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奖的泛滥与变化
书画奖是相关部门通过竞赛或展览评比的方式给优秀书画作品设立的一种奖项,其目的在于激励优秀书画家进行更好的创作。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管理部门迫于资金方面的压力,开始探索与企业牵手合作(如:由企业出资、以企业名称命名书画奖等形式),从而减轻政府的经济负担,企业也可以借此扩大知名度。这种办展模式在创立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缺少监管,问题也随之出现。展览的出资方、评审员和参与者从中都发现了各自的利益所在,展览机制最终被市场所利用,书画奖也因此常常被沦为一种交易的砝码。于是,各种形式的展览评奖活动愈来愈多,书画奖逐渐泛滥,各种利益夹杂在其中相互角逐,一枚枚看似闪亮的奖章散发着铜臭,致使整个当代美术生态遭遇了污染。举办方通过收取美术展览的参赛费和学术研讨会的会费,常常收益可观;评审员除了高额的评审费以外,还可能有各色各样的“灰色收入”;书画家则因为作品的频频获奖,“平方尺”价位与日俱增,真可谓是“三赢”。一时间,各种以纪念某某诞辰或庆祝某某活动为名的展览,或为某种宣传需要而设的主题展览,或直接以某企业命名的“某某杯”展览粉墨登场。因为设定的获奖数量往往关系到利益参与者的人数,而参与者的人数又直接关系到利益的多少,所以展开常常都会设置许多奖项,甚至有交参评费就给优秀奖,或者交赞助费就获大奖的情况······据说,一些笔硬书法比赛,一次全国性的活动,一等奖就设了数十、数百甚至到上千名,参与者人山人海。尝甜头的举办方忙的不亦乐乎,书画家自然也是乐此不疲。难怪在一些“书画家”的简历中,动不动就全国一等奖、二等奖获了多少、多少次。
一些不明真相的优秀书画家也逐渐被卷入这场以商业模式运行的展会经济的游戏规则之中。当然,他们出发点可能仅仅是一种参与,并不会为了奖牌而去迎合展览的主题或评委会的口味,而是延续自己一贯的探索目标和艺术追求。而许多投机的画家,则并不考虑艺术的个性探索和品格追求。他们“有被”而来,直奔主题和奖牌而去。最后,获奖的无疑不是品格超群的前者,而是“内容”切题的后者。在这里,作为文化艺术的书画已经完全成为商业活动的附属品,而优秀作品也可能是投机作品的陪衬物。
无数的书画比赛造就了无数的获奖作品和获奖明星。然而,虚头巴脑的书画家多了,实实在在的书画家少了;加油添醋的的艺术多了;纯净本色的艺术少了;花言巧语的作品多了,真情实感的作品少了;光鲜妖艳的画面多了,朴素平实的画面少了······
杰出美术作品的诞生依靠的是优秀美术个体的健康成长和自由创作,而不是依赖各色各样的书画奖去催生。美术个体的健康成长和自由创作需要一个良好的美术生态。而美术生态的形成既需要依托平等和自由的文化环境,也需要相关部门给予政策上的扶植不是听由市场的调度和发落(或者炒作)。 说的是实话{:1_277:} 回复 2# 丰阳
{:1_226:} {:1_277:}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