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9 20:59

分享 何绍基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9 21:00

分享 何绍基

  出入周秦 驰骋两汉
  ——谈何绍基临《张迁碑》
  胡传海

  大凡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书法作品首先要看其内功,即线条的质感,(按照传统的理解就是线条)要厚实,苍茫,具有力透纸背的感觉,太薄而浮浅的线条是经不起看的。所以,老师教学生时往往让你在学习唐楷之后,要你去学一学魏碑或汉隶,叫作把底子打厚实了。有了深厚精湛的内功之后,接着所谓的外功就是要看你的聪明、勤奋和领悟力了。中国书法两功不可缺一,而内功尤为重要。
  何绍基(1799-1873)大概可以算是几百年以来,内功最为深厚的书法大家了。这里展现给大家的是何绍基所临的《张迁碑》,是其所临百通中的一通。其长孙何维朴说他“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他“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始学颜鲁公,便用悬腕作藏锋书,日书五百字而不间,以为常课,大如碗,旁及篆隶。因其书根篆、分,通会欧阳询父子及颜鲁公、李北海、苏东坡大家,故自成一体。”这大概就是何绍基的勤奋学习之路。
  《张迁碑》的特点是方整雄浑,孙过庭在《书谱》中说:写隶书要达到精而密的效果。我想学习《张迁碑》是获得笔力和理解汉隶精而密特点的极好的范本。让我们看一看何绍基所临《张迁碑》,粗一看与《张迁碑》外形相距甚远,然而细细品味,就会觉得何绍基是采用了抛形取神的手段,把《张迁碑》那种雄浑厚重的特质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用的是意临的方法,同时把篆籀之笔掺入其中,使笔势方中有圆,圆中有方,改变了《张迁碑》一味方严整饬的特质。由于糅合进了篆籀这一周秦书法的异质成份,使《张迁碑》显得更为古质朴茂。其二是何绍基在书写时由于笔力极为深厚,笔与纸摩擦后产生的阻力,使线条有了一种颤动,这种颤动是由书写者追求力透纸背、如锥画沙般的书写效果,所形成的线条内部成分互相挤压,这种线条的上下波动可以看出书写者力图使线条中段厚实避免飘浮的主观努力,也可使线条不致有一滑带过的弊病,这种效果不是刻意为之的,而是何绍基在长期的书法锤炼中所产生的力度感,很多人不知其意,在书写时依样画瓢,结果画虎不成反类犬。其三,何绍基在理解精而密这一点是很到位的,所谓的精就是笔画的精致周到,要无懈可击,所谓的密,指的就是朴茂,即线条的苍茫大气。何绍基在点画上常裹锋而入,线条具有荡漾之感;每根线条具有一定弧形。其四,在结字上,较之《张迁碑》原本更为疏松些,摆脱其一味方正的外形,将篆籀、《衡方》、《礼器》、《史晨》融会于一炉,其所临《石门》就杂出《礼器》的笔法,互相贯通,以求达到一通百通。其五,何绍基采用的是回腕法,即腕回转向胸,作书不论大小,均悬腕悬肘,这样可力达笔端,故而其书仰可题壁、俯可题襟,使笔如使马,衔辔在手,控制自如。他曾在《德研香信游存古阁》诗中有句云:“束带叩头看写字,何人更似研香痴。”又注云:“研香见余悬臂回腕作书法,伏地叩头曰,佩服佩服。”可见其独创的作书执笔方法,是其出今入古获得极大成就的手段之一。其六,何绍基作书大字以丰毫为主,羊毫柔软,舒展自如,著名书法家潘伯鹰先生认为,羊毫的使用,到了何绍基“才集大成而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凭这一点,他是一个开辟书苑新天地的英雄。”因为,用这么柔软的羊毫,要写出如此笔力雄强的点画,毕竟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像他自己所说的:“半年笔冢高如墙。”
  下面谈一谈何绍基的学习方法,总括起来是八个字:“博综覃思,实事求是”(其子何庆涵语)。博综是字外功夫,何绍基于经史、说文、考订之学,用功最深;文章师法班超、韩昌黎,诗宗李、杜、韩、苏。所以生平好学,博览群书,六经子史,皆有著述,尤精小学,旁及碑版,历朝掌故,了然于胸。在书法上,从颜入手,并于欧阳通《道因碑》、《张黑女》用力尤勤。以后便“肆书按尽北朝碑”,方知“楷法原从隶法遗”。他始终在追溯寻源,所谓出入周秦、驰骋两汉,“名笺古砚殷勤意,未了浮生翰墨意”,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即所谓的实事求是,马宗霍说:“先生每一临碑,多至若干通,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布局,当其有所取,则临写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故看来无一通与全碑全似者,昧者遂谓叟以无法临古,不知蝯叟欲先分之以究其极,然后合之以汇其归也,且必如此而后能入乎古,亦必如此而后能出乎古,能入能出,斯能立宗开派。”应该说他是最理解何绍基的人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何绍基在临写时十分注重“覃思”(思考)的过程。上海书画出版社即将出版一套《名家临名帖》丛书,《张迁碑》是其中一种,便于读者在参考原帖的基础上,能深层次地去领会和把握何绍基在临写古代碑帖时的巧思和妙用。即临碑时重骨不重姿,入古能出新,平中有犯险,不稳则愈妙的艺术特点。所以谭延闿说:“先生与钱南园、刘石庵和翁松禅,并为清代四大家。”并非虚言,洵为确论。
——摘自《书法导报》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9 21:01

分享 何绍基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9 21:02

分享 何绍基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9 21:03

分享 何绍基

何绍基
(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东洲居士,晚号暖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道光十六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典福建、贵州、广东乡试,均称得人。后放四川学政,终以条陈时务降归。遂周游各地,以书法、著述自娱。历主山东泺源、长沙城南书院,教授生徒,勖以实学。后主苏州书局,校刊《十三经注疏》,复主讲浙江孝廉堂讲席。往来吴越间。直到病逝。善有《东洲草堂文集》、《东洲草堂诗集》、《借道味斋经说》等。
何绍基博沙群书,淹通经史,尤精小学,旁及金石碑版文字。精书法,初学颜真卿,中年极意六朝碎版,晚年上溯周秦、两汉古篆籀分·隶,皆心摹手追,综合百碑,兼收并蓄,融人行楷,自成一家,世皆重之,海内求书者若市,京师为之纸贵。与其同时代的中兴名臣曾国藩云:"子贞之学,长于五事:一曰仪礼精,二日汉书熟,三曰说文精,四日各体诗好,五日字好。集意皆欲有传于后,以余观之,字心传于千古无疑矣。"诚如曾言,何氏的书法今已为世人所宝,虽止片言只语,已是珍若拱壁。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9 21:05

分享 何绍基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19 21:06

分享 何绍基

待续

坐忘斋主 发表于 2004-12-20 10:18

分享 何绍基

南山兄辛苦了!
何绍基之法,得于鲁公之淳厚,又受隶风的熏染,兼以草法之灵婉,故其意古远,不拘一法,效者众矣.
今人舒同先生似有其遗韵,但流畅有余,含蓄不足也.

坐忘斋主 发表于 2004-12-20 10:20

分享 何绍基

今年《书法》杂志第11期上有何绍基专题,介绍甚详,诸兄可一睹。

南山道人 发表于 2004-12-21 21:28

分享 何绍基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 何绍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