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5-2-1 17:07

潘主兰谈学习

-=-=-=-=-=>
[潘主兰] 素心斋艺谭
素心斋艺谭(一)
                  
      学问、写字、教学都得老老实实,学习书法篆刻都得从传统来,先学像然后再变,金冬心、郑板桥的怪也离不开传统,赵孟頫、董其昌、邓石如、吴昌硕皆是从传统中出。
      学习某体书,学到一定程度再不能发展了,并形成了自己的体势,此即创新。
      学习书法不可急求名利,要多打基础,学隶书可从《张迁》入手,该碑很好,旁涉《史晨》、《乙瑛》、《鲜于璜》不要去学邓石如隶书,其书不足学,社会风气影响,有些青年人的书法入粗犷一路,有的人死后还留名,而有的人在世都已被人忘记,艺术不能随意为之,艺术也不能*吹拍拉,不能*出几本书来宣扬,搞艺术要讲品德、学识,好好作学问,作学问要严谨,不知的东西不要乱发言,以免被人当作笑话。
                     
                  
      字如其人之说,乃后人之见,赵孟頫的字在宋朝就不会被视为纤弱,郑孝胥字很好,字有气力,能否说其字中有媚气?最不喜邓石如隶书,他是康有为、包世臣所捧,何子贞字好,伊秉绶字最好,有的人是*前辈名气而出名,不是真学问。
                  
                  
      真正称得上书法家的不多,如今当书法家,成大名家很容易,古人都望尘莫及,学字只要一、二本字帖就可以学好,买了许多字帖也难使字变好,古人更难得到字帖,却都能学好,可见功夫下得深。
   作书应得笔纸相宜,才有佳作.我写甲骨文专用长锋笔毫。
      吴昌硕篆书不似石鼓文,而是自己独造的,是邓石如的面貌,罗振玉甲骨文写得非佳,叶玉森较好,丁辅之、王襄写得太方正呆板,可称为"甲骨文馆阁体",甲骨文如何才算写得好,是似原貌,还是变成自己的面目,值得探讨。
       学书不可去形似而求神似,要先学像,入门精工,后方可谓字外功夫。
       运笔以怪取巧是不足取,如用左手写字双手写字等等,要大胆批评,古人是坏了右手不得不以左手代替。
-=-=-=-=-=>
羽一注:此帖原为淡然版主所发,为了便于大家学习,未经本人同意就转发在此,多谢!

羽一先生 发表于 2005-2-1 17:10

潘主兰谈学习

-=-=-=-=-=>
素心斋艺谭(二)
                  
      凡未能做到之事就不为,我少时下棋、弹琴、吹萧等均能,但不能精到,就不再为之。曾与同门下棋连输三盘,从此弃绝棋艺,要做必臻完善、精佳、成就。

      书法家并不一定能写书论文章,而书论家也并非一定是大书家,如包世臣、康有为,前者写过《艺舟双楫》,后者写过 《 广艺舟双楫》,二书影响皆大,但康、包的字就缺大家之气,评一书家要全面看,不能取其不足一面,而攻其全面。
      前人主张做诗要做人人能识之字,人人能解之句,所以我治印也有如此倾向,常取资秦汉器铭文,要使人们易识,象简体那样,人人能识,这是受赵之谦以权量诏版泉布各体字入印的启迪影响,本人写甲骨文,从来不以甲骨文入印谓非大众化,刻印刀法或多或少也有受写甲骨文笔法影响,治印要从秦汉入门,求浑厚,如学书学钱南园,倒不如学颜真卿。
                     
      作诗不外二种手法,一为白描,二*掌握词汇,白描如唐朝贺知章《回乡偶书》之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以及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之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此等诗句,系白话文,但有意境,最不易,另一种*多读书及多读历代诗词,用古人丰富词汇吟诗,现在一些青年学养不深,偏要作诗,是苦差事。
                  
      张问陶诗及行草好,黄莘田诗及行书俱工.不会作诗的人,照样可以写好字,书法有诗书气,金石气就更好了,沈雁冰、郭绍虞字有书卷气。
      年青时,好出游,诗多写景,重格调,如二十岁左右所作几首诗:
                              
                                     但迟小顷误归舟,率性今为斗米游;
                                     浅水一泓沙一片,诗瓢输与画*收。

注:[素心斋艺谭](二)是由潘主兰先生自述,福建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福州市书画研究院院长林公武先生记

-=-=-=-=-=>

无佛 发表于 2007-3-30 18:28

em1 em1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潘主兰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