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白话解说:
《兰亭集序》白话解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岁当癸丑,时值三月上旬,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这个地方,举办了一次野餐会,而假以修禊(一种祈福驱邪仪式)之名。与会者虽然老少参差,但俱乃社会贤达、朝廷显贵。之所以选择在兰亭这个地方,是因为它的环境非常秀美。盖地处山岭环抱之间,多有奇峰异石,陡峭险峻,而林木繁盛,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瀑布山涧,如同玉带般垂映于山林之间,还有一条宛转曲折的小溪,号为流觞曲水,人们可以依次环列于溪畔,一则借水流传递酒食,二则方便就近攀谈。总之,与喧闹的都市环境相比,这种恬静自然的环境能够充分展现出聚会者的优雅情趣,而野餐会的档次也就显得分外高级。所以,在今天的野餐会上,虽然没有艺伎歌舞、管弦伴奏,只是我们这些文人雅士互相侑食、劝酒、赋诗、吟诵,却也足以排遣郁闷,畅谈人生。而且,今天的天气特别晴朗,空气特别清新,惠风和畅,阳光明媚,而天高地阔,水秀山青,加之美酒佳肴,备极丰盛,直令人心旷神怡,极尽欢愉。这真是人生莫大的享受。但是要知道,这种高级别的享受是以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为前提的。说白了,就是人唯有通过攀附于朝廷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才有可能。而能够如此地纵情享乐,亦正是人生的全部意义之所在。因此,实际上,最高的人生处世哲学就是两个字——俯仰,必须在朝廷和官长面前低头哈腰,才可能在平民面前趾高气扬。然而很多人并不懂得这个看似简单的人生哲理。比如:有的人勤于劳神,喜欢闭门思考问题;有的人勤于劳形,喜欢躬自创业置产——这两种人都属于埋头事业,而不擅长于结交官场,因此很难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那么也就不可能真正地享受生活。因为,尽管他们志趣不同,性格迥异,但是由于他们疏离朝廷,缺乏权势的庇荫,则其生活必然是孤苦凄凉的,所以也就毫无乐趣可言。只有当他们很偶然地灵感发现,终于有了一点理论上的创新,或者靠自己的亲历亲为,终于获得了一些物质上的回报,才可能暂时地欢乐一下。然而却不曾意识到,为了这一点并无把握的成就,他们已经在孤苦凄凉中耗费了大好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衰老悄然到临的代价——这些人是多么的傻呀!并且,这两种人还有不知足的毛病,所以,就算他们凭借努力,获得了一点点成就,也还会给自己制定下一个奋斗目标,然后就紧接着开始下一轮的艰苦奋斗。则刚刚取得的那点成就,尽管也曾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欢悦,但是转瞬之间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因此,这些人的一生,必将由一系列的孤苦和烦恼所贯穿,在无休止的殚思竭虑和忙忙碌碌中度过——这种活法多委屈、多累人啊!须知人生无常,生命的长短固然取决于冥冥之中的造化,然而无论多么长寿之人,也都必有一死,而死亡就意味着这个人彻底消失——你说你孜孜汲汲地钻研学问或者忙忙碌碌地辛勤劳作有什么用?庄子说过:“死亡对于人生来说,就是灰飞烟灭。”所以,人只要活着,就应该抓紧时机享受,还来不及享受就死了,难道不是最令人痛心的人生么!我读过很多前人的非常令人激动感慨的书籍和文章,而其主旨竟然如同符契那样毫无二致——无不印证了人类贪生怕死的本性以及没有人能够逃避死亡这一严酷法则。所以我总是一边读一边暗自流泪,而恐惧哀伤之情也总是久久不能释怀。所以,我当然知道,庄子关于人生短暂,一如白驹过隙的那些比喻其实并不贴切,甚至有些荒诞和虚妄,因为他把人生过程形容得过于短暂以至于完全可以忽略其生活质量,那其实就等于把生和死混为一谈,把长寿和夭折等量齐观了。但是,各位想过没有:后人看待今人,也必然像今人看待故去的前人一样。前人中的绝大多数,在今人看来,其实就是完全可以忽略的——因为他的肉体已化为粪土,且没有留下事迹姓名,所以就像从没有来过世上一样。毋庸讳言,今人中的绝大多数也终将化为粪土,被后人视作乌有。这当然是最可悲哀的事情。所以,我要列出今天与会者的姓名,并记录下他们即兴创作的一些诗词,但愿能留为永久的纪念。我相信,对于后人而言,尽管时代不同了,而且每个人的经历也各不相同,但是这些诗词所抒发的贪生怕死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却能体现出人性的永恒,所以后人浏览这些诗词时,也必将勾起同样的感伤。 附《兰亭集序》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_284:}{:1_284:}{:1_284:} 学习了。
页:
[1]