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情•杨之书法作品展”观后
徐徐清风到和田
———“援疆情•杨之书法作品展”观后
杨松庵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为艺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德立艺存。虽是一句很朴实的话,却蕴藏着很深的有关人品与艺品的道理。我看了“援疆情——杨之书法作品展”后,觉得刘熙载的这段话较为贴切的代表了我对杨之书作的一些看法。正如刘熙载所讲的那样,杨之的书法作品是其心之所发,是其人生经历、人格修养和精神面貌的生动体现。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拉开了19省市对口支援新疆的历史序幕,新疆和兵团迎来了大开发、大建设的良好机遇。杨之作为一名光荣的援疆干部,他用传播弘扬书法艺术的方式,表达着他对援疆工作的理解和对新疆各族人民的热爱。杨之用如椽大笔和炽热的情感,书写了浓浓的“援疆情。
书以人传,文以人传,画以人传,关注人、看重人可以说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冯友兰先生说:“中国文化讲的是‘人学’,看重的是人。”杨之是当代优秀青年书家,也是一位书法活动的热心组织者。他创办的当代书法网,是国内书坛备受关注的优秀网站之一,为中国书法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受到书坛人士的广泛好评!
从2011年3月至今。杨之利用工作之余,倡导并组织和田当地书画家进军营,慰问解放军武警官兵,为武警官兵创作书画作品;向和田地区文联、十四市文联赠送书法字帖共2500本;多次义务为和田地区和十四师书法爱好者讲授书法课、点评书画作品。在当代书法网免费为和田地区书画家开设专栏,大力宣传和田地区的文化人,让全国的书画爱好者关注南疆这片热土上的书画坚守者。由于杨之的努力,使和田的书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援疆三年来,无偿为和田、喀什、阿克苏、巴州等地各界群众创作书法作品1000多件,为弘扬书法艺术,推动和田乃至南疆四地州书画事业上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2012年3月25日,《新疆日报》一版显著位置以《热衷文化援疆的杨之》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并加了编辑点评:“杨之到新疆的任务,是和当地援疆干部一起,帮助和田群众改善贫困面貌,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可是作为一个文化人的他,自觉地做起了丰富当地文化活动、提升当地书画水平的工作,这让他自己的生活多彩了,援疆工作出彩了。”
在书法史上,晋人书法的主体风格的定位是以“尚韵”为主,“二王”之“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审美风范,与当代人的审美不谋而合,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自然而然的受到人们的钟情。杨之也都把学习“二王”作为书法创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他对《十七帖》、《书谱》、《九成宫》等碑帖进行过深入的研习。
中国的书法艺术有着独特的书法语言,它是以汉字为载体,以书家情感为主导,由线条的变化而创造出独具个性的黑白空间。在书法创作中,一方面,通过勤奋临池,获得创作技巧,在技法上继续深化,乃至实现对技法的深化;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理论、文史、创作方面的修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创作反映着一个人的艺术气质和审美倾向,从杨之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近期的这一批作品,不仅是用激情饱满的笔墨写的,而且是长期以来涵蕴的审美心灵流出来的。
杨之的行草,在经意与不经意之间,随笔势而成,既有帖的流畅,也有碑的浑穆,意之所适,自然成形。奇不失正,正能含奇,审美效果恰在有意与无意之间达于和谐。其用墨亦有值得注意的审美效果,浓淡枯润,对比十分强烈。浓者如漆,淡者如水,枯处如枯藤,润处如朝雾,变化丰富,节奏鲜明,突出的是一个“活”字。
杨之的楷书讲究字法,用字准确,既注重单字美,更注重通篇美,字与字上下左右默契呼应,变化统一,自然和谐,散发着一缕缕浓郁的书卷气息,每一个点、每一条线的起伏转折、轻重缓急、张弛幅度,无一不以心绪为主宰,折射出书者的心路历程。
杨之兄为人、为艺与书法相互表里,为人谦和平易,具有温文尔雅的儒者之风,正可谓书如其人。杨之始终是一个前行者,“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善学且善思,多有发见。他以书法为载体,去感受一种人生的体验,去追求一种人生的境界。我坚信以他的学识修养和对书法的独到的感悟力,在今后的书法创作中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