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001 发表于 2005-1-16 00:46

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疑案(三)

                   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疑案(三)
二、政治隐患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忠臣书家,其书法与其人,具有重要的政治影响,一直是宋赵的政治忌讳和隐患。淳化年间,宋太宗赵光义虽然征服了南方诸国建立了宋朝,但是政治上很不安定。如北方李氏家族在党项族中,世代享有很高声望,李继迁公开举族反宋,他号召:“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日绝亡,尔等不忘李氏,能从我兴复乎”(《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公元937年徐知诰取代杨氏当了皇帝,取国号为唐,定都金陵(南京),徐氏不但以太唐继承者自居,把国号定为唐,而且改自己的姓为李。淳化元年李继迁复叛。直至宋太宗晚年,即淳化年间,南北方仍有复大唐帝国的势力,威胁宋王朝的统治。誉为誓死保卫大唐的忠臣,其书法作品,正如唐《书评》颜真卿书法云:“如荆卿按剑,樊吟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欧阳修《六一题跋》云:“颜公书端严尊重、初见面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可见颜真卿其人其书。“表忠义,劝来世”(曹辅《费县颜鲁公新庙记》)。宋太宗面对不安定的政治局势,唐朝忠臣偶像颜真卿其人其书,无疑是宋太宗统治的一大政治隐患,这是宋太宗排斥颜真卿主要原因。
    三、创新与复古之争
    颜真卿书法艺术,继王羲之后,开一代书风而彪炳百世,他初学褚遂良,拜张旭为师,悟十二意笔法。参用隶书笔意写楷书,笔力弥满,朴厚端庄,雄浑肃穆,气势开张。另借篆?笔势写行书,遒劲郁勃,凝炼冲和,阔张畅达,明快洒脱。《祭经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此书提炼“折钗股”和“屋漏痕”笔法,为书法理论与实践一大创新。立派“颜体”破二王独树一帜。米芾评《争座位帖》“有篆?气为颜体第一”。苏轼云:“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苏轼文集》卷六十九)。朱长文《续书断》列其书(颜真卿)入神品赞道:“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郝经则进一步评颜书超越古今百家,成就在二王之上。他在《书磨?碑后》诗中称述道:“……政令我公书不工,只字片楮尤当奇。矧其超出二王上,冠冕百代书家师。”此评虽然出于文人意气,文辞有所夸饰,但说明“颜体”之风格在文人中的地位。既然“颜体”书是如此高超,宋太宗为什么排斥颜真卿编入《阁帖》呢?宋太宗是一位帝王书家,他说:“朕退朝未尝虚度光阴,读书外尝留意真草,近有学飞白,此虽非帝王事业,然不犹愈于畋游声色乎”(《长编》卷27)。但是宋太宗步唐太宗排黜百家,独尊右军,绝力反对颜真卿的书法创新风格。为此右军被引以为“书圣”之尊,视为正统。故《阁帖》中,二王书法占有一半以上,其余的书法作品也都属王羲之风格流派。整部法帖有明显的复古倾向。帝王的法权是不可抗拒的。独尊右军,排斥创新,朝臣附和,竞相推崇,其结果,《阁帖》二王书体千人一面,因此在北宋初期没有产生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书家。明代杨慎谓:“书法之坏,自颜真卿始。自颜而下,终晚唐无晋韵矣。”显然杨代表当时《阁帖》拟古思想影响,直以晋韵为圭臬。殊不知,书法之坏,始自右军。杨氏之论,恰恰反证了颜真卿书法迥绝于古人,已与王字截然两途。以格局气势而言,颜书其恢宏正大,也正是晋韵不可企及处。
    《阁帖》排斥颜真卿,不仅仅是书法历史上政治疑案,而且是书法艺术创新与复古之争,这对当今书法艺术的走向颇具有现实意义。如何正确理解创新与继承(传统),是发展文化艺术事业的关键所在。回顾“文革”时期,既反对继承,又反对创新。其结果书法艺术形成千人一面,停止不前。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文明重在尊重和宽容,文化艺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

晋缘堂主 发表于 2005-1-16 10:05

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疑案(三)

功过自有人评说....

狂草王 发表于 2005-1-16 10:25

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疑案(三)

鲁公行书实乃与二王并峙地书艺高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书法史上的千古疑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