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 发表于 2013-8-6 07:57

书法家的付出与回报 转帖

书法家的付出与回报如果从经济效益角度核算,在书法方面的投资汇报率是最低的。当然,很多人会说自己是把书法当作业余爱好的,没有必要核算付出与回报,或说自己从不考虑回报, 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因为首先,书法家把书法视为业余爱好只是在书家接触和学习书法的最初阶段,这个阶段占书法家艺术生涯的很小比例。其次,有很多书家在讨论自己的书法时把书法说成“业余爱好”或“一种爱好”,多是故意表现一种对人生对艺术的一种淡定,淡薄名利,而事实上,当今的书家在如此“现实”的社会里是多么渴望自己的付出尽快获取最大的回报,做梦都想。很多书家实际上是很在意自己在书法上的付出和回报的,长远地想“我学习书法能给我的人生带来什么益处”,短期具体的会考虑“参加这次展览需要投入多少钱的纸墨,多少参赛费和多少时间,最终能给我带来多少好处。”其实,考虑和分析书家的付出和回报也没有什么不妥。以平和的心来看待当代书家的付出和回报更为明智。人们分析和计算书家的付出大多首先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进行的。每位书家从学习书法买毛边纸、毛笔、墨汁和字帖开始,之后,更多的字帖和参考书、看展览的路费和门票、培训费……所需费用基本上是随着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直到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可能看到收入,更甚至是事实上就是,多数人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看到收入。就是那些所谓出了名的成功的书法家把自己总的经济投入与总的收入最终核算能做到不亏本的就更少了。能靠书法养家糊口的在全国也是屈指可数,能靠书法发财享受名车豪宅的全国也是凤毛麟角的那几位名家大腕。总之,能靠书法赚到钱的太少了。以上仅是从经济成本一方面计算,还没有考虑时间成本即人工成本,其实人工成本在这个经济活动中也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必须纳入成本核算。大多书家都号称自己习书几十年,的确一般所谓年轻的书法家学习书法的历史也在二十年以上,老书法家多在三四十年,甚至更久。下面做一个非常保守的虚拟核算,来感受一下书法家的人工投入和应得回报。假设:一个书家学书年数按20年计;一个书家平均每天在书法上投入的时间2小时计;一个书家每小时的劳动报酬10元计;按以上数据计算所付出的劳动应得报酬:20年 *365天/年 *2小时/天 *10元/小时=146000元用以上非常保守的假设数据运算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学习书法20年的书法家仅工时投入就应该得到14万6仟元的报酬。试问全国有多少书法家通过书法获得过这个数目的报酬?当然答案是极少有人有过。更不用说投入时间更多的书法家,也不用再算上经济成本的投入。显然,从经济角度上学习书法是非常亏本的。不算经济帐的书法家是极少的,因为他不能象古代书家那些文人士大夫那样经济实力雄厚,现在的书法家需要靠自己的付出换来相应的经济回报来养家糊口和支撑艺术发展。仅把书法当作爱好用来修心养性,那是书法爱好者的事,或是退休老干部的事情,绝非是书法家所应持的心态。而且,书法家还要重新认识自己所投入的那部分时间成本,它不仅是时间,它是青春,是生命。毫不夸张很多中青年书法家学习书法付出了自己的青春,老书法家是付出了自己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几乎整个生命。然而,付出青春和生命所获得的回报太可怜了。多数人没有经济的回报,没有学术的成果,在别人眼里仅落个“会写毛笔字的”。书法家的付出与回报极不对称。这种付出实质上带有非理性成分,甚至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多数书法家获得的回报是甚微的,于是大家都期盼通过入展来使自己成为百万书法家中的佼佼者,不计精力和财力成本进行拼搏奋战。为一个展览买几刀纸备战几个月的书家全国比比皆是。每年若有两三个展览就得耗多半年的时间,是很耗精力的。众所周知八届国展有一位书法同仁为了备战累倒了,再没能站起来。由于入展名额的限制能中者毕竟是少数,注定多数人不可能入展。难能可贵的是学书法的人都练就了很好的耐性,不入就继续写继续投稿直到入展为止,或者直到自己没有了时间和精力。这很是悲壮。能有幸入展的却发现入展后仍然不能有什么回报,于是把目标和希望就放在获奖上了。没想到等极少数优秀而幸运的书家拿到一张甚至几张最权威的获奖证书后仍不见回报的明显改善时,感到无比的茫然和无奈。聪明的书法家于是高姿态地说“学书法不过是玩玩而已,修身养性,赚不赚钱无所谓么”。很难找出一个比书法回报率更低的门类或行业了。

老李 发表于 2013-8-6 08:00

“书法盛世”
如今,名目繁多的展览、众多的协会团体、培训机构以及年年递增的大学书法专业的招生、让人眼花缭乱的书法报刊杂志和网站、满天飞的“名家大家”,这种景象实在令人眼晕,的确可以说我们这一代赶上了书法盛世,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创造了书法盛世。
我们每年的书法展览,中国书协办的就有好几个,各省、直辖市也都会有几个,各地市县的展赛也不在少数。除政府的展览外,一些艺术院校、民间社团每年也都举办一系列的展览,艺术公司和画廊的展览就更多了。近年的沙龙展、联展及个展更是如雨后春笋。众所周知在北京几乎每天都有展览;每期报刊都不乏展览资讯。用“令人目不暇接”来形容当今的展览绝不为过。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地都有自己的书法协会,另外还存在许多民间社团组织,社团总数相当可观,而且许多社团都拥有不小的队伍。其中大部分社团相当活跃,每年都有大量的培训、交流和展览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各级社团组织成为书法活动的主要参办单位。
除社团之外的书法活动单位是学院和其他培训机构,近几年各地开始招收书法本科生和书法研究生的学院逐年增多,而且一些学校也有扩招的倾向。另外一些单位相继举办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和其他层次类别的培训班。考前培训更是一天比一天地火。
让人们感到书法繁荣的另一现象是,书法专业报纸和杂志期刊以及书法网站的火热。书法方面的报刊数量相当可观,而且某些报信息量很大,比如《书法报》三十二个版面,《书法导报》二十四个版面,进而像《中国书画》、《书法报》和《青少年书法报》等都创办了自己的副刊。还有一些新面目的刊物,更不用说名目各异的内刊,俨然一种势不可挡的繁荣景象。
互联网的出现更是使书法的发展别有洞天。
某些书法作品的高价拍卖使书法家们人心振奋。
总之,中国书法景象之繁荣真是不胜描述,几乎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称之为“书法盛世”似乎不算为过。

老李 发表于 2013-8-6 08:01

被遗弃的当代书法

钢笔、圆珠笔、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 令书法受到前所未有的冷落, 使毛笔近乎退出历史舞台。
以前,几乎所有识字的人都喜欢书法,以今天的眼光他们个个都是响呱呱的书法家。而今天识字的人中只有极少数的人使用过毛笔。而且社会精英多是不屑顾之。“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对社会的影响已很显著,现在的大学生乃至博士书写汉字都感觉困难。 笔者本科的美学老师在课堂上曾感慨:“我的博士研究生写个假条都有错别字”.在我们中国喜欢书法的人所占的比例远远不及日本和韩国,尽管我们在对书法申遗时口口声称书法发源于我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现在似乎是教育发展了,更多的人都能上大学了,然而今天我们国家的中坚精英们整天只会用电脑打字,会写和经常写的字几乎只剩下自己的名字了,而且写得不好。于是为了签字时不至于现丑就花钱找专业人士设计一下。他们找的不是搞书法的而是马路边上那些“专业设计签名” 的,殊不知那些人实际上大多都不识多少字,只是为了糊口临时学了一点签名样式而已。
事实如此滑稽,令人哭笑不得。我们的民族已经近乎抛弃了代表几千年中华文明的书法。

老李 发表于 2013-8-6 08:01

当代书法家的尴尬
1)由“好字不如孬画”直接导致“一流书法家不如三流画家”。
无论是在拍卖会还是在常规书画市场上书法作品的销售从总量到单价都远远不能与绘画相比。不入流画家之作老百姓都觉得“挺好看”,买一两张挂在家可谓常事,而书法“国展精英”的作品老百姓一般是不会出钱买的,向你求一张算是给你面子,拿到作品后慷慨的“朋友”可能会说“回去我给你裱起来挂在家”以表感谢。不管书法作者是气愤是心酸都难能左右这种现状。有点名气和实力的所谓“中坚力量”画家的画每张动辄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而最有实力最有名气的书法大家名家巨匠也难与之相比。国画界的大家名家早已卖到数万元一平尺,也就是几十万或几百万元一幅作品,油画名家的作品每幅卖到数百万乃至千万已不是新鲜事,而书法界的大家名家的作品则不能相提并论了。
在今天的商品社会里作品售价极大程度地决定了作者的身价。由“好字不如孬画”导致“一流书家不如三流画家”现象的产生和强化。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笔会待遇和出场费等方面的不同,人们从言辞和神情中时而也表现出书法家和画家在人们心目中的不同位置和分量。
其实,有很多书法家自己也看不起书法家:“展览不退稿”就是由书法家组成的书法家集体组织不尊重(个体)书法家的表现;书家本身对待书家和画家的态度也是不同的,有不少书法家公开承认书法家不如画家,明显的表现有改行现象和引导自己的孩子学画画而不是学书法。

老李 发表于 2013-8-6 08:02

书法家多“不务正业”
有很多书法家或多或少给人不务正业的感觉,因为,自书法产生以来书法还从未真正成为“一业”.在古代作为书法艺术的创作主体文人士大夫基本上都是把书法当作修心养性和获取功名的工具手段,从未把它作为一个终身不变的职业和倾注心血孜孜以求的一门专业。换句话说,尽管人们称赞中国汉字书法,载荷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至今它还没有获得一个正当的名分,还没有被承认它是正业。你喜欢书法很好,别人夸你高雅有品位;但是,如果你痴迷书法,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书法上,那大家就会说你不务正业。如果,你把精力都用在修鞋或养猪等其他任何一件普通事情上,人家会赞扬样你敬业。至今书法还不成为一业,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书法本身的原因。
既然书法仍未成为一业,那么从事书法创作或书法研究的书法家就不免被认为不务正业。当今的书法家之所以被称为或自称为书法家,是因为他(她)爱好书法并致力于书法的实践或理论研究,或是因为获得了中国书法家协会或者其他协会的会员证书。其被社会认可的真正身份或说正式职业,则大多不是从事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研究的工作,他们极少是职业的书法家。他们的职业遍布于教师、工人、军人、学生、商人、农民、科学工作者等。因此,身为以上身份的人即使戴上书法家的桂冠,整天沉迷于书法被人认为不务正业也就不足为怪了。
就笔者本人而言,即使自己是在读书法研究生,按理说写书法研究书法是自己的本分,但社会和亲友多有认为不务正业,他们的理由是书法能挣钱养家糊口吗?书法能算作一个正事吗?若本人也去修鞋或去养猪,很可能他们不仅认为是正业还会认为笔者挺有责任感的。

老李 发表于 2013-8-6 08:03

学书法就业难
当今,由于经济危机等原因带来的全球性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掩饰了书法专业就业难的显著性。其实,书法专业的就业比其他专业难很多。
首先是因为书法至今没有成为一个职业。试看,无论哪一个能称之为一业的都能容纳大量的从业者。顺便仍以修鞋和养猪为例,假设能给书法家三分之一于修鞋或养猪岗位数目的就业岗位,书法家们就几乎可以各得其所了。
除了岗位少,还有其他原因影响书法专业学生和书法专业人士(书法家)的就业,按理说到中小学教书法课或写字课是书法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上书法家施展才华的好去处,但事实上很多中小学都是宁可安排不擅长甚至是根本不懂书法的其他任课老师兼代,也不给书法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社会上书法家任课的机会。学书法的进其他行业就更困难了。

老李 发表于 2013-8-6 08:03

打着艺术的旗号“向钱看”,却“钱途艰难”
既然以书法家的名誉出现也就是说自己在使用“书法家”这个标签,也等于说其行为是打着艺术的旗号。书法家们在日常交往和艺术活动中,在其名片、作品集、网页、展览海报和报刊杂志的介绍和宣传中无不充分使用“书法家”这枚标签,高举艺术的旗号,以塑造自己艺术家的光辉形象。
然而,打着艺术旗号的书法家们却多数是一直“向钱看”。当然不否认当初有些人是“为了艺术而艺术”,但坚持下来的的确为数不多。有很多人起初是因为爱好,随着兴趣的增加和水平的提高在不知不觉中走向了展赛的路途。走上展赛之路心之所思心之所想多是如何获得展赛的成功,以及随后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因为展赛的成功似乎能够向社会证明你在书法艺术上达到的水平。这个成功可以为书家赢得书画市场某种程度的认可。改革开放以后书法发展的三十多年中也不乏由爱好到参展成功再到赚钱过上好日子的例子。于是,众多的书法爱好者和书法家们望着那些通过书法展览成名赚钱的榜样们,不遗余力地向展览冲刺,梦想自己笔下的宣纸即将变成厚厚的钞票。因为生活需要钞票,艺术需要钞票,钞票似乎又能反过来证明书法家在艺术上的成功。
还有一些人不是因为兴趣,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金钱才搞书法的,把书法把艺术作为赚钱的工具和手段。
现在,从大家名家到一般书法家打着艺术的旗帜赚钱已被人们广为接受和理解。相反,如果有谁不是打着艺术的旗号去赚钱,即只搞艺术不为钱财则不能被人理解和接受。笔者近几年只搞艺术还没顾得上赚钱(不是不想赚钱),就遭到周围亲友的不理解,深有感触。

老李 发表于 2013-8-6 08:04

书法家的名分
书法家多是羞答答地搞艺术。书法家们多愿让人认为自己是搞艺术的或愿别人称自己艺术家,但自己却不好意思承认和接受,实质上是,至今社会从总体上还没有承认书法家是艺术家,只有少数优秀的书法家被社会公认为艺术家,多数在世书法家未得到社会的公认,一般是被恭维或尊称为艺术家,凭笔者的经验,在“书法家送文化下乡”“慰问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等这种纯奉献性的活动时,组织方会标榜你艺术家,自己借着无私奉献的境界状态,或者借着只奉献没有回报的不平衡心态,或借着对方招待的酒劲接受来自对方作为最主要的“劳动回报”——恭维称赞你“艺术家”,这时自己感觉似乎真的是艺术家了。书法家的艺术家形象多是在这种情况下树立起来的(不管是在别人心目中还是在书家本人心里)。在现实中,不管是在政治选举或决议中,也不管是在工商业的经营或社会文化交流中书法家都很难找到艺术家身份认可。书法家本身也自己心里有数,所以表现得总是比较“谦虚”,总是慎称自己艺术家,一般聪明的书法家都是把话题和氛围营造到一定程度,让别人去情不自禁地称自己艺术家,而不自称。总之,从“书法家是艺术家吗?”这个角度考虑书法家的身份问题时,书法家们会感到非常尴尬。书法家数年如一日高举艺术的大旗,甚至为艺术而献身,但终究乃至一生得不到艺术家的一个名分。书法家们的确会感到尴尬。
既然书法尝未真正成为一业,书法家之名分也就是虚的,哄哄这些写字的人而已。如果写字的人在某局任局长那么别人肯定称其局长而不是书法家,若是他的手下硬是称其书法家而不称局长,那他就离着下岗已经不远了。其实,诸如“王大夫”、“李工”、“赵助理”等称谓都比“某书法家”好听得多。恩,不错,有工作有职称。哪怕是“高美发师”、“杨保管”都让人感觉踏实容易受到尊重,因为美发师懂美感还能赚到生活费。保管虽说不是什么官但总算还有实权吧——不象“书法家”那么虚,虽好听说不定是无业无生活保障呢。若不信,你可以去找做掏大粪工作的人对他讲:“我给你办个享有最高权威的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证,你去当书法家吧,不要掏大粪了!”他极有可能不同意,认为你在毁掉他的生活。因为大家都知道 绝大多数书法家都不能靠书法来维持自己正常的生活。
可见,“书法家”是一个很不值钱的名分。难怪有的书家耻于别人称自己是书法家,记得在中央美院读本科时同学之间嬉戏骂对方:“你是书法家。”对方肯定毫不客气地回应“你才是书法家呢!”

老李 发表于 2013-8-6 08:04

书法家的名分
书法家多是羞答答地搞艺术。书法家们多愿让人认为自己是搞艺术的或愿别人称自己艺术家,但自己却不好意思承认和接受,实质上是,至今社会从总体上还没有承认书法家是艺术家,只有少数优秀的书法家被社会公认为艺术家,多数在世书法家未得到社会的公认,一般是被恭维或尊称为艺术家,凭笔者的经验,在“书法家送文化下乡”“慰问战斗在抗击非典一线的白衣战士”等这种纯奉献性的活动时,组织方会标榜你艺术家,自己借着无私奉献的境界状态,或者借着只奉献没有回报的不平衡心态,或借着对方招待的酒劲接受来自对方作为最主要的“劳动回报”——恭维称赞你“艺术家”,这时自己感觉似乎真的是艺术家了。书法家的艺术家形象多是在这种情况下树立起来的(不管是在别人心目中还是在书家本人心里)。在现实中,不管是在政治选举或决议中,也不管是在工商业的经营或社会文化交流中书法家都很难找到艺术家身份认可。书法家本身也自己心里有数,所以表现得总是比较“谦虚”,总是慎称自己艺术家,一般聪明的书法家都是把话题和氛围营造到一定程度,让别人去情不自禁地称自己艺术家,而不自称。总之,从“书法家是艺术家吗?”这个角度考虑书法家的身份问题时,书法家们会感到非常尴尬。书法家数年如一日高举艺术的大旗,甚至为艺术而献身,但终究乃至一生得不到艺术家的一个名分。书法家们的确会感到尴尬。
既然书法尝未真正成为一业,书法家之名分也就是虚的,哄哄这些写字的人而已。如果写字的人在某局任局长那么别人肯定称其局长而不是书法家,若是他的手下硬是称其书法家而不称局长,那他就离着下岗已经不远了。其实,诸如“王大夫”、“李工”、“赵助理”等称谓都比“某书法家”好听得多。恩,不错,有工作有职称。哪怕是“高美发师”、“杨保管”都让人感觉踏实容易受到尊重,因为美发师懂美感还能赚到生活费。保管虽说不是什么官但总算还有实权吧——不象“书法家”那么虚,虽好听说不定是无业无生活保障呢。若不信,你可以去找做掏大粪工作的人对他讲:“我给你办个享有最高权威的书法家协会的会员证,你去当书法家吧,不要掏大粪了!”他极有可能不同意,认为你在毁掉他的生活。因为大家都知道 绝大多数书法家都不能靠书法来维持自己正常的生活。
可见,“书法家”是一个很不值钱的名分。难怪有的书家耻于别人称自己是书法家,记得在中央美院读本科时同学之间嬉戏骂对方:“你是书法家。”对方肯定毫不客气地回应“你才是书法家呢!”

老李 发表于 2013-8-6 08:04

书法家的经济状况
古代的书法家文人士大夫们多数有较高的官位,有优厚的俸禄,经济上是比较富裕的。 不需要靠卖字来维持和补贴生活;他们大多都有很好的社会地位,有很多比卖字更好的获取经济收入的方法,所以他们一般是不卖字的。
而今天的书法家的经济状况则大多不那么好,除极少数的书法大家名家拥有豪宅名车外,多数书家经济算不上富裕。为培训进修交学费会时有困难,买参考书和工具书后生活上就得精打细算,竟有农民书家为参加展览准备纸张必须卖掉家里最值钱的猪。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书法热了三十年,花样翻新的展赛造就了千千万万个书法家,但真正能够享受其“繁荣成果”的除了书协高官,就是少数出道较早的名家大腕儿,以及个别幸运儿。那些“国展精英”也多是靠工资养家糊口, 尽管他们头上还悬挂着耀眼的光环。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里书法家的经济地位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相辅相成着。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书法家的付出与回报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