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作品中的纪年
在中国历代书法作品中纪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通过对纪年方法的了解,能使我们在阅读临习碑帖法书的时候,掌握书家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面貌,了解一幅书法作品的所处年代及历史背景,对提高自身的书画鉴赏能力有一定的
帮助作用。在中国古代,书家一般采用帝王年号与干支相结合的方法来纪年、月、日,如:王羲之《兰亭序》(图一)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释慧湛《佛说生经》(图二):“陈太建八年岁次丙申”;米黻《蜀素帖》(图三)
:“元祐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黻记” 。查阅《中国历史年表》便得知:《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于公元353年春天
书写的天下第一行书,距今1651年;《佛说生经》是释慧湛写于公元576年,距今有1428年;《蜀素帖》为公元1088年,
是米黻38岁时书写的,距今已有916年。也有用岁星纪年和太岁纪年的。在近现代,书家一般采用公历纪年和干支纪年,
书法作品中的纪年
也有采用民国纪年的。下面就书法作品中常见的纪年方法归纳如下:公历纪年
公历纪年就是采用公元年号纪年。现行的公元纪年是从所谓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
以后的年份叫公元某年。但应该注意:没有公元零年这一年。我国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采用公元纪
年的,今年是公元2004年。按公元年数读法纪年,如:沈尹默《毛泽东词四首》(图四):“一千九百六十三年八率?br>七日于上海沈尹默书”;也有按公元年数纪年,如:启功《共勉诗》(图五):“一九八零年五月启功书于北京师范大
学中文系”。现在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一般将二○○四年或二零零四年写成二千零四年较为适宜。
民国纪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告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为民国元年。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比较方便,民国换成公元,
民国年数加上1911即可。如民国8年五四运动爆发,8+1911=1919年,即公元1919年。反之,公元换成民国,公元年数减
去1911即可。如:王世镗《孔子像赞石刻》(图六):“民国十五年丙寅白河程立中沐手摹像天津王世镗手书赞”,王
蘧常《杨大雄烈士殉国碑记》(图七):“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敬立”。
书法作品中的纪年
干支纪年干支纪年是我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是利用十天干及十二地支依次相组合,以六十为周期的序数来记录年岁的方法。
依序从甲子、乙丑、丙寅、丁卯、……至癸亥,周而复始。殷代刻于龟甲和兽骨上的卜辞文字已用干支纪日,秦汉以后
才用以纪年、月,并以地支纪时。如:殷代《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图八):“已卯”,董其昌《临十七帖》(图九)
:“戊申秋九日临十七帖并释文董其昌”。
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申 酉 戌 亥
干支纪年与公历纪年推算表
甲 子1984 乙 丑1985 丙 寅1986 丁 卯1987 戊 辰1988 己 巳1989
庚 午1990 辛 未1991 壬 申1992 癸 酉1993 甲 戌1994 乙 亥1995
丙 子1996 丁 丑1997 戊 寅1998 己 卯1999 庚 辰2000 辛 巳2001
壬 午2002 癸 未2003 甲 申2004 乙 酉2005 丙 戌2006 丁 亥2007
戊 子2008 己 丑2009 庚 寅2010 辛 卯2011 壬 辰2012 癸 巳2013
甲 午2014 乙 未2015 丙 申2016 丁 酉2017 戊 戌2018 己 亥2019
庚 子2020 辛 丑2021 壬 寅2022 癸 卯2023 甲 辰2024 乙 巳2025
丙 午2026 丁 未2027 戊 申2028 己 酉2029 庚 戌2030 辛 亥2031
壬 子2032 癸 丑2033 甲 寅2034 己 卯2035 丙 辰2036 丁 巳2037
戊 午2038 己 未2039 庚 申2040 辛 酉2041 壬 戌2042 癸 亥2043
书法作品中的纪年
注:历史上的甲子年(“b”表示“公元前”)1984,1684,1384,1084,784,484,184,b117,b417,b717,b1017,b1317,b1617,b1917
1924,1624,1324,1024,724,424,124,b177,b477,b777,b1077,b1377,b1677,b1977
1864,1564,1264, 964,664,364, 64,b237,b537,b837,b1137,b1437,b1737,b2037
1804,1504,1204, 904,604,304,4,b297,b597,b897,b1197,b1497,b1797,b2097
1744,1444,1144, 844,544,244,b57,b357,b657,b957,b1257,b1557,b1857,b2157
帝王年号纪年法
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汉武帝起有年号,后多用年号纪年。如:康熙为大清圣祖玄烨的年号。如:钟繇
《荐季直表》(图十):“黄初三年八月日司徒东武亭侯臣钟繇表”;孙过庭《书谱》(图十一):“垂拱三年写记”;
赵孟頫《吴兴赋》(图十二):“大德六年二月二十三日子昂记”。查阅《中国历史年表》便可得知,这里就不在一一赘述。
书法作品中的纪年
岁星纪年岁的意义来源于岁星,古人称木星为岁星,认为木星约十二年绕天一周,就把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星次,木星
每年运行一星次,十二星次的名称是:星纪(丑)、玄枵(子)、诹訾(亥)、降娄(戌)、大梁(酉)、实沈(申)、
鹑首(未)、鹑火(午)、鹑尾(巳)、寿星(辰)、大火(卯)、析木(寅)。如:两汉《新莽嘉量》(图十三):
“岁在大梁”;北魏《杨胤墓志》(图十四):“岁次实沈”,都是以岁星纪年,这是较早的纪年法。
太岁纪年
古人设想一个假岁星,叫太岁,它与木星绕天一周的速度相等,方向与十二星次相反,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叫
十二辰(地支)。又为十二辰造了一些别名,即困敦(子)、赤奋若(丑) 、摄提格(寅),单阏(卯),执徐(辰)、大荒洛
(巳)、敦牂(午),协洽(未)、涒滩(申)、作噩(酉)、阉茂(戌)、大渊献(亥)。如:东汉《礼器碑》(图十五):“惟永
寿二年青龙在涒叹(滩)”,此碑应为公元156年所立;米黻《屈原离骚经》(图十六):“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
吾以降。” 解析此句便知,“摄提”即“摄提格”,屈原所处时代,“摄提格”为寅年之别名,“孟”即始,“陬”
指正月(夏历之正月为寅月),“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为生日之干支。也就是说,屈原的生日恰巧是
寅年寅月寅日,具体日期应为公元前340年(此据郭沫若《屈原研究》及新编《辞海》,另有公元前339年、公元前341年
等说)正月初七。
据《尔雅》所载,困敦等十二辰(地支)叫岁阴,另有纪年的十天干叫岁阳,岁阳的名称是:阏逢(甲)、旃蒙(乙)、
柔兆(丙)、强圉(丁)、著雍(戊)、屠维(已)、上章(庚)、重光(辛)、玄黓(壬)、昭阳(癸)。十岁阳与十二岁阴又可以排列
成六十组,每组代表一个年份,六十年又一循环反复。太岁纪年与干支纪年其实是一样的,较干支纪年繁杂,也就是换了
一种说法而已。如:元陆居仁《苕之水诗卷》(图十七):“岁在重光大渊献冬日至后十有二日云松老人在城东寄寄轩书”,
梁章钜《跋李文及妻刘氏合葬墓志》(图十八):“岁在玄黓摄提格仲春月望后二日”。
书法作品中的纪年
附:在书法作品中与纪年相关的一些基本常识1、农历季节与月份
春:正、二、三月 夏:四、五、六月;
秋:七、八、九月 冬:十、十一、十二月
2、农历月份别称
正月:春、寅月、元阳、初月
二月:仲春、卯月、仲阳、杏月
三月:季春、辰月、暮春、杪春、桃月
四月:孟夏、巳月、清和、槐序、麦秋
五月:仲夏、午月、蒲月、榴月
六月:季夏、未月、暑月、荷月
七月:孟秋、申月、巧月、兰月、首秋、初秋
八月:仲秋、西月、中秋、正秋、桂月
九月:季秋、戌月、暮秋、菊序、霜序、菊月
十月:孟冬、亥月、初冬、良月、阳月
十一月:仲冬、子月、畅月、复月、龙潜
十二月:季冬、丑月、严冬、嘉平、暮冬、临月、腊月、岁杪
书法作品中的纪年
3、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4、农历节日表示
正月初一:元旦、正旦、元日
正月十五:元宵、元夕、上元、灯节
二月十五:花朝
三月初一:大昕(昕:音欣。朝晨之意)
三月初三:重三、上除、令节
四月十九:浣花日、浣花天
五月初五:端午、午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
七月初七:七夕、乞巧节、星节
七月十五:中元日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初九:重阳、重九、菊花节
十月十五:下元节
十二月初八:腊日
十二月三十:除夕
5、旬的区分
上旬:上浣日、上瀚日(l日一10日)
中旬:中浣日、中瀚日(11日一20日)
下旬:下浣日、下瀚日(21日一30日)
注:浣,音缓。瀚,同浣。据有关资料记载,古代每十天休假一次,后来就把每月上旬叫上浣、中旬叫中浣、下旬叫下浣。
6、其他代称
每月初一:朔日
每月十五:望月
每月十六:某月既望
每月底:月杪
每月最后一天称晦日
书法作品中的纪年
拜读,说得非常完整啊!谢谢总版!书法作品中的纪年
谢谢S总版,收藏了书法作品中的纪年
太好了,及时。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