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意·韵”——中国水墨画发展的精髓——访国际水墨画学术邀请展学术主持方增先
笔·墨·意·韵”——中国水墨画发展的精髓——访国际水墨画学术邀请展学术主持方增先编者按:由浙江美协、上海美术馆等主办的《“笔·墨·意·韵”——国际水墨画学术邀请展》继在浙江浦江举行首展以后,本月将移师上海,在上海美术馆再度展出,引起国内美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上海市美协主席、上海美术馆馆长方增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展览的主题作了详细的阐述。
问:为什么把“笔·墨·意·韵”作为展览的主题?
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画创作呈现出一片兴旺景象,在创作的观念、形式和技巧上都进行了非常多样的探索,但同时也出现了对传统笔墨的淡忘,甚至有人把探索性、前卫性的水墨作为中国画发展的方向。对此,我不敢苟同。艺术的发展,每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文化作为基础,而中国水墨画的精髓便是笔、墨、意、韵,这是水墨画的根。
笔·墨·意·韵”——中国水墨画发展的精髓——访国际水墨画学术邀请展学术主持方增先
问:“笔·墨·意·韵”的具体内涵有哪些?方:谈到中国水墨画,避开“笔·墨·意·韵”就无从说起,它是最基本的东西。笔墨有个性,也有共性。黄宾虹提出中国画用笔最基本的几条,如“折钗股”、“印印泥”、“屋漏痕”等,实际上是从书法里借鉴过来的,有着强烈的“书法味”,每一个点与线都有一波三折,蕴涵着来回顾盼的意味。这其实也符合中国人欣赏中国画的习惯,不仅要远观,还要近看,这就要求画家要有较强的笔墨修养。同时,笔墨在中国画中,还涉及到表现方法的问题,如表现力、整体布局、以及层层复加等诸多墨法问题。中国画里经常提到的“皴擦”,就是纯绘画的用笔。无论是黄宾虹运用画笔中锋的“中皴”,还是潘天寿的“侧皴”,都强调线在行进中,笔端走动都要象“屋漏痕”那样,笔力深入纸底,因此画出来的线都是完整、雄厚的。讲到笔墨在表现对象时,笔墨更要讲究,任伯年根据对象不同,采用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如他画叶的时候,四面出锋,表现力很强。可见笔的基本的东西在传统的中国画里不能没有。
讲到意韵,中国文人画家强调画外意,在形以外找到更多的东西。象形和意境的相互关系中,把意境放在中心的地位。一幅画如果只有表层的美,而缺乏意境的深度,就会显得苍白。古代讲“韵”是指形容一个人的风度,《世说新语》中用“气韵”评价人的生动意态,后来用到品评笔墨上去,所以气韵包含面较广,既有生动的一面,还有形式美、结构美的一面。毛笔在运动中,线、点来回运用会产生线与线、线与点、包括大小、明暗、浓淡、厚薄、干湿等对比协调、矛盾统一的关系,形成节奏美。此外,韵还讲究“格调”,一幅画有时候画得很漂亮,但如果太妩媚、骨头太软,就不算上品。中国画与书法的用笔,既要有柔性,又要有刚性,既要稳定,又要生动,讲究辩证法,这也是画家对生活体验的一种释放。
笔·墨·意·韵”——中国水墨画发展的精髓——访国际水墨画学术邀请展学术主持方增先
问:目前国内的水墨画展比较多,本次展览与其他展览相比较,有什么异同?方:目前国内的水墨画展,比较重要的有我们上海美术馆搞的双年展里的水墨画展,有深圳的水墨画双年展,还有各种各样的展览。但基本上可以分成这么几种类型:一种是前卫的水墨探索,一种是精品的选拔,一种名家展览,还有各种类型的展示。我们这个展览既提倡传统水墨画向前发展,又提倡讲究水墨的品格。品格是中国水墨画的根,必须有这个根,再发展它。这就是这个展览的主题。
问:此次展览邀请的画家当中与其它画展邀请的画家有一些是重叠的,你怎么看待这一问题?
方:这次展览中,探索性、前卫性的水墨画家不存在重叠的问题,但一部分走得较快、变得较大、吸收西方创作思想较多的一些画家有些重叠,因为在探索中允许尝试,只要与传统有一定的联系,我们都允许,只要能画出高品位的、更中国味的东西来,都是好的。
我们讲“笔·墨·意·韵”,不是守住底线,而是发展它,发挥它的优势,这才是一条路。我们反对用西方的东西代替我们,我们要把水墨画的优点发挥出来,根据现代的审美追求进行创造,“继承”、“发展”是统一的,有发展肯定有变,变是根本问题,中国绘画从彩陶到现在变了很多。因此水墨画既要回顾根,又要跟着生活变,我们今天拿出去的必须是现代的,而不是老祖宗已经有的东西。
笔·墨·意·韵”——中国水墨画发展的精髓——访国际水墨画学术邀请展学术主持方增先
好帖!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