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好古 发表于 2012-8-11 16:52

书画界的“一角定终身”-以新中国人物画家为例

20世纪是中国历史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间段里,中国社会从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相适应,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反映在绘画上,一大批画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了堪称经典的作品,随着经典作品的产生,这些画家也将自己带入了20世纪的美术史和绘画史,纵观20世纪的绘画史,可以说的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发展近不及远,而人物画的发展则是远不及近,新中国诞生后,人物画的发展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繁荣,与电影电视音乐界的一角定终身相类似(如六小龄童之孙悟空、孙海英之石光荣等),与历史上众多书画名家一角定终身相吻合(如王羲之之兰亭序,王希孟之千里江山图等),建国后人物画领域的部分名家则以不同的题材和辛勤的创作奠定了自己在新中国绘画史上的不朽地位,他们是(以画家出生年月为序):
一.徐燕孙与《兵车行》
徐燕孙名操,号霜红楼主,斋号霜红楼、寒水堂、归燕楼等,河北深县人,生于1899年,卒于1961年,是我国20世纪杰出的工笔人物画家之一,曾为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员、中国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创作组组长。
徐燕孙为北方工笔人物画家,兼擅小写意,终生以历史人物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兵车行》为作者晚年之作(作于1955年),据杜甫同题诗意而写,描绘唐代戍边士兵出征时与家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杜诗反对穷兵黩武的主题。徐燕孙既能画细如蚕丝般精美的工笔画,也能画寥寥数笔而生动传神的写意画,可以说徐燕孙是20世纪中国人物画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极大的影响并推动了20世纪中国人物画的健康发展,一代工笔人物画名家黄均、任率英、潘絜兹、王叔晖、刘凌沧、吴光宇等均出其门下。
二.王式廓与《血衣》
王式廓(1911—1973) ,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由村人。1932年秋入私立北平京华美术学院,1933年又到国立杭州艺专,学习西画兼学油画、水彩画,并经常观摩大师作画,学习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一九三五年在上海美专毕业后,1936年考入到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学习。
王式廓的素描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有素描艺术巨匠的美誉,他的代表作大型素描《血衣》(1959年作)在第四次全国文艺代表大会上,被称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艺术作品之一。血衣是一幅影响面极宽、影响力极深的作品,通过它,人们学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同时又学到了那有着深厚生活基础的素描技巧。评论家高焰指出:“很必要提倡像'血衣'那样辛勤艰苦、不惜付出极大心血的劳动态度,提倡像孕育'血衣'这样的作品时,所遵循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提倡和鼓励创作重大主题的作品,以满足人民最迫切的需要。”1973年4月,他接受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油画《血衣》的创作任务,到河南安阳、巩县等地搜集素材。在二十几天中,王式廓每天带病工作十三四个小时,留下了几十幅具有高度艺术水平的农民油画肖像珍品, 5月22日下午,在画一老一少农民的头像时,因劳累过度手握画笔倒在油画架旁。当地党政领导立即投入抢救工作,后经过18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无效,王式廓教授不幸与世长辞。
(另外王式廓教授的《改造二流子》堪称时代的杰作,徐悲鸿先生曾经赞道:《改造二流子》论题材这是最重要的主题而且新颖;论构图这幅最完美;论人物最成功;论技巧最高明。)
三.董希文与《开国大典》
董希文,董希文(1914—1973),浙江绍兴人,受毛主席赞誉的油画大家,国家文物局规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六位大师之一。1932年考入杭州浙江大学土木系,次年考入苏州美术专科学校。1939年到越南,同年回国。1942年赴重庆,次年去敦煌艺术研究所临摹壁画。1946年在兰州举办“董希文敦煌壁画临摹创作展览”,同年到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52-53年任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起稿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第2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2年,38岁的董希文在北京西总布胡同一间普通的房间里,以高昂的热情,精湛的艺术技巧,只用了两个月时间就独立创作出了革命历史油画《开国大典》。这幅热情讴歌人民革命的世纪杰作,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由衷的喜爱,当印成年画后,发行量达100多万张。毛泽东主席看了油画《开国大典》说:“我们的画,拿到国际间去,别人是比不过我们的,因为我们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四.刘继卣与《闹天宫》
刘继卣(1918年10月3日——1983年11月5日)天津市人,杰出的中国画家、连环画艺术大师,新中国连环画奠基人、泰山北斗、连坛第一人,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市工笔人物画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花鸟画研究会副会长,擅长人物、动物、花鸟等,工写兼长。
刘继卣的组画作品《松打虎武》获1956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美术作品奖、1956年莱比锡书展览会金奖、1984年瑞士西耶尔第一届国际连环画节获特别荣誉奖。组画《闹天宫》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获美术作品奖;被美术评论家誉为“中国画世纪经典”。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荣宝斋现已出版的《荣宝斋画谱》现代卷128册中有五册是刘继卣的(第3册刘继卣动物部分,第25册刘继卣花鸟草虫部分,第54册刘继卣人物部分,第55册刘继卣白描部分,第128册刘继卣狮虎豹狸部分),另外只有齐白石先生有此殊荣为五册,可见其绘画造诣的非比寻常。1954年毛泽东主席在天津接见了刘奎龄、刘继卣父子,当展阅继卣作品时,为之称赞不已:“博古通今,刘氏出人材!”。美术家杨仁恺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时曾以刘继卣先生的绘画作品为内容,确定了其艺术的独立性。在当代连环画界,刘继卣有着不可动摇的中流砥柱地位。
五.石鲁与《转战陕北》
石鲁,1919年12月13日生于四川省仁寿县,原名冯亚衡,因敬慕清代画家石涛和现代著名作家鲁迅,就把自己的号称为“石鲁”,中国现代中国画家,山水、人物、花鸟画家,长安画派主要创始人。
《转战陕北》是石鲁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而创作的。该画构思独特,意境深远,用传统山水画表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画的发展开辟出了一条新路。《转战陕北》中的笔墨概括凝练、扛鼎有力,粗笔大线,抑扬顿挫,既有黄土高原的宏阔高迈,又有陕北民歌的酣畅嘹亮,豪放中见稳健,淋漓中见沉厚,有强烈的主观表现性和笔墨自主性。《转战陕北》以山水为主,毛泽东和警卫员只在山水间占很小的位置,他通过描绘西北的大山大水,塑造了一个大气磅礴的空间,把观众带到了一个具体的历史情景之中,唤起了观众的联想,在画面上虽然看不见千军万马,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在大山大壑间隐藏着千军万马,画家用间接的方式暗示出—个宏大的历史场面。
六.王盛烈与《八女投江》
王盛烈(1923.11-2003.11)号橐子,祖籍山东青州,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大师,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美术教育家,鲁迅美术学院原副院长,终身荣誉教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辽宁中国画研究会会长,同泽书画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总顾问,沈阳市政协常委。
1957年,年仅34岁的王盛烈创作了那幅被传颂了半个多世纪的名画《八女投江》。《八女投江》是根据抗日联军八位女战士为了不被敌人活捉,集体投江的真实感人故事而绘制的革命历史画,该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军事博物馆。王盛烈是关东画派的创始人,而“关东画派”的得名和奠基之作,就是他的经典作品《八女投江》。王盛烈在一生的美术教育中为东北乃至全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美术人才,如今他的弟子们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誉,而在弟子们的进步路上,他也没有停歇自己创作的脚步,《八女投江》后他又创作了大量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成为关东画派一笔宝贵的财富。
七.黄胄与《打马球》
黄胄(1925~1997),原姓梁,名淦堂,字映齐,河北省蠡县人。社会活动家,收藏家。中国第一座大型民办艺术馆——炎黄艺术馆缔造者,中国画研究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筹建者,黄胄美术基金会设立者,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原轻工业部工艺美术公司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黄胄1940年从著名画家赵望云学国画,1945年随赵望云到敦煌写生,画了大量速写,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西北军区战士读物出版社美术记者和编辑。1952年《苹果花开的时候》获全国美展一等奖,1953年《打马球》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1957年《洪荒风雪》获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艺术展览会金奖。1957年3月17日,由文化部、团中央和全国美协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共展出了936件作品,30岁的黄胄以中国画《打马球》获得一等奖;这一年,他还以中国画《洪荒风雪》获得在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奖,全国美协特别为他举办了“一个有意义的颁奖会”,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中的一个话题。
八.周昌谷与《两个羊羔》
周昌谷(1929—1985),浙江乐清人,1948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周昌谷对传统笔墨技法深有研究,尝潜心学习八大、石涛、徐青藤、方方壶、吴昌硕、黄宾虹等人作品,并赴敦煌临摹壁画,又对西方印象派、野兽派色彩亦有所汲取。善于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将传统花鸟画用笔移植于人物画中,用色和运墨也极见匠心。其画多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注重表现蕴藏在平常生活中的诗情画意,富有韵味,1955年代表作品《两个羊羔》荣获第五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是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人物之一。《两个羊羔》是他结束敦煌之行进藏区深入生活后所作,画面上一位天真的藏族少女神情专注地凝视着两只初生的羊羔,充满对小生命的爱怜之情。此作以水墨为主,着色不多,以极其简练的形象营造出高洁清爽的视觉效果,造型生动且无素描痕迹,显示了作者对水墨超强的悟性,这是新中国美术史上在国际舞台上获得的第一个奖项。
九.杨之光与《雪夜送饭》
杨之光,1930年生,又名焘甫,广东揭西人。擅国画,曾任广州画院国画系主任、教授、副院长、美协广东分会理事、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岭南美术专修学院院长、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名誉顾问、广东省文史馆名誉馆员等职。
1958年12月,杨之光的《雪夜送饭》参加完“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后,又被选送参加1959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一举夺得金质奖章。杨之光获悉这个消息时,正在北京的雨儿胡同齐白石的故居里画画。有人告诉他,电台刚刚广播了他获奖的消息。杨之光以为是开玩笑,连忙说:“嗨,别开玩笑!”这话被广州美术学院同来这儿画画的一个同事听到了,听到后不动声色。后来,杨之光回到广州,广州美术学院接到从维也纳层层转来的《雪夜送饭》的金质奖章,专门为他举办了一个颁奖会。自己的作品竟然能获得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金奖实在不容易,此前,方增先的中国画《粒粒皆辛苦》、黄胄的《洪荒风雪》曾分别夺得过这个联欢节的第五、第六届金奖,这实在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殊荣。
十.方增先与《粒粒皆辛苦》
方增先,现代画家,1931年生,浙江兰溪人。擅国画,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留校后为研究生。现为上海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美术师、上海大学讲席教授。
方增先长期致力于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创新与教学,其代表作《粒粒皆辛苦》(1955年作),被美术界公认是中国人物画早期革新的典范;《说红书》(1964年作)《美术》杂志曾以专文介绍,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新人物画艺术上最成熟的作品;《母亲》评为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并获“齐白石奖”。1955年他创作的《粒粒皆辛苦》一举成为了新人物画的开山之作。这幅画中,人物形象生动传神且透视准确,笔墨精到,线条遒劲。画中近景为一老农形象,头带白色包头,身着青白色棉布袄,右手伸向斜前方,正欲捡起一棵麦穗;左手拿着一支旱烟袋和几棵刚捡起的麦穗,一张黑红的脸庞,低垂的目光凝视着地上的麦穗,老农下身着黑色布裤,褶皱用焦墨写成,略加淡墨晕染,不仅使笔墨效果上虚实相生,而且也恰倒好处地彰显了骨骼结构,布裤下面的赤脚被一条白色长汗巾遮住了大半,显露之处透视准确,长汗巾晕染较少,以书法线条组成其纹路肌理,颇具张力,远景隐约可见两辆装满谷物的马车,施以淡墨浅色,成功地拉伸了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凭借该副作品,方增先成为中国画坛具有广泛影响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和推动者。
十一.刘文西与《祖孙四代》
刘文西,1933年生于浙江省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953年入浙江美术学院,1958年毕业后到西安美院工作至今。现任中国美术协会顾问,陕西省文艺界联合会顾问,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名誉院长,西安美院研究院院长,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曾任全国文艺界联合会委员,中国美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画艺委员会委员,历届全国美展中国画评委会委员,全国首批百位名师称号获得者。
1962年他创作的《祖孙四代》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震撼,在这幅永载史册的作品中,刘文西以“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人物塑造的生动性和笔墨技巧的开拓性”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此后,刘文西则以一系列的经典人物画创立了黄土画派,成为浙派第二代人物画的中坚力量之一。
(刘文西的代表作品很多,如1960年的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同样可以作为他在人物画界的奠基之作,这幅画,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另外如他在1997年创作的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同样也可以作为他人物画的代表作。)
十二.李伯安与《走出巴颜喀拉》
李伯安(1944.7-1998.5),河南洛阳人,1962年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毕业,曾任小学教师、工厂美工,1975年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黄河文艺出版社、河南美术出版社任编辑。
李伯安的创作主题定位在表现太行山民和西藏藏民之间。他从河南北部多次进入太行山,他曾深情地说:“在那盘亘于九州之上的大山里,在那敦厚朴实的太行人身上,体现着中华民族的风骨,我的情感亦随着一次次的体验得到升华。太行山民用汗水养育着这山、这水、这草木,养育着不断繁衍的儿女。我眷恋着这山、这水、这人,眷恋着这里的一切。”心中强烈的情感激发了他创作的热情,他大胆借鉴中外艺术与姐妹艺术的精华,苦苦寻求与探索,他以其厚实、浑朴的造型,苍劲雄放,充满力量的浅描,大白大黑,韵味无穷的水墨烘染,大开大合,使他的人物画既洋溢着深沉的情致,又焕发出新颖的艺术感染力。他的《太行风情》主题创作,一推出便在国画界产生冲击力,其代表作之一《日光峁上》在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获得铜奖。太行主题创作的成功,为他积累了创作经验,也为他其后创作西藏主题提供了艺术语言和智力上的保证。他历时十载创作的人物长卷《走出巴颜喀拉》,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为创作的构思依托,用群像似的构图,从黄河之源圣山巴颜喀拉画起,通过一组组苍茫凝重的艺术形象和浩然大气的节奏安排,寄寓了大河东流去的万古豪情,彪扬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并能够自豪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黄河文明。作品以它高昂的立意、恢宏的气象、精湛的刻画和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当之无愧的跻身于中国人物画经典作品之列。长卷高2米,长121.5米,共有十段。1998年5月2日,画家倒在了正在创作中的人物长卷之前,他把自己完完全全地融进了“巴颜喀拉”那一派漫天皆白寥廓无垠的圣境。
…… ……
纵观中国绘画史,虽然人物画产生的历史最早,但历朝历代的人物画家皆少于山水画家和花鸟画家,从顾恺之的游丝描到吴道子的柳叶描再到梁楷的减笔描,人物画的发展出现了阶段性的高峰,宋元以降,画鸟画山水画大发展,人物画逐渐衰微,明末清初陈老莲的出现使人物画的发展出现了转机,清末民初任伯年的诞生将人物画的发展带进了一个新的高潮,到了20世纪,人物画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从徐蒋体系的建立到浙派人物画的诞生到关东画派的出现,人物画的创作取得了高度成就,上面这十二位画家是建国后众多的人物画创作大军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们的出现为我们的美术史增加了异常精彩的一页,这些画家当中既有水墨人物画家,也有工笔人物画家,还有连环画人物画家和油画家,他们大多大多毕业于美术院校,有着极强的写实和造型功力,并且这些人在30多岁到40多岁甚至在20多岁便创作出了在绘画界确立自己终身位置的作品,在中国绘画界,这些画家成为了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除这些人外,新中国还有一大批人物画家活跃在绘画舞台,拿1980年举办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来说,罗中立的《父亲》获金奖,施大畏的《我要向毛主席报告》、何家英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获二等奖,如今他们都成了全国美协副主席,而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奖的许多画家现在也都占据了各地美术机构的领导位置,或者成了中国美术创作中的骨干力量。在人物画代表作方面,油画方面吴作人的《齐白石像》、冯法祀的《刘胡兰就义》、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冯钢百的《自画像》,水墨方面傅抱石的《丽人行》、周思聪的《总理和人民在一起》、王有政的《母亲 我心中的佛》、李山的《我跟爸爸进天山》、王庆明的《青年宋庆龄》、王子武的《齐白石像》,工笔画方面刘旦宅的《聊斋百图》、顾生岳的《红衣少女》、宋忠元的《邓白教授》、蒋采苹的《宋庆龄光辉的一生》,连环画方面姚有信的《伤逝》、丁斌曾、韩和平绘画的10册套《铁道游击队》、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集体创作的《三国演义》、人民美术出版社的《新儿女英雄传》以及程十发工笔兼写意的《丽人行》等都成为了难以逾越的经典作品,这些画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可以说,当代人物画的创作在手法方面的多样性和题材方面的广泛性都是超越前人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人物画领域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当代绘画界是大师辈出的时代,亦是大师匮乏的时代,众多的书画家通过包装、宣传、炒作,走马灯似的游走于各大美术馆、博物馆进行吹鼓手式的轮番展览,在自己掏钱出集子,自己掏腰包请名流捧场,自己标榜开宗立派的同时,我们仔细看他们的画作,却毫无例外的无一经典作品产生,大多数画家在创作时只是为了展览而展览,创作出来的作品则如同流行快餐一样,人们在朵颐一顿后便很快将味道忘的一干二净。在书画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对金钱和名利,对艺术和创作,对为艺术而生和为金钱而奔跑,对自我的陶醉和为艺术殉道,这是每一个艺术家和每一个书画爱好者所面临的共同选择,也是我们大家值得深思的共性问题。
中国画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活着时就扬名天下,死后越来越红的,二是活着时画得好,但是未能红透,死后彰显其名的,三是活着时名声很大,死后销声匿迹的,四是活着时一般,死后仍然一般的。慎言敏行的李伯安曾经说过“画家要靠画来说话”,其他的任何东西都是不起作用的,正如刘大为说的那样,在当代,李伯安如同一个巨人矗立在20世纪的中国画坛,以其严肃、严谨而卓越的劳作,楷模般地警示着投机、浮躁、不肯艰苦劳动而专务“炒作”以搏名利乃至哗众取宠的当代画坛某种日下世风。
时间是艺术品的试金石,中国美术史是公正的,当今绘画界如此众多的大师、大家、泰斗,究竟谁的作品能够经受住时间的检验,成为经典性的作品,历史会给出公正的答案,大家将拭目以待。
本文原来的写作计划是将文中提到的绘画作品一并贴出,但因发帖麻烦,故将图片全部删去,相信对于喜欢绘画的朋友或者喜欢人物画的朋友来说,这些作品并不是十分陌生的,给大家带来的阅读不便再次表示歉意。附我们最熟悉的人民币上的毛泽东画像: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书画界的“一角定终身”-以新中国人物画家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