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局 发表于 2014-7-31 15:42

蛇和蛤蟆都去哪儿了?

      春晚过去了,《时间都去哪儿了》火了!马年来了,马云马航马化腾马伊琍马英九火了!这大宋都过去700多年了,这死蛇和蛤蟆怎么还悄无声息默默无闻养在深闺人未识呢?呵呵,您别吹胡子瞪眼,我这样上来就东一榔头西一斧子的鼓捣这些不着边际的“黑话”,您肯定晕乎!前边那个歌曲呀马什么呀您肯定都懂,这死蛇蛤蟆是怎么回事呢?话说宋朝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二人在一起舞文弄墨吟诗作对,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就来了兴致,把写好的字挂起来欣赏,东坡说黄庭坚的字“好是好,就是有些字的笔划如死蛇挂树”,黄庭坚谑东坡说:“你的字也不怎样呀!就象石压蛤蟆”。二人相视抚掌大笑!按现在的分类,这也属于书法批评,而且这种批评是在“亲切友好且富建设性的气氛中展开的”,属于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因素!当然了,也有正襟危坐的,比如,你说王羲之好,张融就说“不恨臣无二王法,恨二王无臣法”。你说王献之好,皇帝都不同意,唐太宗就说过王献之字如“枯树、饿隶”。你说欧阳询褚遂良好,米芾就说“欧怪褚妍不自持,犹能半蹈古人规”,你说柳公权好,米老师又说“公权丑怪恶札祖,从兹古法荡无遗”,你说智永的东西好,米老师就说“可怜智永砚空臼,去本一步呈千嗤”,你说怀素好,米老师说“怀素獦獠小解事,仅趋平淡如盲医”!按说,米老师敢如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自己应当是很不得了吧?错,你看与米老师同时代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那里面可是记载了大量当时如雷贯耳的重量级的文艺界知名人物,独于米芾未置一词,米老师情何以堪啊!
典故不大,给人启发不小!其一,古代是有书法批评的,不但有,有时候还很激烈!其二,古代的书法批评不是“隔靴搔痒”,而是一阵见血刀刀要命!其三,古代玩书法的对于他人的批评还是有“三分雅量”的!不会暴跳如雷的!其四,古代玩书法的和当代的玩家有一点极其相似,傲!玩书法的都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啊!现如今您还能在书坛看到这些入木三分咄咄逼人的批评吗?别说入木三分咄咄逼人,就算是“隔靴搔痒蜻蜓点水不着边际”的批评,您见到过多少?朱以撒斯舜威张瑞田算是写过一些批评文章的,但如果您仔细看看他们几乎每一期《书法》都能看到的(也纳闷,他们还真的有这么高频次的真知灼见要发表?是《书法》捉襟见肘还是朱斯张真的是无与伦比无可替代无可挑剔到让《书法》别无选择?)那些文字就会发现,他们的批评也仍然是“隔靴搔痒蜻蜓点水不着边际”,真正到指名道姓的时候,就开始闪烁其词字斟句酌小心翼翼的遣词造句,就像我们共产党的干部在给领导提意见时说的“不注意接触女同志”、“自己不拿自己的身体当回事”、“对家人太不近人情了”等等!诸如此类,圈外人看了云遮雾障不明就里,“业内人士”看见就忍俊不禁噗嗤一声!
最近几年书坛又流行“集评”,更让普天下劳苦大众大跌眼镜!所谓“集评”,就是说,某个书家把自己的作品或者作品集整理发表或出版时,会留出一块地方让那些他自己认可的(但都说成是公认的)书坛“名家大腕”发声,这些书坛名家大腕(这次不加引号了,因为里面也确实有我自己就很崇拜的)也不知出于何种缘故(吃了?喝了?拿了?卖作品给人家了?让人家代买机票了?),反正是齐刷刷的谀辞泉涌,恨不得地挖三尺搜肠刮肚找一些连自己都觉得可笑恶心的词汇一股脑的全端出来!您见过刊登出来的“集评”有说“不中听话”的吗?大到国家书协小到县乡书协,有这样的吗?也有人抬杠说,有!真有!就是没登出来!对呀,如果是你要出版作品集或者在报纸上出专版,你会让那些骂你写的字狗屁不是的话语登出来吗?现在你要去书坛问问都谁崇拜米芾,会呼啦出来一大帮,五体投地者有之,顶礼膜拜者有之,但你见过他们有像米老师一样直言不讳坦率真诚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吗?即便您偶尔看到一点批评的文字,会像苏黄这样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并且相视一笑的吗?这世界,蛇和蛤蟆都去哪儿了?物种灭绝了吗?
         《书法》杂志“卷首语”中有一段文字:《咬文嚼字》副主编王敏先生来电问,《马鸣寺碑》到底是出在广饶还是乐安?现藏何处?因为各种文献记载不一。可见王先生治学之严谨。他们每年都在给专家学者和热播电视剧“挑刺”,搞得个别专家老大不爽!大家都喜欢听好听的,听到批评的声音就火冒三丈:你丫的是不是找茬?!
忽然就想起集邮,邮票千奇百怪花样百出绝对会让您看一眼就摸不着北!但,玩邮票的人有绝招,他们有“专题集邮”这么一说!即,集名画的就专挑名画邮票集,集花卉的就专挑花卉邮票集,集人物的就专挑人物邮票集,时间一长成果丰硕业绩惊人!于是我就明白了,书法评论里为什么会有“集评”一说!原来,我们的书法家是专挑歌颂自己的评论的!集评集评,就是这么来的!

肖会友 发表于 2014-8-11 18:0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蛇和蛤蟆都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