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笔漆墨 发表于 2012-9-22 11:58

从中国书法网的一篇文章谈起

有史以来“中国人”都在白白地度时光



于石方(修改于:2007年7月5日)


  有史以来,绝大多数的学习中国书法的练字人都在“白白地度时光”。因为一个重要原因的存在,所以,当代人再怎么努力,也很难改变这种局面。这个话,决不是危言耸听,事实正是如此。
  一代接一代的学习中国书法的练字人,都是在懵懵懂懂中走过来的。学习中国书法练习写毛笔字,“最大能力和最佳状态”(也是“理想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有史以来就没有人能说清楚。说不清楚,就得顺其自然,练字人的毛笔字只有练到那里算到那里。基本上是束手无策。
  遗憾啊遗憾,多少人奋斗一辈子,始终就是到不了理想的“境界”,最后只有带着“遗憾”这两个字而西去。
远的咱就不说了。就说说离现在最近的事吧,下面我举两个当代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们看一段访问记录:(摘自《书法报》,在此不提姓名)“……他指着挂在书橱上的一幅自己的新作,大发精品创作艰难之叹。可以看到地上堆着不少与之内容相同的书作,先生说那都是失败者,我在翻看时发现,不少作品末端写着‘糟糕透了’的字样,一个名成功就的老书家、博士导,还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确为难能可贵。”。从这一段访问记录中,我们不难看出,访问者和被访问者都是实话实说,这个现象可以引起人们这样的思考:这位老书家、博士导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乃至中国书法的理论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可就是写不好毛笔字。这就说明“满腹经纶”与写好毛笔字没有直接关系。
  那这位老书家、博士导师缺的是什么呢,他缺的就是手上功夫——练字人的“最大能力和最佳状态”。他心里想的挺好,他也很想写好毛笔字,而且,他也很想写出书法精品来,可他自己的手就是不听他使唤,不能做到“我手写我心”。最终也只能面对着一堆“糟糕透了”的废纸叹气。
如果,这位老书家、博士导的身上(手上)能练出“最大能力和最佳状态”的话。他写的字将一定是另一番天地,他的一笔、一字都不会是“失败者”,他的笔落下去就是精品,每个笔划、每个字将都会是精品。再也用不着,因为写不出精品,而“大发精品创作艰难之叹”。
  第二个例子。我们再来看一位当代的江南的老先生的感叹:(摘自1997年《书法报》第12期第3版)“我学王太晚了,学王羲之太晚了。这是我今生最大的遗憾。否则我的字,还会写的更好些;在书法上的成绩,也会再大些”;“我现在临王字,深感吃力。临王字只能临到《圣教》,《兰亭》就吃不落了。《兰亭》高不可攀。我现在书法上所追求的境界,在《兰亭》中全都有了,可惜我现在是可望而不可即了”。
这位老先生只知道自己不如王羲之,赶不上王羲之。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赶不上王羲之;自己哪个地方赶不上王羲之。更不知道怎样学、怎样练字才能赶上王羲之。最后也只能抱着终生的巨大遗憾而西去。
这位江南的老先生,他的手上同样也是缺少一种:自己的“最大能力和最佳状态”。
我举出以上两个人的例子,决无贬低他们之意,只是想说明:人们对学书法“苦”练基本功方面,在认识上不能突破,在具体做法上也就不能突破。这是历史局限,也决不能只埋怨一两个人。
  上述两位老先生,可以说他们就是国学专家。他们皆如此,可想而知,其他的学习中国书法的练字人更应该是如此了。
  出现这种情况这到底又是为什么呢。原因只有一个,这就是练字人的“最大能力和最佳状态”究竟是什么,至今还是个空白。
  所以说,有史以来绝大多数的学习中国书法的练字人都在“白白地度时光”,一点也不过分。
  笔者(于石方)总结出来的两次“质”变论和“于石方强化练习法”,正是要解决练字人的千古难题——“最大能力和最佳状态”(“理想的境界”)。另外,这项理论还告诉人们一个重要问题:
  “练字人的‘最大能力和最佳状态’人人身上都有,只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每一个人的身上。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挖掘出来。当然,还要有一定的巧妙的办法。”
  两次“质”变论和“于石方强化练习法”的出世,就可以改变学习中国书法练习写毛笔字的历史:
  绝大多数的练字人挖掘出了自己的“最大能力和最佳状态”,学习中国书法的练字者来再也用不着带着终身的“遗憾”而终了。
  两次“质”变论和“于石方强化练习法”也是对人体科学的两大突破,详细内容请在艺术博客上找


我的回复
是啊,大部分中国人学书法都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受当代浮澡思潮、追求名利思想影响,想走捷径,想傍名人;还有一部份人虽学问高深,书法理论倒背如流,居于书法组织高位,但疏于下苦功夫练习,也没有高人指点,终不入书道。就如文章里说的,只知道不如王羲之,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如王羲之,因为他终没入道。王献之书法能成功,得益于王羲之是他的父亲,很多书法的奥妙,用笔的窍门,王羲之必然亲传口授给他,入了道再加上勤奋苦练,终成大器。因而书道在中国古代成为一种风尚,古人注重内在,不注重华表,注重法度,不注重涂鸦,历代尽管有许多书者成为没有自己风格的书匠,但他们没有没有一丝一毫的浮夸风。因而古人在学书法时都能得到上辈人正确的引导。且有相当的书法鉴赏能力,当今,书道因为受到社会的边缘化,已经基本上断代了,能识别书法好坏的人少之又少,而理论家到处都是,书法家基本没有,一上课高谈阔论书法理论,一下笔满纸俗气,处处漏洞百出。唯以我是书法硕士、博士,我是书法大师,我是书法领袖来作为自己水平的标准。你就是联合国秘书长也没用,不入道终不能成书法家。所以要想学好书法一是要下苦功夫临帖,二要找哪些在书法传承中尚没断代,还健在的老人认真的纠正法度,这条路是要付出苦雨凄风再加上一丝灵光才能达到的彼岸。而且当你达到彼岸时,你还会遭到当今来之四面八方有影响“书法流氓”无情的打击。但是中国书法不会断代,因为还有一些人在苟延残喘中书写中国。最后用陈毅的诗来结束感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中国书法网的一篇文章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