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进
发表于 2013-7-9 10:48
许飞飞书法展
2013.7.7 河南美术馆>>>展览现场报道
贺进
发表于 2013-7-9 10:49
许飞飞书法展
2013.7.7 河南美术馆>>>展览现场报道
贺进
发表于 2013-7-9 10:50
许飞飞书法展
2013.7.7 河南美术馆>>>展览现场报道
贺进
发表于 2013-7-9 10:51
许飞飞书法展
2013.7.7 河南美术馆>>>展览现场报道
贺进
发表于 2013-7-9 10:52
许飞飞书法展
2013.7.7 河南美术馆>>>展览现场报道
贺进
发表于 2013-7-9 11:03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3-7-9 11:05 编辑
圈外字外看飞飞
——许飞飞书法印象
⊙ 田中禾
我是个搞文学的,我更愿意站在书法圈外谈谈对许飞飞书法的印象。
初看飞飞的字,我为一个刚满三十岁的人的艺术成熟程度感到欣喜。这个后生很有天赋。任何一个搞艺术的人都知道,过程不可避免。由摹习到创作,由随流到创立个人风格,这个过程,有些人一生也走不出其中一环,而飞飞却能在短短不到十年的工夫里走出来,形成个人风格,这首先得力于他的悟性。艺术的残酷正在这里。天赋,悟性,艺术感觉,决定了一个人的艺术前途。没有悟性,再努力也白搭。飞飞作品里有股袭人的灵气,使人能够感受到他的才华和自信。
悟性固然重要,只有同时勤奋努力,才能使事业步入良性循环。飞飞这几年的作品,清楚地标示了他勤奋、努力的足迹。这勤奋是由热爱书法艺术的激情激发出来的。任何一个从事艺术创作的人,都必须认真解决专业与学养的关系。虽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若把语言技巧看做文学本体,那是不会成为好作家的。同样道理,书法是学养与人格的体现,不只是写字的技巧、技法,精研技法,钻营有道,也许能卖钱,离艺术却会愈来愈远。所谓金石气,魏晋风,并不是学来的,而是修养出来的,摹写金石,师法二王,并不能真正解决风骨问题,积学养、修心性,自然而然就有风骨。所以,我更愿意从字外来观察飞飞。他走过的三十年人生道路,不但注重师古、学今,而且注重文化修养,求学,读书,广泛涉猎,视野开阔,注重个人素质建设,他笔下的文字就透出了内涵。我看书法很简单,一是美不美,二是有没有灵魂。许飞飞的作品是美的,也是有灵魂的。
这里必然要提出另一个问题,——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一种艺术都必须在认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创新、张扬个性,对于书法,继承与创新尤为重要。问题是,如何继承,如何创新?从飞飞的作品里可以看出他在这方面所做的努力。金石、魏晋是书法的精神之源,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性格之中,后世无论重帖、重碑,概莫能外。身为洛阳人,飞飞有幸逃脱“中原书风”的藩篱,一是因为他不在体制之内,因而较少沾染主流的污秽浊气(这一点,对于年轻的他,特别重要),二是他知道学王铎决非正道。他从二王、三张、怀素那里找到个性解放、追求自由的精神,从清末、民初书家那里看到革新的气象,虽然我能清楚地看到他作品中学习经典的痕迹,但他毕竟走出了何绍基,走出了于右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艺术界视野的扩展,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融,中国书画面临革新的迷茫与危机,书法界也掀起了一股革新热潮,把夸张、变形、视觉冲击这些西方现代派观念与手法引入书法,精神固然可贵,但也引起诸多质疑。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的艺术形式,把汉字瓦解掉,那就变成了行为艺术,不再是书法。如何创新,是当代书画家面临的严峻考验。我从许飞飞的作品中看到了一种态势,那就是,在传统汉字艺术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寻求书法的现代美。这无疑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子。
最后,必然要归结到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如何平衡的问题。这是当代艺术家无法回避的考问。用一句俗语说,人各有志,不可强求。远在元代就有盛懋、吴镇之分,当今之世,更应该是谁想追求什么就任他追求去。既然飞飞叫我为老师,我想借此小文给他几句建议:如果你真把书法当做艺术,那就不要往主流挤,那里太热闹,会毁掉人的才气和人格,要安于边缘,安于民间。人生短暂,世界上的诱惑太多,艺术要求人心无旁鹜。不妨听听钱选的“不以赞毁挠怀。”学学吴镇的“心手两相忘,融化造自然。”放开眼界,放开胸怀。艺术既要比才气,也要比耐力。修养在前,艺术在前,价值就会有。
贺进
发表于 2013-7-9 11:49
有话想说
⊙ 王民德
以我在书法上二十余年的书写经验,不是不知道为一个青年书家撰文的风险,但是当许飞飞请我为他的书法集写篇序文时,我还是不加思量地答应了。这不仅因为飞飞在书法上已经显现出不可阻挡的才华,更因为,他在狂草上的书写状态,曾经给予我极大的启示,仅此一点,就觉得有话要说。所以呈现给观者面前的这篇拙文,对飞飞而言,是一个普通评者的理解;对我而言,则是对曾经给予过我艺术启示的青年才俊的躬身致敬。
飞飞1983年生于河南洛阳的伊川县,那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程颢的故里。近邻的孟津,曾经诞生过明末最伟大的书法家王铎,而伊河岸边的龙门石窟造像,离飞飞的家乡仅5公里之遥。飞飞少年时代常畅游于“二程祠”和龙门石窟,这样的经历,对这个青年书家的成长究竟产生多大影响,尚不好定论,但这种文化的神秘承续,对一个艺术家的心灵滋养及其对文化身份的潜意识确认,是显见而持久的。
飞飞毕业于洛阳师范学院美术教育系。在书法上的起步,从颜真卿《勤礼碑》发蒙,继而潜心临习《祭侄稿》、《争座位》帖。他在书法上的天赋和勤奋是显而易见的。我曾见过他以颜楷和《祭侄稿》笔意,信手为朋友书写8尺长条数件,一气呵成,深得颜鲁公笔法。有一段时间,他受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风行一时的中原书风影响,醉心于王铎大草,至今他的狂草还留有王铎草书影响的印迹,开张、恣肆,注重情绪的表达。但这个时期的书法创作,飞飞是处在一种临古的阶段,尚未进入自觉的书写状态。
2005年,许飞飞远赴京城,成为中国书法院第一届研究生班的学员。书法院的老师,都是引领一个时代的学者、艺术家,学员则集中了全国书坛渐露头角的青年书法家。在书法院学习的一年,飞飞完成了从临古到进入自觉创作的转变,尤其重要的是,了解了当代书法最前卫的艺术观念和技法。像所有求艺若渴、思想活跃的青年艺术家一样,骤然面对各种艺术观念的互相碰撞、交汇,似乎一下子从平缓的陆地被抛向湍急的河流之中,此时的飞飞有些不知所措。他写过铭文、竹简、碑版、汉隶、也曾长期潜心于圣教序和碑帖结合一路的代表性书家于右任、何绍基、齐白石,还做过大量的现代书法试验。看似庞杂的书写体验,带给他混乱的同时,也使得他获得了丰厚的滋养。他需要一个时期寻找最适合自己个性的艺术方式,但这个时期显然还没有到来。
2007年,飞飞进入《中国书画博览》做编辑,使得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优秀书画家。同时,编辑工作,也需要他恶补文学和艺术史学的知识,这将对他未来的艺术之路带来重要的影响,只是在书法创作上还不可能短时间显现。2008年11月,飞飞进入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学习。这是一个以国展获奖作者为主体构成的高级书法研修班,47名学员,几乎汇集了当代书法界的青年精英,其中的大多数人都已经形成固定了书写风格的不确定性,反而让他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当很多优秀的青年书法家为突破固定的面貌,而飞飞书写模式时痛苦的追寻,飞飞却冷静地回到了内心,耐心倾听自己心灵中最隐秘的声音,逐渐唤醒来自生命深处最原始的艺术行动。
朋友们都了解,只要见过飞飞一次,几乎不用做交谈,都会对飞飞的性格一览无余。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心最易受到污染、诱惑和伤害的时代,飞飞以自己的天真、质朴、浪漫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抗着清贫以及来自清贫的恐惧。这种对艺术理想和精神品质的持续坚守,一方面来自他的天性真纯,更重要的是,飞飞已经找到了自己最适宜散怀抱的艺术方式——狂草。进入2009年以后,飞飞真正进入了狂草状态,他在技法上的各种准备,使得他在进入狂草书写时,得心应手。他不再满足自己停留在王铎狂草的追摹上,张旭、怀素更让他沉醉。
这就是我对飞飞目前状态真实的感受。在这篇急就的文字中,我不想对飞飞的作品进行解读,我一直主张,艺术家应该用作品说话。我只是想把飞飞这些年的书学状态,在我了解范围内,做一个大致的介绍,以让读者了解飞飞的书学过程,了解他的艺术思想如何从混沌逐步走向清晰、自觉。
(本文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工作室课题班助理导师)
贺进
发表于 2013-7-9 11:50
云在高山自卷舒
——许飞飞书法印象
⊙ 马汉跃
毫不夸张地说,许飞飞应该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点画之间,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墨线以外,那种直指心灵的纯情;黑白之处,那种灵动飘逸的气象,足可以让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神韵与情怀、充满魅力和诱惑的书法艺术产生更多的感悟和理解。
我曾对飞飞说,他的另一个自我,也许还有一个名字叫许伊川。因为他的家乡伊川是中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那里的山川河流滋养了他的童年,那里丰厚的人文意蕴化育着他的内心。伊川书院的森森古柏,伊河岸边的龙门碑刻,程园幽径的郁郁松风,王铎故里的雄强气息,给一个少年的脚步注入了多少神秘和向往。
其实,无须过多介绍飞飞的学书历程,作为80后出生的年轻学子,他显然在努力成为那一代人的翘楚;也无须现在就去研究飞飞的书学渊源与艺术风格,他的路还很长很长,他还在探索与追求,我们没有理由给他率真、淳朴而又浪漫的心灵增加任何额外的负荷与压力。
我们只来看他的字。看他每一个字后的每一个语汇,看他每一幅作品的每一个表情,看他字里行间纵横奔放的矫健之姿,看他点画线条抑扬顿挫的奇崛俊秀,看他笔飞墨舞如临画境的盎然生机。书者,抒也。飞飞书写的过程,其实不仅仅是在抒发。他可能在独自倾听。他倾听什么?是天籁的回音,还是旷野的呼唤?是远方的雨雪风霜,还是内心的焦灼等待?艺术家展开宣纸的刹那,便是倾听的开始。象一次远古洪荒的探险,象一次大河溯源的漂流,他把一个真实的自我抑或是那个冥冥之中的无我之我完全打开,引入云蒸霞蔚的漫漫旅程,引入孤独静谧的创造之境。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倚势而待,蓄情而发,云游天地之中,意在山河之外,挥洒之间,便完成了一次自由的行旅,完成了一次对经典的重新诠释。至于所听所视所呈现的意象,他完全顾不及许多了。古人说,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字,不仅如人的个性,亦如人的精神,如人的心灵。那曾经的喧哗与嚣动,那一世的绚烂与平淡,那生命的激荡与安逸,都在书家任情恣性的满纸云烟中化为缕缕歌声,飘然而去,惟有真心的书写得以留存。飞飞说,他喜欢草书,但历史的河流中,绝没有相同的两朵浪花,生命的天空,也绝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即使同一个内容,他也绝不会有雷同的书写。因为生命的情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感知与领悟。电光石火,转瞬而逝,笔墨与命运的偶遇,才成就了记忆的一段佳话,才有了书写的气韵天成。红尘之外,真心写字者,又有几人?
飞飞善饮酒,每饮,必欲挥毫,每书,常有佳作。也许是三千年杜康浸润了他的性情,也许是数百里伊水洗濯了他的心灵,每于酒后,唱一曲《朝阳沟》铿锵豪迈,悠扬绵长。但醉之时,解衣盘礴,直逼晋人风韵;四顾苍茫,天下舍我其谁?且饮且歌,边舞边书,笔到之处,起伏跌宕,连绵不绝,变化莫测,璀璨生辉。他为深圳三品美术馆开馆所书的八米竖幅,乃醉酒之作,洋洋洒洒,开合有致,笔画之间,墨气沉着,淋漓氤氲之气如春雨扑面,美不胜收,而枯笔处血脉连通,虚灵粲然似燥裂秋风,韵味无穷,通篇一气呵成,有如神助。
飞飞近期的狂草作品更是激情四射,收敛聚散,枯湿浓淡,一任自然。虽通篇左奔右突,对比强烈,甚至昂奋之处,墨花飞溅,破笔散锋,不衫不履,而精微处颇耐人寻味。细察他的使转和起收笔处正不经意地与古帖暗合——《古诗四帖》、《自叙帖》或《试笔帖》,偶尔也有些汉魏碑版刚猛浑厚的线条潜藏其中,这些元素若隐若现,随着他情绪的起伏流走而任心所驭游刃有余,这和他平时所下的临摹功夫是分不开的。飞飞常说:“细节决定一件作品的高度,越是狂放,更要收敛,真放在细微。只有将古人的细节看到了,临到了,才能够做到大胆泼墨时的随意生发。”由实临到意临,由吸取到舍弃,由丝丝入扣到夸张写意,正是这些反复的研习和琢磨,才使得他一下笔便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沈鹏先生曾说,“音乐在时间里流动,书法在空间中展开;时间流动里有空间,空间展开中有时间。怎样把乐感运用到草书之中,最重要的是情感的相通。”飞飞的草书,更多的注重了那一个“通”字。因为“通”,他的作品才在初显个性的同时给人以启发;因为“通”,他才在碑的厚重与帖的飘逸中写出草书的高古之气;因为“通”,他才能在漫漫书法长河中有所比较,有所取舍,有所鉴别。他对于各类字形及各家面目似乎有着天生的记忆和敏感,每见一书作,必能述其渊源,详其背景;因为“通”,他才能以“二王”为根基,溯篆隶,取唐宋,与古人交,追寻孙过庭之文雅古质,张旭之雄放纵逸,怀素之狂狷浪漫,黄庭坚之劲健奇崛,王铎之骨力洞达,以求师法;因为“通”,他才能据于古典,又追求自由,在对经典的诠释中寻找个人的语言,在创造的愿望中凸显真我的风采;因为“通”,他的书写,才使我们往往能从中获得再创造的欣喜和满足,以及对幽秘玄妙的期望与憧憬、愉悦和迷惑,与我们内心的秘密相碰撞,产生灵感的火花,领悟自由和永恒之美。
唐代诗人李白曾在伊川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他《九皋山》一诗写道:“香凝光不见,风积韵弥高”。如果用此来比喻飞飞的书法创作,亦未为不妥。飞飞擅草书,旁涉诸体,他那些或汪洋恣肆或静如处子变化多端古朴从容的用笔,让人很容易感受到汉魏之际的气息和韵味。冯斑在《钝吟书要》中言:“虽狂如旭、素,咸臻神妙矣。古人醉时作狂草,细看无一失笔,平日功夫细也。”今看飞飞,信夫!
云在高山自卷舒。飞飞对于书法有着执着的追求和挚爱。他在世俗的挣扎中坚守着一方净土,他在黎明的幽寂里阅读着盛世华章。移步换景,偶露峥嵘,兰生幽谷,云在高山,倏然来去,自在自为。飞飞在用笔墨精神营造着自己的黑白世界,诉说着艺术的无奈、蜕变与超越。也许,不久的将来,会有一个“许飞飞现象”,人们会惊喜地看到,书坛上那一片高山流云,七彩焕然。
我期待着。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大品牌与战略研究所所长、中国书画博览杂志主编。)
贺进
发表于 2013-7-9 11:53
大草印象
⊙李林
行草书是当代书法创作的主调,一批70后、80后的作者成为创作的主体,他们虽然已经从上世纪末明清调书法的大潮中冲了出来,但又融汇成了一种新的潮流,那就是大都取径二王,间或有些章草。这是一个历史过程,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作为艺术创作,似乎风格多样化一些会更好。但中国人有随大流的习惯,再加上展览的导向作用,事实上,能独立于主流之外的探索者总是很少。
许飞飞是80后,相对于大多数人,我觉得还是很有想法的。前几年,飞飞的行草书执着于王铎为代表的明清流,结体欹正相生,点画错综,变化丰富,虚实互应,有纵横之气,在展览中颇有斩获。但近一两年,飞飞的大草钟情于张旭怀素,小行草则走的是大路子,取径二王一系;而最能打动我的是前者,他的大草,笔势连绵,上下翻转,左右疏忽,起伏摆荡,纵横开阖,神采飞扬,抒情性很强。
王镛先生对草书有一段精当的议论:“我们看到很多草书实际上用的不是草书的章法,包括林散之先生,他的草书章法就是把行书连一连,没有打破独个字的造型,形成整体感。”我觉得飞飞大草的过人之处也恰恰是在努力摆脱行书、草书相杂的“雨夹雪”式的表现形式,而是用草书的语言来表现草书。飞飞的大草在线条的安排、黑白关系、空间的大效果、大关系上处理强调整体感,避免不必要的缠绕,长线纵横,“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神采飞扬,有浩荡奔涌之势。大草需要火一般的激情,需要浪漫、豪放与大气,张旭怀素二公往往以酒点燃自己的小宇宙,而飞飞还年轻,他在燃烧自己的青春,用青春去点燃豪情。观旭素二公大草,快慢倏忽,动静结合,快速中有节奏、能节制,慢速中有奇崛、能造险;笔触有时缓缓入篆、细筋入骨,有时大刀阔斧、泼墨写意,奇踪变化,不可端倪。韩退之在《送高闲上人序》里说:“往时张旭善书,不治他技,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可见万物皆可融入草书,于此飞飞还需细细体味。
草书笔画省减,结构简便,是最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书体,这注定草书的线条更加纯粹,因此线条的锤炼也更加重要。飞飞的立场很明确,线条质量才是书法的根本。飞飞还注意篆隶对书法线质的影响,与篆隶书也多有涉猎,因此他作书以中锋为主,但也不避侧锋, 注意运笔角度的变化,在同一线条中,时有中侧锋转换的变化,故笔画圆劲而不失丰富。
飞飞的小行草虽然走的是大路子,但大路人多,而且互相影响,并不见得好走。我觉得当代的书坛,类似于南宋,南宋书坛以学习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主流风尚,虽延续帖学一脉,但由于书学近人,而古法渐失,终至南宋一朝书学衰微。而今天有的人看似入魏晋、攻帖学,但实则以展览为导向而导致的相互模仿居多,没有多少人去关注古法,故“新新”相因,不但面目相似,而且去古已远。李可染老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座右铭,作为一个从事艺术职业的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但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可染老人为这句话付出的艰辛?很多人缺的不是“打出来”的“勇气”,而是“打进去”的“功夫”,当然还有“打进去”的“勇气”与“决心”。
飞飞是一个热情似火、灵光四射的大男孩,就书法而言,他一直在探索,一直在扬弃,一直在变化,这说明他的艺术还没有走向成熟,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还有很多发展的可能性。在不久的将来,飞飞的书法也会走向成熟,成熟是一张温床,很多人在这张温床上消磨了斗志。希望飞飞永远是这样热情似火、灵光四射,做一个探索者、创造者,只有“创造”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最可贵的品质。
(本文作者为著名青年书法家,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
贺进
发表于 2013-7-9 11:54
在路上
⊙贺进
记得飞飞有一枚印章,印文为“在路上”。对于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最为人熟知的美国“垮掉的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创作于1957年的小说《On the Road》,正是因为这部“嬉皮士”小说,引起人们对“在路上”的新的诠释,后来这个词被更多的东方人所乐衷,更多的音乐人及影视人将这个词广泛运用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单是音乐方面我们就知道许巍的专题中有一首就是《在路上》,刘欢也曾演唱过《在路上》,痛仰乐队的单曲《在路上》等等,似乎更多的人喜欢这个“舶来词”,这是一种生命形式的扩展,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全新演绎。我不知道飞飞为何启用“在路上”这枚印章,也可能更是他对艺术的一种谦慎态度吧。
不管是出乎何种猜忌,我倒是认为飞飞从“在路上”的寓意中选择了对书法艺术的执着感悟。他用自己的体悟将书法艺术表现了自己的心境,这似乎找到了他内心的默契。许飞飞与我同龄,但是他对于艺术的理解似乎超乎同辈人,尤其是在笔头功夫上,用吴悦石先生的话说就是“把活儿做好了”。当策划这档栏目的时候,我就已经把目光聚集在这个“活跃式”的人物上了。在大大小小的展览中,尤其是在京城,基本都能看到他的身影,这种身影是来自于他的艺术表现。尤其是在草书表现上,我们能看到他桀骜不驯的个性,看到他“莫衷一是”的态度,看到他用手中的笔表现内心“躁动”的理念。他的草书并非以“横冲直闯”的线来体现韵味,更多看到的是对先贤艺术的理解之上所体现出来的心境,这点确实很难做到,所以他将篆隶的“草法”引入草书用笔,有所动、有所静、有所收、有所放,在视觉上表现出“大义凛然”的姿态。我们在这个专题中还能看到他楷书、隶书、篆书的表现形式,似乎看到他将书法艺术的表现更多地体现在形式构成上,也可能是正因为有“正书”的提炼,才会把草书的表现有所提纯。尤其看他的篆隶书,我们看到白石老人的痕迹,不拘泥于古法的再现表现了飞飞的性情。他理解白石老人的用笔,所以在他创作中可以“义无反顾”地“任笔为性”,飞飞还是很聪明的。
飞飞在艺术感悟上更多地能体现年轻书家的一种朝气蓬勃的状态,在飞飞身上体现出这个时代的烙印。正如飞飞的用印的内容般,八十年代书家都是“在路上”的一代。
(本文作者为河北美院特聘教授,书艺公社网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