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名吃
岐山臊子面岐山县位于宝鸡市东郊,素以盛产小麦著称,面食中最有名的要数臊子面。臊子面的面条,要求揉的筋,擀得薄,切得宽细自便。臊子的做法是:用带皮的猪肉切成小丁在油锅内煸炒,加上姜末等调料去腥味,再加酱油和少量糖添水炖煮,然后放豆腐丁、胡萝卜丁等鲜莱,讲究的还放黄花、木耳等。面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臊子吃。臊子面筋,汤鲜,味香,再加些辣椒面、醋等,给人以热、辣或酸的口味。
岐山大小饭店都供应正宗的臊子面,还有楹联写道:
喝几杯西凤酒来此小坐
吃两碗臊子面不虚此行
臊子面始于周原故里岐山,传遍陕西及西北各地。
关于臊子面的来历,岐山文化馆李辛儒先生还专门写了一本小册子,书名叫《神来之食歧山臊子面》。据他考证,臊子面源于周代尸祭制度的"竣余"礼仪,即先敬神灵祖灵,剩下的才轮到君卿,最后才是一般人。这种遗俗在岐山长期存在,不论谁家办红白喜事,第一碗臊子面先不上席,而由小字辈端出门外泼两次汤,象征祭祀天神地神,剩下的汤称"福把子",泼向正堂的祖灵牌位,然后才上席,并按辈数和身份次序上饭。过去吃面剩下的汤不能倒掉,还得回锅。即取竣余的余字之意。现在敬神灵和祖灵,吃回锅汤的习俗已经改变。臊子面是岐山和关中一带招待客人的便饭,新媳妇过门,孩子生日,老人祝寿,通常都以臊子面招待客人。
陕西的名吃
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是西安有名的清真小吃,深受国内外人士喜爱。
羊肉泡馍的吃法有一定的讲究,顾客先将面饼掰成小块,越小越好,所谓"碎如蜜蜂头"就是这个意思。顾客在一起可以边掰边聊天。掰好的馍放到大碗里,服务员便端到厨房,由厨师将熟羊肉切成片放在馍上,再配以粉丝、豆腐于、木耳等配料,放在肉汤锅中加热,要求以馍的大小和多少定汤,使原汤入馍。泡馍煮热后,再加上糖蒜、辣酱、香菜,便开始慢慢吃,吃时不宜用筷子在碗中乱搅。除了羊肉泡馍还有牛肉泡馍。泡馍中还可加上海参、对虾等海味,以适应不同人的口味。
羊肉泡馍的汤是用羊骨架加上多种香料大火煮,然后撇去浮沫,投入肉块,先大火,后小火,汤味浓香扑鼻。馍叫托托馍,是九成面粉加一成酵面烙成100克重。这种馍入汤不散,吃起来口味香浓,且耐饱。
羊肉泡馍不仅吃起来可口,而且营养丰富。西安的羊肉泡馍馆很多,其中老字号有"老孙家"、"天锡楼"、"义祥楼"和"一间楼"等。50年代北京新街口开的西安饭庄也以羊肉泡馍誉满京城,据说毛泽东主席曾陪同外国元首光顾过这里。
羊肉泡馍原自古代的"羊羹",据说周代祭祖和宫廷会宴就用羊羹。苏东坡曾有"陇撰有熊腊,秦烹惟羊羹"的赞语。西安地处西北牧区和中原大地的要冲,是农牧文化的文汇点,所以自古就是牛羊肉的交易市场,是各族饮食杂陈和交融的地区。羊肉泡馍是在这
种情况下产生和发展的。
陕西的名吃
西安羊肉泡陕西的名吃
饺子宴饺子是北方人普遍喜欢吃的一种面食,馅有荤有素,佐以调料,食之味美。民间习惯在春节、元宵节和冬至吃饺子。饺子宴是西安解放路饺子馆和德发长饺子馆在传统饺子的基础上发掘创新的一种著名风味宴种。现在的饺子宴有180个品种,分为宫廷宴、八珍宴、龙凤宴、牡丹宴和百花宴等数十种宴席,可谓一饺一形,百饺百味。
陕西的名吃
长安八景宴长安八景宴是西安市新创制的一组名肴。以"长安八景"为背景设计或以“八景”胜迹形象于餐盘,或以胜迹所在地特产烹制菜肴,或以胜迹掌故传说寓于佳馔之中,使赴宴者既品尝了美味,又饱览了"八景"胜迹,增添饮食情趣。
八景宴选用原料60余种,采用各种方法,由名厨师精心制作,一菜一格,一菜一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别致新颖。八景宴菜有一道冷盘,八道大菜和一道水果组成。分别取名:古城十三花、华岳扒熊掌、晚霞映牛舌、灞柳雪花鸡、曲江雏鹌饮、雁塔晨钟、渭水团鱼、草堂八素、太白雪山金鱼和骊山烽火鲜果。八景宴将中国膳食构成、烹调技术和现代营养科学紧密结合起来,是旅游者的理想佳肴。
金线油塔
金线油塔是古城西安的一种传统名贵小吃。它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名。相传始创于唐代,原名"油塌",清代时有了改进,选用上等面粉、猪板油等原料,增加油饼层次,把饼状改为塔形,将烙制改为蒸制,名称也由"油塌"改为"金线油塔",成为上乘美点。油塔蒸好下笼食用时,用手略加拍折抖松,放在盘里,佐以葱节、甜面酱等,别有风味。
陕西的名吃
樊记腊汁肉腊汁肉相传起源于战国,当时称“寒肉”。经世代流传、演变后,遂成今日的秦味腊汁肉。樊记腊汁肉,由一姓樊小贩所创。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由于其选料精、调料全、火功到,又长时间煨制,颜色红润,软烂醇香,久储不变。
陕西的名吃
三原蓼花糖三原蓼花糖是西安地区传统名贵食品之一。它质甘味美,香酥甜脆,风味独特,营养丰富。是招待贵宾和游客携带的上等食品。
陕西的名吃
水晶饼水晶饼是中国名特糕点。生产的水晶饼,外形美观配料制作讲究,操作工艺严密。含有大量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油多而不腻,糖重而渗甜,具有浓郁的玫瑰芳香。
陕西的名吃
秦镇皮子关中一带人们常说的口头禅:“乾州锅盔、歧山面、秦镇皮子满长安”,秦镇皮子已有200多年历史,从选米、磨面都有讲究,作出的皮子筋、薄、细、软,具有独特的风味,别具一格。
陕西的名吃
乾州锅盔据传锅盔起源与唐代,当时修建乾陵成千上万民工急需大量饭食,民夫由小烙饼改为大烙饼,像口铁锅,又似武士戴的头盔,而故名锅盔。其边薄心厚,表面鼓起,松软可口,吃了耐饥,寸久不馊,素以吃起酥、闻起香、回味久而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