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 发表于 2005-12-24 18:11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qidai a

黄阿六 发表于 2005-12-24 21:37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能引起共鸣!

寒山 发表于 2005-12-25 21:44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红荆藤 发表于 2005-12-26 11:12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另外有一点我不得不说的是,中国虽然喜欢书法的人比较多,但真正懂书法的却寥寥无几,连一些自称为书法家的人都不懂书法,就更别提普通大众了。……”
什么叫真正懂书法?在寥寥无几的懂书法的人中,楼主肯定是其一了!若不然,楼主对书法及书法家的判断就让人大打折扣了。
本人愚以为再高雅的艺术,也离不开大众的赏识。什么是好书法,老百姓心里最清楚,而恰恰是少数学者不甚清楚啊!

梦草堂 发表于 2005-12-26 14:44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一石 发表于 2005-12-26 23:51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赞成24楼的观点

净化 发表于 2005-12-27 00:36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艺术格调的评价的高低标准是什么?认为刘炳森艺术格调不高或有待进一步提高的依据是什么?这段论述太苍白!!!不够理想太粗糙!!!让人看了怀疑评价刘炳森的人是来楚生,是于右任,是启功,是赵朴初了。大师可以说大师级别的话,一般的评论者就要遵循基本的学术方法: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大胆提出刘炳森艺术格调问题的假设没问题;问题是小心求证的不够!!!太苍白无力,不够理想!!!

净化 发表于 2005-12-27 00:45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我同意红荆藤的观点 :em45::em46::em41::em65:

朱中原 发表于 2005-12-27 10:38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下面引用由净化在 2005/12/27 00:36am 发表的内容:
艺术格调的评价的高低标准是什么?认为刘炳森艺术格调不高或有待进一步提高的依据是什么?这段论述太苍白!!!不够理想太粗糙!!!让人看了怀疑评价刘炳森的人是来楚生,是于右任,是启功,是赵朴初了。大师可 ...


呵呵呵.....

朱中原 发表于 2005-12-27 18:14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

张飙:权力市场化时代的书法副产品?
2000年—2005年的中国书坛,有一个不得不回避的人物就是张飙。张飙以其显赫的地位与特殊的手段、方式,制造了一幕又一幕的书坛新闻和书坛焦点话题,从这一点来说,无论如何,你都不能不承认其特殊的新闻价值和社会焦点价值。至少,在这个缺少多元声音的书坛,因为张飙的存在,而带来了某些热闹和看点。
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得承认张飙先生的能耐。诺大一个书坛,能刮起一场“风搅雪”实在不是件易事。在评价张飙之前,让我们先来翻翻张飙先生的一些历史:张飙曾经是一个文学青年,大概也是一个革命青年和政治青年,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从他那些充满朝气蓬勃又略显幼稚的诗歌就能看得出来。据说刘正成当年在四川成都任大型文学刊物《四川文学》编辑的时候,张飙恰好也在《中国青年报》成都记者站工作,而且爱写文学作品,也爱向《四川文学》投一些稿件,虽然其文学作品差强人意,但至少还是能显示出一个文学青年对文学的执著之心。
事有凑巧,从那时起,张飙先生就和刘正成先生碰上了头。
后来,张飙先生到了北京,先后进入了《科技日报》和《中国青年报》领导层,而刘正成则由川入京,进入了中国书协的核心领导层。
张飙先生从文学青年转入到了新闻官员,是个不大不小的新闻官,而刘正成先生则从文学家转行到了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出任《中国书法》杂志社长兼主编。从这个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张飙先生和刘正成先生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真是一个历史的奇迹。而不同的是,刘正成先生当年是一个普通工人,完全靠自学走上了文学之路,又完全靠自学走上了书法之路,而张飙先生则一路飙升,从一个文学青年一跃而为报社总编、书法家、书法官员,这与其说是上天的赐予,不如说是自身的本事。无论如何,我们不得不承认:至少其在新闻行业还是比较突出的,不然不可能先后任两家大报的副总编。
要论情致和爱好,我倒觉得张飙先生有诸多优点,一是其兴致很高,兴趣较广,于文学、诗词、书画、民歌等都能来一点,虽不猛但绝对能让你血液奔涌一番。从这一点来说,我对张飙先生时有好感。
张之于书法界,大致是诟病多于赞叹。尤其用心习书之人对其诟病颇多。其行其为,无非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与刘炳森先生共事之时,大权独揽,排挤流行书风及其代表性书家,并挑起书协权力之争。任何团体,只要牵涉到根本利益,那么权力斗争都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一点来说,无论是张飙还是李飙王飙马飙,大概都不太可能逃脱这一命运。所以张飙此举不值得大惊小怪。然而,张书记握有权力却打压“流行书风”和丑书,这就说不过去了。当然,张任职书协党组,这并非其个人之过,而咎在体制。因为中国文艺事业的一贯体制本来就是外行领导内行,这并非哪一个人的过错,而是政治体制之弊端,此一弊端之彻底改革,需要假以时日。故将外行领导内行之弊一概往张飙一人身上推,既不符事实,也不得要领。张飙能不能当上书记是一回事,张飙当没当好书记又是一回事,而张飙字写得好与不好则更与前两者无关,这三者虽有关联,但不可混为一谈。
二是大力推进书协及书法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对于书法及书协应不应该市场化、商业化,一直存在着争论。我的观点是,书法可以市场化,但不能商业化,市场化与商业化或暴利化,这是两回事。书法市场化,意味着每一个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都可以按质量高低平等地进入艺术市场,成为大众的消费品,这无论如何都是好事,而且也是市场经济发展所不可避免的。但是,商业化却值得商榷。商业化并不意味着就是市场化,商业化的东西也可能带有某种权力化的干扰而非市场化的运作,商业化更多地会导致暴利化。张飙先生上任这么几年来,中国书协主办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次展览,也挂名了大大小小的无数次展览,商业化倾向显然暴露无疑,但是,也不能说完全就是商业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市场化进程,只不过由于权力因素的干扰而使得市场化并不纯粹,而是充满了众多非市场因素的干扰。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区别对待:张飙利用权力大搞书法的商业化运作,至少说明其具有商业头脑,而且至少让书法人或多或少地有了一些市场意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商业化操作也容易使书法堕落、低俗,这是值得商榷的。
三是到处赶场卖字。这一点可能较为人所诟病。张飙字写得好与不好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中国官做得大但字写得不好的大有人在,而且就是书协也不例外,所以仅仅纠缠于此并不具有多大意义。张飙字写得不好这不是他的错,但是他字写得不好却非要去抢着赶场子,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可能有人会说,张飙题字、卖字与外人何干?别人喜欢买他的字这能是张主席的错吗?非也非也。其一是中国书法资源本来有限,在蛋糕一定而分者增加的情况下,书法资源就被强行占据和瓜分了,这于普通书法家是不公平的,其二是张主席作为一堂堂领导,其行其为本就是一个表率,那么多人都看着你做领导的都这样,那下面的风气还能正吗?所以我个人觉得,张主席此举于书坛不利。
话又说回来,中国书坛其实并不止一个张飙,而是有千千万万个张飙,潜存的张飙,只不过这千千万万个潜存的张飙都没有机会或者没有能力成为真正的张飙。正因如此,张飙才被人所关注为人所诟病。
所以我说,张飙是一个市场经济的衍生物,但又不纯粹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而是市场经济与权力化的衍生物,也是权力市场化时代的一个书法副产品。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2005年度书坛十大影响人物评选专稿】 2005:中国书坛的民间话语阵痛///朱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