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001 发表于 2004-12-14 20:26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

好像童晏方也是来先生的学生。

虚一 发表于 2004-12-14 20:35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

如何从传统走向现代
——观来楚生先生隶书册页有感
记得最早是刘一闻先生建议我去看一下来楚生先生的隶书,那以后,我便开始关注起他的隶书作品了。但所见大多为印刷品,而且数量不多,所以并没有太多特殊的感受。所幸的是,前不久在张用博先生家得见了来先生的真迹《安处楼书鲁迅先生诗》隶书册页,这才明白了刘一闻先生为何如此推崇来先生的隶书。
来先生的这册隶书给我的感受是传统到极至的,也是现代到极至的。他将传统的语汇抽象、演绎成为颇具现代意味的表现形式,既具足了传统功力和古典的审美情趣,又富有极强的现代意识——形式感与视觉冲击力。
他对传统的用笔、结体、章法的认识是极其精准的,他的用笔奔放率意,却不失精到,传统的生命力在他的笔端复活。他的结构是紧凑到极限的,却不失阔绰,达到了“增一分显肥,减一分嫌瘦”的地步。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将某个字写得再紧凑一些,这时这个字就显得非常局促,将这个字稍写松些,便觉松散。他的章法布局也是做到了传统意义上的顾盼生姿、浑然一体。
他对传统文化的把握是精深的。在绘画、篆刻、文学上的学养已延伸到他那既有深度又有厚度的隶书创作中,由于在传统文化中的长时间浸淫,使其书作带上了一种特殊的文化气质,是那样的古朴典雅和潇洒自然。张用博先生说来先生主要学习“孔庙三碑”和《曹全碑》,但似乎来先生并未被这些精典碑刻的整饬、精美所束缚,而是在精致中带上了奔放自由的成份,这是难能的,是善学精典的表现。
求变、对比的强烈意识贯穿于创作的始终。他将用笔的轻重缓疾的节奏幅度拉的更开。将许多字的平稳结构打破采用了险中求稳、不平衡中求平衡的手法。有些字由于章法变化的需要或增减某些部分。造成了作品视觉效果的强烈冲击和丰富变化。求变、对比是现代意义上的书法创作所必需具备的要素。由于求变与对比,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形式感、节奏感也就增强。在那个年代,来先生已经具备这一种意识,确是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这种意识根植于他对传统的精准认识,是将传统进行适度夸张的结果。
我个人认为来先生的隶书作品对于现代隶书创作是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纵观现今的隶书创作,要么是传统的翻板(实质是处于高级临摹状态),要么是形式感很强,但传统的精神和意味不足(已落入空有躯壳而无传统支撑的怪圈)。来先生已为我们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他的作品中传统的语汇是经过他处理和强化的,与古代作品相比较,明显容易理解和吸收。我们可以通过解读他的作品,学会如何学习传统,如何将传统化为己用。我试着用他的方法去临习古代作品,发觉古代作品中许多难以理解的部分一下子变得那么容易理解和表现,对传统的认识一下子也加深了许多。
来先生的隶书创作为我们后学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即深入传统,将传统中具有现代意味的那部分语汇强化、抽象、演绎,成为个人的艺术语言。在此同时,增强个人的文化修养及对整体文化的把握,相信我们也能循着这条光明大道走向成功。
辛巳梅雨将至
虚一记于大明堂

老书记 发表于 2004-12-15 00:35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

虚一先生,我曾看过来先生唯一的一件小楷——心印,专门讲述篆刻的,小楷非常精美,可惜不全,能否建议张用博先生整理并配以来先生的印,重新出版。
又:二十年前,曾在豫园里看到一张来先生的对联,今天记忆犹新,好象从未出版过,能否请虚一先生有空再拍一张,满足一下远在六千里以外的我。

李翠 发表于 2004-12-16 23:25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

一回生 发表于 2005-8-31 03:11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

张用博先生与单孝天先生是朋友,好象不是师生关系.
张先生有一女公子名张庆,83年左右经常去准海西路朱逢博家学唱歌,[因朱与孝天先生同住一幢楼],后来真的成了歌星了.
收藏来楚生先生作品最多者为潘德侯,张永恺,顾绳勇,王哲言,张用博也应有不少.

虚一 发表于 2005-9-8 09:09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

下面引用由一回生在 2005/08/31 03:11am 发表的内容:
张用博先生与单孝天先生是朋友,好象不是师生关系.
张先生有一女公子名张庆,83年左右经常去准海西路朱逢博家学唱歌,,后来真的成了歌星了.
收藏来楚生先生作品最多者为潘德侯,张永恺,顾绳勇,王哲言,张用博也应有不少.

张用博先生与单孝天亦师亦友。单孝天先生也未把张用博先生当学生,然张用博先生亦是谦虚。
老兄对张用博先生也非常熟悉,多来聊聊。

大为轩 发表于 2005-9-11 21:50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

下面引用由一回生在 2005/08/31 03:11am 发表的内容:
张用博先生与单孝天先生是朋友,好象不是师生关系.
张先生有一女公子名张庆,83年左右经常去准海西路朱逢博家学唱歌,,后来真的成了歌星了.
收藏来楚生先生作品最多者为潘德侯,张永恺,顾绳勇,王哲言,张用博也 ...

看来一回生兄对来翁的这些学生都很熟悉阿,能否请老兄介绍一下潘德侯,张永恺,顾绳勇,王哲言等诸位?“德侯”,“永恺”的上款在来翁作品中经常出现,但对这几位都不熟悉,请老兄不吝赐教。

一回生 发表于 2005-9-14 16:40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

王哲言先生今年有九十多了,自上海退休后就去了苏州乡下.来先生所刻肖形印,大多为王老所藏.
顾绳勇先生年龄可能没有王哲言先生大,但去世好象有十多年了.顾氏与来楚生张大壮
二先生交往最多,因其喜画,所以得来先生花卉小品无数.
张永恺据说与来老比邻,来先生曾为其刻过数印,来先生平时练字手稿,大多为其携去.
近几年上海各拍行所拍来先生作大多由其提供.退休也很多年,现居浦东.
潘德侯先生为我乡“吴兴潘氏怡怡室”潘祥生先生后人,潘祥生为吴昌硕先生早年朋友,缶老曾为其刻印数十方.潘德侯与张永恺同学,因张之介绍投师来先生,并出家藏缶
老印借来先生揣摩.所以也得到来先生字画印章无数.张氏退休后去了美国.

大为轩 发表于 2005-9-17 10:47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

一回生兄高人啊,真是得益非浅,我也在上海,非常喜欢负翁,以后有机会要向先生多多请教。兄能否再说点负翁的逸事?

一回生 发表于 2005-9-17 12:23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

来先生晚年常在枕边置二三印把玩,学生均以为非赵伪叔即吴缶庐佳品,及逝世,方知
是青年印人吴子建作.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今天做客张用博老师家(新增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