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12 20:45


>>>砚君印语


一寐十年

文/张艳军

十年之前的我,模糊不清;十年之后的我,茫茫不可见。

我学习书法累功数十年,然真正致力于书法探索,莫过近十年。这十余年,几乎断了一切娱乐,晚上一头扎进书房,很少出门。朋友问我,问你电视剧内容,你不知;问你天气预报,你不知;问你足球世界杯,你不知,你都忙什么呢?我笑侃答曰:寐息。什么是寐息?朋友又问。我答曰:就是睡觉,在书法世界里酣睡。遂自制一印“一寐十年”,以期自勉耳。

我知道那是一种假寐的状态,暗夜流光,在假寐中有一丝光指引着我,这一丝光就是对书法艺术的痴迷。每夕,人静矣,依窗临帖,意欲遍临诸家。偶尔,举目四望,万籁俱寂,清风夜起,促织微吟,心思澄净,欲与古贤对话,常慕苏东坡智对黄庭坚,留下了“石压蛤蟆于长蛇挂树”的经典对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留下了“夏云奇峰和屋之漏痕”的形象比喻。我想,惟有这样如假寐般的痴迷状态,才能意与古人会,才可希冀在梦中得到古贤的点拨。

月凉如水,长空寂寥,不禁叹曰:十年,对于闲者来说,应该很长,但是,我会觉得短暂,一晃儿,十年了,不由得发出此般慨叹。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感慨流水匆匆,时光易逝!细思量,人生中,有精力,有体力,能够完成自己心愿,完成自己事业的时间,就在壮年中那宝贵的十年呀!

十年寒窗磨一剑,只待今朝问鼎时。积十年之功,尽管向我求字之人日显增多,尽管亦在全国比赛中获奖,我不敢妄说问鼎,只是感觉书法艺术,高不可攀,此感觉愈久弥深。

时下,多少人,不肯于十年孤灯,不肯于十年枯寂,不肯于十年沉浮。山高路远,我何惧,再来一次“一寐十年”,又如何。

壬辰年三月初一夜于沥砚堂灯下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12 20:48


>>>砚君印语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文/张艳军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东坡的名句,我尤喜欢。遂请狼湖兄为我治了这样的一方闲章,这句诗,我的体会是:悲怆、无奈、豪迈、任性的综合体,是悲怆与无奈之后的令人振奋的任性与豪迈。这句诗,让我读出了坡翁的内心。

此词作于坡翁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公元1082年)。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只有 “一蓑烟雨任平生”了,才会“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吾辈面前。读罢掩卷沉思,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

这里,我要说“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要资本的,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风雨的洗礼,人的一生没有坎坷,没有风雨,是不完整的、不完美的,也定是成不了大器的。这不是妄谈,有的人,一生有家族庇佑。有的人,一世不思进取,没有经历过风雨,焉有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境界。一个惧怕风雨的俗子是可悲的。坡翁屡遭贬谪,直至天涯海角,仍旧“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豪放的、任性的。

吴昌硕年幼时,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他的一生很苦吧!才有“苦铁”的字号(这个名字取得妙,苦铁亦是“铁”,有着坚强的性格。),亡妻后梦中的得见,才有“明月前身”一印,流传万世,才有直抒胸襟、酣畅淋漓、雄浑恣肆的“大写意” 表现形式!

齐白石五十五岁避乱北上,两年后定居北京(公元 1919年) 住法源寺,卖画治印为活。是时齐白石在京无名气,求画者不多,自慨之余,决心变法。《白石诗草》云:“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部快心时也。”这些境遇都与坡翁有暗合之处,这些豁达都与坡翁有相通之处。

我作为一个立志为书法而耗尽毕生心血的人,我想,也应是不怕风雨的,面对宠辱需淡定,别人的排挤、诋毁俱是风雨。求索路上的徘徊、彷徨俱是风雨。我们应该具有这样的“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的任性与豪放。当下的一些名家,在荣誉加身之后,艺业停滞不前,在遭受打击后,自此一蹶不振,是令人痛心的,让我们好好感谢坡翁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辛卯年正月初二夜怀古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12 20:56


>>>砚君印语


一味真

文/张艳军

无欲名利淡,
有诗酒色空。
为求一味真,
不闻窗外风。

不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了,平淡中寓哲理。

人类之初生,无知无识,浑沌真朴,其对外在客观世界的刺激与反应,全凭直觉感悟的本能。后来为了生活与存在上的需求,不得不凿破浑沌,去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不过,凡是能够经由人的感官能而被心灵主体所感知把握的客观事物,本身都以某种特定的形式呈现。如眼中的形色,耳中的声波,都是一种现象,一种符号。现象背后隐含着本质,符号的本身就象征着意义。 老子云:“少则得,多则惑。”愈是向外驰求,就更加容易被知识的形式符号所迷惑,脱离生命的本真就愈远。从生命始初的直觉,到“复归于朴”的直觉,其间还须经过一个漫长且艰苦的“既雕既琢”的知识之洗礼历程。而这个知识洗礼本身,它既是一种忧患与灾难,却也正是人类证悟菩提,探究真理的一大契机,它同时含具了障缚与成全的两歧性能。因此,在“为学日益”,向外追逐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必须练就一套“为道日损”,内向省视的致虚守静工夫,以消解来自心知的思维迷障,超越一切现象形式,直接把握本质内涵,方能“归根复命”,开显那“本自具足”,“能生万法”的真心自性,恢复那真诚恻怛的灵明之德。

我欣赏“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一股真朴自然、恬淡冲和之气洒然生于胸坎。既雕既琢,复归于素朴。无论做人做事还是从艺,都需要一定的技巧或方法,去修饰才会完美,但这些都不是本质的,如果它的本质就是丑恶的,再多的外在修饰最后还是会被抛弃,只有在既雕既琢的同时,不断提升它本身的修为或者内在美,才会受到欢迎,才会永存!它是超越技巧炫示的更高境界,平中见奇,常中见鲜,于简洁中见率真,于质朴中尽现完美!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艺术如棋,我愿为卒,行动虽慢,可谁曾见我后退一步。

今以拟老缶篆意,成此印,聊以明志遣兴耳。

辛卯年二月十一日夜于沥砚堂灯下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12 20:59

【行者无疆】
张艳军书法作品展>>>张艳军书法作品欣赏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12 20:59

【行者无疆】
张艳军书法作品展>>>张艳军书法作品欣赏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12 20:59

【行者无疆】
张艳军书法作品展>>>张艳军书法作品欣赏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12 21:05

【行者无疆】
张艳军书法作品展>>>张艳军书法作品欣赏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12 21:05

【行者无疆】
张艳军书法作品展>>>张艳军书法作品欣赏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12 21:06

【行者无疆】
张艳军书法作品展>>>张艳军书法作品欣赏

网站编辑 发表于 2012-9-12 21:06

【行者无疆】
张艳军书法作品展>>>张艳军书法作品欣赏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查看完整版本: 【行者无疆】张艳军书法作品展(回帖送小品、斋号、作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