折的笔画,大多是由转折处断开,并以此为起点向横竖两边走刀,笔断意连中虚实相生,加上章法上欹侧的姿态,使整个印左下角形成大块的留红,从而使整个印面大密大疏、大实大虚、大红大白、个性鲜明、风格独特……
朱文印中的代表作是“和溪”,该印的文字给王丹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其才华的机会,从印面所给我们的消息来看,王丹是将此朱文印作白文印刻的,用刀与白文印别无二致,只是个别处辅以双刀;篆法上大胆的运用了圆点、方点、三角等块面与水、禾、册等大胆地使用粗线和谐统一,向我们展示了他在构成方面、黑白处理等方面过人的胆识。诚然在其朱文印的创作中不是总有如此的机会与状态,甚至由于受文字内容的制约,此印也许是王丹只能有一,不会有二的经典之作,我觉得都丝毫不会影响此印在当代印坛的先锋地位。
此外,楷书印、陶印及佛造像的边款更是王丹的拿手好戏,“足以使王丹在篆刻史上留下动人的一笔”。(辛尘语)从形式上看,他的楷书印更多的是在北碑中生化出来的,这很容易让人理解,因为王丹的书法一直是以北碑为根基的;至于陶印我认为作为王丹在篆刻创作载体上的探索所取得的成绩是不可磨灭的,甚至会成为王丹今后创作的重点。当我看到王丹创作的陶印原作时,我感悟到了他与远古的烧陶人之间心灵的暗合与沟通。从王丹近期的作品中我又惊喜的发现他的石印的线条里竟也体现出陶印所特有的质感与韵味儿——古朴、厚重、苍茫、雄浑,我想这才是王丹所真正追求的。篆刻创作对不同材质的运用,将会成为今后印人探索的一条新路,作为粗陶印方面的开路人,王丹功不可没。
王丹的印以其结构的宏大、法度的谨严、线条的重拙、味道的醇古而深深的打动着我,正所谓“华之外观者搏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千古”。依我看《庄子.山木篇》中的“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已成为王丹篆刻追求的崇高境界。望着那一方方憨态可掬的印作,就如同他那一尊尊佛造像的边款是那么的庄严、静穆、天人和一……我似乎又在那静态的、平淡无奇的朱白世界里窥见了其线条的内质运动,体会到了一种内力的膨胀……
就如同这杯中的绿茶,是愈品愈有味道。
2002年2月28日凌晨于辽西鱼壶斋灯下刘鹏
我眼中的张弓者篆刻
刘 鹏?(辽宁)
说起张弓者的篆刻,我想我是最熟悉的。我的鱼壶斋与他的思雨楼同在一个住宅小区内,仅百步之遥。读他的印大都是与品他家的龙井茶同时进行的,而最近的一次则是在我家,他拿来了所有要收入《张弓者篆刻选》的作品?让我帮他拓边款?这上百方的原石在我的鱼壶斋内存放了一周的时间?使我有机会全面的逐一细细品赏。
弓者兄的篆刻之路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少年得志
当年他带着“茫茫漠宇可养吾气,漫漫尘烟难入我庐”的豪迈胸怀,在他自己简陋的漠尘草堂内,与古今优秀的篆刻家进行精神上的对话与交流。
漠尘草堂只去过一次,便已在我的记忆中挥之不去:破得不能再破了,顶上茅草丛生,屋内四壁漏风,是个十足的草堂,除笔、墨、刀、石、书外别无他物。你怎么也不会想到,四届中青展、五届全国展上那精彩的获奖作品,会与这个东北地区特有的地震棚有什么联系,可就是在这间草堂里,张弓者走出了他艺术生涯中坚实的第一步。
他的成功并非偶然,与其说时代造就了张弓者,不如说是张弓者选择了这个时代。中国篆刻在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曾一度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83年3月,上海《书法》杂志举办的全国篆刻征稿评比,给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带来了生机,当年的获奖作者,大都已成为今天印坛的中坚人物。88年6月,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篆刻展的成功举办,使中国篆刻进入了空前的繁荣阶段,涌现出许多独具风格的优秀篆刻家,他们那具有时代精神且面目各异的作品,引得后学的青年们竞相摹仿,一时从者如云。弓者生逢其时,亦难免于此,观其早期的创作深受“大连风”及石开、刘一闻等的影响:幻漫、淳古的气息,审慎细腻的刀法……所不同的是他能汲取时人的同时,理智地扬长避短,巧掺秦汉,没有完全受时人的束缚,在秦汉与时人之间若即若离,左冲右突,顽强而倔强地走自己的路,那巧拙相生、淳古秀美的印作,恰巧迎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趋向,引起了书法篆刻界的广泛关注,呈一时之秀。
二、情感迷离
弓者是个感情丰富且细腻之人,更是一个不安于现状的人。他的辉煌来得太早了,十多年前,二十出头的作者获全国奖,似乎还没有研究者对他的年龄有太大的关注,人们往往被作品吸引,却忽视了作者还是个“孩子”。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对于一个成长中的青年人,他生命中所要经历的每一个得失(荣誉、地位、金钱、爱情……)都可能会影响他前进的方向。
荣誉会使人眩目,地位会使人认不清自己的位置,金钱会使人失去自尊,爱情会使人奋进也能使人颓废和迷惘……面对这必须面对的一切,弓者该怎样把握自己呢?获奖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地位提高了该以怎样的心态去对待艺术创作?生意的惨淡该何去何从?恋爱失败的创伤该如何去抚平?弓者一度的迷失了自己。
创作,只有创作才能让他清醒,也只有篆刻才是他立身的资本。当然,这一阶段的经历对他的影响,也直接的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三届全国篆刻展”、“96全国新概念篆刻邀请展”的作品让所有关心他的人都既惊又喜,大家不禁要问张弓者怎么了?怎么变得这么多愁善感起来了?其实那每一方印作都是一段充满辛酸的故事,个中消息也只有身边的几个哥们儿所熟知,在这就不赘述了。弓者尝言,没有情的作品不是好作品,我深以为然,那些作品单从印文上看就已让人为之惊讶。弓者对其倾注了极大的情感,那是和着泪完成的,尽管在技法和篆法上的表现还没有摆脱早期受时人影响的小巧,让我们看到了他当时在大印创作把握上的薄弱,但是我们已不难看出他进步的苗头——“减秀逸增雄强”(徐正濂语)。
他还年轻,他需要时间……
三、寻求自我
最近几年,弓者一直致力于寻找适合自己的“个人风格”。观其近期的创作:白文印可见他将碑额文字和黄牧甫印风巧妙的借鉴与重新组合,而面目一新,初具风貌;朱文印受吴昌硕的影响似乎更注重于笔墨情趣的表现,不仅有笔有墨且笔意盎然。然有所得必有所失,刀的感觉在逐渐的消弱、线条的臃肿与琐碎等问题也存在于个别的作品中,删繁就简已成为弓者所必须面对的课题。今后应在篆书上多下功夫,碑额也好、牧甫也好、石鼓也好,有独到的篆法,才能形成独立的风格。
我总以为“个人风格”不宜过早的确立,一切应源于自然,随着自己的创作经验的丰富,学识、修养、阅历的日渐深厚,世界观、艺术观的逐步形成,个人的面貌随之会逐渐成熟的。尽管在这一点上我们有着不同的认识与追求,但作为朋友我理应知无不言。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衷心的祝福弓者兄能早日如愿,到达他的目的地。
刘鹏的文章
刘老师好文采!刘鹏的文章
已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