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书家评论系列·林 峰】书法的“标签”——林峰书法艺术摭谈
书法的“标签”——林峰书法艺术摭谈
贺进
书法是一门讲究的艺术,书法家则也应该是个“讲究人”。为什么这样说呢?比如我们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观赏一幅书法作品,在不确定书写者姓名的情况下,我们单纯对作品进行审读时,很容易能辨别出好与坏,评价的标准五花八门,这就涉及到审美倾向的问题了,好不是美,当然坏也并非丑,从欣赏的作品中我们能揣摩到作品中的各种信息,比如专业性的评价如字法、章法、墨法等等,非专业的评价诸如气息、连贯等等。所有的信息汇聚在欣赏者的头脑中那就是作品无论好坏,总归要照顾各种关系,既然需要做到“面面俱到”,那么就得讲究,书写者呢,当然也需要“讲究人”才能做到。因为书法作品留给观者的不仅仅是技术活儿,更主要的是气韵及书写者传达给作品的人文情怀。“讲究”是需要书法人做到对书法作品的关照,这种关照因人而异,但其用途是一致的。
书法史上流行的一个词儿叫“风格”,到底啥是风格?专业词汇有解释,在这里也就不赘言了,泛泛而言,我认为“风格”就是区别于他人的元素。举个例子,为啥我们一局别齐白石、吴昌硕、康有为?那就是书法人特有的风格,说齐白石与吴昌硕不一样,你总得说出缘由,譬如线条的质感、结字的疏密、用墨的枯湿浓淡等等,这就是每人掌握的“风格”倾向。如果这样理解“风格”一词,似乎要比书面理解的要容易多了,那么“风格”似乎就与“标签”画上了等号。我们去逛超市,货架上摆放着一大排牛奶,如何挑选出你最喜欢的那一款呢?看“标签”,“标签”上注明了品牌、生产地点、保质期、特色等等信息,在你不了解所有牛奶的口感时去选择,只能靠“标签”去选择了,这就是“标签”的作用。书法也有“标签”,书法家也要创作属于自己的“标签”,你的作品到底是什么样儿的?你的作品好在哪儿?你的作品传承关系是啥样的?这都是“标签”赋予你作品的价值。
书法是传统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书法要讲究传承顺序,需要从古人那里汲取养分。闭门造车式的书法空想,纵然不会有过人之处。所以书法家都是因循古人的面目去“再创造”,这一点与西方艺术完全不一样。那么“风格”从哪里来呢?当然还是要回归传统,从传统的艺术形态中去深入学习,透过各时代的经典佳作凭自己的头脑去组合、贯穿,形成自己的面目、特色。当你的作品贴上了“标签”的时候,应该让欣赏者去分析,你的艺术形式是如何形成的。
我一直认为书法五体中最难的就是行书,因为行书既讲究近乎楷书的平稳、方融,又讲究草书上的意象表达,介乎动态与静态艺术之间的行书,如何掌握这个分寸是一个大问题。林峰的行书我看的比较多,其实透过他的行书作品我们是需要佩服的,佩服他对于行书技法的掌握,佩服他行书中结字、章法的表达。林峰的行书既是中规中矩的传统表达,也是具有自己“标签”的再现表达,所以对于林峰来说,他所谓的“标签”其实是建立在传统之上的深度价值体系。
林峰的行书作品具有古典文人的那种学者气息,这应该是他的一个“标签”,犹如一位身穿灰色大褂、眼带圆框“五四镜”、手捧经典著作的学者一样,他的行书作品庄重、大方,这取决于他的用笔,我没见过他挥毫,所以也不知道他的工具到底是啥样儿的,但是通过作品来看,无论他使用什么样的毛笔,他用笔的动作一定是轻盈的,当然更主要的是应该了解提按的丰富变化。林峰书写小字行书居多,所以他的字的尺寸应该都在2公分之内,在这样的大小下,其实如果讲究行距、字距的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看林峰的近乎尺牍的作品,在大小、穿插等关系处理上是比较高明的,这种关系参之以笔锋的弹跳、结字的疏密及墨色的变化,纵然使得他的作品在小天地中包含了更多的元素,这样的小作品雅致而庄重,也不缺失灵动与大气。在当今书写小字行书的时代,林峰绝对具有一眼就能区别于他人的“标签”,林峰曾写过关于临摹的文章,他提到临摹的精准性,其实他自己确实是做到了,临帖讲究精准,那么对于创作来说是大有裨益的,林峰行书从传统中来,带着浓郁的古典范式,那么在风格取向上有又自己的想法,可想而知,这样的做法是书法人应该具备的,那么在所有近似作品中,他的作品也是一眼就能跳出来的,这就是林峰的“标签”。
我曾跟林峰说过,其实他的大字行草也很精彩,他很含蓄地说不好。看来他真实谦虚,我曾在去年的“行草十家展”中见到过他的几幅八尺条屏行草书作品,酣畅淋漓、意态丰富,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我觉得真正的写小字行书的作者,如果创作大字作品是很有难度的,我想林峰不是天天伏案写作品的人,他一定是收与放相结合的,不然大与小的转换关系是如何掌握的呢?
书法要讲究,讲究传承,讲究变化,当然也要讲究风格特征,当所有元素都掌握之后,在自己的作品中深深烙下属于自己的“标签”。林峰是个讲究人,那么对于他的作品当然会做到充分的“讲究”,所谓的“标签”我想他有他自己的想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