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 发表于 2005-4-14 22:13

话说《谷朗碑》

话说《谷朗碑》
               贺辉才
             关于谷朗与《谷朗碑》
《谷朗碑》全称为《吴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原置放在湖南省耒阳市区东谷府君祠内,清时移至原杜甫祠中(现耒阳一中),后迁蔡侯祠内保存。1956年7月,《谷朗碑》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碑用青石制成,高1.76米,宽0.72米,18行,行24字,字径约3.5厘米左右。据清陶睿宣《稷山论书诗稿》注释,碑“刻于三国时吴凤凰元年”。书丹者是未署名的造诣很高的民间书法家,刻石者也是未署名的民间巧匠。此碑历经1900多年,虽有些磨损,但总体上仍保存良好。故宫博物馆保存有此碑明代整纸拓本,末行“兴业大义”下题名可见,并有褚德谊、陈景陶跋,近拓本则“兴业大义”及题名等均被磨去。
  碑主谷朗(218—272),字义先,耒阳人,曾官至忠都尉尚书郎,建衡三年(271)迁九真太守(九真,古郡名。辖境相当当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郡地区),凤凰元年卒(272)。谷朗墓在耒阳市马水乡木屯虎形山。
            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
《谷朗碑》在书法史上具有相当独特的历史地位,在浩瀚的书海中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其一,此碑属三国时期可数碑刻之一。刻碑之风汉末渐降,至三国时代, 碑刻寥若晨星。曹魏著名的碑刻有《上尊号碑》、《受禅表碑》、《孔羡碑》等,为数不多。而南方孙吴的碑刻更少,屈指可数的只有几块,即《天发神谶碑》、《禅国山碑》、《谷朗碑》、《吴故衡阳太守葛府君碑》。刘蜀著名的碑刻尚未发现。
  其二,此碑属隶楷过渡体。这就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回顾书法史的发展,书体的衍变清晰可见。汉代盛行隶书,至三国时代隶书的高峰地位已明显降落,至南朝宋、齐、梁、陈已是楷书盛行时期。观察三国时期仅存的碑刻,就不难得出如下结论:最能代表隶书向楷书过渡的碑刻当属《欲朗碑》。曹魏著名的碑刻《上尊号碑》、《受禅表碑》虽已露楷书端倪,但整体上隶意很浓,属于隶书。孙吴的著名碑刻《天发神谶碑》笔意在篆隶之间,结体以圆驭方,势险局宽,下笔处如斩截之势雄伟奇恣。《禅国山碑》为篆书,笔法浑厚。《吴故衡阳太守葛府君碑》又称《葛祚碑》,现在仅存正书额,3行,12字,文皆漫灭,可抚者只额12字,至元三年(1273)正月才发现。此碑已基本上是楷书了。清孙星衍云:“楷书之见于法帖者,则有程邈最先,然不足信;其见于碑碣,殆始于此,良可宝也。”而《谷朗碑》是隶书向楷书过渡的字体笔画已去波挑,但楷书的笔法尚未成熟,亦隶亦楷,既可见到隶书的影子,又初具了楷书的规模。
               遒劲古厚的书法风格
《谷朗碑》亦隶亦楷,隶楷结合,浑然一体,不仅在书体衍变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就书法艺术而言,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此碑在清代以前,惟见于欧阳修、赵明诚二家著录。翁方纲《西汉金石记》云:“其字遒劲,亦有汉分隶法。”严可均谓其:“隶法不恶,刻手极拙。”康有为称其古厚,为真楷之极。这些评价是中肯而极具权威性的。归纳起来,此碑的书法风格就是:遒劲、古厚、拙趣。既具有隶书的浑厚古雅,又有楷书的方整端庄,更具有亦隶亦楷的朴拙憨态。该碑无论是从整体布局还是随便从中拣出几个字如“朗”、“阳”、“字”等,都能体现这一风格。这就是它能影响一代又一代书家的重要原因。
《谷朗碑》极具隶楷演变的中间形态。它的笔画逐渐由隶书波磔向平直演变,字形也逐渐由隶书的扁平逐渐向方整演化,但脱胎未换骨,显得幼稚拙笨,表现且有趣有味,有艺术感染力。值得一提的是,在写法上,点画出现折刀头,斩钉截铁,去掉波磔。
连绵不断的书法影响
  《谷朗碑》不是典型的隶碑,也不是典型的楷碑,但它是典型的隶楷过渡碑。它虽然没有像《曹全碑》、《张迁碑》、《张猛龙》等碑那样让世代书家顶礼膜拜,影响深远。但它以独特的书体、独特的风格、独特的地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书法爱好者,也成就了不少颇有建树的书家。据现在掌握的资料记载,受《谷朗碑》影响早的是北魏的《晖福寺碑》,现存西安碑林。此碑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刻,楷书24行,行44字,笔画拙重,章法、结字都不甚严格。直斜俯仰皆似随意,故呈现一种自然、质朴的美。康有为十分欣赏此碑,曾誉其为“丰厚茂密之字”,认为“宽博若贤达之德”,又说“丰厚之《定国寺》岂若《晖福寺》”。并认为它是《谷朗碑》和钟元常一派的“法嗣”。
  到了清代,《谷朗碑》的影响相当大。首推“扬州八怪”之一金农,书法取法《天发神谶碑》、《国山碑》、《谷朗碑》。写隶书古朴,楷书自创一格,号称“漆书”。评者皆认为是金农的“漆书”出自《谷朗碑》蜕变而来。而金农的“漆书”影响后学者众多。还有一位值得提出的是湖南衡阳人曾熙,非常钟爱《谷朗碑》,并深受此碑的滋养。曾熙(1861—1930)初字嗣元,更字子缉,号俊国,晚号农髯。康有为曾将曾熙的八分书与何绍基并论,得出的结论是:“道州八分体峻,农髯先生体逸,体峻者见骨气,体逸者见性情,阴阳刚柔,各见其妙。”田恒铭收藏的《曾熙节临碑帖九种》册页,是曾熙去上海前,于甲午年1914年在家乡湖南临写的。九种碑帖为:《谷朗碑》,《黄庭经》,《洛神赋》,《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司马景和妻墓志》,《龙颜碑》,《中岳灵庙》,《蔡敬邕碑》。曾熙临写《谷朗碑》是下了功夫的。册页中的临本,以其深厚的功力,下笔高古,左规右矩,心手并用,极尽楷则,一笔二画,爽健实灵;整幅朴茂古雅,神采焕发。据专家介绍,位于岳麓山爱晚亭后侧一小亭中的《二南诗刻》,也深受《谷朗碑》影响。此碑立于1911年,刻字体方端庄。字方而意圆。敦厚雄秀,气势张扬,从二南诗刻的“南”和“传”字看,横析坚钩和坚钩未钩出而有钩意,回锋收笔,似有《谷朗碑》遗韵。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话说《谷朗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