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言只字皆倾情——《周退密致陈巨锁翰札》读后
片言只字皆倾情 ——《周退密致陈巨锁翰札》读后 杨天才 周退密先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长者。上海震旦大学毕业,早年曾任上海法商学院、大同大学教授,后在哈尔滨外国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工作。自幼爱好书法及旧文学,对于书画、碑帖、版本等具有高度的欣赏及鉴别能力。《周退密致陈巨锁翰札》(以下简称《翰札》)一书,是周退密先生百岁生日时,陈巨锁先生为表贺忱,特将周退密先生十年来写给陈先生的书信影印出版。书信是研究一个学者、书家的重要资料,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从《翰札》中所收周退密给陈巨锁先生的信来看,既有对自己为学、作诗感悟的夫子自道。信中还有一部分是周退密先生的诗词作品,诗、书相得益彰,体现了老一辈学人的厚实功底。从这个意义上说,周退密等老一辈文化人的书法,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翰札》里隐秘着丰富而生动的如切如磋的学术探讨信息。碑帖版本之学是退密老的专长。在获观陈巨锁先生的《贺兰山岩画放牧图》拓本后,退密老欣然在拓本上题跋道:“岩画为阴文凿刻,与嵩山汉画像石刻之作阳刻者异。亦制作愈简朴,年代愈悠久之一证也。画中可见者:人二、马一、羊三。左起一人握长竿,从马背跃起驱策羊群,马张口而前,马前又一人握长竿徒行,意在束羊使之就列,以免散逸者。羊三头,首尾相衔,行进中时时作回头状,形象极其生动。君于拓本空白处题诗‘日之夕矣,牛羊下来’二句,盖明此刻为放牧而非狩猎也。”《翰札》中退密老随心所欲,兴之所至,一些零金碎玉式的思想就表达了出来。 我们在欣赏周退密先生书信的同时,发现其作诗酬梅的风雅诗情。退密老在信中写道:“病中荷巨锁先生撰联并书及惠赠法绘红梅小中堂,情谊稠叠,至为感激,率赋俚句,以求鉴宥,即乞吟正。” 一 一幅红梅远寄将,高情厚意雅难量。昨来自觉衰颓甚,读画权当礼药王。 二 老树嫩枝疏着花,野梅合在野人家。若非貌取凭知己,一任横斜映浅沙。 三 垂爱劳良友,兼旬积牍重。侑觞新画卷,倾盖老宗工。 物作青氈守,珍当焦尾同。小诗申悃愊,远寄讬飞鸿。 《翰札》中收录了很多退密老90岁以后的诗词。这些诗词是研究退密老晚年诗词的最有力的资料。《鹧鸪天·九三告存》是退密老93岁时所填。“草阁蚕窗日日晴,高梧叶尽更添明。坐耽曝背痴蝇似,静看巡檐瓦雀行。梅萼放,暗香清,被它牵动故乡情。九三海角孤儿在,独抱遗经过此生。” 诗友词朋,彼此声气相通、惺惺相惜。随着斗转星移,一个个诗友的离世,同辈中如今自己孑然一身,怎不令人伤情!发出了“九三海角孤儿在,独抱遗经过此生”的喟叹。正如晚清诗人史梦兰诗中所言:“黄垆感旧又山阳,每忆良朋意暗伤。落落晨星不堪数,岿然将似鲁灵光。”《翰札》除了学术和思想的一面外,也有反映日常生活的一面,从书札这个角度来了解他们的某一件小事,却是我们完全不熟悉的另一面,比如,“尊文中提及仆嗜汾酒,乃过去之事,因久患痛风,早与欢伯绝缘,望勿以此为赠,千万,千万。”再如,“近日右腕及右食指关节,忽有所苦,不能握笔,容稍俟,当以笔墨仰酬盛情,藉以请益。”这本《翰札》,读起来倍感亲切。这对于我们了解研究退密老的个性、性情、人格,都是非常有益的。“字如其人”。周退密先生书法,淋漓墨渖,彬彬文质,有着浓厚的文人气息,其书不拘泥于旧有书法体系,可谓随心所欲不逾矩。中国传统书法是由上而下的书写习惯,因此追求的是犹如银河倒挂般的气势。周退密先生的书信,有时因笔墨不便,他也用硬笔书写,虽为横写但气势连贯,字与字间笔断意连,气韵通畅,结构严谨,平衡中又略含险境,行笔流畅,具有晋唐书意。书信在中外文献史上,是一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文本形式。《翰札》文字长者可累数百言,短者寥寥数语。有的述事阐幽,有的宣情吐臆,旨虽专于辞达,语则可以观文。至于其书法,信手写来,自然天成,或行或草,姿态万状,鉴赏家、收藏家们珍之若珠玉。书中展示的翰札一纸一片,皆作为当代书法史的边角料而给予开发使用。《翰札》对周退密先生书信的收集,对于了解退密老晚年境况和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确有相当文化价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