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虎 发表于 2005-7-4 10:17

墨宝留辽博 情真不能忘

(6月30日)昨天,启功先生在京逝世的消息传来,辽宁各界心情十分沉重,辽宁省文联、辽宁省书法协会等单位纷纷发去唁电。著名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家杨仁恺,中国书协副主席、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书协主席聂成文追忆了与启功先生的深情厚谊。

  杨仁恺是昨天早上知道启功逝世的消息的,是启功的一个学生把电话打到了杨仁恺的家中,虽然知道启功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但是,听到这个消息,杨仁恺还是万分悲痛。几天前,他还到北京看望了病中的启功,“当时他什么也不知道。”

  聂成文见过启功十余次,启功给聂成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2年,辽宁省书协进京举行书法展,当时邀请启功先生写幅作品,启功爽快地答应了,他当时写的是满族词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其内容就是思念家乡的,启功为人谦和,要求不要摆在显要的位置。 昨天下午,辽宁省文联、辽宁省书法协会等单位纷纷发去唁电,对启功的不幸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杨仁恺眼中的启功 他的字不打假

  著名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家杨仁恺与启功有着60年的交情,昨天下午,记者打通了杨仁恺家的电话,老人说心里太乱了,他表示很快要到北京去。

  启功来过辽宁多次,上世纪80年代,杨仁恺与谢稚柳、启功等专家组成“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来到辽宁省博物馆参与鉴定辽博馆藏书画,在沈阳住了一段时间。这个鉴定小组8年中走遍了全国各个博物馆、文物店、图书馆,鉴真验伪,研究考证古代书画2万多件。

  杨仁恺对启功的人品和才识非常敬重,启功的字很是走红,造假的也特别多,有人问他打不打假,启功的回答说:不打,很多人还要靠这吃饭呢,凡是比我写得好的,都是假的。他撰文称赞明代文征明、唐寅等人的美德,说当时有人伪造他们的书画,他们不但不加辩驳,甚至在赝品上题字,使穷朋友多卖几个钱。让那些穷苦小名家得几吊钱维持一段生活,而有钱人买了真题假画,损失也不会多么大。这观念虽不合知识产权保护潮流,却体现出启功一向的人道主义情怀。

  鉴定《万岁通天帖》 为辽博留下五件作品

  出于对文物的喜爱,启功与辽宁省博物馆结下了不解的渊源。在他担任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成员的半生里,他曾三次专门来到辽博参与文物的鉴定工作。启功亲自参与鉴定的《唐摹万岁通天帖》后来成为他个人最为欣赏和喜爱的文物之一,以至多次在各种场合提到他在辽博亲眼得见这件稀世珍品时的欣喜。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建立在文物之上的惺惺相惜的感情,作为一代书画名家,启功在这几次辽博之行的过程中也给辽博留下了五件珍贵的书画作品。如今,老人虽已驾鹤西去,但这份由文物而生、因志趣而存的情谊,将长久地留在辽博人的心中。

  “我们今天直接见到这七人十帖,把玩追摹,想到唐太宗得到《兰亭》时的欣喜,大概也不过如此;而原色精印,更胜过蜡纸钩摹,则鉴赏之福,又足以傲视武则天了。”

  这段话出自启功的《唐摹万岁通天帖》一文,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老人对这件稀世文物的钟爱。辽宁省博物馆的专家介绍说,20世纪80年代启功作为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来辽宁进行文物鉴定时,亲自鉴定了《万岁通天帖》的年代、真伪和价值,并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唐摹王羲之帖,不论是现存的或已佚的,能确证为唐代所摹的已然不易得;如可证在唐代谁原藏、谁摹拓、何年何月,一一可考的除了这一卷外,恐怕是绝无的了。”对于馆藏大量清宫散佚国宝的辽宁省博物馆,启功可谓喜爱尤甚,因此,不仅在几次来访中都给辽博留下了珍贵的墨宝,更在1989年辽博建馆40周年纪念的时候,为辽博的纪念特刊题写了书名。(辽沈晚报关切 王晓倩) [编辑: 钱文胜]

  未能来看新馆 不想竟成永诀

  2004年7月,刚刚搬迁到新馆的辽宁省博物馆开始筹备将于当年11月举行的新馆开馆仪式和建馆55周年的纪念活动,作为我国文物鉴定界的泰斗级人物、同时也是辽宁省博物馆多件镇馆之宝的鉴定人,启功先生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省博的特邀贵宾。

  “启老接到我们的邀请时很高兴,答应一定会来,他也很希望看看新辽博。”去年这个时候给启功先生发邀请函的情景,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马宝杰依然历历在目,感慨非常。“后来,离开馆时间越近,老人的身体状况越不好,即使这样他也一直说‘争取去’。”就是这样,一直到新辽博2004年11月12日正式开馆前几天,启功的名字还依然写在特邀贵宾的名单上。

  “他自己也很想来,我们也特别希望他来……但是后来老人的身体实在是禁不起这样的长途跋涉了……”马宝杰说,事后他得知,老人对此次新辽博之行未能成行感到很遗憾,希望将来有机会还能来辽宁,而辽博人也希望能在新馆中迎接这位老朋友。谁承想,竟成永别,空留怀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墨宝留辽博 情真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