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4-8-20 12:37 编辑【现 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现 场 视 频 -----
http://static.video.qq.com/TPout.swf?vid=e01351m84ak&auto=0 2014年8月19日,“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市委宣传部、安徽省文联及深圳市文联等多家单位共同主办,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担任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将展出艺术家陈求之创作的现代书法以及雕塑、装置作品六十余件。
陈求之,1965年出生于安徽望江县,自幼随父学习书法。1993年开始涉足油画创作,2009年开始从事现代书法创作。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中共中央党校、深圳关山月美术馆、武汉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等地展出,并被相关单位收藏。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有《激扬文字——陈求之作品集》。陈求之的书法创作基于现代的方式,用书写的现代化来演绎传统文化,他的这一追求,使得他的书法中已经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书写样式和书写风格,甚至改变了审美趣味,他利用水墨的方式把书写演绎成一种抽象的绘画样式却并没有完全舍弃文字,而是通过文字的基本间架结构,去表述一种新的近乎于绘画的结构方式。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曾经有一批书法家加入到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来,在今天在回归传统的潮流中,面对风和日丽,人们已经忘却了过去曾经有过的流行飓风。在复归平静的现实中,仍然坚守着这样一种样式并成为自己个人的追求,陈求之的坚守却可以在当下视为这一风尚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诗经》的《毛诗·关雎序》中曾经有这样的说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陈求之的当代书法,整体面貌正恰似这段话中末句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的作品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笔自心出,神游天外,给人以龙行四海、天马行空的视觉冲击,不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了“书画同源”,其书法本身所具备的装饰意味和现代形式美感,也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磅礴与灵动。他的每一幅书法创作,都是从书写的内容出发,在保证其内容的可读性的同时,根据其创作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气势和韵律,综合书写状态中形态的整体把握和水墨晕化的偶发效果,创作出具有形式和内容相互吻合印证的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细细品味他的作品,不禁会让你赞叹于他因物象形、随类赋彩的笔墨表现,惊诧于他的出人意表、匪夷所思的奇妙构成,更会就其中的错落铺陈、变化无常发出会心的微笑。他的作品《复兴》,形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一笔之中浓淡干湿,繁简对应,笔意悠远,将用文字的可辨和形态的可读完美统一;他的巨幅作品《毛泽东诗意·沁园春·雪》长达25米,整个作品一气呵成,气势连贯,形如洪钟大吕,笔若惊鸿飞渡,彰显豪迈与奔放,配合他别有意味的印章,让人过目不忘。范迪安认为:陈求之的书写探索是一种新的书法表达,在文字的形象性和书写的精神性两方面都具有“笔开新境”的拓展。
展览开幕同期,“陈求之作品学术研讨会”也在国家博物馆内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理论家、书法家和艺术家三十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就陈求之的艺术创作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讨论和阐述。展览将于2014年8月31日结束.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4-8-19 21:32 编辑
【现 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万般仪象出心源
——评陈求之的“激扬文字”
作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载体,中国书法的发展源远流长,历代名家辈出,使得中国书法的历史积淀十分深厚。这份历史的成果既为当代的书法家带来研究和实践的重大支持,也向当代的书法创作者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传承和弘扬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摆在当代书坛面前的时代课题。与此同时,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世界文化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文化和艺术,特别是视觉形态的艺术包括书写的艺术遭遇着全球文化浪潮的冲击,面临着图像创造的挑战,也是一种迫切的文化现实。因此,如何应对全球文化的激荡和冲击,使本土的、民族的、传统的艺术形式能够焕发出新的时代内涵和力量,是中国艺术家都必须攻克的难关。传统与当代、本土与全球所构筑的文化关系,业已成为当代艺术创造的新的语境,如果从这两个角度来看中国书法的当代发展,我们要说迫切地需要一代书家用开放的文化姿态,同时具有坚定的文化理想来从事新的探索和实践。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下,陈求之这些年来所做的书写的工作书法的探索具有特别的意义。
陈求之不是专业书法家出身,他经过许多社会的历练,特别是他南下深圳,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一方面以艺术谋生,一方面接受到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的激荡,湧发出要以书法特别是书写的方式体现自己精神追求的激情,力图通过书写的探索表达自己的情怀,也证明自己的创造潜力。他的这种文化理想是难能可贵的。
中国书法在当代的发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形成了多元多样多式的格局。当代书法既有比较侧重于传承传统的一脉,也有许多表现个人性情的探索,新时期的1980年代以来,受到西方现代派艺术的影响,同时也受东亚地区包括日本、韩国书坛“书像派”、“墨像派”的影响和启发,中国的现代书法也呈现出强劲的先锋意识,在书法的观念上涌现出许多个性的思考,在书写的方式上也独辟新径,朝向对传统书法边界的突围,在书法形态上则融入了现代视觉艺术的成果,更加注重书法形式的视觉张力,朝向书写图像的创造……如此等等,“现代书法”为拓展和更新书法的内涵乃至定义,都挑明了问题并且彰显出求新倡变的文化精神,但是,对传统的书写观念和书法方式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更有胆量的突破,这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陈求之的书写实践一是基于他对书法的当代发展、书法的可能性极大的热情,另一方面他也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突破方式,那就是把文字的形象性和书写的精神性结合起来。他是一位十分高产的书家,这些年来积累了大批的作品,这次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展览,比较充分地展现了他的创作面貌。当我们进入到他的书写世界,特别是他的作品陈列的空间情境时,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看到他在书写过程中的一个整体的精神状态,看到他作品中展现出来的文字的独特形象。
中国书法的载体是汉字,本质上是汉字的形象性。中国文字以象形为源,既形成了世界文字家族中独特的形态体系,也为中国书法提供了无限的创造动力。文字的发明与衍生推动着书体的产生与变革,书体的形成与更替促进了文字的传播与应用,文字托身书法,书法承载文字,使中国书法成为既具实用功能又超越实用功能的文化符号,更成为书写者心理、情感、学养、性格的化生。由于文字在结构形态上具有的象形特征,使得文字的形象性保持了一种开放性,虽然已有传统的无数形态,但仍然可以不断发展,陈求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找到了探索的出发点。他以对文字的兴致和感悟重新阐发文字的价值,通过“异态”的书写方式突破结体构字的传统法则,大胆地将文字的形象性这一根本属性推向新的极致。在他的作品中,字体呈现出强烈的夸张和奇妙的构成,点画间的逻辑关系具有超常规的样貌,甚至可以说,他把文字的象形这一特征发展为一种趋势、一种意志,使书写出来的字体内容更多如同画面、如同情景、如同气象。他把自己的书写称为“激扬文字”,恰切地表达了他书写的理想正在于用自己生命的激情去驾驭文字、驱动文字、激活文字。在他的笔下,文字的生命得以蓬勃地发生和茁壮的成长。
我们通常说书法创作要把握临场的精神状态,陈求之在每一次书写的这个过程中,精神状态是饱满的、深入的、专注的、投入的,是把自己的生命和情怀都注入到笔端一种“临界”体验。他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办法或者说一种方式,那就是提笔运气,饱蘸浓墨,落笔无碍,一气呵成,在笔势的行进中,在笔线的运动中产生形象,也产生笔线的各种痕迹,既结出不同寻常的字体形象,又留下感性的甚至抽象的线条。可以说,他在“激扬文字”的同时也“激扬线条”,使线条在构筑字体形象的同时形成“势”与“韵”的视觉形态,把书写的精神性推向了一种新的极致。
陈求之在书写内容上也有自己的追求。他在几个主题上可以说是长时间的探索,一个主题是他对历史和人文经典内容的尊重,书写了许多古往今来的长篇诗章。在这些几十米的大幅创作过程中,他既能够很好的把握作品的通篇通幅的节奏韵律,又注意到每个字体在结体上的独特造型,从字中出形,从笔线出意。他的那些鸿篇巨制,在创作的酝酿过程中努力感受和理解词章的内涵,在创作的表达过程中则得意忘形,因势造型,以神写形,让人读观之际既感受到内容的精深博大,还感受到整体书写形象的跌宕起伏。陈求之的另外一个主题是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不仅来自历史的文库,也来自他自己对于生活的体验。他南来北往,在艺术的道路上也蒙受过许多坎坷,因此他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于生活的叹喟,很自然的流露在他的笔端。在这方面,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朴素、真诚和直接的精神倾诉。在一些具有生活情趣的字句之中,他很好的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受和对自然的向往,在极为纯粹的书写中,在形象、格式尤其是笔线的组织上,他把自己的经历、阅历、感想、怀想都放了进去,所以他的作品能够展现出一种书家精神世界的丰富性。
陈求之的作品会给我们带来一种审美的陌生感,但是陈求之的书写仍然把握住了中国书法最重要的属性,那就是线条的运行和线条的生命,而恰恰在这方面,他比传统的书写方式更为尖锐和更为直接的指向线条的属性和价值,特别是在书写过程中呈现出无意识、下意识的和忘我的、超我的一种精神的展开,透过他水墨淋漓的笔线,留下了他精神活动的印记。在这一点上,他的书写可以说是直达我们讲的书法的最本质的意义。
在陈求之的大量作品面前,我们看到了一种在观念、形式和技巧上内在关联、交织互动的结晶。我们这个时代正面临着文化的繁荣发展,一方面要承续和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把我们传统文化中那些体现文化精神的重要内涵传承下来,并且能够结合当代的感受发挥起来。另一方面我们在艺术的探索实验创新这个层面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勇气和胆略。陈求之既够把握传统的书写精神,又能够勇于开拓书写的新的意境,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他的作品体例超越了一定的规范,很难完全用“书法”来框定和衡量,这作为视觉艺术的拓展,也是一种新的类型。但透过他的探索,让人看到在文字与书写这两个方面都还有更多的研究与创造的可能性,也需要用更深的学养和更高的修养来支持新的探索。陈求之正处在生命旺盛的中年,相信他将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反馈,朝向更坚定的目标,并不断激扬自我。
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范迪安
2014年8月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4-8-19 21:35 编辑
【现 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求之有得
曾来德
初识求之,有点戏剧性。先蒙申万胜将军推举后经梁占岩兄引荐。有如续前缘。辛卯之初,深圳之行。访求之太阳山馆。只见一座座即将废弃的民宅被求之妙施巧手变成了艺术天堂。我顿然间打开眼界。求之并非建筑专家却有如此才能而颇感异外。求之还画油画。我本不在意。而馆中四壁大量的书法作品更引起我关注。一幅幅气局宏阔。笔墨豪雄如夹风雷的现代意识书法作品似有先贤张旭怀素黄庭坚之气象。表现上的大胆妄为却又坚守其诗文之认读结构。纯然似一幅幅以画法为载体的抽象表现主义之作而又异于那种被西方现代观念和意识主导的所谓现代之作而为之欣喜。虽然如此,求之书法仍需要另行解读。纯正的中国传统书法仍需要深厚的童子功。求之当不例外。愿求之求之。辛卯年岁夏于京华之万泉门楼 蜀人来德题记之?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4-8-19 21:37 编辑
【现 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跨界之魅:艺术求之
陈履生
陈求之的书法别开生面。他利用中国传统的文字和书写的传统,利用书画同源所延续的书法和绘画在审美上的联系,将两种具有内在关联的形式演绎成一种合而为一的现代的风格。中国传统艺术经过20世纪的发展,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面向国际、面向现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很多人包括最流行的当代艺术家都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的符号。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是一种最重要的、最具有标志性的符号形式。很多人不管是做雕塑、装置还是从事绘画,都把文字和书写的方式作为艺术语言的一种基本架构,并从审美上连接文化传统的中国身份。
陈求之早年学习油画,他作为一个油画家转向以文字为主的书写创作中,表现了不同于中国当代主流书法的一种独特状态。对于书法在当下的发展,基于不同的文化立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从根本上来看,流行书风与传统书写所秉持的原则和文化立场都有所不同。陈求之基于一种现代的方式,用书写的现代化来演绎传统文化,他的这一追求,在他的书法中已经出现了不同于传统的书写样式和书写风格,甚至改变了审美趣味。他利用水墨的方式把书写演绎成一种抽象的绘画样式,当然他没有完全舍弃文字,而是通过文字的基本间架结构,去表述一种新的近乎于绘画的结构方式。因此,在陈求之现代样式的书法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中间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曾经有一批书法家加入到这个队伍中,当然,在今天在回归传统的潮流中,面对风和日丽,人们已经忘却了过去曾经有过的流行飓风。在复归平静的现实中,仍然坚守着这样一种样式并成为自己个人的追求,陈求之的坚守却可以在当下视为这一风尚的代表人物之一。
陈求之的书法比较大气,尺幅巨大而且气势磅礴。他把从王羲之以来文人在书案上书写的习性和审美传统,变成了一种架上的书写样式和现代的审美语言,这种书法在本体上的转变和异化,已经改变了传统书法的核心价值观。从书写的个人化到书写的社会化,从书写的平面化到书写的立体化,由书写到观赏的空间结构都发生了变化。陈求之的书法创作适应了现代楼堂馆所的空间和现代的展览方式,而非传统文人在案头的一种把玩的状态。这种从书写整体到欣赏的变化为陈求之的书法打开了审美的另外一个视窗。在这个视窗中我们看到了他的艺术的新的结构,包括他的艺术语言,其追求是基于中国传统书写的方式,包括传统绘画中的笔墨所呈现的一种状态。在这样一种状态中,陈求之不管是大幅条屏的巨嶂,还是趣味性表达的尺幅,所表现的整体上的气势磅礴与结构间的情趣,相互对照和彼此呼应都表现出了他对于书法和笔墨的一种感悟。这种感悟在脱离了传统轨道之后的新的探索中,他的这种现代的风格和现代的趣味为当代中国书法和当代中国水墨画艺术进行了一种变通式的置换——这种跨界的表达则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当代文化中的一种特别的表现。
在当今的各个艺术门类中有很多跨界的表现方式,所谓的“跨界”实际上是发挥在审美中各自的优长,使其通过跨界能够兼容对方的优点而衍生出一种新的方式。陈求之作为一位现代书法家,同时作为一位现代艺术家,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我们很难给他做一个具体的定位,因此,也很难用原有的批评准则去衡量他。因为他在书法和绘画之间行走。在这样一种跨界的行走中,陈求之始终没有放弃对于中国文化核心问题的追求。这就是在中国的纸、中国的笔、中国的墨以及在书写方式中,其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具有中国属性的现代风格。陈求之的艺术让人们了解了中国文化走向21世纪的当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一批又一批的艺术家孜孜以求在这样一个表现自我与表现当代的文化格局中,用自己的作品提出了如何表现自我、如何把自我的风格和语言展现给观众的问题。
陈求之的书法作为一种另类,他给与当代以及留给后人的将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个案。在这样一个个案中,不管是他的绘画基础、书法基础,还是其他艺术门类的基础等等,其综合性的表现让人们从另一方面了解到当代艺术的多样性,以及诠释传统的多样可能性。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当代艺术家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处理好传统和现代的关系问题,如何在这样一种复杂的文化关系中,表现出自我的文化追求,表现对于传统的态度,这既关系到文化立场,又关系到艺术的底蕴。陈求之个案的意义,正是在文化关系上让人们思考当代艺术中的诸多问题。所以,这一个案具有一种特殊的研究性。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4-8-19 21:40 编辑
【现 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寻源求索
——陈求之当代书法略论
经过20世纪东西方诸多艺术思潮的不断交锋融汇之后,中国当代书法创作呈现出繁荣而多元的面貌。作为最具有群众基础、影响最为广泛的书法艺术,一方面由于历代书体的演变和名家碑帖的广泛流传所形成的审美观念已经深深渗透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进而影响到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另一方面,传统汉字的书写在当下如何发展演变,也由于这份过于博大深厚的传统而显得举步维艰,可以说,当代书家所进行的种种创新尝试,或者很难摆脱传统的藩篱,或者难以取得大众审美上的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讲,汉字本身所具备的形式美感,已被古人发挥到了极致,笔墨所能表现出的各个维度的气度和韵味,几乎被古人所遍历;书写所能达到的种种层面的气场和境界,很难再为当代书家所突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陈求之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以汉字本身书写特征为基础,进而超越书法本体创作的水墨作品。这种尝试,或许为当代书法的创作和理论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考体系和研究课题。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历经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诸般书体变化。汉字是具有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自李斯整理小篆,“书同文”的历史开始,尽管汉语方言发音差异很大,但是书写系统的统一减少了方言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也最终形成了传承至今的华夏文明。这其中,字体形式的不断演变使得书画分野,进而形成了能够反映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和审美趣味的中国画,也同时形成了推陈出新、源远流长的中国书法体系。
在《诗经》的《毛诗·关雎序》中曾经有这样的说法,“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陈求之的当代书法,整体面貌正恰似这段话中末句的“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他的作品酣畅淋漓,荡气回肠,笔自心出,神游天外,给人以龙行四海、天马行空的视觉冲击,不仅从一个独特的角度阐释了“书画同源”,其书法本身所具备的装饰意味和现代形式美感,也让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磅礴与灵动。然而若止于此,陈求之的书法创作也只能说在表现形式的层面有了一些突破,还不能够算上“笔开新境”(范迪安语)。他的每一幅书法创作,都是从书写的内容出发,在保证其内容的可读性的同时,根据其创作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气势和韵律,综合书写状态中形态的整体把握和水墨晕化的偶发效果,创作出具有形式和内容相互吻合印证的独特视觉效果的作品。细细品味他的作品,不禁会让你赞叹于他因物象形、随类赋彩的笔墨表现,惊诧于他的出人意表、匪夷所思的奇妙构成,更会就其中的错落铺陈、变化无常发出会心的微笑。他的作品《复兴》,形如熊熊燃烧的火焰,一笔之中浓淡干湿,繁简对应,笔意悠远,将用文字的可辨和形态的可读完美统一;他的巨幅作品《毛泽东诗意·沁园春·雪》长达25米,整个作品一气呵成,气势连贯,形如洪钟大吕,笔若惊鸿飞渡,彰显豪迈与奔放,配合他别有意味的印章,让人过目不忘。
看陈求之创作也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在他的画室,一边是成桶的墨汁和大捆大捆的宣纸,另一边是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的废纸。国画大师李可染有一方闲章“废画三千”,而在陈求之这里,“废画”何止三千?他在多年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长峰、软笔、湿墨的创作方法。在开始创作前,他会就要创作的内容稍加思索,谋篇布局,同时平心静气,缓缓进入创作状态,蓦然间笔走龙蛇,,一发而不可收,铁画银钩,一气呵成,整个创作过程有如太极舒展,又像随歌起舞,让人拍案叫绝。古有吴人张旭,善草书,数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大进,可知舞蹈和书法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妙;今见求之舞墨书激扬文字,得见笔墨淋漓与鬼斧神工共现,方晓诗歌、舞蹈与书法实有互补互助之功。
陈求之近年的创作,既在古人诗词中体会豪迈与婉约,又在自然造化中吸收形神兼备的营养,他的画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所收集的那些斑驳厚重的古船木和乌木,这些木材,质地古朴、形态各异,种种自然的原因在这些木材上留下了各式各样的孔洞和痕迹。陈求之就势将他们改造成桌椅条案,有的取其巧,有的取其拙,有的打磨抛光,有的保持其沧桑旧貌,成为他画室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而这些自然造化所赐予他的独特的礼物,也化作了他创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力量。陈求之还善于从今人的各种门类的艺术创作中汲取学养,同时他还根据自己创作中的感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这位从太阳山走来的艺术家,用一种近乎于痴迷的态度从事着他所喜爱的艺术创作,在深圳和北京两地,他自己设计建筑了两处太阳山艺术馆,对于建筑,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观念,这两处建筑也和他的文字一样,成为了有着强烈的陈求之个人风格的艺术作品。
艺术之美在于兼容并蓄,艺术之美在于推陈出新,艺术之美在于敏感与独到,艺术之美在于执着与痴狂,这些美恰好我们都能在陈求之的各种艺术创作中体会,而最让人过目不忘的还是他的当代书法创作。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得人们的居住和活动的空间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传统书法见赏于书房案头不同,今天的书法已经渐渐远离传词达意,而逐渐以一种公共艺术的形式出现在公共空间,这首先表现在书法创作的体量越来越大,由此,对于书法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效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是简单的等比放大就能够解决的问题。在当代书法的创作中,还需要当代艺术家不断探索,以不断打破固有思维定势和不断吸收来自其他门类的艺术营养来推动新时代的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发展,陈求之当下的书法创作,可以作为这个书法史课题研究的一个典型个案。
田达治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中心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4-8-19 21:47 编辑
【现 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长城挥毫激扬文字 ——陈求之长城行为艺术释义
傅德锋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多少年来,在长城内外上演了许许多多气壮山河的动人故事,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歌颂长城的壮美诗篇……
2013年6月12日,激扬文字——中华文明之光交相辉映——陈秋之水墨文字——首届长城(金山岭)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在金山岭长城亮相,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在绵延横亘、气势雄伟的长城之上,深圳太阳山艺术中心创办者、著名书画家陈求之先生在现场挥舞大笔,以解衣磅礴的英迈气概,在10米多长的9条屏和一幅100米的长卷上笔走龙蛇般的写下了一首《长城大风歌》,诗曰:
古来两千七百岁,
今见鬼斧神工手。
中华伦理融胡汉,
胡汉文萃塑神州。
筑城壮士今何在?
粪土当年万户侯。
瞬间江天为君倾,
舒展画卷一笔收。
当这两幅气势磅礴、雄浑大气的草书作品先后悬挂在金山岭将军楼一侧和九级城垛上的时候,书法意象和长城精神在那一瞬间水乳交融般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既是当代书家作品在长城上的一次独特展示,也是当代艺术与古老文化的一次真诚对话。
陈求之先生的水墨文字探索,在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他以一种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传统书法艺术和当代艺术相结合,对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及形态结构进行深度揭示,创作出了大量的精彩之作,在当代书坛形成了积极而广泛的社会影响。他横跨多个领域,将文化与经济充分结合,在成就自我的同时,以各种形式回馈社会,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口碑。从中透视的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会担当和对民族文化的真诚捍卫。
他的每次展览活动,都以“激扬文字”为主题,重在表现新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在艺术追求方面,他有着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极强的创新精神,从不因循守旧,亦步亦趋。在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之间找到了书法出新的另外一个通道,即既不受传统思维和法度的约束,又不以已经走向穷途末路的“现代书法”为依归,而是将两者互相结合,同时融入传统绘画和当代艺术(包括现代园林建筑艺术和西方绘画、行为艺术等等)的积极因素,积极探索,大胆创变,形成了独特的个人艺术风格。
而这次在长城上举办的展览,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办展风格,还发挥了行为艺术的特殊因素。长城的气势恢宏、雄伟壮观以及跌宕起伏的万千变化和草书艺术的气势开张、神出鬼没,具有惊人相似的美学意义,在长城上现场创作作品并在城墙上悬挂展示,看似突发奇想、匪夷所思,但实则具有很强的当代艺术思想基础和独特的社会现实意义。以“水墨文字”的特殊形式,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和赞美之情。雄立于万里长城之上,一览众山小,以俯视一切的气概,吞吐大荒,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气势雄健,极天地风云,会自然大观,他的书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神采意境和长城的精神气质颇为契合,可谓达到了人文精神和自然景观的高度统一。
在长城上现场创作书法作品并展示,陈求之可能不是第一个,但在长城上创作并展示如此规模、如此惊世骇俗的作品,却属于首次。因此,他的这次创作和展示活动,无论是从书法创作的角度还是从行为艺术的角度而言,都具有不同寻常的特殊意义。
传统书法创作在当下的文化缺失和千人一面,体现的是功利意识和话语霸权背景下的集体行为。集团军式的创作行为未必就是古典精神的本质体现,而“现代书法”对西方观念的刻意移植,丢失的恰恰是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精神。他们创作上的“黔驴技穷”(包括对传统书写工具和汉字的疏离以及所日渐体现出来的对本民族文化的不自信等等)和理论上的自话自说乃至到后来的不能自圆其说,充分表明,任何艺术门类和创作方式,一旦背离了人文精神的观照,就一定会失去长期健康发展的可能,流于昙花一现。
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水墨文字”探索的陈求之先生始终保持着理智而清醒的头脑,他始终站在弘扬本土文化精神的立场,高扬艺术创新精神,兼收并蓄,广泛搜求,独执偏见,一意孤行,乘着时代的春风,摸索出了一条新行之路。他的艺术创作的两极,一头伸向博大精深的传统,一头伸向无限广阔的前方未知领域,走得非常坚定而自信。
艺术不需要刻意标榜,也不需要故弄玄虚和作秀,艺术需要艺术家的真诚付出。如果一个艺术家缺乏对显示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献身精神,那么他的艺术创作也就失去了根本意义。遍观历史上的众多优秀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无不饱含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家国情怀。从大诗人屈原到李白、杜甫,再到欧阳修、苏轼和张旭、怀素,莫不如此。陈求之先生以一种无所畏惧的创新精神,徜徉于艺术的海洋,取长补短,吐故纳新,然后经过提炼、深化和再创造,竭力寻求与自然万象的高度融合和对自身艺术探索的不断超越。他在长城上的这次书法行为艺术,就是他热爱生活、真诚拥抱大自然的一个具体表现,也是他个人艺术才情的一次独特展示,更是他对艺术个性追求的一次真诚呼唤……
可能有人并不会认同我的观点,固执地以为我是在为某种行为艺术作理论上的开脱。但是,你们必须正视一点,那就是,对于一个具有开拓精神和超前意识的艺术家,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包容和支持。或许我们今天站在狭隘的庸俗社会学的角度,我们无法理解这种特殊的“行为艺术”,无法理解它的实际意义到底体现在哪里。但是,时间往往会证明一切。就像当年的长城一样,人们未必会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它、认可它,但它经历了历史的风雨之后,它的意义才会更加凸显。也像那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面对着螃蟹这种张牙舞爪的东西,未必会拿它也像那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面对着螃蟹这种张牙舞爪的东西,未必会拿它当作美餐。但时隔不久之后,人们就会普遍性地把它作为一道丰盛大餐。对于具有创新精神的艺术作品也是同理。
长城精神不倒,艺术精神永存。祝愿陈求之站在今日的新的起点上,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精彩!
(本文作者系著名书法家、艺术评论家、多家权威书画媒体专栏作家)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4-8-19 21:50 编辑
【现 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笔挟风雷起狂涛
——陈求之“水墨文字”之意义试解
傅德锋
中国书法在经历了新时期展览文化30多年的狂热之后,表面上一度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局面。平心而论,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缺点、不足甚至是失误也是在所难免的。成绩在于有效地宣传和普及了中国书法,书坛呈现出一种多元发展的良好格局。但不足在于图式化、市场化、功利化过强,真正有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的作品鲜能一见,崇高的艺术精神和理想追求被逐渐消解,趋于娱乐化、快餐化。人们一窝蜂地为了追求短平快,揣摩评委,跟风逐潮,以致缺乏个性,千人一面矣!之所以导致这种局面,非某个个体所致,实乃普遍之社会风气使然也。
方今二王书风占据主流,秦篆汉隶唐草宋行兼而有之,无论篆隶还是行草,除个别人有所建树之外,大多皆为追风者。而传统以外,“现代书法”在经历了一番风起云涌般的热闹之后,也逐渐趋于沉寂,不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其实,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传统书法阵营还是在现代书法阵营,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艺术热情和所付出的艰辛,而是缺乏认识深度和思想高度。而任何艺术探索一旦缺失了这一点,将注定不会有大的作为。很多书家其实并不缺乏临帖功力,但却一直走不出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来,原因恐怕正在于此。
发迹于安徽而成长于深圳的陈求之先生立足于传统而不拘泥于传统,借鉴“现代书法”而不沉迷于既往,试图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条新路。近年来,他提出了“水墨文字”的艺术理念,以汉字为载体,以传统的笔、墨、纸作为创作材料,以老庄哲学思想为指导,结合现代理念,深入挖掘所选择书写的文字内容之深层含义。他认为,汉字本身具有神秘的意象和深刻的内涵,传统意义上的书法不可能淋漓尽致地表达一种汉字(包括单字、词组、成语和诗词)之形义二者高度结合的特殊意境。而以往人们所沉迷的“现代书法”也没有成功地完成这一使命,多年来的探索大多流于笔墨游戏,空洞无趣,莫名其妙。而相当一部分“现代书法作品”脱离了汉字书写,已经与中国书法的本质精神背道而驰。
在他看来,相对于传统书法而言的“现代书法”,还存在很大的开拓空间,而以往的从事现代书法探索的艺术家们又大多缺乏比较深刻的思想认识和开拓精神以及表现能力。因此,他们尽管在口头上雄心勃勃,而在实际创作上却往往乏善可陈。有鉴于此,陈求之在梳理研究新时期书法热兴起以来的各种创作思潮和创作成果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思考和艰苦实践,不断探索,积累经验,逐步调整,开拓自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创作理念以及表现方法。
他的创作尽可能保留传统书法特别是草书的笔墨元素,结合自己在园林设计、油画国画创作当中所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开始了自己“水墨文字”探索的征程。他对具有深刻内涵的单个汉字、词组、成语和古今诗词为书写内容的众多作品都有较强的驾驭和表现能力。他的作品,在点画的浓淡枯湿、结字的疏密变化、笔势的起伏开合以及字内空间、行内空间和通篇的布局处理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想法和特殊的视觉效果。尤其是在文字的造型与意象的结合上颇具匠心。
陈求之的作品,主要以传统的行草书特别是草书作为创作元素,强化了水墨趣味,突出文字造型的立体空间感。但其作品又与那些江湖杂耍和庸俗书写具有本质性的区别。这种区别在于其首先在作品精神气象的追求上颇为与众不同,因为他自始至终是把自己的创作时间定位在传统笔墨与文字精神二者高度结合的基础之上的。基于这样的考虑,他在传统书法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特别是对历代草书大家的作品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学习研究。从其线条的厚重使我们看到了颜真卿书法的影子,从其长枪大戟般的横竖撇捺,使我们看到了黄庭坚草书的神韵,从其点画的苍茫迅疾,使我们看到了张旭怀素和徐渭书法的元素,从其酣畅淋漓神采飞扬的笔势使感受到了毛泽东草书的雄肆和奇伟……其作品的大疏大密、空旷自然来自于对八大山人的作品的深刻领会,而他将八大的冷逸静穆转换为他的豪迈奔放。与此同时也适当借鉴了吴冠中水墨汉字的某些表现方式,使其具有更加丰富的信息含量。而观者在产生这诸多联想的同时,也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一种不一样的新奇之感,那就是书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意、画意和诗意高度结合,这样的表达,使观者的眼球在受到强烈刺激之后并不感到疲倦,而是津津有味地去进一步细细品味。他的书写方式极具个人特点,手握长毫,先饱蘸清水,然后再蘸浓墨,略作沉思,意在笔先,突然下笔,点横撇捺、起承转合便在洁白的宣纸上舞动起来。时而迅疾,时而舒缓,时而高昂,时而低落,激情挥洒当中,时有出现诸多出人意料之笔,为整幅作品增色不少。如他的巨幅作品《天接云涛连晓雾》,写的是李清照《渔家傲》,一改从右往左的传统书写方式而为从左向右,大笔淋漓,一气呵成。开篇“天接云涛连晓雾”一句即风驰电掣,先声夺人,雄浑奇诡的造型较好地体现了此一词句所包含的意象和思想内涵。接下来渐趋舒缓,仿佛进入一种从容不迫、娓娓道来的叙事阶段。紧接着又一次进入新的高潮,之后又转入平缓,平缓之后又是高潮,高潮之后进入尾声……跌宕起伏,回味悠长。在这件作品中,哪怕是在低潮阶段,也有很多处精彩呈现,如“舞”字、“长”字、“人”字、“鹏”字、“蓬”字等待。体现出作者对词作本身含义的深刻理解和超乎常规的表现能力。
类似的巨幅作品还有多件,均有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至于其他作品,更是不一而足,全面、系统、立体式地体现出了他驾驭文字和笔墨的非凡能力。事实上,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好的作品总要给人以超拔不穷反复回味的美感,而陈求之的作品便具有了这样的特质。
无怪乎范迪安先生看了之后,大为赞赏,欣然提笔,为陈求之写下了“笔开新境”四个大字,给予充分肯定,并亲自担任他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著名美术评论家陈履生先生也积极撰文给予肯定和鼓励,反映出他们对书法创新的密切关注和期望之情。
也许陈求之的“水墨文字”探索,还不能在短期内为更多的人所认识,但他的特立独行的创新精神和创作成果已经引起了一些识者的重视。撇开传统书法不谈,如果说“现代书法”创作会卷土重来的话,也许正是陈求之的这一次展览引发了“现代书法”的“第二次革命”。因此,我们无需给他太多的赞词,也不必过早去否定他的价值,所谓的结论,其实还有待来日。
(本文作者系著名书法评论家)
【现 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本帖最后由 邢秀山 于 2014-8-19 21:18 编辑
【现 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致辞
【现 场】“激扬文字”陈求之艺术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