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功甫帖]辨析》质疑
本帖最后由 江山水汉 于 2014-1-22 14:07 编辑文/吴永江
《中国文物报》2014年新年第一期的“收藏鉴赏周刊”用了两个整版篇幅刊载上海博物馆三位研究员署名的两篇长达一万四千余字的研究报告,并刊发了编者按。可谓气势夺人!编者按语中末尾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的提法颇耐人寻味。 是作者在暗示对《功甫帖》的研究才刚刚开始,还是编者觉得研究成果不够成熟、不够有说服力?抑或是编者为专家们的深入论证留存余地?总之,该不会是迁就吧。 我对上博三位研究员《功甫帖》的认定与评价一直是持怀疑和批评态度的。质疑和批评倒不是因为他们站出来证伪,而是因为他们做为专家,证伪的方式方法及论据太初级、太极端。把“本体”与“本身”混为一谈;把妙笔视为“瑕疵”;用拓片上的字比对法帖中的书,凡此种种,说明专家们根本就没有读懂《功甫帖》,又谈何鉴定呢!下面就单国霖先生《苏轼“功甫帖”辨析》一文中的“对《功甫帖》书法本体的看法”部分章节进行解读、剖析,并阐示笔者的一些看法。观点不一定妥当,恳望指正。 纵观单先生学术报告中“对《功甫帖》书法本体的看法”的首个章节,不难看出单先生是以徐邦达先生《古书画鉴定概论》的理论和方法来为自己的辨析进行了择路定调的。按图索骥,从笔法分析入手,截图举例,试图通过对《功甫帖》笔墨技巧上的“瑕疵”、缺陷及形似与形不似的认定,来达到以错证伪,以不似证不是的目的。可见论证的起点是不高的。给我的感觉是,仿佛只要把《功甫帖》中莫须有笔墨瑕疵全部指明,《功甫帖》的证伪就可板上钉钉了。孰不知,徐邦达先生用笔法鉴定书画,这只是他老人家书画鉴定的一个步骤或一个部分而已,重要的是他从未示人的那个部分----法眼。否则,徐先生对《功甫 帖》的鉴定是得不出“神采飞扬”这个精辟结论的。 从“对《功甫帖》书法本体的看法”这个小标题看,还是很有哲学意味的。但“本体”二字,为什么在引用徐先生的这段文字后,(“鉴别书画时,我们把它分成主要和次要的几个方面,这就是:‘书画本身,是主要的。’而本人款题和他人题跋,本人印章和鉴藏者印章,所用的纸、绢、绫以及幅面格式、装潢型制等,则是次要的。”)竞然把“本体”转换成了“本身”,是为了顺着徐先生的话说呢,还是您认为“本体”与“本身”就是一回事呢?您已经提到了“书法本体”,为什么不能从哲学的角度关照书法,进而展开论证呢?当然,“本体”与“本身”不是不可以互用,但在法书鉴定学术报告中使用“本体”一词其确切含义,我想专家一定会比我清楚吧。但事实上真的清楚吗?若真的清楚,为什么不就书法艺术的内容来阐释,而只一味地在形式上打转转呢?若真的清楚,为什么不就书法本质的特征去考量,而在现象的迷雾中误判呢?看来以笔法论书法的理论误区一些人是很难走出来的。 还是看看专家是如何具体评鉴的吧。
单先生在学术报告中举例说:“细察《功甫帖》的用笔,大部分笔法较为丰润流畅,然而有些地方却显得别扭。例如“别”字,最后一竖边框线呈现不平整的波状曲线,这在苏字中是未见的。东坡书写时虽然行笔迟缓,但并不停缀,如李之仪所迹:“涣涣如流水”,取苏轼《中山松醪帖》中的“倒”字来比照,最后一笔竖画下笔通畅无碍,仅有粗细变化,并无波状起伏。这种波动不平整的笔道,唯有对原本进行摹写时,用笔拘谨时有补笔才会产生的瑕疵。”这不免有些主观臆断。有“波状曲线”就一定是“摹写时用笔拘谨”或“补笔才会产生的瑕疵”吗?这种写法“在苏字中是未见的”就不会是苏轼的亲笔吗?假设《寒食帖》就是《功甫帖》,请您来鉴定,您在其它苏字中找不到那个“灶”字,您也会以“苏字中是未见的”为理由来判《寒食帖》为假吗?请您用《寒食帖》中“苇”字的竖笔与“别”字的竖钩比照一下,其写法是不是相似。判定真迹还是“摹写”或“双钩廓填”,要多从墨色、力度、均匀、特别是折笔、重笔处的笔墨变化去寻找线索,单以“呈现不平整的波状曲线”为凭是不足以为据的。
单先生在报告中又举例说:“此外,帖中有些字笔画出现缺口或微凸的墨痕,不像是一笔写出的形态。如起首“苏轼”两字中的“轼”字,最后戈勾起笔处,出现两个尖棱,“功”字最后挑笔下端也有锯齿状突出,如果是一笔写出,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赘笔的,以苏轼《题王晋卿诗后》中题款来比照,绝无这种瑕疵。又第一行之“奉”字,撇笔起首回锋之尖端也很生硬,”“这些很可能都非一笔写出,而是添笔填补后才出现不合笔顺的毛病。” “宋人尚意”。单先生,您知道什么叫“意”吗?!您总讲笔法,您知道什么叫笔意吗?!您把帖中的闪光点都看成了“瑕疵”、“赘笔”还说什么“气韵不畅”!可在我看来《功甫帖》正是因为有了您认定出的这么多“瑕疵”、“赘笔”才可值5000万!才可以称之为国宝级法帖!
.............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当是单先生的这段文字了: “另外,笔画之间的牵丝,书家书写时因笔画之间需气势连贯,出现牵丝是很常见的,但牵丝写得自然和顺畅。而“功甫帖”中第二行之“奉”字,最后二横一竖,出现两处牵丝,第一处已有连笔不顺之嫌,第二处为结束竖画,再行上挑,殊不可解。”
“殊不可解”,这个词用得妙!
我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上博的专家竞然对“‘奉’字,最后二横一竖,再行上挑,殊不可解。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某一网站在转载单先生这份报告时竞把这段文字加配大块“奉”字截图登在文章首页的上方,当成报告的重要内容加以提示、宣传....... 做为书画鉴定专家,连“奉”字最后二横一竖,再行上挑都想不明白,这说明了什么呢,我真的“殊不可解”了!无语,汗颜。
但我不知为什么总想有很多话要说,又恐对专家不敬,权当是自言自语吧。 越是“殊不可解”的问题越是学问。一但解开,书就通了! 想不明白是因为没有看明白,看不明白是因为没有悟明白。笔法说到家还是技,笔法固然很重要,但笔法背后的东西更重要。笔法背后的东西是什么?是笔意。笔意背后的东西才是道。字与书的区别就是技与道的差距。什么是毛笔字;什么是书法若搞不清楚,书法创作、鉴赏是无从谈起的,更不要说书画鉴定了。仅凭笔法、钤印、题跋、承传,做出的真伪鉴定结论是不够全面、也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它只可做为辅助的技术鉴别手段来支撑鉴定家的眼力。使鉴定的结论更趋准确。眼力,是书画鉴赏、鉴定的根本。 .........
书法是精准的,“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孙过庭《书谱》中语)这八个字可不是虚话,他是有实指的。艺术和非艺术有时就差那么一点点,个中奥妙难以言说,精妙到“一画不可移”,甚为惊叹、折服!《功甫帖》就是这样的典范!!!
对《功甫帖》真假的论证还在继续,可以说其真,也可以道其假,但对《功甫帖》的艺术性是不容置疑的!不要因为她仅“九字两行”;更不要因为专家们的指伪,就低估或抹煞了她的艺术价值。《功甫帖》可以与《寒食帖》媲美,可堪称为苏氏法书的双璧!
《功甫帖》是试金石!
为什么我们总是热衷于《功甫帖》真伪的论辨;而不去怀疑、论证上博专家的真伪呢?! 因为人们根本就沒有读懂《功甫帖》。 专家不知书,看来不单在书法界,文博界也是大有人在的。上博专家的两份报告就是最好的例证!顺便说一下,不知书者是一定不会知画的,有知画而不知书者,未有知书而不知画者。 今人能看懂《功甫帖》者,鲜也。墨迹本上另纸同裱的翁方纲“油笺双钩”本《功甫帖》如何?我的评价是:神失形散。虽偶有暗合,不足为道也。字与书的区别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正所谓“毫发生死”!知此,方可言书。
《功甫帖》的妙处人们根本就没有看到!大家看到的、争论的都是表面问题。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今人所能见到的只是笔画书写上技术难度层面上的东西,笔画背后东西的难度还根本无法看到。只有他们有一天看出后,才会由衷的信服《功甫帖》。。。。 《功甫帖》的真伪论辨告诉了我们什么?!今人还未能读懂《功甫帖》!!!看好《功甫帖》不等于看懂了《功甫帖》。 看好《功甫帖》对于学书者来说其实意义并不大。看好了,并知道它好在哪里后才有意义。
《功甫帖》的鉴定若仅限于考证而无目鉴一一本质及内容上的观照,人们论来论去,论的只是皮毛而已。
看不懂《功甫帖》的人,是论不明白《功甫帖》的。不知书,千万别论书。特别是那些自以为知书的专家们。从《功甫帖》真伪论辨各方所持观点及论辨的问题看,人们的论证远未触及书法的本质!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