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德锋 发表于 2013-4-24 09:53

收藏“头衔” 【原载《书法》杂志】

收藏“头衔”



傅德锋



如今书画协会的机构越来越庞大,拥有主席、院长、博导、硕导之类的头衔者越来越能够在书画界炙手可热大行其道,充分说明,更多的书画作品收藏机构和私人的艺术品收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演变为“头衔收藏”。一个省级书法协会的副主席人选能够从几位发展到十几位乃至几十位,不正说明“头衔”对人们的诱惑力之大吗?不正说明“头衔收藏”的社会空间还十分广阔吗?

近来,陕西省书协换届,一下子出现常务副主席16位,副主席18位,加上主席和秘书长、副秘书长,其主席团成员居然高达60余位!这等奇闻不敢说是“绝后”,至少也是“空前”。前些年,湖南省书协按照主席团成员的官衔大小,炮制出了一个集体润格,此事引起轩然大波,一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而陕西省书协如此雷人的主席团人员构成,实际上道理是和湖南省书协的集体润格一脉相承的。

平心而论,在正常情况下,按理一个能够拥有显赫的艺术身份和社会头衔者,一般也是具有较高艺术成就者,比如徐悲鸿和齐白石以及于又任、启功等。他们社会职位高,在书画以及其他领域都有很高造诣,由于他们的身份头衔和作品艺术功力互为一致,因此收藏这一类人士的作品,一般不会出现什么大的失误和偏差。另外一些政要、作家、学者的书画作品,也许艺术水平不一定很高,但它同样会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对这一类作品,人们更多地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其加以衡量,比如毛泽东、周恩来和鲁迅、郭沫若、莫言、贾平凹,他们的学问和其他领域的名声地位保证了其作品的价值。

然而,时至今日,早已没有了民国和建国初期的那种学术氛围,很多所谓的书画家的国学功底越来越呈现出薄弱的态势,学习书画艺术,往往从技术层面关注得较多,而从社会人文角度关注较少,有的甚至连起码的技术问题也没有解决好,仅仅是从人为炒作的角度把自己“打造”为一个“名人”。

平心而论,当下太多的“名人”其实就是“人名”,其所谓的艺术作品既没有技术含量,更缺乏历史情怀和人文精神的深层次观照。“名家、大师”满天飞,封号头衔使人眼花缭乱,不计其数,但时至今日,试问您能记住他的哪件作品?即便是“天下第一”的虚名之下,不过也是一些苍白无力的面孔。

当下的书画市场可谓一片混乱,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的事情堂而皇之地以各种名目招摇过市。各种奖项、荣誉、封号、头衔层出不穷,使人头晕目眩。急功近利思想、官本位意识根深蒂固,甚嚣尘上,极难改变。各类投机分子利用这种特殊的社会氛围以售其奸,使很多人防不胜防,受其蒙蔽而不自知,反而沾沾自喜,津津乐道。一些藏家把某些毫无艺术功底和综合素养而靠各类便利条件把自己炒得炙手可热,封号头衔多得惊人,大得吓人者的东西大量购进,以奇货自居,囤聚居奇,其实是不明智之举。早晚会大呼上当,深受其害。

当下的很多所谓的“书画名家”甚至是“大家”,其实都是综合运作的结果。假如其作品本身技术含量高、有思想深度和神韵意境,无论怎么宣传,似乎都无可厚非。反之,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欺骗。用等同于废纸一般的涂鸦之作,换取人家的真金实银,无论如何也是说不过去的。但是,目前的情况是,真正好的东西,由于作者身微言轻,往往不受藏家之青睐;而位高权重、身份特殊者,再怎么糊弄,他的东西也会被很多买家所看好。一部分是被动接受,里面有着各种形式的交易,大多不会说明其中奥妙,心照不宣;一部分是主动接受,因为接受者从中看到了无尽的商机,至于结果最终如何倒在其次;还有一部分是不知就里,受其蒙蔽,待清醒时,已然悔之晚矣!

因此说,对封号头衔的崇拜,最终还是源于对利益的追逐。无论是买卖的任何一方,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买家要借助骇人的封号头衔获得一个较高的价位,而买家更希望通过这种封号头衔获得更大的升值空间。双方之间实质上在进行一场博弈,博弈的双方既有心理上的较量,也有实力的角逐。获胜的一方永远属于可以上下其手、左右局势者。

卫生局 发表于 2013-4-24 13:53

仔细拜读!
真好。

老李 发表于 2013-4-25 12:07

{:1_277:}

老李 发表于 2013-4-28 16:38

{:1_325:}

豆米 发表于 2013-5-15 23:30

世界很无奈,但人不能无赖,尤其是搞艺术的人。

吟风堂 发表于 2013-6-8 12:57

书协主席现在不都改叫主席团了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收藏“头衔” 【原载《书法》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