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26 21:47
得于造化 归于心灵
徐恩存
画家陈一耕,多年潜心于山水画创作,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孕育灵感、锤炼笔墨、在直面自然中思考,在心领神会中整合并重构着山水意象世界。他的作品体现为得于造化、归于心灵的特点,特别是他长于篆刻、书法,得以诗、书、画、印、禅学等综合修养入画,为他的作品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使他的作品体现出灵泉丘壑气息和笔墨意趣之美。
陈一耕的一系列作品,都笼罩着一层由于相对性所产生的无尽感和浑然苍茫的情思,他笔下的山水意象和形式表达暗含着内心情绪的节奏,他表现的时序流转、万物化育,无不折射着天地人的演进运行和互动共生的生命律动与节奏。
显然,画家以金石之力的银钩铁划的点、线以及其意象组合,去营造山水精神之质地和美感,在造化与人的心灵之间传达艺术生命的奥秘,因此,画家笔下不经意间的山石、飞瀑、树丛的表现,都是深观灵悟的结果,表达的是天人精神融融合一的生命体验与浑然一体的造化图景。
陈一耕故乡的南雁荡,是浙南名山,以人杰地灵著称,古往今来,孕育了诸多的名士、豪杰,在这片丰富的沃土上,留下了先贤在文明史跋涉、求索与辛勤耕耘的足迹;不能不说,走上艺之旅的陈一耕在这里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灵性和艺术启蒙。
在陈一耕眼中,自然山水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饱含着一种浓郁的情感与精神,因此,在他笔下造化的神奇与自然的形态——危岩绝壁、重峦迭嶂、烟雨空蒙、村舍小径……都浸透着乡情,弥漫着诗意;可以说,在笔墨与诗意之间流露的是不可竭止的艺术激情、创造灵感和生命情调。
上世纪末,陈一耕负笈北上,在艺术的多元化格局与风云际会的冲击碰撞中,他饱受了历练,不论在人生阅历,还是在艺术造诣上,都日渐成熟起来。此时,他对故乡南雁山水的回望,一经形诸笔墨,便自然而然的洋溢着一种思乡情怀、一种乡愁意绪、一种特有的笔墨表达方式。而且愈至晚近,作品愈消解了地域特点,渐呈显为大自然主题和内心共同的意绪。在表现人与自然、天地造化的本质与纯粹性上,他寻找到了一种别样滋味、一种别样情怀、一种深思熟虑的形式语言。
“落尽豪华见真淳”,是陈一耕近作的基本特点与品格,山水意象与笔墨日渐老道与浑然,在“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中,情思与意绪蕴蓄于意象笔墨之中,每见其笔墨“纯用荒拙、以追太古、粗乱错综,是其法也”,但见其作品“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墨纵横,参乎造化”;应该说,一耕近作,笔墨与画面气息更为朴素、单纯与本色,更加不假修饰、不刻意炫技。
这批作品,见出陈一耕的心态——执著而沉静,尽管许多作品都是对景写生或据写生稿整理,却无不流露出心性与灵性的特点,意象的“不似之似”的特点,笔法的扎实沉重,墨色的氤氲虚实,整体的组合关联等等,都体现出一种“以心接物”的把握和“自我表现”的风格特点。
明人李日华有言:“绘事必以微茫惨淡为妙境,非性灵廓彻者,未易证入。所谓气韵必在生知,正此虚淡中含义多耳!”细看陈一耕新作,较前已大不同,正在于其画面洋溢着一种微茫之气,笔墨的点、线形态方式与意象的“不似之似”的表现,都在桔涩与苍茫之间,联接着人的内在意蕴,有限的画面空间由此而导向若隐若现的无限“微茫”之中。
无限的“微茫”必然生发出乡思、乡情与乡愁,继而转换为富有生命色彩的诗意情调;可以认为,在这种情调中,洋溢的是生命内在精神的坚韧与执着,是生命情调在特定时空中的必然呈现。
下笔在物、落墨在人。以虚笔书写实情,以实笔铺设虚境,则表明陈一耕在认知层面上的提升和超越;尽管陈一耕博学好古,对传统文化的一往情深,却比古人视野宏阔,见识不凡,使他在新作之中,笔致摇曳多姿,墨韵朦朦胧胧,且在虚实与疏密之间,透出其卓然不俗的风范。
细读作品,不难发现,不变的是永恒的苍茫、永恒的生命精神与力量,并经历了从艺术形式到人生境界之后,重归艺术形式的过程,而其中不断浮现出艺术形式的韵致,却是化合了人生境界的。王渔洋曾说:“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尽管陈一耕选择了荒拙的笔墨、率朴的点线,却极注重其间节奏、韵律与力度的变化,因此,在不断变化、调节与更新中,始终焕发着艺术的生命精神。而且,陈一耕用笔用墨法度谨严,牢牢把握着“物有气谓之活物,无气谓之死物。笔有气谓之活笔,笔无气谓之死笔。峰峦葱翠,林麓蓊郁,气使然也,皆不外乎笔,笔亦不离乎墨。”正是这样的笔墨方式、形态与操控运作,才能将宇宙之气、自然之气、生命之气合而为一,呈现在画面中,而性情本色、心源之美与造化神奇也同时得以体现。
在求索之路上,陈一耕的山水艺术,日渐精炼与浑然、老道与苍茫,在气韵的流动中,内敛着一种清新、质朴的审美品格。
至此,画家的心灵已不止于感情、情愫本身,乃以学养为主;更不止于想象、感觉,乃以气质品格为主;通过韵致、气息、格调去提升自然山水之美。所以,才有了作品中的不拘定法的笔墨表现,直取造化的激情,形式结构的超然脱俗,使作品境界扩大,视野高旷,点线色墨则在运行不息中获得动态的视觉效果,因此,它们是生生不息的、是感性与直觉的、是郁勃沉厚的。
陈一耕说:“画山水不能完全像山水,艺术家的创造是自然无法比拟的,它与自然的不同之处,乃是艺术家有所作为的空间。他将主观意念情绪通过特定意象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达到形神高度统一的境界,激发观者的想象,使人共鸣和震撼,这便是艺术家的魅力。”在当代,以怀旧的情绪继承传统和以怀旧的情绪去创新,开拓新局面,都将于事无补。陈一耕已经意识到新的时代需要新的生命形式和风格来体现和表达。他所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意思——某一类艺术与某一种风格,不是也不可能是人类这一复杂生命物种永恒的、永具审美意义的守护神。
生命形式的更迭决定了艺术样式、风格的新的选择与转换。陈一耕在对传统进行研习、梳理之后,他幡然走出传统、走进造化,直接汲取鲜活的创造精神与灵感,让生命与艺术一体化,使自己的艺术不是空洞无物的传统复制与模仿,而是与生命相关,直接地成为生命潜能的表达。这正是陈一耕山水作品的意义。
摆脱了“高古”的定法,心灵的舒放带来了绘画的自由,艺术才能获得感性的生命,最少理性束缚和逻辑的规范,使美感、精神、境界获得了开放与伸展。我们在他的作品中看到的不是远山远水,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感性生命形式的生动呈现,它表明了画家在转型时代的艺术观念自觉更迭。在贴近自然中讴歌生命,这已成为陈一耕永不改变的理念。
因此,陈一耕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寻到了自己的视角,建立了自己的表达方式,得心自如地舒展自己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追求。应该说,陈一耕是一位极富抒情气质与浪漫意韵的画家,他善于把物质与现实的山水诗意化、精神化,并娴熟地转换为笔墨语言与形式法则。在融入了诗、书、画、印、禅学的综合素质中,使作品底蕴丰厚,洋溢着魅力四溢的文化气息。作品的格调因此得到提升,产生了古今沟通、承前启后的文本特点,焕发出当代绘画特有的诗情和美感。
陈一耕以耕耘者的精神,在实践中磨砺自己的艺术,其艺术渐入佳境。苦心人,天不负,在“学而不厌“的心态中,他的艺术定会表现得更为纯粹、更为本质,体现出当代中国艺术特有的气度和风范。
贺进
发表于 2012-9-26 21:49
--陈一耕书画篆刻作品展-->>>陈一耕作品欣赏
贺进
发表于 2012-9-26 21:49
--陈一耕书画篆刻作品展-->>>陈一耕作品欣赏
贺进
发表于 2012-9-26 21:49
--陈一耕书画篆刻作品展-->>>陈一耕作品欣赏
贺进
发表于 2012-9-26 21:49
--陈一耕书画篆刻作品展-->>>陈一耕作品欣赏
贺进
发表于 2012-9-26 21:49
--陈一耕书画篆刻作品展-->>>陈一耕作品欣赏
贺进
发表于 2012-9-26 21:49
--陈一耕书画篆刻作品展-->>>陈一耕作品欣赏
贺进
发表于 2012-9-26 21:49
--陈一耕书画篆刻作品展-->>>陈一耕作品欣赏
贺进
发表于 2012-9-26 21:49
--陈一耕书画篆刻作品展-->>>陈一耕作品欣赏
贺进
发表于 2012-9-26 21:49
--陈一耕书画篆刻作品展-->>>陈一耕作品欣赏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