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推荐】唐荣书法作品展(送大伙儿正式出版作品集!)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1 22:19 编辑唐 荣。
号弘迟居士,1964年生于湖南耒阳。毕业于湖南郴州师专数学科和湖南省教育学院数学系,后修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第三届书法研究生课程班。现为中国书协会员,郴州市书协副主席,湘南学院副教授,河北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以上刊物,出版八开本大型个人书法专集。书法作品曾入选第三、四届全国新人新作展,第六、七、八届全国中青展,第七、八、十届全国展,首届全国“兰亭奖”书法展,首届全国青年展,第二、三届“流行书风”展(二届银奖),渊源与流变“二王帖系”、“简牍帛书”、“晋唐楷书”研究展,等等。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1 22:16 编辑
高质量回帖赠送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的《唐荣书法集》。
获奖网友及邮寄均由唐荣为大家负责。
作品集效果如下: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1 22:18 编辑
震撼高清作品
点击连接查看
http://www.shufa.org/bbs/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tid=323240&pid=2486249&fromuid=25474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1 21:54 编辑
唐荣书法集序
于明诠
我们每天在茫茫人海里匆匆穿行,绝大多数情形下当然相互间都是擦肩而过的,甚至连“肩”都来不及“擦”就 “而过”了。因此,人生相逢相识总是一种可遇而又不可求的缘分,比如济南的我和湖南耒阳的唐荣(定居郴州—编者注),相隔几千里,却就有着这么一个缘分。自2004年中国书法院成立,我就被聘为教师,每年要给书法研究生班上两周课,因此结识了许多各地书法界的同道朋友,唐荣就是其中的一位。唐荣是2007年第三届的,现在回想起来,在一百多位学员中他给我的印象好像并没有什么更特别之处,认认真真地听课思考临帖创作,正如很多朋友留给我的印象一样。但几年之后许多名字在我的记忆里慢慢淡去,他的名字却留下了一些别样的印记,说 “别样”,具体又说不清楚究竟怎个“别样”法。忽有一天,我接到素无往来的他寄下的作品集样书,厚厚的八开本,堂皇而漂亮。随后又接到他的电话,要我写几句意见作为“代序”。电话这边我忙不迭地连连推辞,电话那边他却“顽强”地不依不饶。到后来一向坚决的我居然应下这份“苦差”,之后我便想起印象里的那个“别样”,莫非就在这里?其实,他的交往圈里当然会有很多理解他了解他、更适合当此重任的的朋友,完全不必非把这个重任交给平日不曾往来自然缺乏对他理解了解的我的。可恰恰他找到了我,我也恰恰鬼使神差地半推半就了。有时缘分在,说啥都多余。
几天里,我一边细细地翻看他的每幅作品,一边思考着我们之间这份莫名的“缘分”。他仅比我小一岁,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大学,又都是先做中学老师后做大学老师,我们都一同参加过上个世纪的许多展览如六、七、八届中青展,学习书法的道路极其相似,等等。还不只如此,我们还都喜欢写墓志造像写不登大雅的“丑书”,都喜欢胡乱编撰一些平仄随意的俚言俗句,等等。由于此,我虽然不十分清楚他学习书法的具体路数,但却对他的作品多出了许多的偏爱。其一,点画好。我固执地认为,点画终究要比结体更重要一些,相比来说,结体更靠近外形样式,而点画更体现神情气质。所以,评判一幅书法作品,点画是最低标准,也是最高境界。而且,结体的“好”容易被人看明白,而点画的“好”却总是很难让人说清楚。我注意圈里圈外的很多人,甚至搞了一辈子书法搞得也不错的朋友,从他们谈论书法的话语神情里边分明感受得出,只是对结体章法的“好看”看得明白,对点画里边的“妙趣”却始终触及不到。当我们的毛笔饱蘸墨汁触及到纸面的刹那,似乎会有一种莫名而灵异的感觉迅速通过每一根神经末梢传达到我们的心灵深处,会在心灵世界里掀起波澜,这种波澜一定会在点画形迹里潜伏生存呼吸雀跃,所以这种波澜(注意,是“波澜”!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波动”)先须在感觉和心灵里有,然后在你笔下的点画里才有。也因此,我们面对一幅作品时,不仅要用眼睛看其“象”,更重要的是闭上眼睛用心灵看其“意”,感觉“画外音”。一句话,要在乎书法里边那点“有意思的意思”。说到这里,我要郑重地向读者朋友推荐其中第5页第9页第15页第81页还有第157页的作品等,请大家仔细品一品唐荣作品点画里的那点有意思的“意思”,有吗,妙吗?其二,内容好。弘一法师在书写一批对联并愈写愈有兴趣时对刘质平说:“为写对而写,对字常难写好,有兴时而写对,那作者的精神、艺术、品体自会流露在字里行间,此次写对,不知为何愈写愈有兴趣,想是与这批对联有缘,故有如此情境,从来艺术家有名的作品,每于兴趣横溢时,在无意中作成,凡文、词、诗歌、字画、乐曲、剧本,都是如此”。唐荣的作品中,其中一部分内容就是他“兴趣横溢”时自撰的对句,如“喜临幽默滑稽字/也写通俗匠气书”、“知法违法忘形得意/见山是山归朴返真”、“玩艺术的去一年书法院/上国展吗开二王复印机”、“写字刻印临名画/喝茶聊天对美人”等。这里,我们不必纠缠平仄的工拙,有发自内心的情感妙趣,就自然容易养活那笔底下的意兴波澜。除自己随性打油的词句外,还有接近一半的作品内容皆出自一位“东江秀士”所作的诗文,这位文笔仿佛唐宋间者,其实不是古人而是他的一位好友,一位60后政府公务员。不象当下多数书家一味抄写唐诗宋词而独于好友的诗文情有独钟,自然如弘一上人所说“有缘”也,有缘而心动,心动则下笔必生波澜呵。其三,形式好。唐荣的作品之所以机趣横生,某种角度说正源于其中的形式章法设计得好。上下贯通左右呼应自不必说,章法团练和谐自然也不必说,即如夸张变形,即如做残做旧,即如“出血”“逼边”,即如不可避免的时下流行的“展览体”的某些症状特点,也控制拿捏得很好,很适度。比如第5页第43页第79页第87页第201页的作品。对这个问题,我认为应两方面看,这种机趣虽然“表面”、“花哨”了一点,设计搭摆的痕迹“明显”了一点,但毕竟映射着一种时代气息。当下作品看多了,不知不觉就带出一点来,要摆脱也很难,真若刻意剪剥干净呢反倒显得“在意”了。另一方面,我和唐荣都到了年近半百的岁数了,这个年龄,无论穿衣打扮还是发型头面,个人以为也还是质朴本真一点更好些。出版作品集或举办展览就仿佛像去出席某个宴会庆典之类的重要场合,适当捯饬得清爽大方些是必要的,但若为此专门去做些化妆整容类年轻人热衷的事体,或描眉画眼搞得过于浓艳总难免轻浮之讥,少了些应有的平和与厚重。当然,唐荣作品里的形式机趣属于上面所说的“第一方面”,而不属于“第二方面”。
“但望佳词能达意,何须手墨及他人”。这是唐荣作品集首页的一件作品,可以看作是他的艺术主张与宣言。说得非常好,我很赞同。当我们寻寻觅觅跌跌撞撞终于找到自己的时候,就会长长地叹出一口气,今后的路也许会从此坦然许多。是的,但望。是的,何须呢。
其实上面这些话本该是我们电话里随便吹吹的,不必这么隆重地印到书上出版。但想想印出来倒也不妨事,因为有这个缘分,我和唐荣可以在同道们的监督下堂而皇之地 “共勉”一番。
是故,谨代为序。
壬辰芒种前识于见山见水楼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4-4-1 21:54 编辑
“唐荣书法展”研讨会
时间:2013年7月7日下午4:00
地点:藏福美术馆
主持:杨远征
记录:冯勇
杨远征:(著名书法家、省书协秘书长)
唐荣先生是著名书法家,执着书法艺术几十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希望大家踊跃发言,既要有肯定的,又要有批评。
唐荣:
谢谢杨秘书长,感谢各位朋友冒着酷热来参加我的展览。我的专业是数学,搞书法是不务正业。作品集的出版要感谢张玉波和文佐,作品不好,但出版印刷得很好。展览的作品多是抄的东江秀士的诗词,文辞优美。展名是王镛老师题字,书名是沃兴华老师题字,感谢他们。希望大家多提意见,我还要继续努力。欢迎大家到郴州来指导。再次感谢大家!
张锡良:(著名书法家、全国展评委)
第一次比较全面地看唐荣的作品,展览很成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表示由衷地祝贺。我与唐荣交往不多,但他经常在全国展览参展,且频率较高,他的水平值得肯定。唐荣的内心是明确的,他的作品统一在一个大的氛围之中,对线条的韵律和韵动,思考得很多。书法,一是线条,二是空间。唐荣的作品更多地在时间的流动中自然展开,与当代书法潮流很吻合。笔法更多的是线条内部的各种复杂的运动,造成丰富的运动轨迹。唐荣的作品本身的运动,空间的运动,很有意思,也很自然,是打动人心的。书法不可能面面俱到,但要有明确的方向,做到高度。唐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今天的展览,来了很多人,是唐荣做人的成功,也是他作品的魅力!
孔小平:(长沙市书协主席)
我代表长沙市书协表示祝贺。希望有高水平的兄弟协会来长沙办展览。长沙市书协是一个重情义的团体,希望与大家多交流。
龚曙东:(茅盾文学奖评委)
我有两个感受,一是唐荣很沉寂,从他的生活来看,他是半个隐士,因而他的作品高迈。
二是唐荣的作品的笔趣和墨趣达到了统一,形式和内容达到了统一。
杨远征:
龚老师是文学家,希望更多的文学家参与到我们的书法活动中来。
谢革非:(著名词人)
我不懂书法,但刚才听了张老师和龚老师的评价,对书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多读了二十年书。郴州相对来说比较闭塞,但书法能有点成绩,得益于唐荣老师等一批人的成功。郴州相比兄弟地区来说水平还差得太远,希望大家多到郴州,参观指导交流。
汤树林:(株洲市书协主席)
我代表株洲的朋友向唐荣表示祝贺。这么热的天能来看展览,主要是唐荣的做人,他很朴实,与他交往,心很踏实。唐荣的书法是花了心血的,他以艺术为本,不经营自己,功利心少,我们要向他学习。唐荣很崇拜沃兴华,受到的影响也很大。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是要摆脱沃兴华的影响,走向自己,走向更高的境界。
田绍登:(著名书画家、湖南师大教授)
几年前到郴州,唐荣盛情款待了我们,很是感动。唐荣对人很真实,一个搞书法的人把人做好了,就解决了很大的问题。唐荣是我的好朋友,是我的榜样。他人做得好,又很勤奋,心态很好。有别人的影子,这是表象的,内心还是那个真实的自我。唐荣落款多写“弘迟合十”,是他心境的写照。
王翔北:(著名书法家、荣宝斋住长沙总经理)
我和唐荣是在北京认识的。他非常朴实,有一股侠义心肠。他把沃先生精髓的东西融入自己的笔端。对魏晋残纸的取法值得我们学习,是我们的楷模。
胡雄:(著名书法家、唐荣的入门老师)
我与唐荣是老乡,他的悟性比我好。他学习书法很扎实,他展览的成功是湘南学院的光荣。
万应均:(湖南一师教授)
唐荣是大学书法老师,教学生是写字,自己创作起来是艺术。今天看了展览,学习的同时,自己也有很大的收获。
潘峰:(著名书法家)
很早就听说了唐荣的名字。地市和全国展览经常看到作品。他的作品很惊心动魄。他的取法是很宽泛的,包括魏碑、秦诏、魏晋残纸等,风格表现手法很多,每幅作品都有深度和心得。今天的作品比原先更加沉劲,可能是他与佛结缘,多临写弘一的书法有关。
张玉波:(著名书法家、著名出版人)
编写这本作品集是跨度将近两年,拍摄的作品有四百幅,入集子的作品120幅。我是抱着万分的热情、激情和耐心来编这本书的。唐荣的生活很简单,令人很羡慕,与他交往有种幸福感。
苏美华:(湖南一师教授)
我对唐荣的作品展表示祝贺,同时又很歉意,因为今天去了趟常德,刚才风风火火才回来。我对唐荣过去知之不多,知之甚浅。看了展览,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楷,整个字洋溢着清气。书法是“心法”,唐荣做得很好。我看了展览,不愿离开,等会再继续看!
杨远征:
今天的座谈会气氛很热烈,都说得很精到。我与唐荣认识十几年了,他是郴州的书法代表作者。他写得很有个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构成上打破了传统的构建,二是线条古拙。这是与一个人的修养、学养有很大的关系。我用“方率古拙、大朴不雕”这八个字来概括唐荣的书法。他写传统和野逸一路,都是发自他的内心。唐荣的书风接近沃兴华,不宜靠得太近,不宜写得太久。他的路子很宽,值得我们学习。
后记
唐 荣
我生活工作在秦观被流放之地—湖南郴州。郴,林邑也。古南蛮之地,今湖湘之南大门。此地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潺潺流水,雾漫东江。因矿产丰富,号称“世界有色金属之乡”。还因是中国女排夺取“五连冠”的福地而名扬天下。在这样山也青水也秀的小地方,虽然没有多少人(40岁以下很难找到)玩弄书法,虽然我的“丑”书还“骗”不来一碗米粉,却还能赢得同行的包容,我因此活得平淡充实。清静地住在郊外的山坡上,坚守着自己的兴趣,享受着“壮夫不为”的书法带来的一些快慰。上班教学生“写好字”,下班还算“好写字”,并未有 “孤馆闭春寒”之感。反正既没有“入仕”也没有“捉鼠”的本领和智慧,也就自得其乐。这样的一路走来,感觉还算幸运。
现在总算要出一本书法集子了。逮住这个机会,向师友们介绍一下自己与书法的缘分和心路历程。
我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员,出生在蔡伦故里湖南耒阳的一个偏僻山村。祖父不识字。父亲仅读过两年私塾,却能写还算漂亮的馆阁小楷。家里面至今还藏有几本未在“文革”中焚毁的手写体旧书。在父辈的脑海里,写好了字就等于读好了书。因此,在我的记忆中,父辈们常常催促写点字,父亲也会偶尔示范指导一下。那种年代,学生常在农场劳动,不怎么上课,也就没啥作业。煤油是凭票供应的。昏暗的油灯下,晚上即使想读书也没书可读,想写字还得量“油”而行。从我读书开始,写春联就成为我的固定功课。每年的春节前,在父辈的督促下我都会画上几天毛笔字,以应对抄写春联之需。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我结婚生子。
我就读的是湖南郴州师专数学科。大二时,美术科的刘岩石老师从南京艺术学院进修书法回来,在学校里搞了个汇报展。此时我才知道,有一种能吸水专用于写毛笔字的纸叫宣纸,知道了练字还要临帖,也是第一次在学校图书馆见到了毛笔字帖。信奉书上和“行家”所谓临帖要临得越像越好的教条,我的笨功夫还是做了不少。因为直尺、圆规、量角器我都有,计算也是专业所长,恨不能利用“微分学”描摹得如“复印”一般。现在想想,那样的办法有用也无用,甚至会觉得可笑。但当时的我竟以为那是学以致用,就连数学都派上了用场。或许这正是我以数学方法运用于书法学习的启蒙,也或多或少契合着后来邱振中先生的书法形态论。
毕业后,我分配在郴州市区一所中学当班主任并教两个班。因教务繁忙,没有时间和精力练字。好在几年后换了学校压力减轻才重拾旧好,闲暇时以看书写字为乐。这时的书店里也有一些常规字帖出售了,我不论喜好全买来学习。受胡雄、张金生两位挚友的影响,我也开始涉足墓志造像、敦煌残纸。坚持两条腿走路,既学经典名家又学民间书法。当然对写字的兴味和时间还是不能如对XYZ和微积分的,因为那才是我吃饭的本钱。但两三年能用完一瓶墨汁了。直到2000年,因书法上有点小成绩而调入郴州师专(现湘南学院)教写字,写字也就不再是“不务正业”了。这年冬天我还去北京第一次现场观摩了全国性书法展览。2007年又得到机会去了中国书法院学习,有幸接受当代名师的教化。
在我学书的道路上,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沃兴华老师。他的书学思想和创作理论,渡育我逐渐改变了旧有的书法观念,改变了惯性的书法思维模式和思维方法,并对民间书法多出许多偏爱来。学习民间书法,让我找到了能与心灵相通的共鸣点,找到了宣泄内心情感的窗口。那稚拙幽默的线条,诡异滑稽的构型,任意恣肆的形式,憨厚朴实的陈述……好像更适合我的心性,更能激发我的创作灵感,更具我心中理解的书法那点“有意思的意思”。 中国书法院的修业使我受益匪浅,我更加坚守那“趣味的偏见”,甚至于过激的表达。最为重要的是老师们的为学态度对我启迪良多,开悟我安静“干活”,勤耕砚田。“既不必寄太多的期望于别人的激赏,也不必很介意于大众的非议”,独自享受着写字“过程”的快乐。
还记得在中国书法院学习时,同学彭育龙建议我每年留几件习作,以便日后出集子之用。这几年来,也就不定量的留下一些差强人意的习作。前年底,在朋友的鼓励下,计划出本个人书法集。从去年到今年的一年多时间里,尽管周课时十多二十节,还是挤了时间临帖创作,又赶写了一批作品。“意造无法”也好,“丑怪恶札”也罢,作品就这样“迫于内心的压力”我行我素的写了出来。其中有不少是临帖过程中的兴来之作,难免南腔北调,可并没有捻断几根什么“长须”,也没有“绝叫三五声”。只是想说点自己的话,讲点平时不敢吐露的心声,终究还是本性使然,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吧。记得在长沙出差拜会亦师亦友的袁绍明,当问及如何选择作品放入集子时,他就直言只要想着作品是呈给书法院老师批阅的,你自然就会取舍了。说的也是,“诗到无人爱处工”,徐正濂老师不是说过“我们会记住奇美,我们也不会忘记奇丑,而我们绝不留意平庸”吗?
平生就写几个字,半百才出一本书。样书出来时,想起找人作序了。时下大多数无名之辈出版集子,都按俗规,想方设法找名人名家题写书名,撑撑门面,或是作个序吹捧一番。我虽已近天命之年,可还是没能脱俗。兴许是底气不足吧,我书法集的书名题写和作序,自然是找中国书法院的老师。作序我决定请于明诠老师,他的书、画、文我都很喜欢。其文集《常有梦斋》、《是与不是之间》,我奉读过多遍。说实话,作序不是件讨好的事,特别是为自己的学生。太过谨恭,由衷批评了,面子上说不过去,毕竟要印到集子里去的。说得夸张了,吹得上了天,又容易落入俗套,令观者生厌。弄不好还有吹嘘为师之嫌,以为名师又出了“高徒”。 于老师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份“苦差”。收到他写好的序一看,洋洋洒洒,意趣盎然。在样书上,他作了批注,指出了几处笔误,说明他审阅时十分认真。同龄人吧,抑或是师生之故,在序里更多的是对作品美言了一番,学生受之面有愧色,可心里还是有些慰藉。
一个老老实实的教书匠,集子能够付梓,算是完成了一件自身能力不能企及的大事,当然要感谢很多师友的关心和帮助。中国书法院的老师自不必说,樊忠达、邵昌葵、谢革非、范宇、彭英九等诸兄长的关爱和支持谨记在心。还要感谢湘南学院曹石珠院长和史美洁处长的无私关怀,感谢东江秀士的佳词妙句为拙作增光添彩,感谢好友小城清潭陈文军的艺术指导,感谢三眼斋主曹广文的倾情策划。还有桂建球、曹辉、谷晓明、黄跃、李峰、孙锋华、张玉波、郭宏忠等道友同学的鼓励和鞭策。不能一一列举,在此合十致谢!祈盼师友和方家不吝赐教。
“人生多苦难,有点艺术是安慰”。对于书法,我只是匆匆一过的“群众演员”,也很明白“艺无止境”。既好之当用心,无论结果,谨记石开老师的课堂结语:“以游戏的心态作认真的学术探求,爱家庭,惜友情。”
唐 荣
2012.9于林邑望仙楼
预留 唐荣书法展
>>>展览现场再现
唐荣书法展
>>>展览现场再现
唐荣书法展
>>>展览现场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