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厂 发表于 2005-6-6 16:21

[求助]有奖

胡开文解放前曾在天津开墨厂,谁能提供相关史料,将非常感谢!赠送80年代油烟上墨一锭!!!

随厂 发表于 2005-6-6 16:47

[求助]有奖

胡开文的历史

    到了清代,徽墨的生产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曹素功、汪近圣、汪节时、胡开文是当时制墨的四大家。胡开文是四大家中的后起之秀。大约在乾隆四十七年(1728年)前,绩溪县上庄村(现上庄乡),胡天注的次子胡徐德(原是休宁县汪启茂墨店的职工),在汪启茂墨店经营不振要出让之时,顶下了这个店。一次,他回老家上庄村探亲,路过徽州府,游览文庙时,看见文庙有一匾额,上写"天开文运"四个字。他想到,墨是文房四宝之一,与文化关系密切,墨店用"开文"两字做招牌,很为贴切。因此,就把"汪启茂"这个招牌,改成了"胡开文"。馀德的父亲胡天注有八个儿子,他生前曾立下遗嘱,原有休宁店归二房馀德,屯溪店归七房颂德,今后,凡是他的子孙后代,都有权用胡开文招牌经营墨业。太平天国期间,休宁老店曾受挫折,一蹶不振。后来,由于墨业同行不多,墨的销售地区逐渐扩大,销售量日见增加,因此,业务又很快发展起来。休宁老店的产品,1909年曾获巴拿马万国赛会金质奖章和南洋劝业会优质奖状。
同治八年(1869年),老六房后代胡贞一在芜湖开设"胡开文源记墨庄",后来又在江西九江开设"亨记胡开文"。当时,胡贞一曾在九江店作煤油点烟制墨试验,失败了,导致企业亏本而关闭。光绪年间,八房后代胡祥礼、胡祥钧、胡祥云兄弟三人在上海开设广氏胡开文。由于他们精于刻印、制墨和经营管理,企业逐渐发展起来。上海增加了三个分店,南京、汉口、天津、北京等地也高了分店。在这时期,胡馀德的子孙们也在安庆、芜湖、上海、杭州等地开设胡开文,都冠以"休城"二字,以表示是老店。由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墨的需要增加。一些出身于制墨业的人,想借此作为生财之道。但又考虑到另立新招牌,与历史较久,誉满全国的胡开文,难以竞争。因此,就想办法,找路子,租用胡开文这个招牌开店。在抗战前,胡贞一的侄子胡祥元、胡祥英二人,就出租了不少招牌。据说租约年限不定,有的租期一年,有的租期九十九年。有了租约,用胡开文招牌开店,别人就不能干涉了。于是安庆、芜湖、上海、扬州、苏州、镇江、济南、兰溪、杭州、锦州等地,又出现了一些胡开文。拿芜湖来说,最多的时候就有四家胡开文。其中有两家就是租的招牌。休城的胡开文老店也由世袭变成了股东店。一些边远地区,也有不少胡开文招牌是外人冒充的。由于鞭长莫及,胡氏子孙也无法干涉。总之,胡开文招牌数量之多,分支之广,在当时全国来说,是很少的。此外,还有人鱼目混珠,在浦口以有其他地方,出现了胡开明、胡同文这样的招牌。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制墨业好比老树逢春,又发新芽。1956年,全国各地的胡开文大都分别联合起来成立了公私合营企业。
    由于时代的变化,墨水墨汁几乎代替了黑墨,因此,有些地方的胡开文在国家的统一安排下转了业。十年内乱中,制墨业深受其害,有的地方原胡开文保存下来的具有历史物价值的墨模,如八仙、寿星、棉花图、黄山图、御园图等,都作为"四旧"统统烧毁。休宁县西门的老店,竟被视作重点"四旧"而遭劫难,连房子也烧掉了。粉碎"四人帮"以后,百花争艳的春天又来了,文化艺术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得到了新的发展,加之对外贸易的逐步扩大,这也给制墨业带来了新生,具有悠久历史的徽墨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听琴看书 发表于 2005-6-7 08:14

[求助]有奖

你老兄手头资料很详尽的嘛,学习了。这特等奖,我很想得,恐怕号码不对不上。嘿嘿

绿筠楼主 发表于 2005-6-7 08:33

[求助]有奖

学习!受益!

随厂 发表于 2005-6-7 08:51

[求助]有奖

下面引用由绿筠楼主在 2005/06/07 08:33am 发表的内容:
学习!受益!

共同学习!

随厂 发表于 2005-6-7 14:02

[求助]有奖

下面引用由听琴看书在 2005/06/07 08:14am 发表的内容:
你老兄手头资料很详尽的嘛,学习了。这特等奖,我很想得,恐怕号码不对不上。嘿嘿

这个资料太泛泛了!不知道有没有知道具体情况的!谢谢关注!

随厂 发表于 2005-6-17 17:46

[求助]有奖

顶起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求助]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