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才 发表于 2012-11-22 21:59

適廬山水論劄


古人對山水畫的理解,既不是純客觀的機械模仿,也非純主觀的表現論和移情論,而是在“臥遊”山水的境界裡,“遊目騁懷”,並以“無心”、“無為”之虛靜心態和“步步看,面面觀”,仰俯于觀察自然的方式,通過靜穆關照,與萬物同在,共入自由之境。這種遊賞山水的審美方式及老莊相關哲學思想,奠定了中國山水畫空間的美學基礎,從而決定了中國山水畫趨於“寫山水之神”,得“意”中之“象”,不著一字,也盡得情趣的藝術風貌。
  


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達黃河北崖,西接三晉沃土,東臨華北平原,綿延800餘裡。橫空出世,雄奇壯美、氣勢磅礴,盡展華夏脊骨的雄偉龍姿。它在中華民族的人文觀念裡,是人類童年的搖籃。200萬年前,在太行山與燕山交匯的桑乾河畔,東方遠古人類人猿揖別,蹣跚學步走向四海;黃帝、炎帝、蚩尤合符逐鹿,從征戰到融合,華夏文明的旭日自此噴薄而出。歷經歷史的冶煉,太行山,成為中華民族代表性的一座血性的大山,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人格的象徵,為太行山成為中國文化藝術中崇高美的代表追求,提供了文化基礎。中國山水畫的發展也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個後人無法跨越的巔峰,出現了荊浩、范寬、李唐等百代標程的畫家,他們也代表著中國山水畫藝術巔峰期的積極的精神。這批畫家的生活,主要集中在這一環太行山經濟文化帶上他們的生活及其創作,都與太行山有著不可或缺的關聯。

      從中唐開始文人士大夫在文藝創作中出現了一種對空靈蕭散、靜淡玄遠的審美追求,形成了一種同禪宗密切相關的禪宗美學,產生了禪意詩和禪意畫。

王維的山水畫從藝術的實踐到意境的構成都深受禪學影響,禪意與畫境在空靈清寂中融為一體,達到了高度統一的美學境界。其以心觀水墨,以山水入畫,寄託了一種追求空心玄趣和自我解脫的意境。在王維的幅幅畫卷裡,作者的自我形象與外界景物融成一體,極盡幽靜空遠之情,意境幽遠恬淡、深藏禪意,他的山水畫包孕著耐人尋味的禪意,表現出一種靜淡之美。

王維在山水畫創作中鍾情于水墨,寄情於山水,把清靜淡空的追求通過內心的情感轉換成視覺畫面,創造出物我合一的即情即景。他用筆隨意,線條蒼勁而內斂,其畫韻味含蓄而內容豐富,意境空曠清秀。在作品中創造了審美心境,把這種心境變化為禪境,將深奧難懂的禪情佛意巧妙地糅合在山水畫中,通過寓虛於實的手法將內心感情寄于自然之景中,借山水意象表達內心清寂的情感。心境、禪境與畫境在他的筆下融會貫通,把山水畫推向空靜的意境。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適廬山水論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