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书法批评的学习笔记【之十】(研究研究《书法研究》)
有兴趣收藏《书法研究》大全套已非一日。最初起意收藏的不是这个,是《书法》。这本杂志注定要在新中国书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
不仅仅是因为他创刊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不仅仅是因为他独具特色的创刊号;不仅仅是因为他中后期不断的调整办刊方针;不仅仅是因为他中后期不断地改刊;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平民化风格;不仅仅是因为他蜚声遐迩的“卷首语”;不仅仅是因为他亦庄亦谐的书评风格!
最初找到的一个卖家要价6000元,嫌贵,没有出手,何况品相也很一般。
后来,就是前不久,又碰到一家,品相还行,要价更高。并说,上拍价早已过万。
囊中羞涩,只好暂时放弃。
就在这个时候,《书法研究》映入眼帘。
第一印象就很好!朴实无华的小开本,变幻多端的刊名题字,实实在在的栏目设置,平实低调的编辑特点,开门见山的文章风格,都让今天早已习惯了五光十色的人们顿生恍若隔世之感!
也是先后碰到两个卖家,第一个开价6000元,一听就没诚意,旋即放弃!
第二家是昨天刚刚谈妥的,1300元,今天上午汇款过去,邮费到付。
下一步,关注《书法丛刊》。
现在开始,集中研究《书法研究》,一段时间以后推出论文《关于(书法研究)的研究报告》。
现在网上有许多关于《书法研究》的言论,比如——
一、我喜欢《书法研究》杂志,是多年的忠实订户和读者,从它1979年5月创刊至今,我每年必订,每期必看,期刊上发表的许多极有学术分量和文化品位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我从事书法学习、研究和创作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中的许多重要文章见证了中国当代书法发展的历史,是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信息源。从创刊号到最后一期(总第139期)的所有《书法研究》杂志我都很全,偶尔有一两期丢失,后来都在网上购买补齐了。我订购《书法研究》杂志,一方面是为了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了收藏。从1979年至2007年,28年间共编辑出版了139期杂志,它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文字信息量该有多大?可以说是一笔很丰厚的书法理论财富和学术资源。每当我翻阅杂志时,都有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是它给了我理论的指导和学术研究的资源。他的封面我太熟悉了,最早和《书法》杂志一样,用的是郭沫若先生的题字,后面加了“研究”两个美术字,看起来很别扭。后来用了一段时间孙过庭《书谱》的草书集字,再到后来,就用东晋名碑《爨宝子碑》的集字,作为《书法研究》的标志,一直沿用到现在。由于历史和经济方面的原因,《书法研究》过去是铅字排版印刷,纸张也不太好,有时很难看清上面的文字(过去的杂志大多是这样)。到了1999年,随着计算机设备和排版技术在中国的大力推进,《书法研究》杂志从封面设计、印刷质量和纸张等,都有了很大的改进。封面漂亮了,印刷精美了,纸张改进了,可惜停刊了。
二、现在书法界有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就是写书法理论文章的人越来越少了,大家都比较浮躁,都热衷于搞创作、办笔会,参加比赛和展览,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多少人愿意坐冷板凳,写书法研究方面的文章了。即使有人写了文章也很难发表,因为现在的书法类期刊少的可怜,就是《中国书法》、《书法》、《书法丛刊》、《书法研究》、《书法赏评》、《书画世界》和新创刊的《中国书画》。目前,许多学校要求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2篇论文才能开题。因为核心期刊少,现在发表学术文章不仅要求文章质量高,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和人际关系,有所谓关系稿、人情稿和收费稿等。一些理论名家和大学老师的文章都在排队,学生的文章就更排不上了。
三、笔者没有仔细询问可能停刊的原因,但总之“办不下去”是一定的了。为什么办不下去?以我浅见,总不外乎以下原因:稿件来源不足;编辑人手不够;办刊经费短缺;发行量比较少;社会因素制约等等。稿件来源不足基本上是可以排除的,因为差不多没有哪一个书法理论工作者不以曾经在《书法研究》上发表文章为荣的。除非因为它不是什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以致于发表的论文不具备评职称资格。(这一问题不好说,因为划分“国家级”与“省市级”的标准就说不清;同时,国内盛行的评职称看论文也是“无厘头”,赶快打住不说吧)。编辑人手不够?那更不是问题,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干什么的?仅仅是每隔几年搞“国展”、“书学讨论会”、“兰亭理论奖”时当当评委吗?完全可以多关心关心《书法研究》呀?联系各大学的改制、并轨,《书法研究》怎么就不能变成中国书协的一个刊物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