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10 10:59

【图片报道】 虞逸夫先生遗墨展(2012.12.13 长沙)

本帖最后由 网站编辑 于 2013-1-10 11:04 编辑

【图片报道】
虞逸夫先生遗墨展
(2012.12.13长沙)

按:12月13日,由湖南省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主办,长沙市博物馆协办的虞逸夫先生遗墨展开幕式及纪念虞逸夫先生座谈会在长沙召开,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老领导刘夫生、沈瑞庭、唐之享、张树海、黄祖示等出席。座谈会由省参事室副主任、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陈伏球主持,深切缅怀了虞逸夫先生的在国学、诗联和书法方面的成就,追思了他的道德风范和崇高品格。在此,摘引部分座谈会发言,以示纪念。




诗书满腹笔如风
——天遗老人及其书法
(代序)
冯其庸

    常州虞逸夫先生,别号天遗老人,又号万有楼主,今年已是九十五岁高龄,我比他小九岁,他是我的前辈。我们虽然隔着一个县,但实际是同乡,从我县无锡到常州,以往步行也只需两三小时。可惜虞老早早就离开家乡,何况我还比他小9岁,所以虽是同乡,却直到老年才欢然相识。
    虽然我们很晚才相识,但在早年却有两件事是有点间接关系的。一是常州有位名士叫钱名山,诗文书画名动当时。抗战开始我失学在家种地,却酷嗜诗词,久闻名山先生大名,屡欲去常州拜见他,但当时我是一个不满二十岁的农家孩子,那敢贸然去拜见当世名士!但虞老却得天独厚,于青年时即受名山先生之教,授以诗法和书法,而且称赞他:“下笔如倒三峡,真名世之杰,诗有干莫气,将来主持阳湖(常州古称)风雅,我不及见矣!”名山先生不仅是位大诗人,而且是位狂士,从不轻易许人,但对年轻时的虞老,即作如此推重,可见青年的虞老,已显露出他的不世之才。我到后来,才获见名山先生的诗卷及书法,确可称是无双国士,可惜我已不及见其本人了。
    第二件事是抗战胜利后我在无锡国专读书,当时马一浮、熊十力先生在杭州创办《学原》杂志,讲唯识之学。我于马、熊二老极为倾倒,《学原》杂志我每期都读,共出十期,我至今尚全。当然极想去杭州拜见二老,尤其是见到马老的书法,更想去拜见。但我当时是一个穷学生,无力远行,只好作罢。而虞老却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即能日从其游者达数年之久,且尚未识面就得马老的佳评,称虞老“论诗甚有见地,虽未识面,如接清辉”。“见示尊稿,蔚然成家,但有赞叹,岂可妄加评骘。”可见虞老无论是青年或是壮年,都得到当代第一流名家的赏识,则可见其人确是荆山之璧,不待剖而已见其温润宝光矣!
    在我与虞老近十年的交往中,我当然知道他是一位全能的书法大家,尤其是他镕汉隶、章草和魏晋简牍于一体的行草,既古拙而又儒雅,既凝重而又洒脱,实开行草的新面。但是在我的总体感受中,我总觉得他第一是一位大诗人、文章家、大学者,而不是单纯的书法家。为什么构成我的这一印象的呢?因为数年前,我画了一幅近20米的山水长卷,我将长卷的复印件寄他,求他赐题,不料他竟寄来一首将近30韵的长诗,这首诗,气势磅礴,奔腾澎湃,构思玄妙,诗句流畅多姿,而波澜层出,令人百读不厌。这首诗的书法,就如前面所说的既典雅而又洒脱,既飘逸而又凝重,我的卷子连同虞老的长诗寄到上海博物馆去装裱时,装裱国手孙坚先生来电话说,这个卷子画好跋更好,他说他展卷一看,疑是一卷元明的古画古题,他说已经几十年没有裱到这样的卷子了。末了他又再三讲,这个卷子的诗跋实在太精妙了,可说是诗书两绝。之后我又得到虞老的一封长信,是用四尺对开的宣纸写的,除信以外还附三首诗,祝我80岁的生日,又是一件诗、书、尺牍三绝的极品,去年八月,我在病中想念他,写了两首律诗,诗云:
            寄怀长沙天遗老人
    望断长天一纸书,故人消息近何如。
    草书长想僧怀素,新句还思老杜居。
    岳麓山前叶黄否,洞庭湖上浪高无。
    何时共挈耒阳酒,同醉汨罗酹大夫。
            再怀天遗翁
    茫茫尘世几知音。尚有天南老逸襟。
    闭目尽知三代事,开门不识歧路深。
    身縻缧绁三十载,心在昆仑最上岑。
    练得冰天傲骨在,挥毫犹挟搏风临。
    此诗写好后,我因病不能书写,只存了一个打字稿,也没有寄出,直到今年前些时候,长沙有人来,才托他带去。谁知老人收到此诗后,立即寄来和诗并信,诗云:
            宽堂兄见怀七律二首               
    满园芳草一房书。博综多能愧不如。
    白玉堂中尊大老,黄金台畔卜新居。
    楼名万有吾何有,道本虚无佛亦无。
    安得相携归陇亩,细分五谷问田夫。
               
    病起初闻金玉音。天风送月一披襟。
    独扬古路逢人少,乐得新知惠我深。
    为写林泉明素志,每思诗酒会高岑。
    枫丹桔绿清湘岸,秋色正佳肯一临。
                逸夫初稿时年九五戊子年七月初三日
    宽堂兄道右:惠诗大妙,气盛言宜,余韵悠悠,令人味之不尽。
奖饰过情,愧不敢当,谨酬二律,聊答雅贶,幸勿见哂!今国运当昌,而海内耆硕无多,继往开来,任重道远,责在兄辈,千万珍爱,长乐永康!
   逸夫顿首   嫂夫人均此问好
    这封信及诗是用硬笔书写的,但其风致一如毛笔所写,足见虞老用笔如神,新旧兼通。
    不久前虞老来电说他即去南岳避暑,我仍卧病,不堪行走,我又写了怀念他的四首绝句,诗云:
            长沙怀天遗老人
                  一
    万里情深似一家,移居悔不到长沙。
    应共岳麓山灵语,莫负天翁笔放花。
                  二
    孤碑岳麓已成仙,北海清冷待后贤。
    尚阙名山峻天赋,闲居王粲三十年。
                  三
    昔年曾上岳阳楼。万顷苍波碧玉流。
    最是朦胧湘女髻,银山堆里觅浮鸥。
                  四
    回雁峰头一老翁。诗书满腹笔如风。
    霜髯布履干山过,竹杖啸吟响万峰。
    这几首诗写就,恰好长沙有人来,即请带去。前两天,我接到虞老电话,说他已上了南岳在那里休养,离开长沙时,已收到我带去的诗,非常高兴。他的和诗也已写好,要等他南岳回来,才能寄来。九五老人,诗思如此敏捷,实在令人钦敬!由于此,所以我必须说明,虞老第一是一位大诗人、大学者,而不是单一的书法家。
    从历史来看,古代的不少大诗人,也是大书家。远的不说,就是唐代的李白,他的《上阳台》法书,多么神妙;杜牧的《张好好诗》也是一件诗人的名迹;尤其是苏轼的《黄州寒食诗》、《挑耳贴》、《天际乌云贴》、《人来得书贴》等等,无一件不是书家的无上妙品;而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黄庭坚,既是大诗人,又是宋代的第二大书家。其实东晋的王羲之,何尝不是一位诗人、文章家。所以从传统来看,我国书史上文人而兼精书法的实在是居多数,可说是传统正脉。当然历史上也有专门以书写为业的,也有极好的书法流传后世,这就是战国以来那些简牍帛书的书家,还有那些汉碑的书家,专门从事写经的书家等等。他们大都不署姓名,以书写为业,其中也不乏高手。但他们不是诗人、学问家,而是书吏。如单从书法论,他们也留下了一批书法的精品,我们也不能轻视它,可以说这是另一个传统。作书法史者,自不当置此不论。但书法史上长期流传的,都是文人书家为多,所以我在谈虞老的书法前,必需先谈他的诗、他的文章学问,因为他是文人书家传统的最好的传承者。
    说到虞老的书法,虞老得天独厚,他很早就得到大诗家、大名士、大书法家钱名山(振锽)先生的指授。名山先生的书法,我见到很多,现在我还藏有一卷他的诗卷,是他赠一位京剧艺人的一组诗,可以说诗书俱是绝品。虞老从年轻时期起,在名师的指点下,他的识见悟性又高,他在童蒙时即不喜馆阁体,而且自觉地究心于书法的源流,所以他从甲骨、钟鼎、古籀到汉隶行草,无不攻习。我瞻仰他的书法,感到他的金文、篆隶的功力极深,尤其是他的行草,结合近世出土的魏晋简牍、帛书,镕入他的行书,使人感到古朴与流丽并存,开一代行草的新貌。特别是他的金文篆书和汉隶,一反近世吴昌硕、何绍基以来的书风,力求金文汉隶的历史韵味,忠实于金文汉隶的真面目、真精神,而无一笔故作倚侧,故求姿势,使人感到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无丝毫假借。读虞老的金文汉隶,自然会觉得如见古人。我昔年在山西离石,见到一批刚出土的尚未刻完的汉代画像石,其中有一块正中间有一行墨书的隶书,因为刚出土,石头还有点潮湿,所以看这一行隶书,真好像刚刚写完,墨犹未干,而神采奕奕,格外有神。我又在吐鲁番看过一批朱书和墨书的北魏书风的墓志铭,是写在砖上的,所以无论是朱是墨,都被深深吸入砖内,极具神采。可见古人的原迹,都极自然洒脱,都极富神韵,如今看虞老的汉隶和金文,又使我产生了如对古人的感觉。
    吴昌硕和何绍基,都是近代大家,功力都很深厚,我并无半点不敬之意,不过他们的篆隶,都极富自己的个性,特别是吴昌硕的篆书,颇多倚侧,有失古意。若纯从书法来说,自是独创,未可厚非。但就我个人的欣赏角度来说,我觉得虞老的篆书隶书,依然古人风度,特别是那件临“五凤”刻石,渊雅浑厚,令人久看不厌。此石现存曲阜孔庙东庑,我曾多次专为看此件刻石而去曲阜孔庙,在孔庙东庑还看到了《孔宙碑》等原石,同时还多次去邹县孟庙看《莱子侯刻石》。但《莱子侯刻石》后来原件不陈列了,幸亏我多次看到原石,还拍有照片,所以对《莱子侯刻石》的神彩,印象特别深刻。总之,虞老的汉隶,直逼汉人神髓,他所作的隶书,皆存古意。他所书的“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无)饥人”汉砖篆文,有跋云:“秦篆乃书同文之楷式,不容任意改动。故不若汉篆之穷极变化,较多情致也。”虞老的意思是说汉初的篆书还是秦篆,故“海内皆臣”砖文篆书,实际还是秦篆,不若后来的汉篆富于变化。这是从书法的历史变化来讲的,讲得极为深刻,所以他所书的“海内皆臣”砖文,仍存秦篆古意。特别是虞老所书金文,他90岁时所写的《虢季子白盘铭》,还有用金文所书的《礼运》篇,皆古雅可喜,不失原作的历史气息和韵味。尤其是用金文写《礼运》篇,这纯是创作,不是临摹,这比临摹还要难多少倍。但读虞老的这件书法,真是古而又新,雅而又韵,为以往书金文者所少见。
    至于虞老的行草,因为他篆隶的功力深,又有章草的基础,然后镕入新出土的帛书、简牍,使他的行草,真正是与古为新,既是行草,而又带有章草和隶意,所以他的行笔,潇洒与古雅并存,流畅与凝重兼有,为以往行草所未有。所以如单从这一点来说,他又是一位精研书法流变,刻苦临习书法各体,并且精于书法各体的书法家。如果专从书法一面来说,他比单一的专业书法的书法家还要专一。然而他又并非单事书法,恰好相反,他还首先是一位诗人、学者、学问家。他是集两方面的专精于一身的专家,不是只专其一的专家,这样的专家,求之当世,实在是太难了。也可以说,他正是书家的楷模。
    他现在正在南岳祝融峰下,我即将送他的一首新诗作为本文的结尾。
            寄怀南岳天遗老人
    九五高龄到祝融。南天迎得老诗翁。
    群山应向髯仙拜,巨笔遍题七二峰。
                      二零零八年八月三十一日夜十二时
于京东石破天惊山馆,时年八十又六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10 10:59

書展自序(代后记)
虞逸夫

百國異文,功用畢同。唯我漢字,兼有用外之妙用。書法是也。
奇花獨曜於中華,遠照五洲而無雙。初文簡樸,孳乳浸多。繁演于周秦,備體于漢魏,增華于六朝,昌盛于三唐,完美於累代命世之傑。八法備而極變化之致,書法之名,亦由是而益顯。世有興廢,而書風彌暢。人懷慕雅之心,必有易俗之效。吾將拭目以待之。
在昔精於此道者,非帝王之師傅,即文苑之翹楚,皆大有學問人也。故其遺迹無價,永為世重。
吾少志於學,勇於進取。頗欲尋繹先哲之墜緒,發揮其粹美,潤吾身而淑其類,與人共游於康莊,嚮往於未來之美境。修業餘暇,亦嘗問津於書林,略窺其涯涘。中值世變,身非我有,遑論其他。及解錮歸來,側身天地,遇目非故。少壯所學,荒落殆盡。仰愧先賢,俯畏後生。息影湘皋,漁釣為伍,怡情養和,聊以卒歲云耳。雖居無長物,而耽書之結習猶存。於是磨殘塼以為硯,束敗絮以當筆,調紅土以代墨,欣然重理其舊業。婆娑環堵之間,心曠不異於洞天。先試筆於板扉,遂盡汙其四壁。泥水淋漓,點畫狼藉,或濃若崩雲。或淡如蟬翼,有飛白之痛快,類蝌蚪之絡繹。篆隸行草,錯雜相間,或損或益,會古今於一筆。氣勢飛動,破館閣之常格,往復頓挫,欲罷不得,無意經營,自然超絕。奇詭不亞于天書,鬼神莫辨其顛末。興盡而止,橫榻而眠。當此之時,且不知吾身為何物,況其所書之工拙乎。
吾老而彌拙,因固守其一拙,以應眾巧之來襲,而保吾心之長逸。故能若是之壽。何敢裝潢其惡札,僭濫書法只美號,弄巧以自華乎。若復懸之高館,炫其末技以盜虛聲,吾恐貽笑作者,鄙之不如盜貨之盜也。為爾行年九十又二,未辦一展,護其短以遠恥也。今以省文聯諸公之盛情推薦,省領導之關懷耆舊,惠及野老,特為我撥專款以備展。深感政府禮遇之厚,益慚衰朽,無德以堪,理當積極籌措,早日成事,以彰德政,而慰群望。

天遺老人序于湘皋萬有樓,時年九十又二。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10 10:59

观虞逸夫先生遗墨展感言
伏家芬

今天是国学家、诗人、书法家虞逸夫老先生的遗墨展开展的一天,有幸参加盛会,感触良多。像虞老先生这样九七高龄、三位一体的山斗级国宝人物,辞世仙游,就像一尊宝塔轰然倒塌。令人惆怅,令人慨叹。今天参观书法展,谨谈四点感受。
第一,我们要学习他诗书相长,博综兼治的精神。
虞老在四十年年代曾受著名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知遇,任过复性学院的秘书,那时便印过诗集,馀力所及,对书法和篆刻两门艺术,爱好尤深。自言“曾博得艺术家们的称赏,这是我生活中最好的自我陶治。”(见馆藏)《馆员传略》)。他既是诗人,又擅长书法与篆刻,可见打四十年代起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雅之士,诗书并美。
诗歌和书法相济,是知识分子传统的看家本领,刘熙载《艺概》中说:“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而具备这种条件者,唯诗家为能。曾国藩则谓:“诗人胸中须有一段奇气,盘结于中而达之笔墨。”可见诗书结合之重要。但是诗与书,也不可以书院派的眼光来看待,山寨版,草根派只要杰出,都可推崇。虞老曾说:“说到题诗的书法,以铜官陶瓷为例,其格调当然比不上欧虞颜柳那样谨严高雅,却也别有一种野逸之气,不衫不履,潇洒自如,是其最大的特色,既富有随意性,又未远离八法而不顾,其妙处正在有法无法之间,不谋而合与现代书法接上了轨。”这些都说明虞老能与时俱进,以民为本,兼收并济,海纳百川,博综兼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二,我们要学习他在书艺方面继承与开拓的精神。
首先要学习他斟酌古今之宜,交融南北之美的精神,虞老评价胡六皆先生之书艺,曾说:“审其体制,方正似唐楷,质实如汉隶,参之以北魏之野逸,变而通之,自成一家之书。非斟酌古今之宜,交融南北之美者,无以致臻斯佳境也。”他评价别人的书艺是这样说的,他自己的写作,也是这样做的。不啻夫子自道。
其次,虞老论书,执笔、用笔、结构,均有讲究,散见于他论书艺的序跋中,而于运笔一道,尤语重心长,值得我们学习。他论颜家龙先生书艺云:“家龙执笔,颇与众异,盖别有所授受,不可以常式绳之。彼恒以五指聚捉笔梢,臂腕高悬,势虚而力沉,往复有度,绝无窘迫乖张之态,转折处皆翻笔为之,毫铺墨匀,两边俱到,燥不显枯,湿无涨墨,此古人之所难,而君实能之。”(见《颜家龙书画集》序)。论胡六皆先生书艺云:“每见其作书,捉笔若蟹螯之钳物然,以一拇之力,兼众指之用,其艰苦可知也。从容落墨,似轻而实沉。笔笔劲挺,字字妥贴,结构既极紧凑,布局犹为紧严,而又绝无窘迫寒俭之态,以用力极深,故能去华存朴,藏巧于拙,不求其奇,而奇自生耳。”(见《胡六皆书法集序》)。家芬按:晚年,虞老从秦汉简牍中获得启示,无师自通,为人题耑,即以简牍体应,堪称一绝,迟暮之年,革故鼎新,与时俱进,值得学习。
第三,我们要学习他奖掖后进,识拔新秀的精神。
虞老在1996年曾说过:“湖南省市书协之成立,稍后于他省。虽起步较晚,而着鞭恐后,披书林之荆棘,涤墨池之芜秽。化秋山之落叶,为春圃之鲜花,七八年间,业绩蔚然,遐迩为之瞩目。”他对湖湘书法界后继有人,是充满信心和热情奖掖的。他曾先后写过《史穆自书诗序》、《胡六皆书法集序》、《颜家龙书法集序》,皆要言不烦,深中肯棨,咳唾成珠,成为当时书艺界,粲花之论。如论胡六皆先生书法云:“方正似唐楷,质实如汉隶,参之以壮魏之野逸,变而通之,自成一家之书。”
又:如对邓先成先生评价曰:“折桂书林,捷足先得;寻芳诗国,大器晚成。”(见《先成书友八十大降志庆》)既嵌名讳,又加推奖。又如论颜家龙先生书法云:“君书初承家学,故作端楷犹时见欧意。行书则骨气开张,北海典型俨然在目。……君书舒徐稳贴,起止不苟,每以谨饬见长。肌理腴润,赋形扁平而凝重,意态极类东坡。”慧眼识珠,令人折服。以上诸先生当初或穷居陋巷,或游走市场。或草根一个,初无人识,或混迹报刊,小露头角。经虞老识拔提携,后来都成为湖湘书艺界的骨干或学术带头人,为湖湘书艺界的繁荣发展,一时书坛活跃,人材辈出,创造了一片新天地,虞老之功,不可没也。
第四,我们要学习他为时为事箴贬时弊,不遗馀力的精神。
虞老说:“书源滚滚,流派实繁。譬之长江大河,每挟泥沙而俱下,不免鱼龙杂处,逐波涛而争舞。遂使春蚓秋蛇之迹,占尽名胜景观之区,鱼目与骊珠同价,铅刀与干镆争锋。嗜痂有癖者,则美嫫母而丑西施;逐臭成性者,则毁兰堂而誉鲍肆。”“更有甚者,舍正路而弗由,惟捷径之是务。有以唇吹须抹为绝技者,有手口并用以炫奇巧者,有杂揉字画以为创体者,无不形象怪异,恢诡若山鬼之面;点画失所,凌乱若夜叉之头,仓颉见而不识,右军望而生畏。此而谓之书法,不亦离奇太甚,而邻于谬妄者乎?”(见《当代湖南书法选》序)。家芬按:谚曰:“草书不入格,神仙不认得”。孙过庭所谓‘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不循规矩,终是鬼画桃符,何能入格?须抹唇吹与杂揉字画以为创体者,可以休矣。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10 11:00

纪念虞逸夫先生座谈会



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谭仲池:
虞逸夫先生对国学、诗词、书法的研究深邃到了高渺的境界,我在看虞逸夫先生作品的时候,就想中华民族漫长悠久的历史文化,最能让我们传承的,最能让我们直接感触到的就是中国书法。方块汉字用书法表现出来,奇妙无穷。可以通过这个字,表达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他的心灵深处的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观看逸夫先生的遗墨展,我深刻感受到他的家国情怀、天地感悟和人格学识都凝聚于他的字里行间和他的一笔一画之中。这是他的生命、智慧和他的理想、抱负和感情皈依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才能产生的随心所欲的境界。对我们今天认识诗词书法、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当前,省委省政府号召我们建设文化强省,这需要发动全省人民来为之努力,但真正能代表一个省文化高度的,乃是这个省的精品力作、名家大师。虞逸夫先生的精品大作,他作为名家大师的声望恰恰证明,这就是我们的榜样,就是我们的示范,就是我们赖以学习、赖以承传和赖以弘扬的一种精神。
纵观虞逸夫先生坎坷、漫长、几经波澜的一生,我怀有深深的敬意,同时在心灵深处,我有些隐痛和忧思。为什么中国文化人,虞逸夫先生有如此多苦难、曲折、沉痛,乃至于血泪呢?这说明一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是不容易的。一个名家大师的成长是需要经过风雨的洗礼,要经过艰苦的磨砺的。由此我想到我们的画家、艺术家,今天应该如何应对我们的世界、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百姓、我们的未来,这些都在逸夫先生的诗书里得到了回答和启示。所以最后我要祝在座的各位艺术家、书法家,各位馆员,为我们的国家、将来书写出更多更好的精品,精彩的篇章,同时也祝各位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像逸夫先生一样长寿,活得潇洒、坦诚。

湖南省军区原副政委黄祖示:
首先感谢各位参加虞逸夫先生的座谈会,我作为虞老的“半个朋友”(不够做朋友,因为我不会写诗,不懂书法)向大家敬个军礼。(敬礼!)我与虞老相识二十多年,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放射出一种渗透的力量,他的每一首诗,每一个句子都有一种光芒四射的意境,他的每一个字,每一点,每一撇,都似刀枪,他的形象非常高大,像一颗撑天大树。他的住处“万有楼”,仅有几十平米,是会客室,是工作室,饭堂,是四代同堂的娱乐室,也是书房,集多功能于一体。就在这个万有楼里,经常高朋满座,他的家人融融乐乐,住在里边,个个都是服务员、勤务员、接待员、联络员。我每次迈进“万有楼”,面对那几个字,我都感慨万千。今天我看了虞老的遗墨展,做了一首诗,以示怀念:“虞公行篇翠如林,细看依依见精神。……朋友处处有遗声……。”(案:念诗纪念,未听清楚)。我收藏的虞老的诗联文章有几幅,虞老特别厚爱我,关心我,支持我,鼓励我,有两首是写给我孙子的,还有一首是写给我自己的。“战士劳模早有名,将军起步时间辛。一为好吏开新路,余荫犹胜一万人。”(案:某些字可能有误)短短一首诗,反映了一个战士从士兵到将军的一生。他是一个大家,但他是一个穷秀才,视钱财如粪土。今天在座的都是书画名家大家,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去参加你们的书画展,也希望你们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我们的文化推向更高的境界。

湖南省政协秘书长欧阳斌:
各位老师前辈,各位好友来宾,今天我想讲几句心里话,表达对虞老的敬意,对文化的敬意,对关心照顾虞老,尊重文化,热爱文化的所有人的敬意。虞老走之后我一直非常怀念他,我很早就跟随虞老学习一些方方面面的东西。对于虞老在文化方面深厚的底蕴以及他的深远的影响,我认为还需要时间。湖南的文化底蕴很深,但文化底蕴要靠人来撑,要靠一批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热爱文化、献身文化的人来支撑。1985年我就和虞老并肩战斗,我经常向他讨教。虞老用文化来温暖社会,社会也应该用各种方式来温暖他、照顾他。现在虞老已逝,我们应该发扬其精神,照顾好文化界的名人、老人,从各方面照顾好。
虞老自号天遗老人,他往生后我写了两篇文章,其中一篇《上天遗存的一部作品——追忆文化老人虞逸夫》,发表在《湘声报》上,对我与虞老的交往进行了“原汁原味”的回忆。我觉得虞老作为上天遗存的一部作品需要慢慢品读。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诗人伏家芬(发言稿较长,另附,此为节录):
   像虞老先生这样九七高龄、三位一体的山斗级国宝人物,辞世仙游,就像一尊宝塔轰然倒塌。令人惆怅,令人慨叹。今天参观座谈会,我谨谈四点感受。第一,我们要学习他诗书相长,博综兼治的精神。虞老先生既是诗人,又擅长书法与篆刻,打四十年代起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风雅之士,诗书并美。诗歌和书法相济,是知识分子传统的看家本领,虞老能与时俱进,以民为本,兼收并济,海纳百川,博综兼治。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第二,我们要学习他在书艺方面继承与开拓的精神。首先要学习他斟酌古今之宜,交融南北之美的精神;其次,虞老论书,执笔、用笔、结构,均有讲究,散见于他论书艺的序跋中,而于运笔一道,尤语重心长,值得我们学习。第三,我们要学习他奖掖后进,识拔新秀的精神。他对湖湘书法界后继有人是充满信心和热情奖掖的。他曾先后写过《史穆自书诗序》、《胡六皆书法集序》、《颜家龙书法集序》,皆要言不烦,深中肯綮,咳唾成珠,成为当时书艺界粲花之论。第四,我们要学习他为时为事箴贬时弊,不遗馀力的精神。他对时下书法界流派纷呈,形象怪异,以炫技为高,而背离书法传统的现象多有批评。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书法家王友智:
    虞老的书法是文人书法,是从学问、诗词中流出来的。上世纪90年代,我们在一起开会讨论书法如何继承创新,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书法要创新,但不要兴妖作怪。”虞老头脑很冷静,其所以有如此高见,与其饱读诗书有关。现在书法在向传统回归,这句话如今听来显得尤为重要。还有一次,有学生问他“是不是越有学问就越穷?”虞老家名“万有楼”,其实很简陋,但他思想充实,与齐白石的书斋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认为要想把字写好,要从三方面学习,一是学习古代名帖;二是向天地万物,向大自然学习;三是博览群书。虞老说,书法也有雅俗之分,典雅风格的书法是中国书法史的主流,石鼓文、秦篆、汉隶、王羲之、颜真卿、张旭、怀素、宋四家等是典雅书风的突出代表,这些主流书法的作品既是灯塔,又是照妖镜。他还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还写什么篆书、隶书、楷书、行书,不要再写了,七十岁以后,集中力量攻狂草,出成绩。”虞老的一番高论,坚定了我的信心与勇气,一直鞭策着我。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学者陈书良:
今天,我们举行纪念虞逸夫先生座谈会,陈馆长要我讲句话,说实在话,我不敢讲,又不敢不讲。我之所以不敢讲,是因为虞老作为我的前辈,道德文章,后学都难以望其项背,正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何敢发言?我之所以不敢不讲,是因为我与虞老有以下三个因缘,我希望交代出来,发先贤之潜德。
其一,我应该称虞老为伯伯。因为我与他的女儿同窗三年。记得有一次我到他家,虞老坐在街上,手把一卷在读书。虽然他只我简单地交谈了几句,但前辈那种在困厄中、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治学的形象深深感染了我。后来,我在社会底层拼杀,困厄中常想起虞老等老前辈,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身教。其二,我应该称呼虞老为师叔,我的导师武汉大学的吴林伯教授是马一浮大师的弟子。虞老曾任复性书院的秘书,复性书院以提倡读经为主要特色,印了很多经籍。我在读研究生时使用的《论语》就是复性书院本。我跟虞老谈起过这些往事。其三,我应该尊称虞老为老前辈。回忆与虞老在文史馆的相处,虞老的渊博、风雅,我们全体文史馆员都缅怀不已,追念不已,典型已失,风范长垂。

湖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南岳福严寺方丈大岳法师:
虞老对佛教道教都很有研究。我与虞老的因缘有好多年,虞老去南岳山避暑,有次我陪他去藏金殿,藏金殿有很多的古树,我想起一联想让虞老看看合不合适。上联是“千年古树当盆景”。虞老听后说:“‘当’字要修改,应改为‘千年古树皆盆景’,下联可用‘万寿名山即道场’,你虽然是福严寺的方丈,但你要知道万寿名山都是你的道场。”虞老给我的鼓励、力量是无形的。
我在寺前种了几棵罗汉松,后来天上出现了日晕,我就想起了几句诗:“三月阳春天又彩,人间喜庆雨呈祥。种松十八非吾愿,护佑福严永济苍。”虞老听了我的,觉得不行,小气!怎么小气呢?他就来了四句:“手种龙鳞十八松,顿教古寺换新容。云腾罗汉无量寿,气届清圆护万峰。”(案:未听清楚,字有误)我听了后思想境界有所提高。
有一年,虞老来南岳,我的徒弟们在山间一个石缝里采了一些蜂蜜,我就拿着送给虞老,还顺带拿了一些银杏果。虞老见了后,就用手沾了一点,尝了下,说:“很好吃,快拿笔来!”欣然提笔写了四句话:“果摘千年树,蜜采百丈峰。多谢拈花手,携来款诗翁。”我听了后很感动。虞老才思敏捷,胸襟开阔,他对儒道佛都有涉猎,我有次就比他为“当代维摩居士”,他听了很高兴。
现在我做诗做联,总会想起虞老。我们佛教界人士,无论写字,还是写诗,别人出于尊重或是敬畏,都不会批评我们,这样就很难有所进步。但虞老不同,他就能够直截了当指出哪些地方不对。今年是虞老逝世一周年,虽然我作为一个方外人士,依旧感恩于老先生对我的指导,缅怀老先生的品德。所以在他去世后,我也做了一幅挽联:历尽艰难感悟人生终是苦;兼修佛道……比维摩。他就是当代的维摩,他的德行,他的文化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湖南有这样一位文化大家,是我们湖南人的骄傲,阿弥陀佛!

    湖南卫视主持人,虞逸夫先生弟子汪涵:
我应该是跟虞老亲近的时间比较短的,但因为在长沙,能经常替虞老跑跑腿,当当书童,把老先生写的诗送到北京冯其庸先生家里,再把冯先生和的诗又带回来,所以有很多机会亲近他。
有一次我到老先生家里吃饭(老人家是江苏人,师母是山东人,经常烙饼),老人家吃饼时会用饼把碗里的米饭都卷起来吃干净,他吃完后,碗都不用洗了。有一次,老人家吃完饭后见桌子上还有一粒饭,便把白胡子一缕,弯下腰舔了吃了。我当时看了,眼泪都差点掉下来。可虞老却说:“不要小看这一粒米,一坨饭,我九十多了,要是每餐饭都浪费这一坨饭、一粒米,加起来都够养活你这么大一人了。”
我刚才一直在想什么是文化?“文”这个字,原来是纹身的“纹”。中国古代你只有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你才能够把家族的纹身刺在身上,你才能够成为家族的成员,这是一个刺在你身上的文化的标志,也是输入你血脉中的文化的DNA。其实“文”只是一个标志,象征符号。我们关键是要把它给化开,教化,感化。所以文要是化不开,他就是挂在墙上的一个东西。我今天看虞老的一些书法,包括一直在读他的一些诗,我觉得他字里行间的潇洒,他笔墨中的那种深厚,然后他的温润,他的慈悲,就在他的一言一行当中。我每次到老先生家里去,他说,你到我这里来,就是过神仙日子。你们年轻人在外面,用各种方法、技能来获取社会地位,我非常了解,我们年轻的时候何尝不是如此。但是你到了我这里,就是过神仙日子。因为我是“三真老人”。他真心地笑,真心地说话,做一个真真正正堂堂正正的人。他说,现在这个年月,没有人有这么大一只脚可以踩得下我,更没有人有那么大一只手可以捧得起我,我就是天地之间这么一个真心地笑,真心地说话,真真正正做堂堂正正的人的一个老人。在虞老走的这段时间,我一直想念他,把他的照片放在我家里,前段时间我还梦见他,他还是穿那见蓝色的中山装,他教我诗该怎么写,书应该怎么读,历历在目。今天我就不这占用大家太多的时间,在这我就背一首2010年老人家送我的一首诗:片云出林入长空,下视尘寰一色同。散淡未能成豪语,孤高枉自作奇峰。山林逸士交游遍,天际神龙隐现中。行止由风无空向,依稀何必问西东。老先生已经潇洒到我们体会不到的那种境界了,整个世间、整个社会,周遭的一切在他看来都是那么的渺小,他自己一个人在世间自由自在的,我觉得我们在座说的每一句话他都能够听到,有可能在这一刻他在拈须一笑,有可能在这一刻他又在跟别人说“快拿笔来!”所以我觉得今天的座谈会可能是以这样的形式呈现,但在今后的每一天我们都会用各自的方式呈现出来。谢谢各位,谢谢大家!

荣宝斋出版社湖南公司,王湘北:
很高兴参加这次座谈会,首先我代表荣宝斋出版社对这次遗墨展表示祝贺。其实这个展览我期待已久,我对虞老仰慕已久,但一直没有机会向他当面请益,很遗憾。但这次文史馆委托我们编印虞老的书法集,我们有幸参与,我责任编辑受益较多,也弥补了我一直没有当面请益的遗憾。虞老是诗词、国学的大师级人物,在中南书法界有相当的影响。我和冯其庸先生聊起过虞老,他对虞老很推崇。在此,我感谢主办单位为虞老、为书法界、为文化界做了一件好事。

湖南美术出版社胡紫桂:
今天这么多老师在这里,我就不多说。虞老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老先生,我能够从中做一点小事情,是我的荣幸。我要给大家道个歉,书法集有点小遗憾,因为工作比较忙,看得比较仓促。至于其他的我有一个文字发言稿,到时以文字的形式呈现。谢谢!

深圳市广和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虞逸夫先生弟子卜功元:
我是虞老弟子卜功元,虞老对我也是特别厚爱的。我今天讲话的题目是“千载书史留光影,四百春秋少比肩”。我想说以下四点:一、虞老的治学态度;二、虞老的学问成就;三、虞老的践行精神;四、就我的认识,与大家讨论一下虞老的历史地位。
虞老的治学态度。虞老的一生,从未耽废学问而且学有大成,这是我们尊重虞老、纪念虞老的主要原因。据我认识虞老20年的观察,他的时间都安排在看书、观察、思考、倾听、交流传授上面,从未见他把时间浪费在应酬、电视、奔波名利上。而且,他纸笔随身,读书都会有详细的笔记或眉批,笔记抄录极其工整。就治学态度而言,虞老是一个纯粹的学者。虞老的胸怀宽广、治学严谨、思维独立、持之以恒,从不趋时随俗。既不会迷信古人、趋奉今人,但也不会刻意菲薄古人。“卓尔不群”,有传统文人的宝贵品格。
虞老的学问成就。他的一生有四个里程碑或亮点。一是当年钱名山先生设帐寄园时,当时学子都以能受教于寄园为荣,很多人不得入其门而闻其教。而名山先生能在收到虞老去信后,感叹其才华、视其如瑰宝,亲自从常州到无锡去看虞老,建立了忘年之交的亦师亦友的关系,当时虞老才20来岁,可以说是盛极一时的殊荣。受许多同辈学子的羡慕。名山老人先称赞虞老“下笔如倒三峡,真名世之杰,诗有干莫气,将来主持阳湖风雅,我不及见矣。”后在1941年收到虞老所作《感时》诗,又称赞虞老“就诗论,足以推到一世”。二是虞老结识马一浮先生后,马老称其:书法文辞俱美,论诗甚有见地;尊稿丽而有则,蔚然成家;四言铭诗尤有玄致,知其所存者益进于道矣。以上三次评价,都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当时虞老未到而立之年。三是当代经学及文学大师陈天倪门下高足,亦只推介虞逸夫、马积高两位先生。四是王蘧常先生将虞老与沈曾植、康有为同列为书中知己。
虞老的践行精神。就学问和思想而言,虞老不仅是一个诗人、一个高超的书法家,他更是一个国学家。一个有原则、有思想、有情怀的国学家。我读过一篇张向阳 、余立新两先生发表在湖南财政《新理财》上的《“理才”也是“理财”》的专访虞老的文章,在该文中,虞老将国学与财政一个似乎很难关联的命题,从财政人才队伍到财政事业发展,管理人才,发现人才,爱惜人才,谈到开拓财源,充实国力,然后引经注典,从仓廪衣食与礼节荣辱谈到如何稳定人才;从知人善任与管鲍之交谈到如何甄选人才;从伯乐相马与田忌赛马谈到如何使用人才。这不是一个书法家或者一个单纯的诗人能够做到的,再多读一些今天发行的《万有楼诗文集》和《良心书》序言,说虞老是一个国学大家是没有异议的。
关于虞老在书法界和书法史上的地位。首先我想说,以虞老的成就,他在诗书两界,目前知者还不算多,能深入研究和了解的更少,或者还仅限于湖南一省,其成就和地位是被严重低估的。就虞老书法丰富多姿的面貌而言,钟鼎石鼓、秦篆、汉隶、魏碑、简帛、行草、大小楷书,虞老无一不精。不仅能精通各体,还能融而为一。用现在流行语简单说,就是辨识度极高。大能写榜书,小能写蝇头。无论是气韵、还是风骨、或者笔墨,虞老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和境界。
非常惭愧和遗憾的是,虽然我们已经在不断的努力,一点一滴的学习,但到今天为止,作为学生,还没有人能说在国学、诗文、书法任何一个方面已经学有所成。但惭愧没有用,我们希望今天一方面认识虞老,让更多人了解虞老,一方面继续努力,按照虞老留下的治学经验追求成功,弘扬虞老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谢谢大家!

长沙市博物馆馆长王立华:
虞老先生我1986年就与其相识了。那年我毕业进入长沙考古队工作,虞老是我们的顾问。后来一直到他去世,他一直是我们博物馆的顾问。跟随他一起,聆听他的教诲,我学习到很多,感受很深,他身上有一种名士的风范。他有“学而不厌”的品德。他是江苏人,对湖南的文物不熟悉。但在这边工作的时候,他都是70多岁开始重新学。他当时住在我们博物馆,每天我们都会请教他,在这期间,他对湖南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他都进行了学习和研究,特别是对长沙市文物志的编撰付出了很多心血。另一个他“诲人不倦”。他学富五车,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工作中我们经常请教他,我们凡是有不懂的,都去请教过他。他还指导大家学《周礼》等,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还有他“淡泊名利,甘于清贫”的品德。1986年他在我们这里当顾问,当时我们给他的报酬大概只有十多块钱。那时他没有其他的来源,没有其他的收入。

湖南省军区原副政委黄祖示:
不好意思,我在这插两句话。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组织上是有责任的,我们有愧于这位老先生的。这样的事情,我们再也不能发生了,为什么我们不能够给他解决。我们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在这个位置上要给这些老同志办事啊!有问题要帮他们解决啊!他家里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啊!我希望在座的年轻人,你们在工作岗位上要扎扎实实地为这些人努力!

长沙市博物馆馆长王立华:
    虞老出来后第一个单位就在我们这里,虽然收入低,但即使如此,他也以此为乐。后来他住在红墙,也是一斗室,房子很小。后来到桐梓坡“万有楼”,大家也知道是什么样子。这是他的品格。再有一个“忍辱负重”。他一生这么多坎坷,20多年来,他很少讲,也不埋怨谁,这一点很难得。最后一个就是他敢于坚持真理,正直、耿介,敢于讲真话,不讲假话。对任何人任何事,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他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这是难得的、宝贵的风范。虞老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学习、思考的东西。谢谢大家!

   虞老弟子××× :
    回忆与虞老经历,非常激动,言语哽咽。在座的大家对虞老有很多的评价,我觉得他给我们留下来的就两个字:真、诚。真实,诚信,现在社会缺乏诚信。在座的应该永远记住这两个字,大家都能诚信。

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助教、虞逸夫先生弟子唐朝轶:
我想谈一谈关于虞老的书法,分享一下我的片面的认识。我很激动,看到虞老这么多作品,我感触很深。现在对虞老的认识还很不够,书法界的很多人对虞老还不知道。我觉得虞老的书法的品格不在于右任、马一浮、康有为之下,但现在北京的很多书家还没有认识到虞老的成就。虞老对传统与创新的认识,书法不是技法,不是视觉的艺术。现在很多展览将书法流入到视觉艺术、技巧层面,丢掉了内美。但虞老的书法是魏晋风度,笔墨将其修为全部展现出来,有着王羲之的风范。现在书法界要么过于注重表现,要么追求技法,盲目学习二王的技法。但虞老教我该怎样做人,怎样读书,虞老是“儒表佛心道骨”。中国书法背后的精神是当下书画界最缺失的,这也是虞老留给我们,需要我们学习的。谢谢!

清华大学博士,虞老外孙刘彬:
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外公的遗墨展,非常感谢各位长辈、各位老师、各位领导能够到这里来探讨我外公的书道。我的感受可能有所不同,我更多的是记起我外公教导我们的一些话,如“心即是佛”“道不远行”等等,这些都是他平时教导我们的,今天看遗墨展我很有亲切感。今天大家的讨论,我只谈一点,就是俗和新。俗和新一纸之隔,怎么把握,我希望有书道和德行双重厚重的大家能指导我们这些年轻一辈,让我们入行就正。非常感谢大家!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10 11:03

--虞逸夫先生遗墨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10 11:03

--虞逸夫先生遗墨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10 11:03

--虞逸夫先生遗墨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10 11:03

--虞逸夫先生遗墨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10 11:04

--虞逸夫先生遗墨展--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3-1-10 11:04

--虞逸夫先生遗墨展--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图片报道】 虞逸夫先生遗墨展(2012.12.13 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