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30 21:54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张维忠(第三期)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张 维 忠


编者按: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是书艺公社网2012年开设的新栏目,该栏目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栏目推出的书家具有极好的创作能力和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是近几年活跃在国展中的佼佼者,也必定会成为书坛今后的璀璨之星。


No.3 >>>张维忠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30 21:55

书艺公社网【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召集令(2012.7)
○书艺公社自2002年正式创建至今已迈入第十个年头,论坛注册会员超过十万名,总贴量近200万!书艺公社经过十年的稳健发展,已形成在书画专业媒体网络平台、书画艺术品交流交易、艺术杂志编辑策划出版、书画展览活动策划等各方面齐头并进!

○书艺公社书画街成立于2008年4月9日,自成立以来,现已发展为书画、文房交易的重要在线交易平台,书画街依托书艺公社的强大媒体资源为广大书画家、收藏家、画廊搭建起重要的桥梁。经五年多的发展,现已具备60家店铺的规模,并呈逐渐上升之势。

○由书艺公社网及中国画坛网联合推出的新文化书画杂志——《涉事》杂志于2010年9月出品,目前已成功出版六期,总发行量达18000册,《涉事》杂志迥异他媒,以刊发书画篆刻家、评论家之艺术发微、争鸣、生活、杂感等文字为主旨的一本新书画刊物。杂志秉承精良的印刷技术及独特的设计理念在业界博得良好口碑。

近几年,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书法展览推出大批具有创作实力的书法家,该批书法家也随着“国展”的发展逐渐深入人心,为大家所熟知,同时由于宣传传播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部分具有极高创作能力的“国展”作者未能广泛为大家所熟悉。介于目前所存在的情况,书艺公社推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广泛召集曾在历届国展中获奖或多次入展国展的作者,搭建一个宣传、展示、推广书法家的平台,同时搭建书法家、画廊、收藏家的桥梁,秉承“竭力为广大网友、书法家、收藏家服务”的宗旨,开启此推广系列专题。

一、参展条件
1、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届展”或“兰亭奖”展览中1次(含1次)以上获奖作者;
2、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单项奖”(如隶书展、行草展等)展览中2次(含2次)以上获奖作者;
3、由中国书协主办冠名的的全国性质书法大展(如邓石如奖、王羲之奖)中获奖3次(含3次)以上书法作者;
4、具有相当高创作实力的书法作者。

二、评选方法
1、网站成立评定委员会,对主动报名的作者进行集中评选,最终以短信或电话的形式通知作者;
2、网站邀请部分具有较高影响力及创作实力的作者参与该推广活动;
3、由中国书协理事以上的嘉宾或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书法家推荐作者,经审核后决定该作者的参与权。

三、推广形式
1、书艺公社论坛专门开设【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专栏,以专题的形式以月为单位展示作者的书法作品及生活状态;
2、书艺公社书画街将免费为参展作者开设(至少为期一年)以书家名字命名的“专柜店铺”——从书画街首页点击书家名字专栏即可进入,日常维护等相关技术由书艺公社统一负责,全面打造书家交易的平台;
3、《涉事》杂志将开设“书家推广”专栏,每期刊载当月参展作者的书法作品,暂定每期一个版面,如艺术成就突出者还将增加版面;
4、拟定每年适时将在北京(或省会城市)举办书法提名展,并全国发行展览作品集。

四、具体操作细节
1、①报名参与推广的作者,需要提供作者本人身份证明材料,获奖证书证明材料,个人艺术介绍(300字以内)。
   ②报名作者提交代表最高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图片20幅。
   ③作者提供相关评论文章一篇及一篇以上。
   ④所有资料发送至贺进邮箱:690399460@qq.com。
   ⑤栏目联系电话:13931605209(贺进)
2、参与推广活动的作者请提供4件代表创作水平的书法作品以回报网站,作者提供的作品将精选1~2件刊登在《涉事》杂志以统一宣传。
3、【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以作者资料收稿先后顺序发布专题介绍。
4、作者享受权利:
①凡是参与的作者均享受成为网站长期合作书法家。
②《涉事》杂志将不定期邀请作者刊登书法作品及系列专题介绍。
③网站将为【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书家出版《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中青年最具收藏潜力获奖书家推荐系列》大型系列丛书,拟定每人一本,每本32页,每位作者将可以以极优惠的成本价享受到最专业设计制作出版印刷。
④书艺公社书画街特别为作者搭建作品交易平台,同时网站将联系收藏家及画廊,代理或专营作者作品。

五、其他
1、本实施计划解释权归书艺公社论坛。
2、本实施计划从即日起实施。

书艺公社
www.shufa.org2012.7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30 22:02



张维忠
1968年10月出生,1987年11月入伍。空军某部政治部副主任,空军上校军衔。

院校学习:
解放军艺术学院
空军政治学院
空军工程大学电讯工程学院

社会职务: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考级导师
清华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中国楹联学会理事
北京书法家协会理事
舒同书法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主要获奖:
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创作奖一等奖(中国文联、中国书协)
2008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林散之奖” (中国书协、江苏省政府)
全国第四届正书大展获奖(最高奖、中国书协)
第十四届“群星奖”书法创作奖(最高奖、中国文化部)
全军第三、四、五届书法篆刻展一等奖(中国书协、总政)
全军第一、二届军营廉政文化书法展一等奖(总政、军委纪检委)
“梁披云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中国书法》杂志)
首届全国书法册页展二等奖(中国书协)
“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大赛银奖(中国书协)
第十二届“群星奖”书法银奖(中国文化部)
全国第五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中国书协)
第二届“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楷书铜奖(中国书协、中央电视台)
“走进青海”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中国书协)
“高恒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三等奖(中国书协)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三等奖(中国书协)
“复圣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中国书协)
第二届“徐悲鸿美术奖”(全国书画院)
“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优秀奖(中国书协)
获“江南文化节•翁同和书法奖”提名奖(中国书协)
“敦煌杯”全国书法大赛“敦煌百家称号”(中国书协、甘肃省书协)
“繁荣首都文艺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者”荣誉称号(北京市文联)
“北京书坛青年十佳”(北京书协)
“空军蓝天文艺创作奖”佳作奖(空军政治部)

主要参展:
全国第七、八、九届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书协)
纪念中国书协成立25周年中国书协会员优秀作品邀请展参展(中国书协)
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启动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千人千作书法大展参展(中国书协)
当代书坛名家系统工程全国五百强(中国书协)
中国书协提名“三名工程”
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大展(中国书协)   
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二届扇面书法展(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小揽杯”县镇书法大赛(中国书协)
“羲之杯”全国书法大奖赛(中国书协)
西泠印社首届国际艺术节(西泠印社)
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赛(中国书协)
庆祝建党80周年—翰墨颂辉煌书法(中国书协)
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法展(中国书协)
全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总政)
空军书法作品展多次参展(空军政治部)

社会活动:
参加中国文联大联欢晚会并作为代表书家展示书法作品(人民大会堂)
第二回全中国代表书家作品展(日本东京、南京)
“情境书法”大展(中国美术馆提名展)
著名军旅书家香港、澳门书法展(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
两次受到军委副主席徐才厚接见(军事博物馆)
中韩书法联展(韩国)
军旅书法名家提名展(秦皇岛)
第二届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南京)
特邀参加中国书协楷书委员会第一、二次学术研讨会议(石家庄、五台山)
特邀参加《我与经典》书法展(郑州)
水墨八家邀请展参展(荣宝斋)
北京十友书法展(北京)
全军二十一人书法展(四川省美术馆)
“笔墨江山”全国著名书法家邀请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弘扬军科精神、履行历史使命”书法名家邀请展(北京)
“红枣红了”—全国书法名家走进碛口活动(山西)
兰亭群星荟中原精品展(郑州)
首届“翰墨石鼓”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宝鸡)
参加中国书协第六次代表大会并被评为书法家进万家先进个人
中国文化部中国书法研究院张维忠书法艺术工作室

立功授奖:
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

收藏机构:
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民族文化宫、中央军委大楼、中国文字博物馆等

出版专集:
《书法名家研究—张维忠卷》(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著名书法家—张维忠》(太白文艺出版社)
《军旅书法名家—张维忠》(大视野设计印务公司)
《青岛书法展学术提名丛书—张维忠》(华夏文艺出版社)
《“风雅颂”张维忠书经典名篇》(中国文艺出版社)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30 22:02

本帖最后由 贺进 于 2012-10-8 22:40 编辑

游刃有余的洒脱情怀
——张维忠楷书浅论

贺进

碑版楷书,在我们这个时代越来越少的人去涉及,更多的人更热衷于行草书的研究与学习,甚至在行草书充斥书坛的情况下,篆隶书更是少有涉及。这种情况大抵是对楷书的“不屑一顾”,认为楷书乃“入门之道”,所谓入门,也就是说初学者可以学习楷书,把学习楷书当做行草书创作的奠基石。记得前段时间听一位朋友讲,有一次他组织一个笔会,邀请一些名家参与,在笔会间歇,他倡议让每位名家些写一幅不标明姓名的楷书作品,挥毫落墨之后,他将这些作品混杂在中学生作品中,请外行人打分,结果所有的名家作品都以稀奇古怪的形式没有讨好到“评委”的口味,获得很低的分数。今天看来,很多人都把这个事情当做笑谈来看,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说,很直接的反映了当今书坛形式至上,笔法卑微的情况。

细数中国书法史,我们可以清晰的发现,其实在历代书法名作中,楷书作品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很大的,但是却有集中凸现的情况,比如南北朝、隋唐和清末。我们用断代史研究的方法来研究这三个时代会发现,这三个时代都处于历史大变革的时期,我不能贸然断定历史原因决定了楷书兴盛的情况,但是不能否定的是正是不稳定的社会背景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三个时代所留下来的作品是让人望尘莫及的,也是让后人毕生学习的经典。然而对于学习者来说挑选的余地多了,反而对这些作品需要系统分类,比如南北朝的楷书作品,恣肆烂漫,妙趣天成,被人们冠以“魏碑”的名字,唐碑以森严的法度、严谨的造型著称,也是学习书法的必学之途,清末楷书沿承、融合历代楷书法则,形成了独特的时代面貌。当然除此三个时代还有一个重要时期,那就是明代楷书,因为“馆阁”被历史定型,无法超越人们的思维空间,被很少人提及。沃兴华先生曾出版过一本名为《碑版书法》的书,他将更加妙趣的碑版书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当代书坛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我想说的是,当今书坛,涉及楷书的书法家更多的去挖掘名不见经传的的碑版,创作出来的作品与他人迥异,这种学习方式对当代人学习楷书有了积极的刺激作用。

在这几年的全国展中涌现了一大批楷书作者,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烙印,风格多样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这对于楷书在这个时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摆脱了唐法的束缚后更多人将民间书风参入其中,所以我们看一些中青年书家的作品,形式感远远大于其固有的楷书法则。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这样。在这几年的国展中冲出来的楷书作者中,我一直都很欣赏一位作者,他就是张维忠。并不是说他的作品具有特别大的冲击力,具有独树一帜的风格特征,而是他的智慧在书法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张维忠的楷书显然是融合了很多的元素,所以说当你看他的作品时,很难体会到他到底是从哪一件经典碑刻衍生出来的。他聪明之处在于将楷书的一点进行无限扩大,将一点带动整片的效果。我们评价楷书一般都喜欢用“稳中求险”一词,其寓意是更多的将“稳”作为楷书审美的中心,只有“险”辅“稳”才能摆正楷书的审美意识。其实对于张维忠的楷书,我觉得他是将造险放在首位的,当然我们看到的他的楷书第一印象一定是稳的,那么对于这样的稳,他会将“险”寓其中。我一直觉得只有会造险或者取巧的书家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打动人。张维忠的楷书打动人的地方是将笔墨趣味与造型特征结合起来,造险必然要有其辅助的手段来完成,张维忠会用笔墨来辅助,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将楷书的范围延伸化了。

张维忠善于用技法。他是在端正楷书的“庇护”下用行书的笔意去完成丰富的技法,我们看他的作品,自然灵动,消散洒脱,用笔干净利落,起始转折到位,可想他酣畅之时没有忘记对笔法的表现。灵动秀气的楷书佳作不失浑厚之气,将帖的韵动与碑的凝重结合,尤其在线的表现上,力图将轻重的关系表现在楷书的技法中,所以我们看他的作品不仅仅是造型上的别具匠心,更多的也是字内的变化也让人佩服。我欣赏张维忠的楷书,是他对线的把握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在一幅作品中,从字内到字与字之间,都将轻重缓急的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表现形式摆脱了碑刻楷书的沉闷之气,将碑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说他的楷书作品更像是一幅行草书作品,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磅礴之气,却在涓涓流水之间细述着铮铮豪气。

这些年看到张维忠也涉猎行草书等其它书体的创作,我觉得他在楷书的创作上游刃有余,必将会让他的其它书体受益。这也说明他善于理解互参的含义。以一种书体去辐射到其它的书体,必然会使得后来涉猎的书体更加的丰富。当然也会有一种书体限制其它书体风格的情况,这种情况的结果是两种书体容易风格接近,很难跳出书体之外的趣味。我相信张维忠的方式是令人钦佩的,因为他没有囿于这个怪圈,在不远的将来,他会在更多的书体上有所建树。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30 22:22

散 谈 书 法

张维忠

其一:树“旗帜”。书法是讲究渊源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师承与出处,它不仅是传统书法的根基,也是个人书法发展道路上的旗帜。选准临习的碑帖,从“一家”入手才会有方向,这就是旗帜,它对拓展书法艺术的空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书法必经之路,也是书法风格形成的基石。
其二:养心境。无论做什么事都讲个心境,特别是要做好一件事情,书法也不例外。好的心境有益于书法创作,会使人感到轻松、舒畅,以致心手双畅。与古代相比,当今社会显得浮躁许多,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心境显得尤为需要。
其三:讲虚实。纵观历代书法论述,从握笔、用笔到谋篇布局都论及虚实问题。“虚”与“实”相互对立,是矛盾中的统一体。挥毫入纸为实,空中行笔动作为虚;用笔的“按”、用墨的“浓”和笔润的湿为实,反之,“提”、“淡”和“飞白”则为虚。作品中的面与面、面与线、线与点无处不体现虚实变化。其中,虚实强弱的变化,便是作者艺术情趣的体现。
其四:写书法。真正的书法作品是写出来的。它摒弃更多理性的东西,少些故意,多些自然,朴实地表现自己的艺术情趣,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不一定是经典,最起码来说格调是高的,是个纯粹作品。
其五:重“四多”。即:多看、多想、多写和多交流。多看就是常读经典碑帖、多看经典展览和高手写字;多想就是多想别人为什么这么写、想其用笔、用墨和章法等;多写就是书写必需有量的积累;多交流就是多和圈内人交往,从他们的言谈和书写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信息,这对每个从事书法者来说是个捷径。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30 22:23

亦论“虚”与“实”

张维忠

揭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兵学的杰出代表,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奉为“兵学圣典”。其基本原则与思想,渗透到了军事以外的社会生活领域,在企业管理、体育竞赛以及书画艺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此,我作为一位普通的书法作者,结合《揭子兵法》,浅谈书法创作中的“虚”与“实”。
《兵法》中的“虚”,即空虚,兵力分散而薄弱。“实”,充实,兵力集中而强大。“虚”与“实”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曹操云:“能虚实彼己也”。杜牧亦云:“夫兵者,避实击虚,先须识彼我之虚实也”。
纵观历代书法论述,从握笔、用笔到谋篇布局都论及虚实问题。通过实践,我感到在书学创作过程中的挥毫入纸为实,空中行笔动作为虚;用笔的“按”、用墨的“浓”;笔润的湿为实,反之,“提”、“淡”和“飞白”则为虚。整幅作品布白中的面与面、面与线、线与点无处不体现虚实变化。其中,虚实强弱的变化,便是吸引读者眼球的亮点,也是作者艺术情趣的体现。如何处理虚和实的辩证关系,是创作成败的关键。一味的虚,导致的只会是不端庄,不沉稳;过度强调实,则会是一团黑,或是字如算子,淡然无味;再则,“虚”、“实”表现过于理性化,会给人以造作之嫌。因此,要自然地处理好这一关系,让“虚”“实”之间矛盾发生得恰到好处,除了要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外,还要有对作品整体把握以及掌控笔性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这方面的训练有量的积累。这种训练的开始可以多些故意,随着艺术感觉和艺术品味的提升,会渐渐变得习惯和自然。以正书为例,虽然正书大都以写实为基,如果过于实,再多些“法”,必趋馆阁之术,甚至成了美术字,这样容易千篇一律,很难吸引读者,作品的价值品味也将大打折扣。因此,书法创作就要像兵法中讲得那样,避实而击虚,虚实相转,克服用兵如常,才能出奇制胜。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30 22:24

追古出新终自成
---学习创作楷书的点滴感悟

张维忠

我对书法情有独钟,公务之余,几乎穷尽所有时间。书法既是我工作的助推器,也是我生活的润滑剂。为基层官兵辅导书法,用书法慰问退伍老兵、装饰文化娱乐场所等,不仅提高了书写水平,也受到领导的赞扬,工作的积极性也高了。生活中,无论遇到高兴的事,还是遭受挫折和烦恼,我都用毛笔渲泄和释放自己情绪,不仅消除了心中的块垒,增添生活的乐趣。我研习书法,大体经历三个重要阶段。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西安使我与书法结下不解之缘。九十年代初,我入西安军校学习,在这座处处散发着传统文化气息的氛围中,有幸结识一些书法爱好者,懂得临帖是学习书法的不法二门。期间多次忍饥挨饿到碑林揣摩学习,从此对魏碑特别是墓志产生了浓厚兴趣。这就是我学书有所体悟的初始阶段。七年之后,我调到沈阳工作。辽宁是书法大省,行草书享誉书坛,书法名家辈出。在这里我熟悉了聂成文和胡崇炜等书法名家,才真正领悟到书法的真谛。辽宁书法家大多尚帖,受此影响,我自觉不自觉地把帖学的意识融进到碑学之中。这可谓是渐进渐悟的第二阶段。后来到北京,北京是个大都市,名家荟粹,展事繁多,在北京我不仅拓展了视野,书法创作也更为大胆,用笔不慕一地一域,尽量用自家的语言描绘生命的律动和内心的喜怒哀乐,初步形成了眼下的书体面貌。
在翻检浩瀚的书法典籍中,我发现许多书法理论家都对楷书下过明确的定义。唐时的张怀瓘、清时的刘熙载都认为: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这种法度森严的书学思想是实用书法时代的产物。楷书作为一种艺术,应该有博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书家创作提供发挥的余地。按照先贤的理论,楷书应该仅仅追求字形而已,忽略了空灵的结体和墨色的变化。这是书法艺术本身也不答应的。
在二十余载的学书生涯中,我对此有更加深刻的感悟。习字之初,总是把写得规规矩矩的字帖作为范本,以字有棱有角为美,后来是于右任和沈延毅老先生教育了我,他们能把锋芒毕露的魏书写得不激不厉,温文尔雅。因此,在研习《龙门二十品》和魏书墓志等碑帖时,我真诚地拜读现当代写碑的书法名家,从赵之谦、康有为和赖少其等大师的身上学到了天然成趣的美学思想。碑刚劲雄健,帖清婉柔美,两者有机地结合,能够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北碑刀口直露锋利、剑拨驽张与帖融合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我在实践中作了大胆取舍,做到该让的让,该曲的曲,尽量使作品隐含一种潜在的朦胧情调,达到温润和谐。首先,在用墨上突出色阶的鲜明变化。前人说墨分五彩,可见古人对用墨十分讲究。从书法本身来看,书法艺术是线条和墨色的综合体现, 水墨艺术的说法道出了书法艺术的实质。在临习墓志等碑帖时,要善于把字写得含蓄,既婉约温润又不失张力,耐人寻味,黑色就不能中庸,必须拉大浓淡干湿的距离,多一些华滋,多一些散淡。在古代碑版中,许多碑帖都是经过二度创作的,只有把本真的用笔用墨表现出来,才能抓住作品的“神”,但要达到时代的审美要求,必须用墨色化解“一团黑”和刀斧的痕迹。一幅好作品,应有自然天成的墨韵。在楷书创作中,有意识地把字写得润湿一点,保留一份书写的意趣才是楷书创作的基本要求。其次,善于体现线条的生命律动。书法是静止的艺术,有别于午蹈和音乐,但它们美的本质是一致的,那就是作品要有丰富动感、节奏和力感。线条,无论是加工的,还是天然雕饰的,对于人的视觉器官来说常常暗示着运动。当我们面对线条时很容易感受到生命体运动的存在。楷书虽然严谨规范,但线条的起承转合和提按,字与字和行与行之间的关系都暗示着一种节奏。古人多用筋骨血肉形象地表示书法的生命律动,律动来自于线条的质感,体现书法家精熟的提按和使转的功力。我把王铎处理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用于楷书创作,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意境更加雅致。第三,大胆注入行草笔意。楷书融入行草笔意,会使法度严谨的楷书更加灵动,趣味十足。行草需要一定速度,楷书也不例外,这就是楷书静而不静的关键所在。在楷书创作中,我习惯于用行草笔意去书写,既然是“行”,就得有速度,速度过慢有失灵动活泼;速度过快,线条的力度难以把握,会失去楷书的端庄与稳重,这就需要把握好节奏,有疾有缓,毛笔的使转尽量做到意到笔到,控制好行笔的速度。第四,注重字体结构的方扁奇侧。客观上讲,楷书有所突破是比较难的,这是因为字的造型已经有所规范了,如果字本身的结构变化过大过频,就会产生“做”的痕迹,显得不够自然。过于平稳与规矩,就会显得平淡无味。在创作中,我不仅注意点画的到位问题,而且在结字本身的变化上更多一些变化。这个变是自然的,尽量减少理性的控制。写好楷书,特别要加强对点画、字形方扁欹侧的处理。比如,写“ 冖 ”时,可以将其写成“”。这样写出来的字既有碑味,又灵动多变活泼,也能减少楷书的呆板。
近几年,参加一些全国性的大型书法大赛,我都习惯用楷书投稿。有幸的是在去年兰亭奖大赛中也是楷书获得了艺术创作一等奖。近些年,写楷书的人逐渐多起来,面貌也千姿百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楷书已边缘化。一件作品能在数以万件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除内容与主题相吻合外,关键要选好材。当前市面上的书写材质很多。我感到小楷应首选绢。用绢创作楷书既古气又可以较好地控制速度,容易出现温润和谐的效果。也可以考虑选择泥金、泥银纸书写。这些材料吸水性不好,墨要调浓一些。小羊毫书写小楷用熟宣更理想。新颖的形式也是不可少的。取得好的展厅效果,要多用竖式。小楷可采用几组团扇,分块或分屏,亦或多字长联均是最佳的选样。如果楷书和行草书基础较好的作者,可考虑主体内容用中楷书写,小行草落款,这样静动结合,视觉效果也不差。把握细节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把字写精致、写到位是最重要的,这样既精致完美又耐看,经得起推敲。充溢的性情是作品生命力的具体体现。楷书创作的感情调度相对来说要有节制,但书写时一定要敢于用情感去“破”,大胆破锋,打散结构。这就是我学习创作楷书的点滴体会,愿所有书法爱好者,都能勇于探索,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30 22:27

《军旅书家访谈录》
——张维忠访谈提纲


1. 您的楷书由唐楷入手,后又沉潜于北碑,您觉得初学楷书从哪一家入手比较好?需要注意些什么?
答:我觉得先从唐楷中的欧体和颜体入手较适宜。记得当代有位著名的书法家曾提倡“激活唐楷”,这句话给当今许多从事书法教育和注重楷书创作的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道破了传承和发展“唐楷”的道理。“唐楷”法度森严,点画讲求精准,结字规范,规律性强,可使初学者在基本点画、使转和结构上容易把握,也可培养初学者对楷书掌握的一种学“法”、用“法”的习惯,可以一试。然而,在掌握唐楷基本要素,并能以唐楷的架构创作作品之后,应该尽早转入精典魏碑的临习,如《龙门二十品》、《张猛龙碑》、《崔敬邕墓志》、《元略墓志》、《李谋墓志》等等,从更远古、更原始、更朴实的魏碑墓志中寻得意趣。碑刻虽属二度创作,然而其活泼的结字和精彩的韵律带来深邃的古意和厚重,上至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沈延毅,还有当代的孙伯翔、李松、李啸等,他们把魏碑写出了自己的风格,还有许多有所成就的书家从魏碑中得到启迪和借鉴,升华了作品的格调和品味。在这里我不是夸大魏碑的重要性,而是我认为对于从事楷书创作和研究的人来说魏碑是绕不过去的坎。临摹楷书应注意以下几点:先习点画,打牢基础。点画是字最基本的原素,接触碑帖之初,首先要掌握其中所有有代表性的“点”、“横”、“竖”、“撇”、“捺”等的写法,一招一式,反复训练,并且要十分熟练,出手便是像模像样为好。其次对字的基本结构也要熟记于心,结字像不像,直接关乎到临摹的质量。临习原帖,追求原始。许多精典的碑帖会有些临摹本,或后人的再拓本,初学者尽量选择最原始的碑帖临摹为佳,从中可找出每个字在本篇中的态势、大小和位置。篇幅短些的碑帖原汁原味地通篇临更好,长篇的也可通篇临,但往往耗时长,如果选择精彩和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临也是不错的办法。先追形似,再求神似。前面简单提到了对字的结构的把握,要把字的点画、构架写准写象,也就是所谓的形似,只有把基本的元素掌握了之后,再去体悟其线条的质感、通篇的气息以及该碑帖其中的意趣等等。如果形神兼备,则临摹水准是上乘的。用心写字,切忌画字。初学楷书容易画字,甚至描字,这是初学书法的一个过程,但这个过程的时间一定不能太长,一旦养成习惯就不好了。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用笔的问题,楷书还是以中锋用主,行笔过程中注意提按和使转动作,这样的线条会更有生命力。

2. 您以行草书见长,深受“二王”、米芾、王铎书风的影响。您认为个人书法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判断一位书家是否成熟的标志是什么?
答:风格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应该是自然形成。风格,我的理解应该指的是上乘书作相对独立的个性化的品质特征,一般作者的书法特征只能称其为个人的书法面貌,书法风格和书法面貌是有很大差异的,无论是艺术性,还是学术性书法风格都高于个人书法面貌。风格的形成有早有晚,我认为晚点形成自己的风格会更稳定、更完美。风格形成主要受三方面的影响:一是审美取向。每个人的审美观都不尽相同,这也就是不同的审美角度会引导自身书法发展的主流。如以“此”为美,那“此”就是其为美的标准和追求的方向,在自然与不自然之中美的“格”就确定了,这是确定书法风格一个思想性的问题。二是学书路子。师从哪里这也很关键,如果走的碑学的哪家哪派,那么形成的风格就会受制于这个大的框架。再如,师从某位名家,在学书过程中会不同程度地受到老师的影响。三是地域文化。从目前看,这方面的影响还是比较普遍的。当地文化积淀、主流书风等,这样的例子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我个人认为:一位成熟的书家是个有思想、有素养的人。对书法审视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不是偏颇言论),并能将自己想法传递给大家。是个讲伦理道德,有一定书法理论和诗词、楹联等文学基础。还应该是技法娴熟的人,技法对于书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了技法的书家就成了会写字的人。

3. 在书法的临摹和创作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您有什么好的方法与读者共享吗?
答:“临”与“创”是个老话题,究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我认为“临”是前提、是基础,是为“创”服务的,“创”才是目的,是书法活动的最终结果。许多初学者都会为这个话题感到沉重,因为这个关系实在让人困惑。有的临摹功夫不错,一旦需要创作则判若两人,“临”和“创”两张皮;也有的只会自我发挥,临帖所得却无用武之地。谁把这个关系处理得当,那么谁就是成功者,最起码在掌握书法技法上具备一定水平。处理好“临”与“创”的关系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苦临加巧用。临帖是个苦功夫、硬功夫,也是书法人必修的课程,大量临帖是通往成功道路的主要途径之一,前人“笔冢”、“墨池”的故事都充分说明了这点。然而,一味不动脑筋地临池不辍,效果并不会太佳。我身边有的朋友常问我诸如“我临某某帖多少多少遍,内容都能记下来了,但怎么不见效果,特别是创作不了作品”等问题。出现这类问题,这觉得还是没完全掌握临帖的方法。为什么有的书家,只要对该帖临时上一、二遍之后就会写得很象,这因为他能抓住了该帖矛盾关键点和主要特征,这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临习过程中一定要关注细节,多问几个“为什么”。如,这本帖中书法用笔和结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帖中重复字的写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么写?同一个作者的帖其它帖的写法与本帖有什么不同?我如何把它运用到创作作品中?等等。创作初期,可选择一些曾练习过字帖中有的字的内容进行创作,在创作中不妨有意识地加入少数临得熟悉字,一则靠帖,同时,也可增强初学者的信心。二是临帖是为创作提供“法”。也就是提供规律性的、规范性的东西。如,临摹篆书,就是为了掌握篆书的写法和基本元素,以致于在创作篆书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偏差,甚至错误。三是临是为创作增加“古味”。许多精典的碑帖,无论从章法、用笔、结字,还黑色变化等方面,都是一篇完美的作品,对创作会有影响和启迪。我参加书法大赛前,往往在投稿前我都会找出一些帖来临临,一些怕自己的信手拈来的感觉太多,一段时间不临帖,写熟了也就会变俗起来,字中就会缺少帖气,只要作品多些古味,就会胜人一筹,因为书法毕竟是一门传统艺术。

4. 您平时有着繁忙的工作,书法可以说是您的“余事”,您是怎样处理书法与工作的关系的?您日常喜欢使用什么品牌的笔、墨、纸、砚?
答:我在部队主要从事干部工作,事务性工作较多,加班加点是常事,工作时间不敢怠慢。在从团机关到师机关工作的近十多年里,也正是我工作爬坡的阶段,恰恰也是我书法有所收获的季节。许多朋友都问我工作和书法都取得了丰收是否有什么“绝招”?我无言以对,我觉得自己对工作对书法都很投入而已。后来我也简单地总结了一下,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工作时间就是工作时间,用心干工作。工作之外的时间我基本上都用在了书法上了。在团里工作的时候,条件差,两仨人住一个屋,为了晚上不影响同事休息,只好趁周末战友们逛街、打球的时间,全身心地临摹、创作,有时一干就是一天,虽然比较累,但自己感到十分的充实,真可谓痛并快乐。近些年来,部队的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再加上工作性质所致,各类应筹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不爱抽烟喝酒,有的应筹能推则推。白天工作,晚上尽量保证能写几个小时的字。平时我很少看电视,我觉得晚上的时间最理想,没有任何繁杂与干扰,可以尽情利用,有时会不知不觉写到天亮。工作越是忙的时候我越是珍惜短暂的业余时间,并尽量用好它。二是有良好的环境。这里面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个写字的环境。我常说我当兵二十多年,一路走来都遇见了好领导,他们都很关心我、信任我,业余时间搞书法他们也非常支持我,主动为我创造条件,提供展示平台,比如,让我书写些警言格句挂在会议室、俱乐部等场所,每每上级机关来单位检查,都会不失时机地宣传本单位土生土长的军旅书法家。这样一来,自己也有了动力,同时也有了压力,感到不练好字对不住领导和同事的关心帮助,自己暗下决心,刻苦去写去练,人是需要有压力的。在东北工作期间,冬天室内暖气不好,写字写到半夜,砚台里发出了哗啦哗啦的冰碴子的声音,这种声音几近打断了我从书的信心。领导看到我练习书法的条件不好,就专门给我找了间储藏室兼当“创作室”。我得了全国书法大奖且单位领导大会小会都表扬我,给我立功,发奖金,其实,书法是我工作之外的“余事”,而领导和同事们没有把它轻视,反而对我处处关照有加,我没理由不干好本职工作。因此,干工作我是用心的,搞书法也是认真的。三是工作和书法相得益彰。古代许多书法家都有自己的工作,甚至官职。当了右军的王羲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他们的工作和书法一样出色,这样的例子很多。我作为一名普通的军队干部,干好工作的同时再搞好书法不该再有托辞。工作让我知道在大原则下也要学会灵活办事,这与处理书法中的“法度”和“性情”具有异曲同工之意。写书法也让自己的心态变得沉稳和宁静,这种心境或多或少地带到工作中,工作中也少些许浮躁。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穷尽毕生都不够,我会努力去做,我也甘当一辈子的书奴。若干年后,也许我会成为一名专业书法家,也许会一直这样走下去,不管怎样,我都会把这些年的经历作为人生的历炼和积累而珍惜。
关于使用文房四宝,我是个不太讲究之人,也许是在各类环境中都能“战斗”的缘故吧。在此,我还是简单谈谈自己在使用中的一点感受吧。先说说用墨。为了简便,我很少用研墨作书。平时用的最多的是“一得阁”和“玄宗墨”,对这两种墨的水和墨的比例心里更有把握些。我也曾经用过“大森牌”的宿墨,但总写不出效果,后来稍加了点一得阁墨汁,效果好些。在泥金纸和腊笺纸上书写,我觉得用“一得阁”墨汁会更好些。如在绢上书写,“玄宗墨”更佳。再说说用笔。我常用的是狼毫笔,偶尔用兼毫的,我觉得“大金章”更适合写小楷,“安邦笔庄”的笔写行草和中楷我觉得比较得心应手。我作大字喜用长锋羊毫,含墨量大,书写柔和有逸趣,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说说纸吧。现在的纸类的材质实在太丰富了,我觉得“红星纸”是首选,其泛墨的效果和走笔的感觉很好,写行草书我喜欢用此纸,不亏是名纸。我作楷书时喜用绢和腊笺纸,该种材质可把精微处表现得淋漓尽致。因为我一般不研墨书写,对使用砚台没有讲究,也没有作更深的研究。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30 22:30

维忠印象

李铎

维忠是一位成绩颇丰、有较强创作力的军旅书家。他从魏碑墓志入手,形成了空灵活泼、独具面貌的魏楷书风。还兼修行草,得二王之韵,作品清新雅致。为人笃信诚挚。相信维忠通过不懈努力,定能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庚寅年秋末湘醴李铎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30 22:33

玉经久抚方润   轮须常规可圆
——我说小友张维忠

李 松

近几年,解放军的书法水准大度陡升,出现了一批带军衔的书家。非常突出的特点是,这个群体年轻者众多,获奖者不少,当然水平也很不错。

张维忠身列其一。是我比较看好的年轻的军旅书家之一。

他的字我很关注,主要关注他的走向和路数。我觉得走向和路数是搞书法的人一定不能糊涂的问题。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总会伴有纷繁复杂的问题与课题,不管有什么问题,都属正常,都可以补救和解决。可就是在这走向和路数上不能出原则性问题,因为它会决定一个人书法艺术的命运和成功与否,就个人来讲,这可是重大课题。如果这类课题长期不能解决,一旦“器成彩定,难可翻移”。

个人宏观的走向有没有科学的定位和选择?是朝着格调发展还是朝着手法变换发展?是向好还是向俗?是眼睛紧盯展览风标猛跑,还是深潜某个或某些领域驱动自己的双楫?字里行间储存的信息是气格和品位的东西,还是固化着什么套路的东西?昨天是什么样子,今天又有什么模样,明天可能又会有怎样的面目?等等。窥索这些问号,就可以辨察其路数走向甚至是才气智慧如何。

维忠以前的字,平和温婉,风格饬而丽。近期的字在化温祛平,节奏韵律有跳宕散逸的气息。我试着臆猜往后的路数可能在,行草借魏,魏傍行草的格局间运行。维忠给我的印象是,他的书风走向大方向是在行草和魏楷之间来回腾挪。同时比较趋于“缓进”的态势。我相当坚定地因为,选择这条路是真正的正途长衢。这是我比较看好维忠的主要参数。

从历史的眼光看,行草书占领了中国书法史的主脉。二王体系又是主脉之主流,且统领至今。宋米芾“扫二王恶札”,清阮、康、包之兴碑,是书史性的判断、叛逆或推动。宋季诸子举起了他们那个时代的大旗,并解决了他们的课题,尚意书风生。清代遗老口号响亮,但他们只是引通了涓涓小溪,没能洪流(这里专指纯正的碑学,不指金石考据学)。真正意义的碑学,已经是书法界广泛认定的重大课题。我们今天再度讨论思考这一课题是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今天,从表面上看欲走碑帖融合之路的书家或许不少,可是真真正正付诸实践的很少。简要地说,要走这条路,就必须把行草和魏楷这两口井都打出水来,这样才具有条件和可行性。

现实的情况是,有的专司行草,故回归二王(或受展览风标影响);有的在魏楷领域晃一下,然后“简单”混合;有的单攻魏楷不及其余;只有少量的是专注深掘两井者。

仅就我的观察,张维忠就属于在两井之间“找水”的年轻作者。维忠每次见我的时候,和我讨论的总是“怎样堪掘这两井之水”和“两水如何引渠融通”的课题。他提出的困惑也好,体会也好,具体技巧也罢,风格品调也罢,颇具深度。可以看出,在这个领域,他的确在专注并苦心戮力,触及到的都是些十分关键的避绕不开的课题和难以找到可借鉴答案的课题。相比之下和某些年轻作者交流时的话题,大多数情况是讨论怎样投稿,如何能入选,有哪些窍门什么手段之类,目力所及都是眼皮底下一亩三分地的事,这和维忠的思路观念完全不是一个路子。

方向性的问题,就好像我们掌骨之中玩抚的是璞玉还是石块,是玉,久抚方能晶润,抓住的要是糟石,那就只可抛光。

维忠与我交往有点“淡如水”,没有吃喝礼送互利,也不频频。但每次得遇他对我格外敬重,我一介闲散之人,或有感触,这年头人心不古者可是不少。我遇到,从我学书,意不在字上,而在我的人上和我的字上,或求我办事,或要我的字办他的事。相见话题与书法少有关系,尽是俗痞钻营之事,年节之际弟子的礼数全然不顾。为人之师,被人利用,是很痛苦的事,所以感慨感慨。

似乎说这些有些跑题了。我说这些是意在表达一种感受,对别人的尊重不只是叫老师或先生什么的,也不仅仅逢年过节持礼探宅。我觉得在学术上对人的尊重是根本的尊重,真实的尊重。

维忠和我相见,无论是单独与场面,总是择机将他的作品让我指点,恳听我的意见。据知,他不仅仅见我这样,凡见到可近的长者都是这样。我说这个不是夸维忠做人如何如何,也不是以他类比俗痞之徒,而是说他学习书法的路数。

搞书法主要的是靠自省能力来解决自己的课题,可是,悉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思考别人的建议,这是一个搞书法的人必须有的一定要有的素质,同时,还要具备甄别意见建议的能力和觉悟。这样做实际是相当聪明的事,你若真心实意请教,而不虚伪是想听夸誉,肯定会听到真实的意见,这是相当划算的事。一则你得到了实惠,二则与师与友关系愈加近密,这帐是很好算的。

获取别人的意见建议之后,如何对待?就可以检验一个人学书的路数。当然不能人云亦云,不思盲从,要甄别要谨思,想清楚了就付诸实践。这才是比较合乎情理的做法。费了这多话,想说的只是这层意思。还是用古人的话能表述到位“兼听则明”。

维忠的字经常在调整,在矫正,大概就是经常地兼听和经常地自省。每次见他的作品,总是有想法,有动作。这样的路数,对于一个年轻作者来讲很难得,很健康,很阳光。

可信,维忠这套车的轮毂如果经常是这样规圆调校,肯定行速行远。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国展获奖书家风云人物榜】张维忠(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