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深】国画山水精品中堂 《秋树高岩》
【郭福深】国画山水精品中堂《秋树高岩》尺寸:49Cm X 97CM(约4.4平尺,画芯尺寸)
已托镜片!
价格:协商!
http://www.zghtw.net/2014jpshy/guofushen.gif
http://www.zghtw.net/2014jpshy/gfs.gif
中国山水画家,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美术系。师承梁琦,赵松涛,马翰章等国画名家。曾任高级美术教师、教授,从事美术教育三十余载。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天津市政协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一级国画师,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津派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青少年美术评审委员会评审员。曾被评为全国和天津市优秀美术教师。辞条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撰写出版了《绘画启蒙训练》、《国画果蔬》、《水墨山水》、《山水画云水技法》等著作。1980年以来多次在全国及天津市报刊发表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省、市级展览,作品先后获得全国“峨眉山杯”二等奖,教师画展一等奖。2001年先后多次参加海峡两岸及香港文化交流活动,作品受到港台各界人士好评。多幅作品被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及中外收藏家收藏。2003年率天津市青年书画艺术代表团出访日本,参加艺术交流活动。2007年在天津举办个人山水画展。2012年多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画展。2012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红袍《津派翰墨五家画集》、《郭福深画集》等。
http://www.shufa.org/bbs/source/plugin/sina_xweibo_x3/xwb/images/bgimg/icon_logo.png 该贴已经同步到 歌翰画廊的微博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京东商城有关郭先生的著作:
http://www.jd.com/writer/%E9%83%AD%E7%A6%8F%E6%B7%B1_1.html
郭福深访谈 一 今晚经济周报专版刊登(2014.4.4)
数十年如一日教书育人的郭福深,从未放弃过对中国画的揣摩与练习,在坚持传承古典精髓的基础上,力争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坦言,近年来小有所悟,也获得了业内人士和相关专家的支持,未来仍将坚持磨练“自己的笔墨功夫”。
◆ 到山水中去
郭福深善画山水,常常远赴名山大川写生,背回来的写生集数不胜数。在他看来,拍照片只能是画家的辅助手段,想要让写生之旅有所收获,一定少不了下苦功、勤练习。“历代著名画家都有相当深厚的写生功底,范宽、郭熙等古代画家都曾长期观摩写生,史料记载了他们在名山大川中写生的轶事,而这些积累也都在他们的画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郭福深说,作为现代山水画家,不能固守在自己的一方小天地里,这种生活会慢慢将创作激情消磨殆尽,而应该对自然山水怀有深切真挚的热爱之情,要到山水中去,以自然为师,才能真正继承传统山水画的精髓,激发自己的创作激情,发自内心地歌颂大好河山。
到自然中去,最终还要回归笔墨。郭福深以山水画技法中最常见的皴法为例,介绍了自然环境对画艺画技的强大反作用力。“你沉浸到自然的世界中,就会发现所有画画的技法都来源于自然之力。你把自然界的山水风光看到心里去,等到创作的时候就会发现,斧披皴、披麻皴(山水画皴法)已经不够用了。我觉得必须把笔‘搓开’,用混合皴法,连皴带擦,连勾带抹,才能把自己对自然的真实感受融入其中。这样画的话,画是画不完的,画家总会有无穷无尽的灵感与激情。只有永远对自己有更高标准的要求,才会不断进步,才可能独树一帜。”
◆ 墨分无限色
正是因为郭福深乐于到山水中去寻找激情,到传统中去寻找答案,他在山水画中才收获了独特的体会和感受。“只有经历长时间的学习和临摹,才能找到表现自然的艺术途径。”
时下流行的山水画,推崇云雾意境的营造,很多名家都擅长用线来表现云雾蒸腾的效果,而郭福深则钟情于用黑色的墨来表现白色的云,在对比与反差中碰撞出极致之美。“俗话说墨分五色,我却认为墨可以分七十二色。墨色可以变化出更多的色彩,每加一分水就变化出一种不同的颜色,当墨‘用足’的时候,甚至可以不用加入别的颜色。绘画大师李可染曾经说过:墨色胜处色无功。李可染的作品非常讲究墨色的层次感,通过层次感体现景色的变化,展现自然的美感,营造非凡的意境。而他的这句话说的就是对墨的使用到达极致之后,色彩反而成为无用之功。我从理论上进行学习,从实践上不断积累验证,发现确实如此。”在对墨色功力的不断摸索与试炼过程中,郭福深也曾为时评所苦。直到他在上海举办展览与业内人士交流时,专家的一致肯定才坚定了他继续深入钻研、掌控墨色的决心。
在郭福深看来,墨色氤氲、深浅、流滞都能在纸上呈现出不同的色彩,而不同的色彩又可以营造出自然光线下、人们视觉印象中的山水云烟,极大地提升了观赏者的审美情趣。
◆ 兼容与并蓄
郭福深的山水画并非一日之功,作为一名教师,他有太多的学生从事与艺术相关的行业,他也常常从学生那里听到各种各样一夜成名的炒作故事。但是他却始终坚守传统,也希望学生们能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苦头,只有下足功夫,才能拿出真正对得起“中国画”这个名字的作品。
“我们学的是古人大家代代传承的艺术,完全‘创新’是不可能的。你丢掉了传统,传统也就放弃了你。”郭福深说,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所以学习传统到一定的阶段,画家可以表达出自己的倾向性,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继续精研,这比泛泛之功更容易找到自己的突破口。
郭福深个人很喜欢“北宗”的风格,但是他却不像其他画家那样一旦认准某个流派,就尊其为宗而贬其他流派为异端。他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传统,认为无论南宗、北宗,其技法都可以兼收并蓄,只不过画家由于性格、背景、成长经历和审美角度的差异,而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出了一定的倾向性。较为系统地提出山水画“南北宗”之说的董其昌其实也提倡“学古”必须“能变”,也是为后代画家指出了成长和发展的方向。
郭福深对山水画的思考方式,或许和他长期以来教授学生的经历相关,不偏不倚、不妄自尊大,才能为痴心向学的孩子们规划出一条健康的成长方向,而为人师表的他自然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找到了艺术中的平衡点。
教与学不一样的体悟
郭福深访谈 <wbr>一 <wbr>今晚经济周报专版刊登(2014.4.4)
◆ 师长教诲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郭福深从小就喜欢美术,虽然当时学习条件有限,但他还是乐于发掘一切机会,接触更多的美术相关知识。“小学四年级,班里的美术老师葛雪筠注意到我喜欢绘画,就把我安排到了美术兴趣小组。当时我们学的是画一些常见的小动物,每次我都能得到满分5分。”如今已经66岁的郭福深在回忆起童年那段时光时仍然怀念不已,他画生活中常见的小昆虫总能栩栩如生,铅笔打线、毛笔描绘、涂上颜色对他而言就是童年最好的游戏。
在47中读初中时,少年时代的郭福深常常去图书馆翻找画报,但凡能够找到的美术资料,他都想方设法借阅回家,反复欣赏、临摹。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发现自己非常适合做宣传工作,便有意识地收藏了一些佳作做成剪报。插队回津后,郭福深来到红桥区少年宫教授儿童书画,一干就是30多年。
由于工作的原因,他和在天津市少年宫工作的画家纪振民成为了好友。“有一段时间,纪振民组织溥佐、梁琦等众多著名画家,每逢周末就在天津市少年宫轮流授课。对我而言,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机会,因此每逢周末我一定要去听名家、大家讲课,风雨无阻。”当时,郭福深住在北辰区北仓一带,正在读的成人大学位于河西区下瓦房附近,骑车上学要一个半小时,一心求学的他不知在这条路上往返了多少遍,“每次锁上车,胳膊都麻了”。而位于北马路上的少年宫,相对而言算是较为轻松的路程。
郭福深每逢周末就一早出门,听足半天的课,连午饭都顾不得吃,就骑车回家遵循老师的指导进行练习,常常画到午夜12点。“这段时间听的课程虽然比较杂,但是每个画家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多聆听他们的指导,就会加深对传统艺术的认识和对画家个人风格的理解。”郭福深从来不觉得作画是辛苦的,他热爱这种反反复复地练习,在一点一滴中积累起宝贵的经验。艺术之道,从来都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而他愿意披荆斩棘迎难而上。
◆ 君子之交 在合作中不断提高
郭福深不仅热爱山水画,也乐于和书画收藏界的朋友展开合作。在他看来,艺术之间都是相通的,不同领域的朋友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他启发和点拨。
几年前,他所在的津派书画院与收藏界、文化界展开合作,郭福深也首次有机会参观奇石收藏大家贾长华的私人藏品。“贾先生是文化大家,经他指点,我从怪石嶙峋之间看到了最美的山水画——天然形成的花纹和山水画的效果竟然极为相似。这些藏石如同大自然的画布,记录了山水的美景,在不经人为修改的基础上,就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此后,郭福深开始将藏石画进自己的山水画中,将自然环境打造出的奇石纹理真正艺术化。这样,更多的观者可以形象而具体地领悟到只有山水画家才能从奇石上发现的美。“贾先生给了我很多指导,冯骥才先生也高度评价过这种将书画艺术和收藏艺术完美结合的方式。”郭福深对自己要求很高,如果画出来的画面自己不满意,他会重画。同样一块石头,有很多入画方式,到底选择哪一种呢?“自古以来,山水画家就和奇石收藏结下了不解之缘。我虽然不从事收藏,但是也愿意继承古人笔墨,融入现代理念,通过画笔展现奇石怪石的独特之处。”他甚至曾经有过为一块石头画上两三幅画的经历,最终这样反复“磨”出来的“石头画”源于石,高于石,融奇石嶙峋于水墨山水中,异中有同,对比鲜明,碰撞出全新的魅力。
◆ 学子回馈 感谢老师授我以渔
之前很多朋友劝郭福深从事商业创作,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和下海从商相比,自己还是更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他教授过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考入了美术类院校,有的学生还在全国和本市的书画比赛中获奖,郭福深也多次获得全国和本市“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的荣誉称号。
时至今日,仍然不断有学生和他分享自己的成绩,打电话告诉他自己考上了哪所学校,未来要学习什么样的专业,他每次都乐于给予学生们最大的鼓励。
有次一篇采访他的文章发表后,看到报道的学生辗转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是:“老师您还记得我吗?我是某某啊!”郭福深说自己记忆力其实并不太好,但是学生们的名字总能让他想起当年坐在画室里仰望着自己的一个个孩子。他拿出一张泛黄的照片,指着照片里的一个孩子告诉记者,这是最近联系他的一个学生,现在已经是天津美术学院的老师了。他们在电话里聊到很多往事,连学生都十分惊讶:“我以为老师一定不记得我了,没想到您记得这么清楚!老师您在课堂上给我的鼓励,我一直铭刻于心。现在我站上讲台,也希望自己能像您那样,为更多年轻人启蒙,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艺术之路。”
郭福深也很感慨,他想把这张昔日的照片送给学生,就时时带在身上。“年轻人都挺忙的,谁知道她什么时候来呢!我总带着,有备无患吧!”说这番话的时候,这位山水画家脸上的笑容变得更加慈祥而温暖,如同每个人心目中最温柔和善的那位师长。
笔墨之力与笔墨之意
郭福深访谈 <wbr>一 <wbr>今晚经济周报专版刊登(2014.4.4)
以墨色代替色彩,是郭福深山水画的一个鲜明特征。这样的风格并没有让他一味地排斥用色,但是当墨色成为画面主导时,明亮的色彩自然退居为画面上鲜活可爱的点缀。而以墨色深浅划分层次,代替色彩变化,传达内蕴意境,是需要一定的笔墨之力的。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中国画的“骨气”是靠笔墨支撑的,而笔墨之力不到位,中国画的“骨”也就松散了。在山水画中,笔墨之力尤其重要。而笔中所倾注的气力,其实是通过墨色深浅浓淡进行体现的:墨色的变化万千、色块的大小方圆、笔法的工巧细腻、结构的起伏转折、形体的阴阳向背……就是在以笔取形,以墨取质的画面上,用笔墨之力营造出一幅恍如自然之力的神奇景象。
墨色之所以神秘诱人,主要是因为画在白纸之上。传统画家不仅要勇于留白,更要善于留白。留白不仅让画面更具平衡的美感,也营造了画面的光影效果,更为观众留下了足够的想像空间。北宋范宽笔力雄健,山石皴染,井然有序,斧劈皴、刮铁皴、雨点皴因形就势,而画面上的“挤白”则增强了厚重感,营造出浮雕一般的光影效果。郭福深的山水画同样不吝留白。《山骨如玉》中使用了大量皴法,无论是以中锋兼侧锋作细长线条的清劲皴法,还是以小面积的侧锋勾斫或点斫,抑或是随着山势变幻从长线直皴演变为曲线弧皴的美感,都是在“白”中体现出来的。画面上的“白”,既是山石的脉络、瀑布的走势、溪流的波纹、云雾的氤氲,也是所有光影效果中最重要的营造手法。俊秀的线条在这样的刻意留白中渐渐凸显出来,变得力道十足,令人印象深刻。
在他的另一幅作品《秋在霜叶》中,留白让画面结构更具美感,内涵丰富、意蕴深长。中国画的意境从来不是建立在“满溢”的咄咄逼人的笔墨上的,而是建立在“虚空”之中,营造出“深邃”感来,让留白替画家发声,与观众交流,以一种以退为进的姿态完成人与自然再到艺术与人的沟通。这就是笔墨之意,实际上也是笔墨未竟之意。从现代艺术的角度来看,水墨山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黑与白所构成的笔墨隧道,可以引领观赏者达到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郭福深显然在朝这样的方向努力,且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