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预告】“秦风晋韵——倪文东书法展”将在太原文庙展出
“秦风晋韵——倪文东书法展”
将在太原文庙展出
“秦风晋韵——倪文东书法展”将于4月27日——5月10日,在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太原文庙)展出,展览由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山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办。展出倪文东教授的篆书、隶书和草书作品90余件。
倪文东教授从事高等书法教育工作30余年,主编或出版有《20世纪中国书画家印款辞典》、《书法鉴赏》、《中国篆刻大字典》、《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等30余部著作和教材。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获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二等奖。书法教学成果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曾在北京、西安、新疆、黄帝陵和台湾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览。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黄帝陵、清华大学等收藏。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北京人文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城书画研究院院长、京师印社社长等。
本次展览由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人文大学艺术学院、晋阳印社、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书法系、北京长城书画研究院协办,由太原博云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东晓景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承办。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为展览题写了展标。
倪文东
1957年生, 陕西黄陵人。主要从事书法史论、书法教育和篆刻史论的研究,主编或出版有等30馀种著作、教材和大型工具书,代表作有《二十世纪中国书画家印款辞典》、《中国篆刻大字典》、《20世纪陕西书法简史》、《书法创作导论》等。发表论文20余篇,论文获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二等奖。书法教学成果三次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曾在北京、西安、新疆、黄帝陵和台湾举办个人书法篆刻展览。书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炎黄艺术馆、清华大学、陕西美术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等收藏。现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北京人文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长城书画研究院院长、京师印社社长。个人网站:www.nwdsf.com
学艺兼修,俱臻高境
——倪文东书法简评
甘泉子张全义
学者型与文人型书家的缺失作为当代书坛的突出特点之一,直接影响到当代书法的品质与创新力度。之所以言此,是因为学术修养与文学修养虽不能等同于书法修养,却非常有助于提升书家的创作品位。提到当代文学与书法繁荣之下大家与精品之凤毛麟角,我们可以找出许多理由,诸如市场经济背景下功利性追求冲击了审美性追求,展览激发并助长了跟风潮流等等,而书法家群体整体文化素养的下滑亦不容忽视。
书法作为中国艺术门类中独具魅力的一种,完全是以吾国文化为土壤而萌蘖、开花、结实的一门国粹艺术。可以说,没有中国文化的滋养,就没有中国书法的繁荣。从中国书法走出国门至今,国外书法之所以只有日本与韩国成就斐然,就在于这两国受汉文化影响至深,他们对中国书法,尤其是围棋、茶道之钟情,甚至较之华夏民族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尝以烹饪为喻,来说明中国书法。如果说书法是涮菜,那中国文化就是高汤与佐料,缺乏鲜美而富有营养的文化汤料,将涮菜置于白开水中煮食,那滋味定然寡淡乏味。
基于这样的观念,对于那些学者型与文人型书家,我就格外关注。在人书俱老与影响当代,泽被后世方面,他们具有更大的可能性。事实上,纵观书史,学术或文才单薄而名播后世的书家确实极为鲜见。
在学者型与文人型书家当中,倪文东先生是不可不提的一位。
倪文东先生自1982年西北大学毕业至今,一直致力于书法教学和研究。青少年时期临池而成的书法功底与大学接受的中文教育,为其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加之用功甚勤,治学严谨,所以成果丰硕。30余部论著、教材与工具书的出版以及20多篇书学论文的发表,使其成为当代书法理论的一方重镇。
作为双栖双擅的书法家,倪文东先生诸体兼工,尤擅篆隶与篆刻。之所以如此全面,与其书法教育家的身份、教育观念与审美取向息息相关。倪先生认为,兼能诸体,是一名大学书法教师必备之素质,否则,当学生有惑而问,老师却茫然不知所措,那是说不过去的。在书法研究与创作方面,倪文东先生碑、帖、印兼及,尤其对先秦文字系统与汉隶情有独钟。对此所做的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及由源及流的梳理,作为实践的先导与支撑,有力地促进了倪文东先生的书法创作。
篆书经历了大篆、秦篆、汉篆三个阶段之后,两汉以降,渐趋式微。汉末至清初,严格意义上以篆书擅名者仅唐人李阳冰一人而已。一些书家偶有涉足,无非是在“二李”的路子上浅尝辄止,其新意除用笔参以楷意之外,其他方面乏善可陈。清代乾嘉学派崛起后,碑学大兴,长期被边缘化的篆书亦随之为书家所重。新风迥异,名家辈出。王澍、孙星衍等人取法“二李”,书作固然端庄典雅,然线如“玉箸”,刻板呆滞;杨发、徐三庚等人力矫其弊,但装饰意味的过度强化又伤及古篆所固有之高古气息。真正让篆书大放异彩的,是邓石如、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生翁等一批大家。他们的推陈出新,是在体势变幻的基础上,以线条作为开创新风的主要手段,努力挖掘线条的质感。民国书家王褆,其篆书结体与秦篆几无二致,而能开宗立派,即在于其人将李阳冰所首创之“铁线篆”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作为在篆书研究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倪文东先生对此自然澄明于心。孤立地面对倪文东先生的篆书作品,一般人不会理解其特出之处;而一旦将其定位于篆书史的坐标,明确了前贤的继承与求变,就不难理解其独特之魅力。
品味倪文东先生的篆书作品,既能找到丰富的传统元素,又能察觉鲜明的艺术个性。在继承传统方面,其人不仅仅在篆书系统顺源追流,博采众长,而且有意识地注入了先秦楚文字系统的诡奇奔放与汉隶系统的雄浑率意。在求变的道路上,倪文东先生更是有意识地让自己的作品一别前贤时流,表现在字法、笔法、墨法、章法诸要素,一改篆书结字的整饬端庄,中宫收敛,以求神聚,四面辐射,散而能聚,以斜势求单字的灵动洒脱;用笔中锋为主,侧锋辅之,以中锋表现篆书线条固有的圆浑流畅,以侧锋凸显线条的率性自然,笔画舒展畅达,避免了篆书之拘谨;以浓墨表现篆书的厚实凝重,以枯笔飞白辅以生涩老辣;章法四面取势,单字以敧破正,多字敧而能正,雄放而有韵致。篆书作为静态书体,加之受李斯所开创的静穆庄严之书风影响,沉稳平正易,洒脱开张难。倪文东先生集学者的理性与文人之性情于一身,故取法能兼及秦篆之端庄、楚风之生动与汉隶之率性及近人之雄浑,随势行笔而法度自在,骨力遒劲而飘逸灵动,实属难能可贵。
正如健康的肌体需要全面的营养一样,书法也需要丰富的营养。继承中摄取的营养元素越丰富,创新中面临的道路就越宽阔。朱熹有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书法而言,源头活水不是生活,而是经典碑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倪文东先生的篆书之所以能够别开生面,一派新风,正在于其汲取的养分已经极为丰富,又能于前贤今人之得失中为自己的篆书定位择路。
这样的观念,在其隶书创作中表现同样突出。隶书发展到今天,虽不能说穷途末路,也已是举步维艰。究其原因,产生原点上的实用性功能与笔法、结体的远不及行草书丰富,是主要原因。因为当下隶书所面临的困局,多有论者讥之为“俗隶”。古语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在笔者看来,俗与不俗,全在于书者,与书体几无关系。观念一俗,即使是主攻金文、石鼓,也可能俗不可耐。
为了让隶书这样的静态书体能最大限度张扬个性,抒写真情,在熔铸新风的过程中,倪文东先生的步幅迈得更大。取法虽以《石门颂》为主,但用笔已经纯然抛却了隶书略显造作的蚕头燕尾,不论是起笔、行笔,还是收笔,都更多地考虑了笔画两端一线的丰富性与自然性,甚至以捻管与快速行笔相结合来求得笔画的生涩古拙。其结体一如篆书,以多种书体的兼容糅合与较大幅度的夸张变形来凸显个人风格,既有高古之气息,又有强烈的时代风尚与书家的个性风貌。
无论何种书体,创新一定要有“根源”,根固则枝繁,源深则流长。倪文东先生属于“扎硬寨,下苦功”的功力型书家。同历代优秀书家一样,正是因为对传统浸染极深,所以才能在创新中左右逢源。这样的学书历程,对于当下那些下笔无根而奢谈创新者,启示良多!警示良多!
此外,倪文东先生于篆刻与行草书方面也都多有可圈可点之处,鉴于篇幅,笔者不再赘言。
“收之东隅,失之桑榆”,正所谓有得必有失。倪文东先生于字法、笔法、墨法、章法等方面的刻意求变以及非篆书元素的大量植入,固然使其篆书面目一新,但也拉大了与传统篆书的距离。尤其是隶法的参入,使得其篆书酷似隶书,而隶书又逼似篆书,篆隶之间,已经不再泾渭分明。结字的以斜取势以及用笔的舒展率性,对于大尺幅作品而言,可以通过多字来协调布局;而少字作品,正如下象棋耗尽了军力,章法的协调就略显不够自然从容。另外,所谓“心手双畅”,仍必须以心控笔,率性的用笔固然收获了生动与自然,有时也会流于随意,而一旦个别笔画过于夸张,势必影响整幅作品的协调。罗丹之所以毫不吝惜打掉雕像上过于突兀的手臂,原因正在于此。
庄周有言:“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好在倪文东先生的艺术之路还很漫长,既已厚积,又兼以常年研习深悟,假以时日,当“抟扶摇直上九万里”!
2012年4月5日,甘泉子于清泠堂。 访谈嘉宾: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书法系倪文东教授
预期访谈时间:7月2日上午
节目时长:三十分钟
录制地点:光明日报社三层演播室
访谈话题: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
记者:书法艺术在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倪文东:书法说到底,是汉字的实用和美化,即对汉字的艺术加工和美化,汉字与书法如影相随。有了祖先的汉字创造,同时也就有了对汉字的书写和美化。正如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文字论》中所言:“阐《典》、《坟》之大猷,成国家之盛业者,莫近乎书。其后能者加之以玄妙,故有翰墨之道生焉。世之贤达,莫不珍贵。” 张怀瓘的意思是说“阐发《五典》、《三坟》的治国策略,成就国家盛大事业的,文字书写的作用最接近。这以后能作书的,加之以玄奥微妙的书写技巧和变化,所以就产生了书法。世上有才德和声望的人,没有不珍惜宝贵它的。”我们说,汉字在古代首先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服务,在实用的同时,由于书写者对汉字的“玄妙”变化,也就产生了书法。尽管我们现在看来当时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以及石刻文字,可能实用性很强,而艺术性较弱,审美可能是不自觉的、朦胧的,但它们却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我们认为,古代书法不仅仅是艺术创作,而主要起到一个文化传承的作用。古代的许多文献资料:如碑铭墓志、摩崖造像、书信手札、诗词歌赋、佛教经卷等,包括给皇帝的奏折、科举考试的试卷、文人日常的书信、笔记等,都必须通过毛笔的“书写”才能实现,因为古代“毛笔书写”是唯一传播文化信息的途径和方法,别无选择。后来古代的科学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部分文献不用现时书写了。但活字印刷的“字模”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是书法家书写的,是根据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加工改造后书写出来的。现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办公自动化已经实现了对传统毛笔和现代钢笔书写的替代。过去,我们见到某人的文章在报刊发表了,就说变成“铅字”了。现在这已经不觉得稀奇了,因为任何人在计算机上打出来的文章都可以立即变成“铅字”,打印出来。
所以,我们说古代普遍意义的汉字书写,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功不可没!
记者:书法作为一门千年艺术,她的美应该如何认识?
倪文东:书法欣赏是一个看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却非常复杂的问题。因为欣赏书法,了解书法美,是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要求的,它和欣赏绘画、音乐、舞蹈等不同。应该说各个艺术门类的欣赏,都有其特殊的规律。书法鉴赏有什么规律,需要什么基础呢?我们认为鉴赏书法者需要具有一定的学识和修养,要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历史和中国书法的发展简史,要有一定的文史和古典诗词常识,还要动手临摹古代书法作品,或拜名家为师,或与书法家交游、交友,或经常参加书法笔会,聆听书法讲座。只有这样,才能打好书法鉴赏的基础。
书法鉴赏具有其特殊的规律和特点,因人、因时、因不同的书体和不同的作者及作品而异。但书法鉴赏还是有规律可寻,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和共同标准。我认为书法鉴赏具有客观标准、主观标准,传统标准和现代标准,专业标准和业余标准等。书法鉴赏的方法有偏重于感性的感悟式鉴赏,有偏重于理性的解析式鉴赏及两者相结合的综合式鉴赏,我们既承认书法鉴赏中不同欣赏者的审美差异,但也必须遵循艺术作品鉴赏的共同规律。
书法鉴赏与书法学习、创作一样,重要的有两个方面,一是练眼,一是练手。即一方面要开阔眼界,训练判断能力;另一方面要提高手上的功夫,训练实践能力。这是一个书法家和鉴赏者必须具备的两个能力,也是书法家和鉴赏家与众不同的地方。
书法家的眼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是非常厉害的,特别是书画鉴定,必须多看作品,特别多看原作,多看历史上的书画经典作品,看得多了自然眼力就会高,所谓“观千剑而后识器”。这一点,启功先生体会最深。作为著名的书画鉴定家,启功先生多年练就了“火眼金睛”,打开书画作品半尺即可辨别真伪。关于书画鉴定,启功先生说:“学书画鉴定必须能够看到大量的原件,现在没有这个条件,实际的东西看得少,架空讲理论,架空传授别人的经验,那是要害人的。”启功先生因为年轻的时候经常跟随贾曦民老师去故宫观赏书画,天长日久,见识广,积累深,许多珍藏在宫廷里的名家书画作品,别人没有机会看到,他却有机会观览,所以他具有可以准确地判断出书画作品真伪的能力。作为书法学习和鉴赏者,有条件时应该多观赏原作,经常注意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和首都博物馆举办的历代书画精品展览信息,去参观展览,有条件的可以去台北故宫博物院和辽宁省博物馆观赏古代书画精品展览,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增长自己的见识。再说,现代科技如此发达,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或多媒体光盘多浏览欣赏历代书画精品图片。要学习和欣赏书画作品,就要胸罗万张书画作品图片,一谈到某某的书法风格,马上就会有此作品的图像在自己的脑海里显现出来。
书法鉴赏与书法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历代书法作品呈现在大众面前的就是其风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既欣赏其雄壮之美,也赞叹其秀丽之韵;既喜爱其古朴之形质,也欣赏其婉转之姿态;既因其苍拙雄健而震撼,又因其潇洒流宕而感叹;我们既敬仰创造“中和”之美书法典型的“书圣”王羲之,也赞扬创造端庄雄厚书法典范、一改晋及初唐以来审美习惯的颜真卿,更为苏轼、黄庭坚等所创造的文人书法而感染。所以说,抓住了书法风格,就等于抓住了书法鉴赏的关键,从历代书法家不同的作品风格入手来鉴赏书法作品,就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记者:从文房四宝到棋琴书画,书法一直是中国读书人必备的素质之一。书法是如何从一门大众追求的艺术,演变成艺术家的研究?
倪文东: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是比较清淡和清闲的,时间也比较充裕。作为一种人生的基本修养,琴棋书画是古代读书人的基本素质和修养。现在不同了,时代发展了,变化了,生活节奏加快了。所以有人说,现在是学者越来越多了,而文人则越来越少了。一方面,人们为了生活而辛苦奔忙。另一方面,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也有所改变。生活条件好了,但人与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少了,人们之间的亲情淡漠了。现代人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电脑网络、电影电视、休闲娱乐、卡拉OK等。琴棋书画对现代人来说,只是业余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不必要与古人相比,毕竟时代不同了,文化环境也变化了。但琴棋书画的优良传统还是要不断传承的。
在古代由于汉字书写的实际需要,读书人都需要进行系统的书法训练,懂得一定的文字学常识,所以书法的普及面非常大,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文化现象。到了近代,由于现代化书写工具的改变,人们可以方便、熟练地用铅笔、钢笔、圆珠笔和签字笔等书写汉字,用不着再练毛笔字了。汉字书写工具的改变,同时也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以自近代以来,精通琴棋书画的读书人就越来越少了。现在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许多年轻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多数时间是用拼音在计算机上打字,也很少写钢笔字了。现在了解书法、练习书法、精通书法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书法的实用性也就越来越弱了。
但书法作为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其生命力是十分顽强的,实用性是越来越弱了,但它的艺术性、文化性和学术性却更凸显了出来。现在许多高等院校都陆续开办了书法专业,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书法专业的高级人才,从事书法文化的研究和创作。所以书法也开始逐渐从一门普遍的大众喜爱和参与的艺术形式而变为艺术家的创作和学者的研究了。从我国整体国民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未来特点来看,书法文化若逐渐成为少数人研究和创作、展览的文化艺术形式,那书法的文化意义和大众价值就会逐渐消解,这也是许多学者和专家所担心的问题。所以我们说,提高整个国民文化艺术素质的问题,特别是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在中小学普遍开设书法课或写字课不仅必要,而且迫在眉睫。因为现在的中小学生、大学生,甚至老师和国家工作人员,许多人经常是提笔忘字,不要说写毛笔字了,连钢笔字都写不好。当老师的,写不好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那我们怎样去教学生?
记者:青少年学习书法意识的日益淡漠,是否意味着书法文化内涵对大众的吸引力在逐步丧失?
倪文东:这个问题其实我刚才已经谈到了。由于汉字书写工具的改变,目前青少年关注和学习书法的意识是日益淡漠了,这当然就意味着书法文化内涵对大众的吸引力在逐渐丧失,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客观事实。所以许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积极呼吁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地地道道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文化如果在我们这几代人手上消解、消失、消亡,那我们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愧对创造汉字文化的祖先。
记者:随着电脑输入时代的到来,书法教育的缺失,甚至产生了“汉字书写遗忘症”。另一项调查显示,在我们身边,“好多字都不知道怎么写”的人占45.2%;“稍微想一下就能记起来”的占41.2%;“基本上没有忘”的仅占13.6%。有人担心数十年以后,大多数人只会读音不会写字了。您认为这样的可能存在吗?汉字与书法存在着怎样紧密的联系?书法的日益没落将会对汉字带来怎样的影响?
倪文东:你说的问题和我说的问题是一回事,现在确实到了汉字书法发展的关键时期,“汉字书写遗忘症”不但存在,而且非常严重,我们绝不是危言耸听。人有一种习惯,如果经常用电脑打字,写文章,起草文件,久而久之,再用钢笔写字时,就会感到不方便,不顺手,经常是提笔忘字,好多字都不知道怎么写。这样长期发展下去,确实是非常危险的。
汉字与书法密不可分,没有了汉字,书法也就不存在了。目前我国大多数年轻人对书法的无知、对汉字的漠视、对汉字书写的冷漠,是非常可怕的普遍社会现象。但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引起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一方面是大多数中小学生对汉字书写的冷漠,对书法文化知识的无知,对书法技法训练的回避,全国大多数中小学没有开设书法课或写字课;另一方面,我们的高等院校每年培养的书法专业的学生却找不到工作,或者改行做了其他方面的工作。
过去,在汉字没有进入计算机编码以前,我们担心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会被拼音所代替,中国会全面实行拼音化。后来,我国的科学家发明了汉字编码,现在汉字可以非常方便地输入计算机,进入互联网。我们非常感谢科学家的发明和创造,是他们拯救了具有千年历史的中国汉字,拯救了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典籍,同时也拯救了传统书法艺术。现在,如果有人再要说汉字不方便,不利于进行国际信息交流,那就不和时宜了,因为这个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了。问题是,汉字信息化的问题解决了,而现代中国人的汉字书写却被替代了,人们写汉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这样书法的实用性则受到严重的冲击。不要说写字,现在年轻人大多数是在网络上阅读,看纸质书刊的机会越来越少少了。我们说时代发展了、变化了、进步了,这是好事。但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必须要引导,要看到问题的另一方面,要强调汉字书写的必须和必要。所以,我们强烈呼吁中小学尽快开设书法课,让中小学生立即动起手来,拿起毛笔,拿起钢笔,写汉字,练书法,将具有千年历史的书法文化传承下去。
记者:书法到底是怎么了?是不是落伍了?电脑键盘真的能代替优美的书法吗?
倪文东:传统书法并没有落伍,而且越发受到国人甚至外国朋友的喜爱。最近消息报道, 6月3日,保利春季拍卖会上,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行书长卷《砥柱铭》总成交价达到了4.368亿元人民币。这一成交价创造了中国古代书法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也打破了中国艺术品的世界拍卖录,超过了以前拍卖的米芾的《研山铭》,隋人临摹的《出师颂》和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的《石鼓歌》,这说明中国书法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在不断高攀,已经成为当代融资和收藏的热点。实践说明,电脑键盘不会完全代替汉字书写和优美的书法艺术。当一种艺术样式的实用性越来越弱的情况下,同时它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就会越来越高,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物以稀为贵“的道理谁都明白。
记者: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书法教育对民族文化有什么意义?
倪文东:当今的中国多元文化的冲击,事实存在,勿庸讳言,这其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文化发展的好事。一方面,现在所谓的“都市文化”、“快餐文化”、“娱乐文化”、“市民文化”占据了大量的媒体,借用快捷的媒体传播方式,进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使得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诱惑,许多年轻人沉溺于网络,痴情于游戏,不再去阅读,不再去书写。我们说科技发达了,社会进步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更需要传统文化,需要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
记者:如今书法教育在一些地区也大张旗鼓的发展起来,但是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响应,您认为当今书法教育存在怎么的缺失?
倪文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悄然兴起,发展非常迅速,据我们调查了解,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杭州、广州等地已经有50多家高等院校开办了书法专业,招收书法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就北京地区,招收书法本科生的院校就有北师大、人大、中央美院3家,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就有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师大、中央美院、首师大和中国艺术研究院6家。全国各个省市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几乎都开始招收书法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师范院校和美术院校都开始筹备招收书法专业的学生。据我们调查了解,全国招收本科书法专业的院校,办学布局大概有三类:第一是师范学院开办书法专业的,如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太原师范学院、临沂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咸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等;第二类是美术院校开办书法专业,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第三类是综合理工类院校开办书法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聊城大学、西安工业大学、暨南大学、大同大学等。
一般而言,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的书法专业属于文化之系列,依托学校大文科的专业优势和特点,强调书法学科的传统文化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理论修养,要求学生学会读书和研究,同时加强书法技法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就要求撰写和发表有关专业方面的文章和论文,这些院校书法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宽口径、研究型的书法工作者;而美术学院及部分艺术院系的书法专业则属于艺术之系列,强调书法学科的艺术性和原创性,依托美术或艺术学院的大美术优势和和学科特点,注重对学生的艺术技巧实践和美学感悟能力的训练,讲究作品的线条训练和色块构成,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艺术构形和美术制作方面的强化和培养,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大中型艺术作品展览,在书法或美术创作方面有所成就。
近年来,全国各高校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工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并有着明显的不同侧重和风格特点,有的导师侧重于古汉语和文字学,有的导师侧重于美学和哲学,有的则侧重于文学,有的侧重于美术史论及创作,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对书法本体及书法与诸学科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进而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特点突出,效果显著。我们很难分出这些不同教学形式和培养目标孰高孰低,谁强谁弱或此长彼短,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强求一律,整齐划一。我们所要强调和提倡的是这些不同教学思路和形式之间的有机结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促进和发展。有人预言,再过十年,二十年,中国书坛上最有发言权的是全国各高校培养的书法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我国解放以来,真正意义上的科班出身的书法艺术工作者,会成为未来中国书坛上理论研究、书法教育和书法创作的中坚力量。
目前,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和特色,而且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发展前景。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我国目前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有一些缺失。有些具体问题我们自身经过努力,可以逐步完善和解决,但有些问题必须经过有关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解决。目前,我国高等书法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统一的规范,大部分院校是根据自己现有的师资情况和不同的学术背景而自发开办的。办学的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比如学科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普遍有待于进一步充实、科学研究的布局有待于进一步调整、教材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各高校的教育和学术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互补和共享,海外高等书法教育的优秀成果和经验也有待于吸收和交流。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书法专业的学科划分和专业定位问题。建国以来一直到现在,在学科划分和专业定位问题上,书法专业始终不能够独力,连二级学科都不是,一直依依附于美术学专业,属于美术专业的一个分支。多年来,我国的高等书法专业实际上是在夹缝之中生存和发展,大部分高校的书法专业实际上是在美术学专业之内招生,研究生招生也是如此。这个问题如果从根本得不到解决,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必然受到影响。
记者:您认为如何扭转这一形势?
倪文东:我认为书法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作为中国“国粹”,我们必须要重视它,传承它、发展它。要加强书法教育,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该组织应该专家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拿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一方面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亡羊补牢还不算晚;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的书法教育,提高国民的文化艺术素质,可以在社区中组织进行书法培训,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好。
6月28日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的“2010第七届汉字书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讲话说:“现在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努力,要让书法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他还说“希望我们的书法家从艺术的殿堂走下来,走入生活,走向大众!”他的讲话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这次会议由美国书法教育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主办,有来自美国、日本、加拿大和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的近百名书法教育专家参加。会上,专家们分别介绍了中国大陆、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书法教育的现状,强烈呼吁加强汉字书法教育。专家们一致认为:书法的实用性没有了,但它的艺术性却永远存在,永远需要,书法的研究、继承和欣赏永远需要。书法专业应该属于国家重点保留和保护的少数传统项目和专业之一,有其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积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待于我们这一代人努力传承和发展。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事业将会不断创新和发展,有一个非常美好的发展前景,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记者:您对青少年学习书法有什么样的建议?
倪文东:青少年学习书法是非常好的事情,可以一辈子受用无穷,因为中国的孩子,从小就受到汉字文化教育,与汉字打交道,无论用铅笔、钢笔还是毛笔,一辈子都在写汉字,写汉字就需要写得准确、美观、潇洒、漂亮等,要达到这些要求,就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规律。特别是大中小学生,包括成人,在学习和生活中,记笔记、写便条、求职找工作等,需要把钢笔字写得越快越好,那就要了解书法的常识,了解汉字的结构规律,了解书法的笔法等,掌握实用行书的连带和快写方法。这一切都需要老师来指导和示范,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准确的轨道上反复实践和练习,就会不断取得的进步。现在学生学习书法遇到了最好的时代,高等书法教育发展到目前,已经形成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多层次的培养模式。学生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培养自己书法艺术的兴趣和专业爱好,如果有可能,就可以报考书法专业,从本科到硕士、博士,一路学习和探索,研究理论,刻苦实践,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书法研究专家,为书法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谢谢! 秦风晋韵——倪文东书法展
部分展览作品提前看 秦风晋韵——倪文东书法展
部分展览作品提前看 秦风晋韵——倪文东书法展
部分展览作品提前看 秦风晋韵——倪文东书法展
部分展览作品提前看 秦风晋韵——倪文东书法展
部分展览作品提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