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 发表于 2003-9-11 21:51

[分享]中秋共赏<中秋帖>!

http://www.shufa.org/news/images/news/269-1.jpg
中秋不复不得相
还为即甚省如
何然胜人何庆
等大军

走失的猪 发表于 2003-9-13 14:11

[分享]中秋共赏<中秋帖>!

我还是喜欢纸本的那种。

SIM 发表于 2003-9-14 08:36

[分享]中秋共赏<中秋帖>!

http://www.chinaschool.org/sgyy/DDDD/d8/00035.jpg

  《中秋帖》,长28公分,宽12公分,为王献之尺牍草书。因原帖于“中秋”前有“十二月割至否”六个字,又名《十二月帖》,后这六字割失。该帖前后皆有缺文,原为五行三十二字,后被割去两行十字,现有三行二十二字。原帖前有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题签“大令《十二月帖》”六个字。
  《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畅快淋漓, 结体上具有俊爽流暢的感觉。 《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应是王献之在草书上创造的狂草“一笔书”,被人称为“一笔书”之祖,为唐代狂草书的出现起了先导作用。
  宋米芾在《书史》中称赞《中秋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未,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有人认为此帖非献之真迹,是米芾临摹的。《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大观录》云:“共三行二十二字,前后有收藏宋印。此迹书法古厚,墨彩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
  关于《中秋帖》、《伯远帖》“二希”在溥仪赶出紫禁城后,流传一段曲折的故事。1911年以后至1924年溥仪出宫以前,《伯远帖》、《中秋帖》曾藏在敬懿皇贵妃所居的寿康宫,溥仪出宫之时,敬懿皇贵妃将此帖携带出宫,经由她娘家侄孙卖给古玩商,辗转卖给郭世五。郭世五藏此二帖始终保密无人知,死后此二帖归他儿子郭昭俊所有。抗战胜利后,郭昭俊把他父亲郭世五的觯斋藏瓷全部捐献故宫博物院,因此郭昭俊得到中央银行北平分行经理的职务。1949年他随银行撤退到广州,在广州被疏散,到了香港。郭昭俊因做生意关系,将自己所藏的《中秋帖》和《伯远帖》押给一位印度人。那印度人又将之以十多万港币抵押于香港汇丰银行。因做生意赔本,一年后抵押期满,无力赎回,准备出售,他找到徐伯郊商量办法。徐伯郊立刻给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写信,马衡院长向周恩来总理报告此事的原委,1950年11月5日,周总理亲自给马叙伦(时任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人写信,指示“同意购回王献之《中秋帖》及王?《伯远帖》”,终于使“二希”回归到故宫博物院。

SIM 发表于 2003-9-14 08:37

[分享]中秋共赏<中秋帖>!

http://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3-06/26/xinsrc_c2ba45b7546d4291b31c50cbf6d346d5.jpg
米芾臨王獻之中秋帖
    紙本 行書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般認為此帖為米芾節臨王獻之《十二月帖》。筆勢奔放,連綿飛動。宋米芾言:“大令《十二月帖》,運筆如火箸畫灰,連屬無端末,如不經意,所謂一筆書,天下子敬第一帖也。”

tyfzh 发表于 2003-9-22 12:04

[分享]中秋共赏<中秋帖>!

这最后一幅是米芾臨作吗?像是原作呀!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中秋共赏<中秋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