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有法 孙晓云著(2)
书法有法 孙晓云 著 (2)4
"便捷"是指什么? 回头循去,中国书法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又是文字:因 此,我们看书法发展史,就必须比看其他艺术多一个角度。 首先,我要强调,本文不涉及文字学。 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字起源,在彩陶时期十分接近,都是象 形,都是用"毛笔"。后来发展就分道扬镳了:西方文字朝向符号 拼音,改"毛笔"为硬笔;而中国文字却沿着象形、指事、会意、假 借、形声、转注"六书"之路,再之,充分运用"毛笔"的功效,形成 点画规范的"方块字" 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扬"的"镳",已无法确切地考 证:但是,无论中西,有一点完全可以肯定: 文字发明的意图和需要是一致的,即为了记事、交流: 文字发展的本质和企图是一致的,即为了表意的周全,易 于辨识,书写的便利、快捷,再是美观: 文字终止发展的理由是一致的,即人的思想意识的表达、 手的生理条件与书写工具的配合,达到最合理、最便利、最固 定、最完善的限度: 我们用以上的"肯定"来想西方文字』匝理成章;再看中国 文字,问题就出来了:我们似乎漏掉了一个可疑的环节: 在许慎著《说文解字》之前,汉字的创造已经结束,偏旁部 首的构成已成定局,即在篆书之前的年代,汉字已构成:而书体 却在继续演变,至魏晋南北朝楷书的正式形成,中国书法即文 字的造型才终止发展,一直延续至今:书法发展史明确记载,直 到东汉楷书逐步形成时,才有书论:
问题出来了: 书体的演变,无疑是为了便捷:论规律,明摆着,画圆比画 方要简便和快速:画个圆,三岁孩子生来会,画成方,就要教了- 篆是圆折,楷书是方折,还规范了标准的点画。以"永字八法"为 例,应该是更费事、更难,可古今论书皆言"便捷",且振振有词; 我当年对此疑惑得几乎光火。 秦始皇统一文字,改大篆为小篆,历史并没有停止小篆向 隶书演变:汉章帝时出现章草,并非章帝所创。宋代蔡、苏、米、 黄书风的影响面,远远盖过宋徽宗的瘦金书。由此可见,没有一 个皇帝能够用权力阻止书法的演变;同样,也没有一种意志能 够让书法的演变终止; 从人性看,从规律性看,从合理性看,"便捷"导致终止,应 是毋庸置疑的。 可见,楷书点画最"便捷": "便捷"究竟指什么呢? 5 盲人摸象 就先来说说楷书。 我们现在一提楷书,立即会想到唐代的欧阳询、褚遂良、柳 公权、颜真卿……·而古人对楷书的概念与现代人不一样的:楷 书成熟的魏晋时代,不叫"楷书",当时人叫"正书",或叫"真 书":正书规范了点、横、竖、撇、捺、折、勾,后人以此为楷则,所 以才称"楷书",即可作楷模的书法。文字既然发展到能做楷模, 是可以不变了。当然,没有一个时代像唐人这样,把正书的技法 发挥得如此丰富多彩、淋漓尽致; 以唐楷为楷、为宗,代代相传,世世勉修,学书儿童莫不日 课苦练,文人书家莫不驾轻就熟:楷书,其实在距唐约五百年前 就已完备。 南京博物院所藏的《葛祚碑》,是三国时期的名碑,12个大 字,堂堂正正的楷书。 南京市博物馆藏东晋王羲之家族的《王闽之墓志》,楷书, 稍稍有一点隶意。
1998年夏天,南京又发掘了东晋名臣高崧的墓,其中有两 方砖质楷书墓志,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东晋之前就有楷 书,证明了王羲之书体存在的真实性,当年与郭沫若为《兰亭集 序》墨迹真伪辩论的高二适先生,可以在九泉之下瞑目了。 请注意,书法史上,在楷书出现之际,屡屡提到一种书 体--"八分书": "始创八分书"最早者,数东汉上谷人王次仲:奇怪';的是,这 种"八分书"到底是什么样子,在历代碑帖中从来找不到对应的 图版,在历代书论中也含而糊之、云里雾里? 王次仲是何许人,与我不相干,我只关心"八分书"是何许 书体。 当年,我就是死死揪住这个"八分书",把许多书都翻卷了 角,一心要弄个究竟:我由此连串了许许多多问题,兜子好大的 一个圈儿,终于还是有个"究竟"了: 有关"八分书",书史上有三种解释: 其一,是"去隶字八分取二分,去小篆二分取八分";其二, 像"Jk"字的造型那样"分"清笔势向背;其三,写的字有八分大 小: 前者,就篆隶两种字体的取舍而论,说明"八分书"产生的 缘由及字体形状,虽然含混了些;次者,实际上是在强调一种有 "向背"、有分势的用笔方法;后者,显然是说字的大小尺寸。 三者好比盲人摸象,各说各的:我花时间让它们三头会面, 畅所欲言,原来说的是同一样东西: 我首先不放过那个次者:它是最隐秘的,也是最关键的。
书法有法 孙晓云著(2)
学习 贴得好啊!!我收了!!!em5 em2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